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佛肚竹怎麼育苗?

用戶2090863670843


大家好,我是大山區先生,很高興與大家一起分享!

繁殖方式

1、分株

採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

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

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溼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

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溼沙床內。

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栽培技術

1、基質

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2、育苗

裝育苗袋:將配製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後裝入8釐米x12釐米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後達九分滿為宜)。

3、採集

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採枝後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並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釐米,將所採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後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4、保溫

將泡浸後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釐米為宜,扦插後即澆透水並用75%的遮光網覆蓋。此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溼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溼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

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5、選筍

佛肚竹主要觀賞其節間短縮膨大似佛肚之杆莖,但往往會長出一些無大肚的平直竹竿,其長勢比觀賞筍尤為旺盛,至長成刪除,養分已被其大大消耗,樹冠造形被破壞,因而致使觀賞筍發不出來,所以筍期疏除最好。

而以辨別初筍外形比較可靠,觀賞筍筍體較粗鈍,長勢較慢,筍尖開裂,外觀有較松感覺,用手捏摸確實較松,內有空隙。而徒長筍長勢較快筍體較細銳,筍尖不開裂,外觀有緊實發亮之感,手捏堅實無空隙。將徒長筍儘早疏除,很快就會有新筍出土。

6、澆水

佛肚竹屬於耐水溼植物,應經常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但盆內不可出現積水。佛肚竹在夏季是生長旺盛期,氣溫較高,早晚進行澆一次水。冬季應將其移入室內,葉面塵土較多,應適當對其葉面進行噴水,使葉片看起來更加青翠美觀。

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乾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後再澆透水,反覆數次,待新竹長到40釐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

7、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會導致植物枝葉陡長,影響美觀,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莖稈黃亮,葉片翠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以免出現每節生長過長,不形成佛肚狀,降低觀賞價值。

8、修剪

當新筍出土10釐米左右,是平腹的就需要剝殼,可隔天剝一片,能把長2-3米的竹子縮短,矮化到30釐米左右的小竹。竹筍長定後應將過密枝、重疊枝、交叉枝及影響造型美觀的枝條剪除;生長過長的竹筍要剪短,促其發側枝,使整體造型美觀;

對生長位置不適當的、過密的、節長腹平的竹筍也要及時剪掉;靠近基部的側枝一律剪去,以顯出綠竹扶疏與挺秀;定型後的植株,一般應將再出土的新筍及時除掉,以保持原竹林的風姿。

佛肚竹植物生長相對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進行剪除,以免消耗其營養。新竹幹細、節長,又影響造型,則應及時進行剪除。當竹筍長到25釐米高時,把基部的籜剝1-2個,以後每週再剝1個,剝籜可使側枝生長,促佛肚竹矮化,節間變短變粗。

待竹子長到一定高度時,把竹筍頂端剪除5-6釐米,使植株結頂,側枝生長,待側枝達到一定的長度時,也要除去梢尖。

注意事項

屬陽性植物。性喜溫暖、溼潤、向陽之地,生長適宜溫度15-28℃,日照70-100%。耐寒、不耐熱,冷涼環境生長良好,高溫生長遲緩或不易萌發畸形稈。

擴展資料

早在1882年,佛肚竹作為一種庭院觀賞植物在美國尤其是在阿拉巴馬州被大面積引種栽培,用來隔離視線及噪音,後來因其快速地繁殖以及缺乏相應的管理,同時美國人不食用竹筍,因而人面竹在美國的東南部快速傳播,

從馬里蘭州到佛羅里達州,從路易斯安那州到阿肯色州和俄勒岡州,都能看到茂盛的人面竹林,而且已影響到其他植物生長,因此2015年被佛羅里達州正式列為二級入侵植物。

主要價值

筍鮮美可食。又是一種庭院綠化、居室美化珍稀植物。該竹株型美觀、節間花紋緊湊奇特,枝葉茂密、四季青綠,耐陰、耐寒,利用盆栽擺放室內具有發散奇特芳香味,驅蟲滅蚊等奇效,同時又是製作旅遊工藝品的天然材料。


大山區先生


佛肚竹,又稱葫蘆竹、密節竹、佛竹,是禾本科刺竹屬常綠灌木型叢生竹,可分為大佛肚竹和小佛肚竹。它們稈形奇特,枝葉翠綠,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浙江、臺灣等省,現已引種到全國及世界各地栽植。那麼,它們是如何繁殖育苗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佛肚竹的生殖特性

佛肚竹為叢生竹類,無長距離水平竹鞭。竹稈在地面叢生,地下莖具稈基和稈柄。其繁殖原理是依靠有性繁殖(利用種子生產新竹),也可以進行無性繁殖(依靠根點、隱芽生根抽芽長成新竹)。

