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13769206728


我覺得,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必刻意的去學習。傳統文化本身就融入在整個中國社會中,甚至每個人的血液裡。

但更不能刻意去迴避,每個時代都有大量的需要學習的各種生存技能及必備知識,因此很容易讓人們迫於生存壓力而擠佔了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

傳統文化傳播最大的問題在於入門難,而導致很多人望而卻步,最終束之高閣。

我覺得最好的傳播方法是先從最有興趣的一點進入,如有的人喜歡易經、有的人喜歡論語、有的人喜歡道德經。

而傳統文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一旦有一點讓人感興趣的內容出現後,所吸引人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最終讓人從心而發愛上學習傳統文化,而拒絕填鴨式的壓力教育,避免給予必須學習的壓迫感,就是最好的方法。


誠途小胖


傳統文化涉及的方面太多,也太寬泛了,這裡我主要回答的是文化和文學方面,也是把這個作為一個例子。

在這之前,我們要明確態度,這裡既然已經說了是繼承和弘揚,那就暫時不需要了。在明確態度之後,再準備如何去做。

先要去認識他、瞭解他,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古詩、背古詩那樣,首先要先接觸,之後再瞭解到什麼是詩、有哪些詩人、詩歌的體裁等方面,提起興趣,為之後做準備。在經過開始的接觸後,慢慢了解了,認識也加深了,然後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再在這之後,我們便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並且逐漸領略到了其魅力所在,並且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這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並且是自發的。

最後才是把我們所學所得用於生活,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清安子


首先要學習經典,如四書五經,佛家的《金剛經》,《彌陀經》《地藏經》《六祖壇經》,道家《道德經》,學懂弄通,先繼承,然後才能融會貫通,再結合實際,生活學歷,就有可能一脈相承,發揚光大!!您說是不是?!


Thomas2019


這個問題太好了!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古聖先賢為我們中華兒女留下的智慧精華,經過幾千年傳下來,誰用誰受益,百試不爽。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用懷疑,不用批判,直接用就行了,直接繼承,直接往下傳就好了!

有人說傳統文化也有不足之處,我要創新,我要發明,用幾年甚至幾十年研究的成果,結果發現我們傳統文化聖賢經典裡早就有了。這裡有個例子說給大家聽,說有位外國科學家,用尿研究人體健康,找了很多人的尿,天天接,研究了十多年好象,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些尿七天一個規律,七天一個規律。這位科學家激動極了,到各國去宣傳他的研究成果,去講學,希望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幫助,結果他來到中國宣傳的時候,發現我們中華文化經典《黃帝內經》裡早有記載,那就是"七日來複″四個字。他很慚愧,也很佩服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

現實生活中也是,人生短短几十年,在傳統文化方面,有人非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去做試驗,去撞南牆,撞的頭破血流,結果回頭發現,我們古聖先賢也試驗過無數次,早已得出成功結論。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幾千年傳下來,證明是好東西,是成功的東西,是古聖先賢經過無數實踐得出的成功經驗、智慧精華,我們不用懷疑,不用批判。用就好了,我們直接繼承,直接傳下去就好了!


霞光細語說易經


對待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其中"批判繼承"是指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和壞的一面。 繼承和發揚舊事物內部積極、合理的因素,拋棄和否定舊事物內部消極的、腐朽的因素,是發揚與拋棄的統一。

如儒家文化中的“四維八德”“三綱五常”,是維護封建秩序的道德觀念與原則。其中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糟粕,特別是“夫為妻綱”是封建禮教架在婦女身上的枷鎖,必須要打破。五常:仁、義、禮、智、信,概括了作為人應該具備的品質,應該發揚。

現代企業文化中與儒家文化一脈相承,“善”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義利並重的義利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等對企業健康地發展尤為重要。繼承傳統文化應該注入現代文化的新內涵,比如民主、平等、創新觀念等是傳統文化所欠缺的,也是積貧積弱的封建社會沒落的原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集大成者,它從三個層面闡述了國家、社會、公民建設目標與規範。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





半支蓮6


我認為新時代的新青年首先不要忘本,自己是中國人,自己是廣東省,自己是客家人,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的文化,再來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遲!往大了說,中國有那麼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漢字啊,漢服啊,傳統節日和風俗等等,還有傳統的禮儀,例如吃飯不能把筷子立在飯碗之上,在祖宗廳拜神敬祖宗不能亂說話不能對著祖宗牌位指指點點等這些基本的禮儀常識,日常使用的待人接物說謝謝,別人為你提供了幫助說一句謝謝,再讓他給你幫助不難!自己瞭解和身體力行的做就是對中華傳統的弘揚和傳承,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不是背幾句詩,風騷風騷就行的,最主要是學習我們傳統中國人的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原則!最後我再補一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想很多小朋友會不知道二十四節氣都是什麼吧!


