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刘备落魄时,水镜推荐诸葛亮,为什么只字不提侄儿司马懿呢?你怎么看?

慕容鉴史


应为那时候诸葛亮的智谋远胜司马懿,要推荐当然推荐最好的,事实证明也如此,后期对战诸葛亮基本上都是压着司马懿打,当然也有旗鼓相当的时候,但司马懿在智谋方面还是差一点,为什么蜀国又打不赢呢,应为这是蜀国国力比魏国相差很大一截,诸葛亮一直在进攻,而司马懿一直在防守,等有利得时候选择性进攻,肯定诸葛亮很吃亏,因为耗不起,一定时间攻不下就得撤退。为什么司马懿感觉很厉害,他耗死了诸葛亮,那时候基本上天下第一了


纸短情长度余生


假设司马懿是司马徽的远房侄子,面对一个落魄户,干嘛要推荐侄子。一个三天两头创业,没一次成功的人过来跟我聊聊天,我会让侄子跟他干,鬼知道他明天能不能吃上饭啊。

推荐诸葛亮,那是顺水人情。大学毕业几年了还天天窝在家里种地没工作的学生,过来跟我说,老师能不能介绍份工作。我说,你亲戚的大公司正缺人,你不愿意靠亲戚关系,下次给你介绍个工作。看看你天天躺躺躺,真成卧龙了。恰巧创业失败的刘备经过,来来来,给你介绍个文员。

你咋把他介绍去干文员,还是个发不起工资的老板?

年轻人,出去吃点苦,锻炼锻炼嘛。

那你怎么不让你侄子去锻炼锻炼?

我能让自己侄子放着五险一金的公务员不干,跟着他去混世?


涂山大虾


刘备落魄时,水镜推荐诸葛亮,为啥只字不提侄儿司马懿呢?



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生于灵帝光和二年(179),比诸葛亮大两岁,父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司马懿排行老二。而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道学。称为“水镜先生”。说司马懿、司马徽是叔侄,可能以姓推测,道听途说,有点牵强。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所谓水镜推荐诸葛亮的时间,《三国志.先主传》:【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



这段所说的“曹公既破绍”,是指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退回黄河以北,这包括官渡大战之前,两场小预演,即《三国演义》中,关羽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因官渡之战前,刘备依附于袁绍,袁绍叫刘备联络汝南的刘辟、龚都,从曹操背后下手,就是乘袁绍、曹操在官渡相持,刘备带汝南兵马,袭击许都,配合袁绍正面战场。但刘辟、龚都是原黄巾余部,军纪差,行动迟缓,战斗力不强,待刘备集合部队,赶到穰山时,袁绍已经被打败。曹操的战时讯息很灵通,探听到刘备攻击后方消息,火速赶过来,截住了刘备。曹操、刘备穰山交锋,刘备先胜后败。老板袁绍已经跨了,刘备只好弃北投南,依附刘表。



刘表亲自在襄阳郊外,迎接刘备,并给补充兵力,派刘备屯扎新野,刘备驻军新野期间,为政清明,声望很高,深得民心,引起刘表疑虑,表面热情,实际防范刘备,但作为荆州背部屏障,防范夏侯惇、于禁,对刘表也有很大好处。这个时间约在官渡之战的次年,即建安六年(201)。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 刘备驻扎新野时,徐庶投奔刘备,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堪称卧龙,有大才。刘备对徐庶说,那你把他叫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上门请,要叫来是不行的。于是,刘备亲自去了三次,终于请来了诸葛亮。但这个时间,已经是刘备到新野几年以后,按《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经过,徐庶推荐约在建安十一年(206)刘备最后请到诸葛亮,是在次年,即建安十二年(207)这里就按提问说法,水镜推荐诸葛亮,时间约在(206-207)年。



在刘备刚投奔刘表的那年(201),司马懿经人介绍,已经在曹操刚占据的河内郡,加入了曹操集团的工作。刘备知道诸葛亮时,司马懿已经干事五六年了。就算司马懿是司马徽的侄子,水镜是超世脱俗之人,平时很少主动参与尘世之事,怎么好拆侄子的台呢?