佛肚竹的繁殖方法

一、佛肚竹的無性繁殖法

1.枝條扦插法。

此法有很多優點:一是不傷母竹。二是育苗季節長,3月到4月是最佳育苗季節。三是引種方便。儲運方便、育苗成本低、效率高,且扦插育出的竹苗根系發達,新稈粗壯,造林成活率高。第四枝條來源豐富,產苗量大,易起苗,出苗快。有以下扦插方式:

(1) 主枝扦插法。其主枝發達,基部有根點,扦插榮易成活。

(2)次生枝扦插法。1年生竹中次生枝很少,2-3年生的次生枝才不斷萌發。具有隱芽飽滿、粗壯、易成活的優點。在主枝採收受限的情況下,利用次生枝扦插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3)側枝扦插法。雖然佛肚竹主枝明顯,側枝細弱,但側枝用於扦插育苗時具有隱芽飽滿、粗壯、根點明顯,易成活的優勢,當主枝來源受限時一種有效的扦插方法。

具體操作步驟:

(1)扦插時間:該繁殖方法一般在3~5月進行,此時氣溫升高,插穗的活力高,扦插成活率也高。

(2)插穗選擇:選取1-2年生的佛肚竹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作為插穗。然後在水中浸泡1晝夜,使其吸收足夠的水分,之後每穗留3個節芽,切掉葉子或上部留少許葉片。

(3)扦插:將處理過的插穗插入溼沙床中,定期噴霧保溼,1個月左右生髮新根,2個月左右之後移栽,然後按照照佛肚竹的養殖方法進行養護。扦插後,可在當年或翌年就可萌發出新筍。

2. 分株(移竹)繁殖法。

由於佛肚竹分株個體繁殖能力強、成活率高、管理簡單等特點,常採用分株繁殖的方法。

(1)分株時間:每年2月底至3月初進行,此時氣溫逐漸變暖,分株成功率較高。

(2)選取分株苗:將佛肚竹清乾淨土壤,露出根莖。然後用消毒過的刀片從老株的根莖切斷,同時要將病根和殘枝切掉,去掉黃葉,保留葉柄作分株苗。

(3)花盆選擇:分株苗選好後,選擇上盆用的花盆。花盆的直徑應比分株苗根莖大5-10cm,然後在花盆的底孔上蓋上瓷磚,並鋪上一層粗砂,以增加透水性和透氣性。

(4)上盆:將分株苗放入已準備好的花盆中,一手扶著苗,另一手加入保護根系的細土,再加入培養土,直到離花盆口3-4cm。加土後,將苗輕輕抬起2-3cm,讓根系舒展,然後用手將土壤壓實,使盆土與根系緊密結合。然後澆透定根水,再將苗盆移到背風向陽處養護。

3.埋稈育苗法。

該方法適用於平竹林,要求立地條件好。選用2-3年生的莖稈,從地面處砍下,截取靠下部1-2米長的莖稈,埋入苗床上,覆土5釐米,畦面用2釐米厚的穀草覆蓋,淋水保溼。15-20日節上開始生芽。60-90日後,幼苗高20-50cm,莖粗1.1-1.5cm基部生髮大量鬚根。這時,將帶苗竹竿挖出來,去掉過長的鬚根,留下長2-3cm的鬚根,然後移栽到盆裡。不要修剪幼苗的枝葉。把新上盆的盆苗放在陰涼的地方一週,緩苗後可放陽臺上。移栽後,第二年春天就會有小筍抽出。此時,可根據盆景需要進行選苗留苗。植株高度可根據需要截頂,促使分枝萌生,竹枝盤曲可培育出理想的盆景。

二、佛肚竹的有性繁殖

利用佛肚竹結實特性,進行種子採集,育苗造林的方法。由於竹子不常開花,種子來源稀少,在生產中很少使用此法,育苗方法與一般植物種子育苗基本相同。

一般來說,無論是分株還是扦插繁殖,都可獲得成功,適合室內的花友操作。當然,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關於佛肚竹的繁殖技術,小編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閱讀,我是三農參謀。


三農參謀


自古以來,人們都將竹作為剛直、貞節和虛心美德的象徵,竹與梅、蘭、菊合栽古稱“四君子”,竹與松、梅合栽於一個盆缽之中,即成聞名遐邇的“歲寒三友”;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從上述詩句可以看出,古人對竹子的喜愛到了何等入迷的程度。

