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說說你上山下鄉期間最難忘的事情?

a741753690


(一)\t在新的一天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二)\t以下那我為大家分享,我首先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同時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三)我最初下鄉在和村鎮北八特村,那是我原籍,但在下鄉前,我一天也沒在那生活過。我父親在13歲時闖關東,距1969年我下鄉回原籍,已離開老家三十年了。我們姓杜的家族也只剩下本家一戶在老家了。

(四)我的老家八特村在歷史上也曾經輝煌過。武安縣有八大鎮八小鎮之說,八大鎮之一有和村,八小鎮之一有八特。八特建鎮的歷史也不短,大約從漢時就為鎮。一直到解放前通往山西的公路修通,才屈居為村,前後約兩千年。六十年代初,八特村又分為南八特、北八特兩個村,據傳八特村的名字還是藺相如起的。前些年八特村出了一部峰峰民俗八特卷,反映了厚重的人文歷史,成為我書櫥上的壓卷之作,常看常新。

(五)最初下鄉時,有一個難處就是沒有地方吃飯。怎麼辦?我就早晚在和村自己家裡吃飯,然後到十多里外的八特村去上工,全區下鄉這樣跑的就我這一人吧。中午就帶些乾糧,在大爺家喝口湯,有時也帶些糧食蔬菜在大爺傢伙著吃。那時每人都有糧食指標。這樣做一兩天行,時間長了也不是辦法呀。憑空給大爺家增添麻煩,也給我家生活增加負擔。十六七歲的孩子自己做飯也不現實,只好這樣對付著往下走,時間約一年多。大爺一家為我在他家吃飯勞動付出了很多,使我常常念起他們家的好處。

(六)\t對於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t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我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八)\t最後在這裡,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九)\t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感謝各位的閱讀。


南館子卿


我上山下鄉當知青五年,第二年的時候,鏟地還跟不上,當地社員都鏟完到地頭休息了,我還在地裡忙活。當我好不容易幹到地頭的時候,人家當地社員結束又開始幹活了。這樣我就得不到休息,一天到晚非常疲憊。

我就納悶兒,他們也是鏟地,我也是鏟地,為什麼我就跟不上?

我就去請教房東的兒子,他把我領到他自家的自留地,對著一棵高粱苗說,這棵高粱苗,前邊有一顆草,後邊有一棵草,你怎麼辦?

我說把鋤頭尖兒立起來,把苗後邊這棵草剃掉,再把苗前面那個那顆草蹬掉。房東的兒子說你要是這麼幹,你永遠也跟不上我說那得怎麼辦呢?

他說,正確的方法是,一鋤頭把前後的兩顆草,連苗一起砍掉,你看看這多快?

兒子的話讓我很驚訝,我說那不就缺苗了嗎?房東的兒子說,缺苗不也是缺生產隊的嗎?缺你的麼?

我說那要叫人檢查的看見怎麼辦?他說,這麼大一片地,一眼望不到邊兒,他知道這顆苗是從哪來的?咱們鏟地不得間苗嗎?他怎麼知道這棵苗是不是正常的間苗啊?

我說那樣缺苗了,秋後產量不就下降了嗎?他就笑了,說下降不下降,輪到你頭上有幾個?你操那個心幹啥?

從此,我就按他教的方法,馬上就趕上大隊伍了。社員們就誇我,說我再教育的好,活幹的好,我的工分兒也從八分提到了九分。

多少年過去了?許多事情都忘記了但是這樣一件小事,我卻至今還記得很清楚我也明白了,為什麼生產隊的時候?中國只有八億人口,可糧食都不夠吃。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達到了14億人口,糧食卻能敞開供應,這道理其實就是很簡單。

這就是我當知青的時候,最難忘的一件事,一件小事。


江春水說


我68年至72年下鄉在廣東高要縣扦隊,因為勞動積極聽話特別受到生產隊的女隊長慢慢接受喜歡了,後來她有意無意地喜歡上我了,她主動靠近我使我有些怕了但是她是隊長也是母親一樣關護我後來只是接受了,哪年我23歲她三十八歲啦一年後有機會招工她第一個送走我的因為她知道長期的不好,這是我最難忘的事情,但是我也是至今好想念她的母愛。


閒人阿駿_22571


夜幕降臨了,坐在磚窯前一堆乾草頂端上的我忽然看到一人影麻利的用兩頭尖的擔叉起兩梱乾草疾離去,我拿著手電滑下草堆悄悄緊跟了約幾十米,電筒一照,她愣了原地待著,我也吃驚不小:怎麼是妳?你走吧。她怯怯地拖著小步慢慢遠去,望著這富農家小姑娘的背影,我的心情難以言表。當時我告發的話,她們家及她一定會大難臨頭


erningerning


我在雲南西雙版納農場九年知青時期,因為當時的政策“割資本主義尾巴”嚴重,已致於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除了國家供應的主食糙米和玉米,平時沒有什麼副食品。

