02.29 全球開啟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標”再顯靈,投資策略應該如何?

本週全球股市迎來“黑色的一週”,而恐怕此時此刻,投資人當中還能保持好心情的只有一位——那就是“股神”巴菲特了!

全球開啟暴跌模式

過去這一週來,意大利、韓國、伊朗等國確診病例迅速攀升,給全球經濟基本面投下陰影,投資者對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和避險需求急劇升高。

美國股市本週連續多日暴跌。

紐約三大股指本週累計跌幅均超過10%,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一週。

其中,道瓊斯指數本週跌12.4%,跌幅超過3500點,創出2009年以來最差月度表現;標普500指數的11個類股本週今年以來均下跌。

此外,根據Dow Jones Market Data,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中有95%以上的股票較高點下跌了10%以上。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在本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下跌357.28點,至25409.36點,跌幅1.4%。標普500指數下跌24.54點,至2954.22點,跌幅0.8%。

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收盤上漲不到0.1%。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經歷了自2008年10月以來最糟糕的幾周。

歐洲斯托克600指數本週下跌約12%,為2008年10月以來最大一週跌幅。

由於各國政府採取新措施控制疫情,人們繼續取消旅行計劃,全球旅遊和休閒類股也面臨大幅下跌。皇家加勒比遊輪有限公司(Royal Caribbean Cruises Ltd., RCL)的股價本週下跌了25%,美國航空集團(American Airlines Group, AAL)的股價也創下了史上最大一週跌幅。

全球開啟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標”再顯靈,投資策略應該如何?

而從年初至今來看,全球重要指數當中,表現最好的是深證成指,至今仍然是紅盤上漲5.27%,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另外,上證指數本來表現也不差,反而是這周被外盤帶動下跌。

“巴菲特指標”再顯靈

“巴菲特指標”是指美國股市總市值與美國GDP的比值。巴菲特認為,如果股票總市值對比GDP過高,意味著市場的泡沫風險越大。

而去年美股大漲以來,“巴菲特指標”就一直處於預警狀態。

全球開啟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標”再顯靈,投資策略應該如何?

要知道,“巴菲特指標”已經兩次成功預警:美國股市泡沫風險。

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巴菲特指標”高達146%,2008年金融危機前該指數也曾高達137%,而在這次暴跌之前,美股總市值已經是美國GDP總量的158%!

此前一直保持持續上漲趨勢的美股,導致很多投資者認為“巴菲特指標”失靈了。

然而,就在2020年美股延續2019年上漲趨勢的時候,就在很多人嘲笑“巴菲特指標”已經失靈的時候,本週全球股市開啟的暴跌模式,已經一週就吞噬掉2019年全年漲幅的道瓊斯指數,在用事實告訴市場,這會“巴菲特指標”又再次顯靈了。

全球開啟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標”再顯靈,投資策略應該如何?


實際上,“巴菲特指標”就是在上一輪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

2001年12月的時候,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巴菲特論股市》。

在這篇文章裡,巴菲特介紹了一個“巴菲特指標”,就是用上市公司的總市值/GNP。

其中,分子——上市公司總市值比較好理解,就是把上市公司的總體市值全部加起來。而分母——GNP,則是“國民生產總值”的意思,大家都知道GDP,包括前文所述,都是GDP,但實際上巴菲特原文采用的是GNP。

這裡有一個經濟學基礎概念,GDP是一個國土概念,主要是說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而GNP是一個國民概念,無論這麼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是不是在國內,只要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產品和勞務都計入在內。

簡單來說,GDP=GNP+外國公民在國內創造的價值和-本國公民在國外創造的價值和。

更準確的來說,為什麼要採用GNP,而非GDP,主要在於美國股市上市公司當中不少都是跨國企業,所產生的收入來源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美國本土,而更多是全球各區域的總和。

不過,其實兩者差距不是太大的情況下,基本可以參考使用,且兩個指標計算出來的趨勢是一致的。

通常來說,巴菲特指標在80%以下,是投資的好時間段;在100%上下是正常位置;如果遠遠高於100%就要小心了。

對應投資策略,該如何制定?

本週全球市場暴跌,有個段子: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美股沒有跌,說明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控制疫情有信心。中國疫情開始控制的時候,美股暴跌,說明美國資本市場對於中國以外地區控制疫情沒有信心。

上面這個段子精闢,就一針見血,說明現在全球股市的暴跌,更多來自對於新冠狀肺炎的恐慌情緒,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經濟動盪。

要知道,A股春節後開市,當天指數直接低開到2700點、第二天繼續低開2600點之後,即進入反彈模式,說明恐慌情緒宣洩之後,市場就會按照其本身的軌跡所運行。而反觀外盤出現如此動盪,說明他們才真正出現恐慌,一週下跌幅度和A股此前其實相差不大。

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我們建議:

第一,保持理性,避免恐慌。沒有永遠漲的股票,也沒有永遠跌的股票。巴菲特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長期投資者、價值投資者,絕對不會通過預測下週或下個月將要發生的事情來賺錢,而可以通過預測十年後會發生的事情來賺錢,也就是,預測企業發展,尤其是優質公司的發展,賺企業成長的錢,這個是可以確定的。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之前就看好的公司股票,我們看好他們所具備的長期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本來就預測他們今年業績翻倍,總市值應該翻倍的公司,現在打折10%,甚至20%,股票就可以到手,要不要買?