  佛肚竹竹稈幼時綠色,老後變為橄欖黃色,具有奇特的畸形稈,狀若佛肚,別具風情,是珍貴的觀賞竹種。其稈形甚為醒目,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常用於裝飾小型庭園,最宜叢植於入口、山石等視覺焦點處,供點景用,也可盆栽觀賞,畸形稈可製作工藝品。

  1、採用分株繁殖法

  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

  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

  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溼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

  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法繁殖法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

  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溼沙床內。

  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

  一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佛肚樹的繁殖以扦插為主,每年5-6月進行,擇取頂端的分叉嫩枝,長10釐米,於節下0.5釐米處切下,置陰涼通風處2-3小時,待切口稍幹後插人砂床,做好遮陽工作,在室溫25℃左右時,15-20天能生根,根鬚長2-3釐米時上盆。

  小貼士:

  佛肚竹盆裁要保持佛肚形態就要注意控制佛肚竹。






駝鄉工匠


  1、採用分株繁殖法

  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

  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

  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溼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

  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法繁殖法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

  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溼沙床內。

  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

  一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佛肚樹的繁殖以扦插為主,每年5-6月進行,擇取頂端的分叉嫩枝,長10釐米,於節下0.5釐米處切下,置陰涼通風處2-3小時,待切口稍幹後插人砂床,做好遮陽工作,在室溫25℃左右時,15-20天能生根,根鬚長2-3釐米時上盆。





裝修工人


你好,感謝提問。

佛肚竹如何育苗?今天鄉下曹十一為大家帶來的是佛肚竹的養殖方法,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欖黃色。稈二型:正常圓筒形,高7-10米,節間30-35釐米;畸形稈通常25-50釐米,節間較正常短。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

1、分株

採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

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

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溼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

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溼沙床內。

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栽培技術

1、基質

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2、育苗

裝育苗袋:將配製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後裝入8釐米x12釐米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後達九分滿為宜)。

3、採集

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採枝後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並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釐米,將所採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後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4、保溫

將泡浸後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釐米為宜,扦插後即澆透水並用75%的遮光網覆蓋。此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溼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溼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

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5、選筍

佛肚竹主要觀賞其節間短縮膨大似佛肚之杆莖,但往往會長出一些無大肚的平直竹竿,其長勢比觀賞筍尤為旺盛,至長成刪除,養分已被其大大消耗,樹冠造形被破壞,因而致使觀賞筍發不出來,所以筍期疏除最好。

而以辨別初筍外形比較可靠,觀賞筍筍體較粗鈍,長勢較慢,筍尖開裂,外觀有較松感覺,用手捏摸確實較松,內有空隙。而徒長筍長勢較快筍體較細銳,筍尖不開裂,外觀有緊實發亮之感,手捏堅實無空隙。將徒長筍儘早疏除,很快就會有新筍出土。

6、澆水

佛肚竹屬於耐水溼植物,應經常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但盆內不可出現積水。佛肚竹在夏季是生長旺盛期,氣溫較高,早晚進行澆一次水。冬季應將其移入室內,葉面塵土較多,應適當對其葉面進行噴水,使葉片看起來更加青翠美觀。

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乾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後再澆透水,反覆數次,待新竹長到40釐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

7、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會導致植物枝葉陡長,影響美觀,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莖稈黃亮,葉片翠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以免出現每節生長過長,不形成佛肚狀,降低觀賞價值。

8、修剪

當新筍出土10釐米左右,是平腹的就需要剝殼,可隔天剝一片,能把長2-3米的竹子縮短,矮化到30釐米左右的小竹。竹筍長定後應將過密枝、重疊枝、交叉枝及影響造型美觀的枝條剪除;生長過長的竹筍要剪短,促其發側枝,使整體造型美觀;

對生長位置不適當的、過密的、節長腹平的竹筍也要及時剪掉;靠近基部的側枝一律剪去,以顯出綠竹扶疏與挺秀;定型後的植株,一般應將再出土的新筍及時除掉,以保持原竹林的風姿。

佛肚竹植物生長相對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進行剪除,以免消耗其營養。新竹幹細、節長,又影響造型,則應及時進行剪除。當竹筍長到25釐米高時,把基部的籜剝1-2個,以後每週再剝1個,剝籜可使側枝生長,促佛肚竹矮化,節間變短變粗。

待竹子長到一定高度時,把竹筍頂端剪除5-6釐米,使植株結頂,側枝生長,待側枝達到一定的長度時,也要除去梢尖。

注意事項

屬陽性植物。性喜溫暖、溼潤、向陽之地,生長適宜溫度15-28℃,日照70-100%。耐寒、不耐熱,冷涼環境生長良好,高溫生長遲緩或不易萌發畸形稈。

以上就是我對於佛肚竹的養殖經驗了,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鄉下曹十一。






鄉下曹十一


本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溼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溼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紫榆在北京


