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曾國藩認為看一個家族興敗只須看:子女是否早起;是否做家務;是否愛讀書。你怎樣看?

醉臥西湖18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的文化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但無論什麼時代,對家庭的重視,對家風的建設及對子女的教育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的基石,社會的變化可從家庭道德中體現出來,或者說家庭規則的演變是社會變化的具體體現之一。家風則是家庭道德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對於生活處世、人生價值觀的態度。反應到行上,家風大體具備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家族上下的成員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東西;二是祖孫世代相傳,經過實踐巧時間的積澱流傳下來的品質或者習慣;是不是偶然的東西,是一個成系統的關於家庭成員需要遵守的生活方方面的的規則或者思想準則。"風"不是偶然習得的知識,是家族成員共同踐行的準則和習慣。

提到家風,首先分析"家"的概念。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非常看重家庭,古代仁人志由於深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齊家"一直是儒家所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是非常深刻的。不同於西方宗教所描述的將上帝作為靈魂的歸宿。在中國,家是人們也靈的港灣,是連接個人和社會的紐帶,它的意義已經超出了作為居住場所的"家",而是具有很豐富的延展性。家是人之所存在併為之不斷努力奮鬥的源動力,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傢俱有獨特的特徵,中國古代的封建家族是血緣為組帶,封建等級制度為支撐的,家族成員具有身家統一,家族和國傢俱有家國同構的特點。這樣的結果就是將個人與家庭緊緊聯繫在一起,自己的榮辱興衰和家族的榮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家國同構"的含義就是家庭和國家都遵循嚴格的家長制。這是宗法社會最明顯的特點。漢代董仲舒發展了儒家學說,使得綱五常"成為倫理道德的重要條目之一,從送裡開始,儒家的學說便成為了古代讀書人的主流思想,綱五常"是封建時期的一種流網在儒生血液裡面的標準,不為是否合理,它都已然成為受孔孟思想影響的儒化的行事標準,這也奠定了君主、父親、丈夫和臣子、妻子、孩子之間不平等的關係,尊卑關係的思想標明瞭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忠誠和無條件服從。將家長制和封建制完美的結合就形成了中國特殊的"保家衛國"忠孝一體的觀念。

家訓和家規是人們對家風思想進行了解的載體。宋代陳振孫認為北齊顏之推的《顏氏

家則》是"古之家訓,此為祖。"從家訓史考察,中國古代的"五帝"禪讓已經巧育了傳統家訓的種子。家訓開始的源頭,是周初王室家庭教育。周公的家訓是非常著名的,他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精神財富,將訓誡子、侄、弟等的家庭教巧上升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可W說是帝王家訓的始祖。隨著社會的發展,家訓的形式也豐富起來。一是曰頭訓誡。送類家訓通常是後人回憶而流傳下來。比如孔予的"過庭之訓。"孔子的家訓通常和円常瑣事結合在一起,後代統稱為"過庭訓"。二是遺令、戒書。從文獻記載看,漢代後,出現了戒書形式的家訓文體,比如劉向的《戒子款書》鄭玄的《誠子益恩書》,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等。當時,父親在外為官,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書是當時的一種文體。既可是書信,也可是面呈的文稿的家訓詩文。

晉代,家訓形式發展到詩文。陶淵明的《命子》、《責子》就是家訓詩,用詩文的形式教導子女要勤奮。到了唐代,詩和家訓相結合,唐代詩訓數量大,內容更豐富。四是戒銘。這個時期的家訓己經超出了家庭教育的範圍,成為社會上具有普遍意義大家都認可的公共的道德規範,如班昭的《女戒》,蔡営《女訓》等。到了近代,書信體家訓形成風尚,如《林則徐家書》、《李鴻章家書》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本文所寫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是他思想的概括,內容廣泛,意義深遠。同時打破了傳統說教的窠曰,灌入了很多新思想。曾國藩是近代洋務派的領袖,也是近代中國軍工業的奠基人。他死後湖南長沙傳忠書局刊定了《曾文正家書》,此後的100多年間,又先後刊行了《曾國藩教子書》、《曾國藩與弟書》、《曾國藩家書》等,1985年湖南嶽麓書社在《曾國藩全集》中單別"家書"一編。

良好的家風,包含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家庭氛圍,是需要長期努力經營和維持的,需

