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怎麼讀書才有效果,讀了很多書感覺沒收穫?

哲愛豔


要學會精讀和批判性閱讀相結合,走馬觀花,一目十行那不叫讀書,根本學不到任何東西。

真正的讀書至少要讀三遍才行,第一遍粗讀,掌握書的結構,內容和中心思想;第二遍精讀,細緻研究書本的重點內容,並反覆琢磨,提煉出書表達的觀點,方法和意義;第三遍批判性閱讀,質疑書中觀點的正確性,多問為什麼,並開展擴展閱讀,進一步理清思路,提煉觀點併為我所用,這才真正算是讀透了書,對自我提升才有幫助。

讀書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行,因此,讀書學習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獨,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才須學也,學須靜也”,沒有長期的積累,不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無法弄通真理,在實際生活中就不能融會貫通,自然就無用。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斷讀書學習,一定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聞於天下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我的觀點:讀書確實存在沒效果的情況,例如寫文章,突然不會寫了,就迸發出讀書沒效果、讀書沒用等等想法。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作者都有不一樣的人生,每本書都表達不一樣的思想,我認為讀書想有收穫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要學會感同身受。第二要把書中知識多實踐。第三,不要亂讀書,讀書真不是越多越好,是越總結越好,不總結最多是看書,而不是讀書。

一、論看書與讀書的區別

讀書與看書兩者僅相差了一個字,但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1、讀書讀的是內容,看書看的是精彩。例如《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有些人看到的是打鬥的精彩,而有些人看到的歷史,是文化。

2、讀書讀的是內涵,看書看的是畫面。例如《三國演義》中三國爭霸,有些人看到的是魏蜀吳的地圖面積、軍事實力,而有些人看到的諸葛亮帶給我們的啟發,劉備帶給我們的意義。

3、讀書用的是心讀,看出是用的是眼看。同樣的一個篇章,或是一首詞,用心讀會用半小時乃至1小時,用眼看可能也就3分鐘或10分鐘。看到的是表象,讀的是精髓。

【小結】

看書,例如看《紅樓夢》,你只會看到了寶黛二人的愛情故事,而讀,你會有思考,你會沉思。讀書是講的深層含義,不僅對章句詞的瞭解,還應在內容上有更深領悟,得到在表面感受不到的東西,例如,曾經我們去上學可以叫“去讀書”而不是叫“去看書”。

二、讀書要感同身受,體會書中哲理

1、《皮囊》書中有寫到“這都是最無能的疾病的作品——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儘可能佔有身體,用自己的秩序統治那身體。所以簡單的死和簡單的創傷都是最低級的疾病。”

我們要體會作者父親因為中風在重症病房的那段日子,可以體會到作者是多麼痛心和無力感以及抱著的希望。這樣才能明白這本書的意境,也能讓自己學習作者,在困難中要振作起來。

2、《我們仨》書中寫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們要體會楊絳先生與錢老的愛情,是多麼的感動天地,才能讀懂這本書,如果感受不到二人的愛情,可能永遠無法懂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句話。

當你進入書中,才能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其實這句話出自於一首詩,原詩中寫了很多關於讀書的好處,書中不僅有黃金屋、顏如玉,還有千鍾粟、馬如簇。可謂是天花亂墜,引人入勝。感同身受才能徜徉書海。

三、讀書要追求有用的少,而不是無用的多

讀書的人外有氣質,內有涵養,思有格局,做有氣勢。
讀書還可以修身齊家平天下,還能治天下。
毛主席也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一日不讀。

以上內容是提倡我們多讀書,是提倡多讀內容,而不是多讀幾本書。例如《道德經》很多人說讀過,讀完了,但真的是用心的讀完了?應該畫個歎號或者問號。

作者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更甚至一輩子寫出來一本書,我們用一天或者半天讀完了,我認為這本書是有用的,但沒用心讀,導致最後“無效果”“沒用”

經常看到別人推薦書單,都是十幾本,二十本,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剛入駐頭條寫的第一個文章就是“推薦書單”,但很少看到推薦100本、200本的,原因就在於幾本書,甚至十幾二十本書就夠讀一年的了,夠實踐一年的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所有的書都能使人進歩。但不是所有的書都能讓你進步,賣產品也有針對人群,我們先要正確選擇自己的閱讀的書籍,先選擇,後閱讀,事半功倍。

【結語】

對於沒有讀書習慣的人,要看到讀書的好處,讀書真的可以讓你變美,變得有氣質,不信可以讀1-2本試一試。還能讓你釋放壓力,安靜下來,欣賞身邊的美。還能提高腦力,提高記憶力,讓你永遠活力充沛。

慢慢培養讀書習慣,讀書習慣有了,就真的自律的,確實培養這個習慣特別難,不是21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希望我們在書中的海洋中相遇。

讀書可以讓你明事理、知興替、懂得失、增見聞、長技能、陶性情,最後推薦一本適合自己一個人孤獨時候看的書,賈平凹的《自在獨行》也是我剛剛看完的一本書。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

我是【十二十頁】,志向是成為一名女作家,歡迎【關注】、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謝謝!