流誉后


水镜先生也就是司马徽,是司马懿的叔叔。至于说为什么像刘备推荐孔明而不推荐自己的侄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水镜先生事先问过司马懿,但司马懿不看好刘备,不愿意去,所以就顺便推荐了诸葛亮。

二、水镜先生个人不看好刘备,认为其势单力薄,司马懿跟了他也难助其成大事,万一兵败,侄儿恐怕也难以落到好下场。所以推荐了和自己非亲非故的诸葛亮。

三、水镜先生心系大汉,愿刘备成事,毕竟他是刘氏后裔名,正言顺,但又不大看好自己的侄儿,恐其误事,所以推荐了自己更加看好的诸葛亮。

四、水镜先生嫉妒孔明才学,同时非常不看好刘备,所以推荐孔明去,准备坑诸葛亮一把。

五、水镜先生倾佩诸葛亮才学,看到他隐居深山而不得志,起了恻隐之心,想帮他一把,所以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刚准备搞革命的刘备,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六、此时的水镜先生已洞察天下大势,认为天下三分的格局即将形成。曹操地处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且中原兵强马壮粮草无忧,占尽优势,而曹操本人又尽显枭雄本色,争霸天下的企图昭然若揭。东吴孙策地处吴越鱼米之乡,水师强悍,生活富足,且没有强烈的争霸之心。而刘备此时差不多还是孤家寡人,连根据地都没有,除了占了个大汉皇族后裔的名头,其简直是一穷二白。相比之下,水镜先生肯定更看好曹操,认为自己的侄子跟着曹操必将成就一番伟业,所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自己的侄子司马懿,当然要他跟着曹操。

七、水镜先生有染指天下的企图,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事的。同时看好曹操,准备让自己的侄子打入内部,以待时机成熟之时建立属于司马氏的政权。(虽然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历史证明司马氏确实取代了老曹家)

一两千年的时间已过去,王朝更替早已是过眼云烟,我们大部分的认知都来自于三国志和一本带着偏见的三国演义,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早已不那么重要,真相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双子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古代人的行为模式与现代人其实差别并不大。我们可以代入到现代考虑这个问题。

刘备公司让资深猎头水镜先生推荐高管。资深猎头水镜先生从他的人才库里调出来两份简历。一份司马懿,一份是孔明。浏览了一遍简历后,司马懿那一份立刻被束之高阁了。为啥?原因有三。

一,实力问题

水镜先生司马徽虽然交游广阔,实力也算可以。但是总归出身草莽,他本人从未为官。父辈不详,估计也不是什么大人物。虽然同姓司马,但是这个司马与那个司马,其实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勉强可以自称司马懿的族叔。司马懿礼貌点也会喊他一声。但实际上两人差着阶级呢。水镜先生的出身,决定了他结交人才的层次。像司马懿那种官二代,他是不够层次结交的。而且作为一个有点本事的穷亲戚,他也有自己的骄傲。肯定不会厚着脸皮去上门攀附的。所以虽然同是司马家的,还沾点亲戚。水镜先生却没有那个实力能做司马懿的这单生意。二,职位问题

军师虽然是高管,但是刘备公司属于初创公司。地盘小,实力差,前途不明。待遇肯定给不了很高。而且风险很多大。这种职位,只适合久困于下层,敢舍命赌一把的小年轻。司马懿这种在曹魏大公司人脉深厚的官二代,压根就不会考虑这种草台班子。这样的职位对诸葛亮来说是个机会,对司马懿来说,根本不屑一顾。即使水镜先生厚着脸皮来说项,估计也会被礼貌的送出。

三,立场问题

司马家在曹魏根深蒂固。立场决定了司马懿不可能另投他家。刘备公司虽小,但和曹魏毕竟属于竞争关系。出于家族立场考虑,司马懿也不会选择刘备。水镜先生是司马家的旁支,对这个情况也肯定是知晓的。所以他压根不会去触这个霉头。

综上所述,水镜先生资深猎头乃是人精。略一考虑他就很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职位。所以他压根就没提司马懿。