要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家訓、家規是家可延續下去的載體,家風更重要的是一股永不媳滅的精神力量,支撐人不斷的努力奮鬥下去,一個擁有良好家風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更容易進行溝通,更能夠為了共同的目標而拼搏,在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更能夠做出成績。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杭州刺史


我從27歲開始做一個家庭主婦,每天早上不需要早起,開始混混沌沌的過日子,不修邊幅,每天睡到10點多,中間一直持續到我生完二胎,二胎開始上幼兒園,我開始朝九晚五的上班,我發現,我很落伍。從思想到行為,到穿衣打扮,我的思想和60歲的人相近。我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個曾經雖說不是最優秀的人才,可好歹是一本畢業的,想當年,也是以美女和才女聞名校內外的風雲人物。我自問,你喜歡現在的你嗎?這是你想成為的你嗎?

我經過了很多次的反思,我現在發現,人所有的成就都是由“勤”而來的,從自律來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婦還是社會精英,你的勤和自律能讓你自信,充滿正能量,能讓你和平庸遠離。哪怕你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也是一個最優質的家庭主婦,一個把家庭從環境到氣質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孩子也積極向上的家庭主婦。你的丈夫出門精精神神,從鬍子都皮鞋都清清爽爽,你的孩子出門為人處世也彬彬有禮。不急不躁,因為你勤,勤就有充裕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不急不躁,井然有序。你們認同嗎


fengyueshuang


早起、做家務、愛讀書三件事都很平常。用這種平常的話教育子女,不僅只是曾國藩對子孫說過,中國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家長也這樣對子女說過。

記得我出生的村裡有一個老人常說的典故。村裡過去有一戶人家,通過自已的勤勞蓋了幾座房子,買了上百畝田地,家境越過越好。這對夫妻想,自已是受苦受累積攢的財富,為的就是讓子孫過上好日子。夫妻有兩兒一女,給孩子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上美味佳餚,什麼事也不讓孩子去做,也不準與鄰居的孩子交往,唯恐委屈孩子,累著了孩子。孩子們平時每天半夜不睡覺,白天睡到午後才起來,夫妻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從沒有說過孩子們。有一天,夫妻要出門辦事,估計三天才能回家。夫妻把煮飯和炒菜的材料都準備好了,怎麼做的方法也都交代清楚了。夫妻出門後,三個孩子因為不會生火,也不會向鄰居家借火,沒有煮飯吃。三天後,夫妻回到家裡,三個兒女餓死在床上。

我曾懷疑這個典故的真實性,但村裡老人指著村內一塊菜園邊一字排開的兩個大土堆和三個小土堆說,那些墳就是那對夫妻和孩子們的,菜園曾是他們家的宅基地。那對夫妻把三個孩子埋在房屋邊。不久夫妻也因傷心過度而亡,是村裡人把他們與孩子葬在一起。有了眼前的實物,不得不讓人相信典故是真實的。因為有這個真實的典故,我們村裡的人教育孩子時,把早起、做家務、愛讀書這三條當作一個“好孩子”的基本標準。早起是能幹一份事業的基礎,做家務是每個人生活的基本技能,愛讀書是成才的根本保證。

據一些歷史資料介紹,曾國藩“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梁啟超)鈍拙之意為愚笨。客觀地講,如果曾國藩果真愚笨,他就不會在人才濟濟的科舉考試時中進士,不可能成為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更不可能成為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資質與那些才思敏捷的人相比可能要差一點,但他以一生勤奮和堅韌不拔精神,成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把當時一些“天資聰穎”的人遠遠拋在身後。

我的家鄉與曾國藩的家鄉毗鄰,鄉土人情相差無幾。講到曾國藩“鈍拙”,我不由又想起一件事來。我們村那時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在山區村莊裡是資源最匱乏的村,一千多人同姓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大家族,祖祖輩輩靠面朝黃土背朝天養活自已。但村裡世代有“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在一個窮地方,在過去那些貧窮的年代,只有種田和讀書兩條路可走,兩條路都要付出艱辛的汗水。

記得那時,我們在鄉中學讀書時,初中兩個班,身上穿著最破爛的是我們村裡的學生,吃得最差的也是我們村裡的學生,而到了考試時,兩個班前十名的學生都是我們村裡的學生。

我們村裡一位早年喪母女孩子,她一邊讀書,一邊做家務,家裡餵養了三四頭豬,全靠她一人,清早起來打豬草,煮豬食,忙完家務已是上午十點左右,而這時她才背起書包去上學,到學校時,已上完兩節課。即便如此,她考試時總是全年級第一,後來她以高分考上了北京某重點大學,徹底改變了命運。