所以我在農場當知青時期有兩次吃雞蛋的經歷讓我終身難忘,一次是集體吃荷包蛋。連隊裡有一個養雞房,那是很金貴的地方,重點安全保衛,晚上竹門上鎖。由指導員朱發美(湖南籍老職工)的夫人主持養雞工作,養著十幾只雞,從我們1970年6月到農場快一年了,也沒見雞數量增長。記憶中在1971年5月份時全連每人吃了一隻荷包蛋,那是從傳說要吃荷包蛋了到真正吃到大概隔了一個月(總是說數量還不夠),頭頸都盼長了,確定中午要吃荷包蛋,那個半天在山上一直心不在焉,盼著中午快些到,中午,連隊裡很難得地飄著煎荷包蛋的香氣,人們拼命地嗅著那漂散的香氣。食堂外面排著長長的隊,大家呼喚著“恰餑餑達(湖南醴陵話:稱雞蛋為餑餑)。知青們等著一個個荷包蛋煎出來,肚子愈發餓得咕咕叫,等到自己的荷包蛋盛在碗裡,一下子根本不捨得吃,聞了又聞,對著荷包蛋作深呼吸,然後才一小口一小口的把蛋吃了,先吃完的看著還沒吃的,意猶未盡。那是從上海到雲南後近一年吃到的第一隻蛋。

還有一次是1972年初,我在營部小學校任代課老師,到付業連湖南籍老工人夏啟雲家裡家訪時(他兒子當時念五年級,是我的學生),他愛人鍾玉蓮見我到來,高興萬分,因為他們一家剛從10連調過來,而在10連時,我曾經和鍾玉蓮在一個班,相處很好。例行的孩子在校學業情況溝通後,他們一家一定要留我吃了飯再走,我見時間還早,還要到其他連隊去,就婉拒了,鍾玉蓮見我執意要走,就讓家人拉著我,自己去煮了四隻水鋪蛋,舀上幾勺白糖,端到我面前,硬讓我吃下去。要知道那是農場最艱難的日子,不準種菜養雞,也買不到任何副食品,他們一家偷偷地養個把雞攢下的一點雞蛋可想而知有多珍貴,還有白糖在當時是何等珍貴?一下子吃四隻蛋,是極奢侈的事。盛情難卻,我是含著眼淚吃下這四隻蛋的,我永遠忘記不了鍾玉蓮的這片真情,這次的吃蛋經歷讓我終身難忘!2005年我回農場時,看望了夏啟雲夫婦。


邵國良


上山下鄉最難忘的事,沉澱心㡳已四十多年了,順摘寫兩段,權作備忘。我下鄉時尚未滿十八歲,但身強體壯,能擔一百餘斤穀子,走十多里路去送公糧,也能一次吃掉一斤乾麵條。下鄉不久,隊上要安電燈,需要買電線,燈泡等器材,嘞時候我重慶知青的身份,就凸顯出來了。以出公差的名義,我回家耍了一個多月。回到隊上,我又負責架線,安裝家家戶戶的電燈。儼然成了電工師付。。。下鄉僅四年,卻深刻影響一生。髮妻是我在二十歲時結緣相識的,她與我的生產隊相鄰,也是重慶的,我們一起渡過了四十多載春秋,如今孫兒每天承歡足前身後,也令大腦殼感嘆,感恩那段永誌不忘的知青生涯。今年,國慶節還想回到我們倆共同的第二個故鄉去看看,一家三代人同行,想著彷彿己感受到了那份幸福和溫謦!


大腦殼重慶言子秀


我是六八年十月下鄉的知青剛年滿十六歲,下鄉的村是一個深山溝的小山村三縣交界之處,純樸善良好客的村民接耐了我們,雖然勞動很累,生活也很艱苦,但我卻在苦累中與村民生活了二年多後參軍入伍。參軍第五年我探親回家去看鄉親,30戶人家的小山村每戶輪流請我吃一頓飯,那種感情終生難過,我只要有時間就會去看望鄉親,總想去幇幫他們90年我有幾個國營招工指標給他們,但那時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我即使在上海居住也會抽空去看他們,現在空蕩的山村只有幾個老頭,老太婆守著破屋,我心酸。


用戶9882460105846


1.父母在被鬥爭、監管、勞動改造的情況下,分別請假步行50裡、30裡來峰門山裡、茶馬古道石梯對面的我插隊落戶之地看我,到達時我已去山那邊船板溝出工,只得留下一封信返回。

