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上海戰疫 上海加油】疫情下不讓一人“掉隊” 上海為困難群體築實防護牆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3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 郭敬丹)“口罩還夠嗎?”“線上學習有沒有困難?”“過兩天我們再上門看看你”……記者來到上海長寧區新涇鎮淞三居委會時,工作人員正在和女童小娜通電話。疫情期間,她是居民區重點關心的對象。

父母離異後,小娜一直跟著媽媽靠低保生活。返滬隔離期間,居民區幹部多次上門瞭解母女倆生活狀況,在根據政策發放價格臨時補貼之外,提供送菜上門、代買生活用品等急需服務。不久前,一份包括消毒液、洗手液、力度伸等物品在內的救助防疫包也發至她們手中。

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強調,要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對因疫情在家隔離的孤寡老人、困難兒童、重病重殘人員等群體,加強走訪探視和必要幫助。記者走訪看到,從落實主動發現機制、簡化救助工作流程,到創新實施綜合救助,上海基層正在為困難群眾築牢防護牆。

針對困難兒童,長寧區已建立起排查網絡,對社會散居孤兒、因監護人被確定為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對象被隔離觀察而監護缺失的兒童等,積極開展電話回訪及入戶走訪工作,摸排兒童身體健康情況、家中人員確診隔離情況以及監護責任落實情況,每天14點前上報當日防控動態,確保“不漏一戶、不少一人”。

該區江蘇路街道通過排查,發現困難兒童小佳的父親去年過世,母親收入拮据。3月2日起,上海中小學將開展在線教育。居民區兒童主任及時上門,耐心指導小佳登錄網課平臺進行線上學習,並通過情緒疏導,有效緩解了孩子居家學習的焦慮。

在浦東新區,社工、志願者、社會組織等通過電話、微信等非接觸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間重點關注低保、重殘無業、大重病及其他困難家庭中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困難對象的生活狀態,主動發現轄區內“沉默的極少數”的救助需求。通過與區衛健委等部門的數據共享、信息互通、精確比對、科學統計,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實現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疫情防控期間,“不見面辦事”成為剛性需求。上海市民政局發文要求,簡化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救助審核確認等流程。例如,對新申請低保等社會救助的家庭,暫時取消入戶調查和民主評議環節;對已享受低保等社會救助的家庭暫不進行定期複審,相關手續可在疫情解除後進一步完善,確保困難群眾第一時間得到救助。

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高韻添告訴記者,一月以來,中心收到了兩份低保申請,均通過無接觸方式辦理。“申請人將申請材料拍照微信傳給社區救助顧問後,我們就開始進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並通過電話向居委會求證申請人相關信息,確認無誤後做到申請當月就發放低保救助,相關材料的原件可在疫情解除後現場補交。”

據介紹,為方便群眾,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已梳理出疫情期間“一網通辦”事項44項,實現“一次都不用跑”。此外,中心還通過多種渠道發出“以下事務不必急於來中心辦理”的溫馨提示,涵蓋15項事務,消除了轄區居民的焦慮心態。

回應困難群眾實際需求,上海基層有針對性地開展關愛服務。浦東新區為36個街鎮435人次居家隔離重點救助對象、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和散居特困人員提供消毒液、洗手液等防護用品和基本生活用品;公開招募社會愛心人士,通過電話或微信對困難青少年進行疫情期關愛、自我保護教育打卡及課業輔導等服務。靜安區以全面排摸和重點關注相結合,每天做到無特殊情況“常規報”、有特殊情況“隨時報”,全面掌握困難群眾實時情況,為特殊困難人群提供送餐上門、垃圾分類等服務。

受疫情影響,靜安區靜安寺街道樂齡家園助老服務各個站點自春節起關閉,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卻沒閒著,在充分掌握社區老人送餐需求後,他們當起了外賣員,依然奔波在為老服務一線。

“不僅送餐,還送菜,我們組織起一支‘買菜小分隊’,每週兩次到批發市場集中採購新鮮蔬菜,再分裝派送給空巢、孤寡等有需求的老人,目前約能解決300戶家庭的需求。”服務站負責人方佩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