也就是因為有“耕讀傳家”的傳統,我們村在改革開放後考入大學的人有兩百名,在外工作人員四百多人,分佈在全國各地。我們鄰村人曾羨慕又嫉妒地說,你們村連那些最愚笨的人也能混得個個有出息。是的,人生要想有出息,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用人世間最愚笨的辦法——勤奮再勤奮,堅持再堅持。

中國歷史上大到王朝興衰,小到家族的興敗都有其必然的規律,王朝建立和家族興起時都要經過艱苦卓絕奮鬥,也就是所說的“創業難”,而後代人易產生驕傲、麻痺、享樂、奢靡等情緒,最後國破家敗,這就是“守業更難”。民間有一句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書香門第長盛不衰”。農家子弟出身,又是飽學之士的曾國藩早就悟出其中的道理。

曾國藩寫《家書》時已站在了他們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顛峰,他當然要思考自已家族到底能興旺多久,如何長久地將自己家族的富貴一代代維持下去。因此,曾國藩堅信:“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巧。”還是用他一生經歷積累的經驗,也是農家子弟最“愚笨”的辦法告誡後代:早起、做家務、愛讀書。

中國數千年來絕大多數的官宦家族,盛不過三代。然而由於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治家極嚴,很有章法,曾國藩對子孫後代要求也極嚴,並重視教誨,曾氏家族英才輩出,如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既有著名的外交家、高級官員,也有詩人、教育家、科學家。

早起、做家務、愛讀書三件事,直到今天,很多家長依然用教育子女。現在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有的家長在三件事中要求的最多的是“愛讀書”一項,而對子女“早起”“做家務”,有的是放任自由,也有的溺愛過頭。曾國藩的話提醒現在的家長,好的家教必須保持完整,並形成完整而良好的家風。


關山聽風


一個父親他不早起,不做家務,不講衛生,他不看書,做事失敗,思想愚蠢,他被別人欺負了就回來數落你,一切事都喜歡推給你去,比如我把飯做好了他一定固執的要我端給他,他霸佔我的床讓我坐在那睡著了感冒了,他怪我衣服穿少了感冒了,我肚子裡一股氣我不回答他一句話,不是這個病毒我早走了,我最後悔的就是回家過年。還有我賭氣不去做飯,他就去切兩塊蘋果自己吃,也不做飯。我現在半夜很生氣,我那麼我作為他的孩子能有前途嗎?我想一定不會有前途的,我覺得我應該完全與他走相反的路,所以遠離他他要我走東那麼我走西就一定是對的。


我寧願自己是一個孤兒


確實,我從小就喜歡睡懶覺,早上讀書喊多次都懶床,一直到六十歲了還是喜歡睡懶覺,睡眠一直都好,所以一生平平凡凡沒有什麼出息,不過慶幸的是我心態好,沒有什麼病痛,也沒有吃過什麼苦,就是平凡普通了點,知足常樂。


寶鑫東風店曾姐


曾國藩這番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也是如此,一個家族的子女如果能自強自立,那麼這個家族一定會興旺發達,福壽綿延。反之,如果子女不自強努力,那麼這個家族的未來令人堪憂。

一、 一日之計在於晨。

曾國藩要求子女每日要早起,不可貪睡,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他每天早上天剛亮就起床,絕不賴床,年年如此,日日如此。

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不抓緊每分每秒,一天還沒做什麼事很快就過去,這樣時間都會浪費了。

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機;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曾國藩

魯迅先生也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就是要提醒自己一寸光陰一寸金,要惜取每一分的時間。

曾國藩讓子女早起,不僅是在節約時間,更是教導子女要學會自律,一個嚴於律已的人,以後才會有成就,這是對子女自律品德的一種培養。

二、 要讓子女學會勞動。

人類之所以能從四肢爬行的動物發展成直立行走的人,都是因為勞動的功勞。勞動不僅可以鍛鍊人的意志,更能開發人的大腦,人們可以在勞動中學會許多東西。

一個會勞動的人,他的統籌能力相對比較強。就拿做飯來講,從洗菜、切菜、下鍋翻炒,哪一步應該先做,哪一步應該後做;為了節省時間,在做一件事的同時是否可以進行其他的步驟,這些都可以鍛鍊人的統籌能力。