那時沒有客車,那天父母來回分別步行100裡、60裡。

我的住處是一戶農民的房屋沒裝壁頭那間。沒有牆壁,用曬墊圍起來,上不封頂,開個窟窿就是門框,沒門(那時生產隊沒人偷東西)。睡覺時頭上一座墳,其它三面是天空。

2.有一天收割自留地裡的小麥,揹回來在拌桶裡打,打了在風車裡車,車著車著在麥草上睡著了,被小蟲咬醒,繼續。然後覺得餓了,推動石磨磨了玉米麵,生火攪糊糊吃。

現在有個飯館,特意取名“石磨豆花”,表示不是電打的,人民開玩笑說“什麼豆花”。

3.第二年我給自留地油菜施肥,我朋友張臻祥走幾十里路來幫我。我們幾乎把廁所舀幹,午飯時每人吃飯六七碗。

4.六年後雖勞動積極但政審屢不過關,不能回城讀書或做工,遂遷涼山。在涼山州赤虎大隊赤虎生產隊插隊的時候,住一排羊圈裡騰出來的一間,出工除了扛著農具,還背一圖書箱,休息之時給彝族同胞發連環畫。

5.晚飯後在生產隊隊部辦夜校。

有的彝族同胞唱歌跳舞彈月琴直至深夜,還唱“咿呀,彝家學唱樣板戲,瓦吉瓦,嗨瑪卡捷卡呦!”“咿呀,樣板戲要提高,樣板戲要普及,瓦吉瓦,嗨瑪卡捷卡呦!”不知道哪裡學的,大概縣宣傳隊來演出時學的。

關門後從不提馬燈回羊圈,因為那是生產隊的,摸黑回去點我的藥瓶改制的小煤油燈,沒有桌子,放在倒過來的背篼上。

我不敢多看小說,因為土牆很多裂縫,怕燈光影響羊休息。深夜裡,從牆縫傳來它們老人咳嗽一樣的聲音。

6.全赤虎寨只有冒水孔一個!得排隊,得禮讓奴隸、半奴隸。

那晚沒汲到水就睡,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眼看上工了,人們紛紛從我門前走過,連忙從屋旁汙水坑舀水一碗煮麵。

7.在漢區是挑糞,在彝區是背糞,上述用於放油燈的背篼亦用於背糞。

8.彝區插秧是婦女乾的活,但我也幹這活,因為我熟練。

7.不用人糞,玉米稈用鍘刀鍘了漚肥,用鍘刀一天,記憶深刻。

9.平生第一次打蕎子,以前只打穀子。

10.那天打蕎子,從深山裡回來,發現大米多乎哉不多也,遂返回,在路邊摘蘑菇一抱,回家煮吃。

沒危險,彝胞告訴我,漂亮的才有毒。

11.農業學大寨,改田改土,生產隊派我去背炸藥。很遠,地方很偏僻,名叫波波魁。居然不聽庫管員囑咐,敢把炸藥、雷管放在一起揹回來。

12.砍一棵樹做燒柴,燒了一年。光枝葉就堆了一地燒了很久。其它劈開碼在我哥給我砌的灶上方。回城時燒剩下的很多,送給借刀斧給我的生產隊長木呷布子。

砍的那棵樹留了半人高的樹樁,希望它能發芽。

13.最痛苦語言不通,懂點漢語的唯隊長、會計、出納、記分員、民兵小隊長。與彝胞並排薅秧薅包穀,無法交談,有時遂抬頭望天。

14.省羽毛球隊來打巡迴表演賽,在玉田中學操場,我背糞從那裡過,放下背篼駐足觀看,羽毛球隊員杜興文以為我冷,竟不怕髒 不怕臭,掀開身上軍大衣裹住我!我特意問了他的名字。

15.到彝區一年後被推薦讀書,有大學名額,但怕政審不過關,為了保險,我一遠近聞名學霸只敢選讀中師。導致後來考省出版社及評高級教師因為無大學文憑被刷下。在新浪博客為認證博主、社區委員,填簡介有讀過魯迅文學院字樣,被我另一朋友檢舉揭發:函授。

16.在漢區、彝區,幹活都不穿鞋。在漢區時挑一挑紅薯走茶馬古道去鄰縣換粉條,也打的赤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沒換到又挑回來。

17.在漢區曾經在農民家搭過幾天夥,在彝區過彝族節日彝胞邀我做過客,人家都反而很拘束。

18.那時並不覺得苦。

真的,不是裝,因為沒父母苦。

他們除了白天勞動晚上還得站在桌上、臺上……。我父親16歲考省立師範考了全省第一,50多歲在五七幹校從頭學習挑糞種地、餵魚喂牛。

19.那天和一老同學回生產隊,找不到路了,全變了。



大悔憶智冰


最難忘第一天,生產隊派手扶拖拉機接我們,從公社到生產隊。路過一個水庫,我們隨著手扶拖拉機都掉水庫裡了,乍暖還寒的春天差的沒凍死。第一夜我們眯眯糊糊時有人把我們的錢和煙都搶走了,過了幾個月我們才知道,搶我們錢的是老知青,大家一笑了之。


碎嘴頑童


當年我是七三年去的內蒙古,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小魚包頭是個村裡面有一個村長家的姑娘,長得非常好看天然,他也喜歡我,我也喜歡他。我們兩個有了愛的結晶。沒辦法,現在想起來也後悔,後來。我回到了城市,沒有帶著她和孩子,這是讓我終生難忘的事。也是終生後悔的事,我對不起他們娘倆。希望來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