你好.我是農村付付,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分為六部分

1.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

2.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

3.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溼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

4.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

5.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溼沙床內。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

6.一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佛肚樹的繁殖以扦插為主,每年5-6月進行,擇取頂端的分叉嫩枝,長10釐米,於節下0.5釐米處切下,置陰涼通風處2-3小時,待切口稍幹後插人砂床,做好遮陽工作,在室溫25℃左右時,15-20天能生根,根鬚長2-3釐米時上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感謝關注


農村付付


首先要知道佛肚竹的生長習性,此竹耐水溼,喜光植物。喜溼暖溼潤氣侯,抗寒力較低,能耐輕霜及極端0℃左右低溫,冬季氣溫應保持在10℃以上,低於4℃往往受凍。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的背風向陽處,尚可栽培。華中至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盆栽,置溫室或室內防寒越冬。喜光,但怕北方乾燥季節的烈日暴曬,亦稍耐蔭墒。喜肥沃溼潤的酸性土,要求疏鬆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

育苗技巧分為基質、育苗、採集、保溫、澆水、施肥等步驟。

1、基質

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1)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2)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3)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2、育苗

裝育苗袋:將配製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後裝入8釐米x12釐米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後達九分滿為宜)。

3、採集

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採枝後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並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釐米,將所採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後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4、保溫

將泡浸後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釐米為宜,扦插後即澆透水並用75%的遮光網覆蓋。此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溼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溼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5、澆水

佛肚竹屬於耐水溼植物,應經常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但盆內不可出現積水。佛肚竹在夏季是生長旺盛期,氣溫較高,早晚進行澆一次水。冬季應將其移入室內,葉面塵土較多,應適當對其葉面進行噴水,使葉片看起來更加青翠美觀。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乾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後再澆透水,反覆數次,待新竹長到40釐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3]

6、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會導致植物枝葉陡長,影響美觀,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莖稈黃亮,葉片翠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以免出現每節生長過長,不形成佛肚狀,降低觀賞價值。





笑的老王頭髮都綠了


佛肚竹(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欖黃色。稈二型:正常圓筒形,高7-10米,節間30-35釐米;畸形稈通常25-50釐米,節間較正常短。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或卵形至鐮刀形;籜舌極短。

性喜溫暖、溼潤、不耐寒。宜在肥沃、疏鬆、溼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國內外均有分佈。該種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頂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觀賞;在地上種植時則形成高大竹叢,偶爾在正常竿中也長出少數畸形竿。漂亮的佛肚竹也是很多工藝品、文玩物品的加工對象。如扇子、竹雕、樂器等等。

形態特徵

佛肚竹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徑3-5釐米,尾梢略下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節間圓柱形,長30-35釐米,幼時無白蠟粉,光滑無毛,下部略微腫脹;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基部第一、二節上還生有短氣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節開始,各節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竿中上部各節為數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較為粗長。畸形竿通常高25-50釐米,直徑1-2釐米,節間短縮而其基部腫脹,呈瓶狀,長2-3釐米;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帶。

佛肚竹

分枝習性稍高,且常為單枝,均無刺,其節間稍短縮而明顯腫脹。籜鞘早落,背面完全無毛,干時縱肋顯著隆起,先端為近於對稱的寬拱形或近截形;籜耳不相等,邊緣具彎曲繸毛,大耳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寬5-6毫米,小耳卵形,寬3-5毫米;籜舌高0.5-1毫米,邊緣被極短的細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易脫落,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寬度稍窄於籜鞘之先端。

葉鞘無毛;葉耳卵形或鐮刀形,邊緣具數條波曲繸毛;葉舌極矮,近截形,邊緣被極短細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9-18釐米,寬1-2釐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線狀披針形,稍扁,長3-4釐米;先出葉寬卵形,長2.5-3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先端鈍。

具芽苞片1或2片,狹卵形,長約4-5毫米,13-15脈,先端急尖;小穗含兩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頂生2或3朵小花常為不孕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2-3毫米,頂端膨大呈杯狀,其邊緣被短纖毛,穎常無或僅1片,卵狀橢圓形,長6.5-8毫米,具15-17脈,先端急尖;外稃無毛,卵狀橢圓形,長約9-11毫米,具19-21脈,脈間具小橫脈,先端急尖;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脊近頂端處被短纖毛,脊間與脊外兩側均各具4脈,先端漸尖,頂端具一小簇白色柔毛;鱗被3,長約2毫米,邊緣上部被長纖毛,前方兩片形狀稍不對稱,後方1片寬橢圓形;花絲細長,花葯黃色,長6毫米,先端鈍;子房具柄,寬卵形,長1-1.2毫米,頂端增厚而被毛,花柱極短,被毛,柱頭3分,長約6毫米,羽毛狀。穎果未見。