勞動還可以讓人懂得生活的不易和艱辛,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惜福,所以曾國藩對子女的這個要求是用心良苦,他希望子女在勞動的過程中學會更多的技能和道理,學會自力更生。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勞動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勤勞儉樸,一個四體不勤的人我們很難相信他能做出一番事業。

三、 讀書明理。

人不學不知理,古聖先賢沒有哪個是不讀書的。要想更快地學會先人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讀書是最快捷的方法。

書本中的知識包羅萬象,讀書可以開寬人的視野,獲取更多的知識,正所謂博學才能廣識,就是這個道理。

曾國藩要求子女讀書,就是要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這樣以後在事業上才能有所建樹。

吾輩讀書,只有兩件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曾國藩

曾國藩要求子女多讀書是有道理的,每個時代的人,不管做什麼樣的行業,都應該多讀書。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冠軍彭敏,是個快遞小哥,平時工作非常繁忙,可這並沒有阻礙他讀書的腳步,他借用點滴時間,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冠軍,這樣的人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方法,放到現在依然很實用,真理無論在哪個年代都經得住實踐的檢驗。現在有句流行的話,讀書是最容易的一件事,確實如此,比起現實生活的艱辛,讀書真的是最容易最快樂的一件事。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方法,以及他的那些至理名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曾的上述看法,我深以為然。

1.早起意味著勤快。人勤地不懶,天道酬勤,勤奮是一個家庭有追求有希望的重要品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起早睡符合天地陰陽之大道,是一個人一個家興盛不衰的良好習慣。

2.做家務意味著踏實知責。九層之臺起於壘土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個人縱有經緯之才也須從身邊事做起。家務不清,公務難理。治天下如烹小鮮,從一葉而知秋,從一管可窺豹,這些都告訴我們事是做出來的,責是人擔起來的。做家務不但體現了責任擔當,也體現了奉獻愛心,更滋一養了人幹大事須從小事做起的踏實本份。

3.讀書意味著學習求新。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有自學之慧。而讀書,不但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偉人的肩膀。通過讀書獲取智慧的人,必然知曉書中顏如玉和黃金屋的道理,自然會快人一步找到上進求新的捷徑,這是多少歷史和事實早己證明的事了。耕讀傳家是中國人普遍的價值追求,放到今天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斤欠宇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曾國藩對於子女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這些都記錄在《曾國藩家書》裡。雖然曾國藩是晚清時代的人,但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和觀點,還是值得現代的家長們學習和借鑑。

曾國藩在子女教育中的觀點

總結曾國藩在子女教育中的觀點,主要有三方面:

  • 一、自律

曾國藩在家書中認為自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早起,二是堅持。俗語說“早起三日當一天,早起三月當一冬”,每天能夠堅持早起,時間長了就會比晚起的人多做很多事情。

曾國藩教子女們自律可不只是說空話,他自己也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幼年時期的曾國藩天資並不高,特別是讀書的時候總是比聰明的孩子要慢好幾拍,於是他給自己定了三條鐵律:早起,耐心和堅持。

每天早上“黎明即起,絕不戀床”;起床後就點燈讀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這就是他的耐心。曾經有小偷趴在他家房樑上,想等他睡覺後下來偷東西,結果曾國藩一篇書讀了十幾遍都沒背下來,氣得小偷大罵道:“這笨蛋,我都能背下來了!”

曾國藩的這些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不管是幼年求學,還是後來帶兵打仗,他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習慣。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是做到了以身作則。

  • 二、勤儉

曾國藩教導子女要勤勞,“以勤醫惰”是他對子女們的要求。不過他所在的年代對男女要求還是不同的,他要求兒子必須要做到“看、讀、寫、做”缺一不可,對女兒的要求則是“衣、食、粗、細”這些方面。因為當時大家觀念都是男人要靠讀書考取功名,女人則要在家相夫教子。現在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大家都要一視同仁,女兒也要讀書,兒子也要做家務。

關於“儉”方面,曾國藩非常重視,他在家書中多次要求子女們“衣服不宜多制”、“有福不可享盡”等等,特別是在同治元年給兒子曾紀鴻寫的信裡寫道,世家子弟的飲食起居,都和寒門之士一樣,千萬不要沾染上富貴習氣,不然很難有成就。

在勤儉方面,曾國藩總結了十六個字非常經典: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 三、上進

曾國藩要求兒子每天要堅持讀書,其實就是要求兒子要上進。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主流書籍都是用於應付科舉考試的八股文,但他的大兒子曾紀澤並不喜歡這些書,而是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倒也不古板,他鼓勵兒子按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書籍來讀,甚至為了兒子自己也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書,這一點很值得現在的家長學習!

