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國”字簡化遇難題,郭沫若:裡面再加一點。網友:才學過人

“國”是漢語的一個常用詞。它的原意是指領土或疆域。我們先來看看早期的“國”字。

“國”這個詞最早是在商朝使用的。它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現。在“國”一詞出現的早期,左邊的圓圈表示領土,右邊的“戈”表示武裝保護。這也顯示了早期人們領土保護的意識,家園意識可以說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共有的,我們的先民同樣對於領土的守衛非常重視,他們也希望過上安寧穩定的生活。

“國”字簡化遇難題,郭沫若:裡面再加一點。網友:才學過人

"國“字的演變

之後,“國”一詞的基本形態發生了改變。這要談及早期的詞之間的借用,為了區別於“或”的用法,又增加了“口”全包圍的結構。當在隸書和楷書時期,“國”字演變成了方塊字。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使人們更容易學習和書寫漢字,人們對漢字進行了統一和簡化。當時在漢子統一簡化的時候,對於“國”這個字爭議是非常大的,而這個時候我們要提到郭沫若先生,他對於“國”字的簡化可以說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國”字簡化遇難題,郭沫若:裡面再加一點。網友:才學過人

郭沫若

當時有多達40種不同形式的"國"變體,從複雜到簡單。如此多的變體和複雜的文字不利於人們的寫作和交流,更不用說國際交流了。因此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

為了迅速普及公共知識,簡化也是一種必要的改變。其實,現今也有不少人對於漢字的簡化提出異議,不可否認的是,現代漢語中的簡體字確實將之前的一些表達含義不相同的繁體字合併為一個,但是簡體字的出現確實是時代的進步,它極大地便利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文明的傳承。

“國”字簡化遇難題,郭沫若:裡面再加一點。網友:才學過人

"國"字演變

實際上,“國”這個詞在古代也曾經被簡化成其他形式。例如,在後漢,“國”字中有一個“王”(囯),意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達的是君王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太平天國也再次使用“國”一詞,說明這個字影響相當廣泛。

“國”曾經的寫法也出現過“囻”,早在魏晉時期出現了。在民國時期,它被使用了一段時間,因為它滿足了當時的需要,但沒有被廣泛使用,因為它是一個生僻字。

“國”字簡化遇難題,郭沫若:裡面再加一點。網友:才學過人

當時,“國”一詞的統一是從人民大眾的需要和簡化要求的角度考慮的。由於考慮到之前的多種寫法所表達的含義與現代的“國”的意思並不相符或者是比較生僻,郭沫若先生提出在(囯)裡面加一點,成為現在的“國”。

實際上,這個想法的提出是非常巧妙的,因為中間成為了一個“玉”,“一玉口中國”,意寓著國家發展如美玉一般美好,所以很快被大眾認可和接受。對此,網友紛紛感慨,郭沫若先生果然是文化才學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