佛肚竹

生長習性

耐水溼,喜光植物。喜溼暖溼潤氣侯,抗寒力較低,能耐輕霜及極端0℃左右低溫,冬季氣溫應保持在10℃以上,低於4℃往往受凍。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的背風向陽處,尚可栽培。華中至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盆栽,置溫室或室內防寒越冬。喜光,但怕北方乾燥季節的烈日暴曬,亦稍耐蔭墒。喜肥沃溼潤的酸性土,要求疏鬆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

分佈範圍

產於中國廣東,中國南方各地以及亞洲的馬來西亞和美洲均有引種栽培。[4]

佛肚竹原產於中國華南,各地多有栽培,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箇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

繁殖方式

分株

採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溼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5]

扦插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溼沙床內。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栽培技術

基質

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1)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2)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3)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育苗

裝育苗袋:將配製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後裝入8釐米x12釐米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後達九分滿為宜)。

採集

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採枝後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並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釐米,將所採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後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保溫

將泡浸後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釐米為宜,扦插後即澆透水並用75%的遮光網覆蓋。此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溼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溼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選筍

佛肚竹主要觀賞其節間短縮膨大似佛肚之杆莖,但往往會長出一些無大肚的平直竹竿,其長勢比觀賞筍尤為旺盛,至長成刪除,養分已被其大大消耗,樹冠造形被破壞,因而致使觀賞筍發不出來,所以筍期疏除最好。而以辨別初筍外形比較可靠,觀賞筍筍體較粗鈍,長勢較慢,筍尖開裂,外觀有較松感覺,用手捏摸確實較松,內有空隙。而徒長筍長勢較快筍體較細銳,筍尖不開裂,外觀有緊實發亮之感,手捏堅實無空隙。將徒長筍儘早疏除,很快就會有新筍出土。

澆水

佛肚竹屬於耐水溼植物,應經常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但盆內不可出現積水。佛肚竹在夏季是生長旺盛期,氣溫較高,早晚進行澆一次水。冬季應將其移入室內,葉面塵土較多,應適當對其葉面進行噴水,使葉片看起來更加青翠美觀。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乾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後再澆透水,反覆數次,待新竹長到40釐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

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會導致植物枝葉陡長,影響美觀,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莖稈黃亮,葉片翠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以免出現每節生長過長,不形成佛肚狀,降低觀賞價值。

修剪

當新筍出土10釐米左右,是平腹的就需要剝殼,可隔天剝一片,能把長2-3米的竹子縮短,矮化到30釐米左右的小竹。竹筍長定後應將過密枝、重疊枝、交叉枝及影響造型美觀的枝條剪除;生長過長的竹筍要剪短,促其發側枝,使整體造型美觀;對生長位置不適當的、過密的、節長腹平的竹筍也要及時剪掉;靠近基部的側枝一律剪去,以顯出綠竹扶疏與挺秀;定型後的植株,一般應將再出土的新筍及時除掉,以保持原竹林的風姿。

佛肚竹植物生長相對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進行剪除,以免消耗其營養。新竹幹細、節長,又影響造型,則應及時進行剪除。當竹筍長到25釐米高時,把基部的籜剝1-2個,以後每週再剝1個,剝籜可使側枝生長,促佛肚竹矮化,節間變短變粗。待竹子長到一定高度時,把竹筍頂端剪除5-6釐米,使植株結頂,側枝生長,待側枝達到一定的長度時,也要除去梢尖。






農民三子表


佛肚竹,又叫羅漢竹,密節竹,在閩南叫葫蘆竹;禾本科簕竹屬叢生型竹子,竹節間隙很小,凸出的節幹像佛肚,妙趣典雅,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也是很棒的盆景素材。

佛肚竹的繁殖方式一般都是採用分株或仟插,如果要待採種繁殖,那是猴年馬月的事,眾所周知待到竹子開花,漫長又不是吉兆。

佛肚竹分株可選擇在春秋兩季,小心拋開要移植植株的根部,切斷植株與母體連接的主根,取出植株;扦插繁殖在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選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處砍下,剪去葉片或上部分留少許葉片,浸水1個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帶節插入溼沙床內,經常噴霧保溼,約1個月可髮根,翌年即可上盆或露地栽植。

佛肚竹喜光喜溼潤不耐寒,喜肥沃溼潤的酸性土,要求疏鬆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或沙壤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