閱讀觀世界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含很多,範圍很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首先說飲食,講究好吃,美觀,養生,要講究陰陽相配,健康為主,穿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穿衣服講究保暖養生外還講究天人合一,陽人的衣服,死人(陰人)的衣服,現代已不分,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的是以道家為主,而道家以陰陽學為主,易經,風水,八字,奇門,面相,醫術,武術,算術,木工,建房子,甚至政治軍事經濟管理等等都離不開陰陽學為基礎,現代文化是全盤學西方,很多高層管理者已經不懂陰陽學,如果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那麼高層領導就得重新審視陰陽學的科學性,從上到下能認清陰陽學的科學性,從小學到大學都學習陰陽學,民間的學者和學校的老師都在研究,各個媒體力宣傳,從基礎理論到社會各階層都能應用上去,這樣才能真正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如果拿西方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文化,不管怎樣說弘揚,都是霧裡看花,不能用到本質。


中華神龍崛起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名種不同思想,不同的文化的彙總,是指居住在我國疆界範圍內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那個時期創造,世代繼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應大力在中小學甚至是大學都應該設置專門的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把傳統文化課作為必修課程,像學習英語課程一樣的學習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活學活用,學習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愛國教育,注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讓美德走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的優秀傳統“孝”文化要在家庭中體現。大人做,小孩看,一代代繼承下去。

近年來旅遊景點的暴滿是很好的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驛站。在此期間,遊客慢慢體會到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的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北行


從自身做起

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做好了,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文化也亦如此。

這幾十年傳統文化斷檔,這幾代人,絕大多數沒有接觸和感受過華夏文化的魅力所在,隨著網絡時代的普及,碎片化知識的深入,很多人對傳統文化不求甚解,甚至斷章取義,不能系統深入的學習自己的文化,有人甚至因為別人的隻言片語,跟著人云亦云,盲目批判否定自己的文化,自我阻斷了接觸自己文化的門戶。

文化的更替有盛世和衰世,在很多人的努力下,華夏文明的傳承越來越步入正軌,國學經典學習逐漸蔚然成風,國家逐漸把國學中醫引入課堂,這次疫情,中醫參與之深,之廣,都是國家釋放出來的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所以,傳統文化,從孩童做起,以後會越來越好。我們這幾代人,在傳統文化方面,南懷瑾老人說,那是給歷史交了白卷的。

我們這種中年人,再進學堂系統的學國學,不具備普遍性,所以,如果你我他,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因緣殊勝,突然感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那麼毫不猶豫,靜下來,開始博覽儒釋道的經典書籍。通過書籍的浸潤,以及有意識的接觸更多相關的前輩行家,逐漸做到反求諸己,察心觀念,自我協調後,言行舉止更加得體,思想更加飽滿,身體更加健康,處世更加波瀾不驚,情緒更加平和,度量更加寬廣,格局更加高明,最終,與人相處,讓人如沐春風。

而這時候,不言而信不威而敬,我們再也不用臉紅脖子粗的去爭論什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對我們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因為能夠指導我們正常的生活,平凡而又實用,它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企及的帶著神秘面紗的東西。

傳統文化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類的道理,我們老百姓其實每天都在用傳統文化,我們豬肉配大蔥,羊肉配蘿蔔,都是蘊含著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天下其知道者鮮矣,你我,皆在道中行。

我正在帶五歲閨女誦讀四書五經之《易經》,每日堅持誦讀,從生澀拗口到滾瓜爛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真實不虛,我錄製了部分視頻,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陪菡寶讀古典


對待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覺得兩點比較重要。一是正本清源,能夠真正知道古人所表達的意思。二是需要順應時代,不可墨守成規,關鍵在於灑掃、應對、進退。

現代對於中國的古文化,研究的過於膚淺,很多古文的解釋甚至連學校教的都是錯的。比如說《論語》學而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小學到的解釋就是,學到的知識,按時複習不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嗎?或許有些大學的中文教授也是這麼理解的。其實古人用字,非常謹慎,越是“古”的古人越是不會多一字少一字。《論語》裡對於學習知識用的詞叫“學文”。比如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先要有孝、弟、謹、信、愛眾、親仁的基本品德,才可以學習、唸書。言下之意是沒有這些基本品德,書唸了也白念,唸的多,聰明瞭,做的錯事也會更多。 有點遠了,我們回來,那麼“學而時習之”的“學”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論語》通篇講的都是修身!《論語》被譽為東方的佛經,或者是東方的聖經。它講的是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一個君子,亦或說是做一個君子的戒律。和佛經的作用一樣,學佛學佛,就是佛怎麼做你怎麼做,佛不能做的你也不能做,佛怎麼說你要怎麼聽,和佛說的不一樣的就不要聽,這就是學佛,佛經就是佛子的戒律。所以這個“學”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是修的意思,亦或說是修身的意思,“習”通“行”,實踐的意思。通過修身得來的好的品行要經常去行出來,這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錯誤理解實在讓人頭疼,但除了正本清源外,順應當下社會情況“灑掃應對”也非常重要。前面說的“出則弟”,弟通悌,指的是對自己的兄弟要謙讓、友愛。如今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我們最親近的同齡人是我們的同學或者同事,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這種謙讓和友愛在他們的身上展現出來。

一點淺見,合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