答案,很顯然,一定是買入的。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今年業績不會翻倍了,或者一季度業績必然受損失,但其注意有穩定商業模式的公司,絕對不會因為疫情失去長期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業績只會延遲兌現,但絕對不會不兌現。

如果此前,不是思考問題,而這麼選出來的標的股票,那說明購買這隻股票的理由本身就不夠充分,更多的可能只是賺取的趨勢交易的錢,而這樣的投資收益受短期影響極大,且非常難以預測。

第二,保持克制,避免過早抄底。 IMF週末表示,冠狀病毒不僅使中國受到衝擊,其他國家也面臨挑戰。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未將本次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病”,但是,2月中旬以來,疫情在中國之外地區的蔓延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尤其是最近兩天,全球其他地區的新增確診病例人數連續超過中國新增人數。市場開始擔憂疫情失控,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請投資者注意,恰恰是中國之外地區的蔓延趨勢“超預期”才導致的本週全球市場恐慌以及暴跌。

中短期來看,這次疫情對於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顯然需要再評估,尤其是韓國、日本、意大利和伊朗等地的疫情爆發,會對於全球本來就不景氣的貿易情況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還很難判斷清楚。

而本次疫情和之前2003年SARS、2009年H1N1、2015年MERS和2019年Ebola最大的不同在於——傳染性極高。

截至2月27日,按照WHO的統計數據,新冠疫情已經在51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3萬人,除南極洲之外,疫情已在所有大洲出現。

為控制疫情,各國政府幾乎都會選擇“隔離+封鎖”的強制措施,這對於人口流動、商品流通和資本流動等市場經濟要素都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要知道商品經濟是什麼?就是商品流通帶來的工業貿易,和人口流動產生的服務貿易,而這些都被封堵住了,相當於全球社會失去了“流動性”,且資本市場和醫療物資,還面臨短期“擠兌”的衝擊。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中、日、韓三國受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必然遭受衝擊——中日韓三國GDP合計佔全球24%,工業增加值佔全球33%,且大量的工業品貿易,比如消費電子、半導體和汽車、機械等工業品加工環節都在這三國。

第三,保持現金頭寸,等待“買入時機”,優先考慮“可轉債”。

要知道,截至2019年底,巴菲特名下的伯克希爾公司持有股票總市值2480.27億美元,盈利125%。

公司前五大持倉中,絕對收益都超過100億美元,而且收益比例也均超過100%。其中第三、第四大持倉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的盈利分別高達16倍和13.7倍。蘋果作為第一大持倉,賬目浮盈達到383.8億美元,收益109%。

另外,伯克希爾哈第四季度現金儲備為1279億美元,略低於三季度的歷史最高點1280億美元。

股票盈利是125%,那麼成本就是1103.4億美元,而現金是1279億美元,通俗點講,也就是巴菲特現在的倉位才“五成”,後期加倉的現金頭寸完全足夠。

其實,我們研究巴菲特歷史倉位,我們就會發現,他長期採用的倉位管理都是“現金+看跌期權”,不到大的危機,絕不輕易“滿倉”。

為什麼是“現金+看跌期權”的倉位管理呢?

現金倉位很好理解,不用解釋。

什麼是“看跌期權”倉位呢?

明面上看,巴菲特倉位裡面並沒有“看跌期權”,但其實他通過持有數以千億計的大量現金儲備“付出”了——貨幣貶值的“看跌期權”成本,而這樣的“看跌期權”則將在類似金融危機、全球市場大跌時才能使其每次都擁有抄底的能力和資金頭寸。

而且巴菲特“抄底”,通常採用的都是“可轉債”的模式。

全球開啟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標”再顯靈,投資策略應該如何?

2008年9月,金融危機時期,巴菲特斥資50億美元“抄底”買的就是高盛的優先股(附帶固定利息)。同時,巴菲特還得到了高盛的認股權證,這讓他有權在5年內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購買50億美元的高盛普通股股票。

——這類似於國內的可轉債投資。也就是他首先確保10%固定利息,如果5年內股票漲到115元以上,他還可以用115元來轉換成股票的期權。

當2011年3月,高盛回購他持有的優先股時,除去本金,還支付了5億美元提早回購賠償和1.4億美元的應計分紅,再加上11億美元的固定股息,巴菲特在2年半的時間裡實現了35%的回報。

所以,本輪下跌期間,投資者不妨多花點時間,研究一下A股裡面的可轉債。

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