十二十頁


讀書首先要讀好書,,從讀書好走向讀好書。從開始讀自己感興趣,有顏值的書到讀給人智慧與啟迪的大家之作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一本真情實感,質樸無華的書勝過堆砌華麗詞句,無病呻吟的風花雪月的文字。所讀之書你給自己帶來思考和正能量的書,激發積極向上,健全人格的書籍就是好書。從閱讀到研讀能為自己帶來更好的效果,俗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讀一本好書需要沉思、思考,挖掘和汲取書中的精華。不斷的品,不斷的啃,讀進去,能和作品裡的人物心領神會,和作者有著精神和思想上的交流與溝通,就能過達到讀書的最佳效果了。


一樣的愛


你好,我是七光年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曾有過這方面的困擾,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向別人討教學習,才知道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讀書。

首先,我們在去選擇讀一本書的時候,可以根據書的整體內容,大體給自己規劃出一個完成這本書閱讀的期限,並根據自己的時間情況,固定好每天閱讀的時間段,這個時間一定要是儘量不被打擾,相對安靜的時間。

其次,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可以用筆把你認為精彩和能夠有共鳴的地方劃出來,方便後期回顧,也就是閱讀過的內容要留下痕跡。

再次,讀完之後,一定要寫一下讀後感,把某一部分或者整本書讀完後的感想和收穫寫下來,這樣印象會更深刻一些。

再就是,還有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和別人分享,比如和家人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分享一下你最近的閱讀,這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輸出很重要,也是你消化和掌握的過程。

最後,再回過頭把你當時讀書時在書上勾劃的內容再看一遍,及讀後感再回顧一遍,或者對整本書再簡單翻閱一遍,相信這個時候你已經有了不少的收穫了。

以上這些方法,都比只是看一遍書要好很多,不妨試一下[耶]



七光年


首先你想要的收貨是什麼呢,是要變得有氣質,還是可以侃侃而談。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過程,甚至要用一生去維持。

你說你讀了很多書沒有用,我想知道你做到以下方面了嗎?

1 主動培養興趣,你看書的動力是什麼,是為了變得有氣質而看?還是單純的對這方面的東西感興趣?

2 做筆記,讀書的時候你會畫下來你覺得優美的句子,或者你需要的關鍵點嗎,看完這本書,你做總結了嗎?

3 反覆總結消化,讀完這本書你理解了多少,你有沒有大致的再看一遍,接受了百分之八十了嗎?

4 多類書,當你對某一領域已經瞭解差不多了,那麼就可以看看其他風格的書。

最後,最終要的,還是要善於總結,當你總結多了,你就會發現,都有規律可循。慢慢在生活中你讀書收穫的東西都在無形之中幫助著你。


雪兒的文


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首先,我們要明白,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獲取信息,開闊視野,還是學習專業知識。

只有帶著目的去讀書,才能夠更好地進入書中的世界。

此外,還要做讀書筆記。我們要記錄下自己的讀書感受。這逼迫著我們去真正的讀透這本書,而不是走馬觀花般的瀏覽。

還可以嘗試使用著名的費曼技巧,在你讀完這本書之後,想象一下,你要向一個人介紹那本書。如何使用最少的語言,把這本書講得最透。也就是以教為學。

當你能夠完全掌握這本書,那麼你對書的理解就已經很透徹了。

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要在生活中使用從書中獲取的方法道理。這樣才能夠把書中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天空金黃色的


讀書可以功利化,也可以非功利化,更多時候我們所讀的書內化成為我們自己本身的一種氣質,一種能力,一種素質,將跟隨我們一輩子,讓我們受益一輩子,這樣的書在短期之內讀完是看不出實際世俗意義上的效果的,所以建議您在讀書的時候可以將功利效果和非功利效果結合起來考量,這樣讀起書來才會有的放矢,有所收穫。


雷少帥


讀書不是把所有的書都搬來讀,讀書要讀有用的書才有意義,才有幫助,如,我是這樣讀書的,我想學寫詩詞,我就找這類書來讀,在讀中要特別注意寫詩詞的規律,要求等,沒有用的書,你讀百遍也是水過鴨背而巳。


用戶111126262093


讀書的過程,是和上下古今中外一切民族智慧相結合的一個過程,讀了,如果還不能從死的文字中引伸出活的意義來,讀也白讀!


用戶7815426513527


讀書的效果並不是那麼直接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人生。 讀書,讓你變得更加睿智,讓你變得更加有涵養。處理事情有更多的策略,解決問題有更多的方法。人不是因為為了讀書而去讀書,而更應該的是為了昇華自己成就自己而且讀書。有時候讀書不一定有用,但不讀書就一定沒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