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最近,在放放假的表弟向我汇报了自己上学期的一项收获。

一年以前,他和几个朋友自发组建了个学习小组,商量课件纠改错题,有不会的都攒起来问老师。满以为可以得到老师们的表扬,却没想到班主任在期末评语里这样写道:该生学习主动性强,但学习偏机械化,希望在未来多多探索,举一隅以三隅反。

他满心疑惑,趁着暑假溜回来询问我:书上说了,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既然如此,作为学生,我们凡事依靠老师,凡有疑问就询问老师,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吗?姐姐,你现在也是老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哑然失笑,几经思考,引用了叶圣陶的话给他听: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又询问他,明明几个人很容易聚一起探讨,却都一味把所有疑难堆积起来,等着老师来解答,意义何在呢?

他在仔细品读后若有所悟:谢谢姐姐,我知道了,我回去就跟他们说,换种形式来开我们的兴趣小组!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话如此经典,即使在今天也显得毫不过时。这或许就是教育的魅力,一代一代人川流过人生这条河,一生避不开的一件事就是教育。

也因此,在无数个事例堆积后,教育的先行家们若有所悟:把世代积累出的知识的琼酿统统灌输给学生并不是高明的教育法则,而循循善诱,传授给他们自主探索研究的思想,才能让学习这件事情更为轻松。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至纯至简:授人以鱼,终抵不过授人以渔。知识的汪洋里,一道题一道题的哺育过去实在不现实,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在于拥有独立的探索欲望,愿意沉下心去钻研,乃至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果然,明白过来这一点,表弟他们及时改正观点。不管题目有多难,都先仔细咀嚼一遍,把能思考到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实在碰上不会的,才抱着思考过程去找老师。这次的期末评语,班主任明显欣慰了许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望小杨同学循源头活水一路向上。

他的妈妈和我说起这件事,也笑着告诉我一个小秘密。经过表弟他们的整理和探索,递交到老师那里的题都是难题或者错误率高的题,是同学们平常的共性错误。后来老师干脆把那个错集体统一拿到班级里讲,又鼓励全班同学都向他们学习,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探究难题怪题。这次期末,整个班的平均分都有所提升。

独立探索的效果居然这么好?我也吃了一惊。作为一名刚刚步入岗位的年轻教师,我对它进行了总结:在照本宣科的教授以外,还能培养出自主性和自觉性强的探索欲吗?

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表弟的经历,结合教学过程中我的探索和思考,我发觉培养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并非难事,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轻松入手。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01、转变学生思维。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看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是对着题型思考有没有可以用的公式,一旦题目出的刁钻或新颖些,第一眼看不出有哪些公式可以套,一下子就会不知如何下手,很容易晕乎乎的放弃掉题目,掉入出题者偷偷挖下的思维陷阱。

不这样做,我们还能怎么办?很简单,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唯手熟尔"的四字箴言犹在耳边。

若把题目比作一头牛,拿着公式去比对无异于盲人摸象,出错的几率很大。而要想真正剖开一头牛,我们应该先识别出它的经脉,认准肌肉的轮廓,从出题者的角度去揣度问题。

如果这道题是我设的,我想要考察的会是什么?题干中有多少对解题有益的已知条件,由此我们又能获知多少未知条件?诸如此类的推理,让我们捋出一条清晰明确的解决思路。

因此,转换视角的方法是很好用的。稍一习惯,从出题者思维解题,有很大几率事半功倍。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2、剖析各色信息

一条大题,动辄上百字题干,里面蕴含的消息是很多的。转变思维虽简单,在初期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而不管是课堂训练还是各类大考试小考试,留给我们的解题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有效率的剖析各种资料。

列宁曾经说过,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我们只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面对长长的干扰性强的题干,我们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去研究,而应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和信息作出分析归类。留下对解题有用的一类,把用处不大的"障碍物"统统丢开。

很多英语老师都特意强调过,不需要的信息可以铅笔轻轻涂掉。同理,庞杂的解决路径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悉心比对,最终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要做到这点,就要做到对知识点了如指掌。可以采用知识框架的形式,把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这样需要哪个知识点一目了然,能快速去掉干扰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3、探索书本外的知识。

知识永远都不嫌多,这是定律。很多家长都曾这样说过:你只要学习就好,别的事都不用管,课外书也要少看。这种做法或许适用曾经的年代。但在如今这个素质教育当道的时代,只把目光聚焦于书本,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俗语每个人都很熟悉。在今天,行万里路是做不到了,但我们有另外一双眼可以帮我们开眼看世界,那就是互联网。

想做一个多样本的材料,可以设置一份问卷,向五湖四海的人发出征询;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可以查阅成千上万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小萃取精华;想了解一道题型,也能在线搜索,触类旁通。

这些外力,既能有效提供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资料和信息,又是我们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最佳渠道。题目越出越活,学生思维更不该越来越僵。有意识的探索书本外的知识,对学生大有裨益。

叶圣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点教育妙招

传统的学习里,我们总在咀嚼教材上浓缩过的简洁定义,翻阅好学生和老师的经验和技巧。知识如大浪淘沙,在脑海中拍过却没留下丝毫的痕迹。应试经验被一代代的学生反复咂摸,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也就日趋下降。

传统的学习固然好处多多,但探索研究性学习能更灵活的习得知识,更长久的记忆知识。

2001年1月,教育部颁布名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试验修订稿)》的文件,足以证明国家对自主学习的看重。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事业。这话不错,照本宣科的学习过程虽然容易上手,却容易使学生失去活力。

而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不仅能更灵活的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更有甚者,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更多学霸学习方法、故事,点击我的头像,免费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