喜歡讀書的人都有一顆上進的心,武俠大師金庸老先生80歲赴劍橋攻讀博士,從他這種這種上進的表現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我們現代的生活競爭激烈,如果不能每天提升自己,很快就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曾國藩用六個字來鼓勵自己要上進:不日進,就日退。

結束語

曾國藩對子女們的教育,不管在怎樣的時代都不會落後,特別是他以身作則的為子女們立下榜樣,這是現代父母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1、子女是否早起;這一點主要是著重修身,一天之計在晨,早上的空氣是最好的可以呼出整夜體內的濁氣,當然修身,主要指修養身心,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約之以禮。所以,這一點只是用早起作為一個引語。

2、是否做家務;這一點主要是齊家,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自己身邊的事情去出發注重細節,如果連自己身邊的細節都把控不好,那麼這個人一生也是碌碌無為。

3、是否愛讀書;這一點主要是說要正心,肅立良好的愛學習求知的習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做到這三點修身、齊家、正心平天下;從下養成這樣的生活作風和習慣,一個家族自然就會興旺了。

更多關於國學傳統文化 曾國藩 的人生智慧和經典,關注:國學趣舍


國學趣舍


扯蛋!所有加“只須”的雞湯,都只是廢話而已。

一、早起、做家務、愛讀書的家族,更容易興盛,但這只是條件之一,並非絕對

如果一個家族的子女,普遍勤奮刻苦,喜歡早起、讀書,並且還非常富有生活情趣,能夠自己動手做家務,獨立能力很強。

那麼,不用多說,這個家族的子女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花費了更多時間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會贏得更高的概率一點不稀奇。

但這只是概率問題,並不是說,只要付出了這些,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家族興敗的原因很多,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家族成員的本領問題,更多的是外部環境,是大勢所趨。

東晉時期,“舊時王謝”的幾大家族,他們的子弟不優秀、不勤奮嗎?謝安將自己家的子侄稱為“芝蘭玉樹”,謝家的孩子不僅學識淵博,想法新奇,出了謝玄這樣的傑出將領,謝道韞這樣的灑脫才女,就個人素質而言,都是沒話說的。

可隨著東晉勢微,即使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晉朝最終還是被劉裕取而代之,當年的王、謝家族也逐漸湮沒,新的世家大族相繼崛起。

縱觀歷史,除了孔子一家,很少有哪個家族能夠幾百幾千年地興盛,都是有興衰交替,甚至再也找不到它們曾經的痕跡。

有句話說得好:在歷史的車輪面前,任何個人的力量都是卑微無力的。

即使是曾國藩家族,盛極一時,但也只傳承兩三代,便再無榮光繁華。

曾氏家族的興盛不在於子女有無早起、讀書、做家務,曾國藩年輕時候同樣有很多毛病,也未必如他標榜的是個惜時如金的少年郎,他甚至並不聰明,他的兄弟更是荒唐胡鬧,無論做學問還是做官,都稱不上拔尖。

曾家興盛,不過是因為處在恰當的時機,太平天國運動,使得朝廷缺少一個力挽狂瀾的人,曾國藩機緣之下,恰好成為這個人,他的家族也因此得益。

二、子女養成好習慣,不是為了家族興盛,而是個人修養

子女成長父母只能前期引導,順勢而為,卻不能陪伴、指導子女一生。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無論子女將來發展如何,至少對自身而言,都是有益的。

有著良好閱讀習慣、自律性的子女,無論將來成為人上人、還是普通平凡過一生,好習慣可以讓人心境更加自由積極,不容易沉浸在膚淺的感官刺激上,能夠思考人生,尋找積極的生活態度。

一句話,好習慣是讓我們更健康舒適,至於家族興敗,盡人事、聽天命,不可過份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