己亥元辰


司马徽,身为颍川的名士,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却甘心做一名隐士,他自己的说法是,即便有功名在身,富贵在侧,如果不受到世人的尊敬,那还不如归隐呢。针对这个问题,南郡人庞统就曾跨越千山万水去见司马徽一面,两个人见面之后交谈了起来,司马徽和庞统两人相见恨晚,一聊就是几天几夜,成为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司马徽能够得到庞统的认可,一个是因为司马徽有真才实学, 他的学问让庞统极为钦佩;另一个是司马徽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说过谁的短处,更没得罪过任何人。这样一位司马徽,自然会得到无数人的钦佩,庞统自然也包含在内,更何况他们聊天之后,司马徽四处嚷嚷,庞统实在太厉害了,简直可以成为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了。司马徽本来就有知人之名,经过了司马徽的宣传,这庞统的身价蹭蹭上涨,庞统得到了司马徽的泰剧,自然他也不会说司马徽的坏话,如此一来,司马徽知人的名声更盛了。陈寿对司马徽的评价是“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司马徽虽然是一名隐士,但是却声名远播,成为了隐士中最有名望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徽的“隐”可能并不是我们理解传统意义的“隐”,他的“隐”更像是一种手段。

司马徽抬举了很多的名士,名士们出仕成名后又反过来抬举司马徽,这样的循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商业互捧。不管怎么样,司马徽的地位在各位霸主心中都很高,当时在荆州落难的刘备自然也希望能够结识这样一位超级人才“猎头”,如果能得到一位司马徽举荐的人才,说不定霸业可成。

刘备去找司马徽,希望能够得到一点指点,他的事业当时在低谷期,很迷茫的时候他问司马徽如何脱困,司马徽犹如指路明灯一样说了一句话,“你缺少一位能够为你出谋划策之人”。刘备一听,可不是咋的,他坐拥三国时期最强战力关羽和张飞,却屡屡受挫不得志,可不就是因为缺少一位军师嘛?这样的人才哪里才能找到呢?刘备把目光看向了司马徽,司马徽自然是内心得意,因为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他的手里就有了。

司马徽在这个时候推荐给了刘备两位人才,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诸葛亮是南阳隐士,一直以来“躬耕于南阳”,以诸葛亮的才华,如果想要出仕自然不会缺少机会,但是却未必能够得到重用,诸葛亮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能够得到一位可以重用他的明主,不必是一位强势的霸主,因为诸葛亮他可以带着这位明主起飞。诸葛亮这样的诉求,和他多年旧识的司马徽自然了然于胸,于是,司马徽遇到刘备时,他认为刘备是“匡扶汉室”的皇叔,也是诸葛亮一直以来希望得到的“明主”。至于庞统,是司马徽最新结识的人才,又千里来投奔他,有这样的好机会自然要留给庞统。

刘皇叔这一脉在当时是最正统的一脉,有着很好前途的潜力股,这样的优质的资源,司马徽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给刘备呢?我想这一定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野哥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司马徽和司马懿虽然都姓司马,但是通过他们族谱的查询,至少在十三代之内没啥交集,也就是说两位不是亲属。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司马这个姓氏的来源是程伯休父在周宣王时期官拜司马,由于军功卓著被此官职为氏,司马是“以官为氏”的由来,在根源上就并非出自一家,所以,即便追根溯源,这司马徽与司马懿恐怕都并非是亲属关系。既然不是亲属关系,两人又没有深交,司马徽自然不会举荐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不需要司马徽举荐。因为司马懿的家世显赫,他的老爹是京兆尹司马防,只要司马懿愿意,随时都能够出仕。除了背景强大之外,司马懿自身的本事也极强,对于司马懿的记载是“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试问,这样的一位少年才俊,又出身显贵,想出仕易如反掌。

第三、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给刘备,很可能是事先得到过诸葛亮和庞统的同意。因为这两位人才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家已有兄弟在曹魏和东吴任官,他投奔刘备除了匡扶汉室之外,也是最有雄心壮志的一位,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光耀诸葛家的门楣,而不是依靠亲戚关系谋求一官半职。至于庞统,他在东吴失意,自然希望能够在其他的地方获得成功,而他自然希望司马徽有这样机会的时候举荐自己。

司马徽身边的人才其实远远不止诸葛亮和庞统这二位,还有多位好友也都是人才,但是司马徽并未举荐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愿意跟随刘备出征。司马徽等人虽然是隐士,但是他们对天下大势了解的极为透彻,自然明白刘备虽然是英雄,想要真正一统天下却难如登天,与其把一生所学押宝在一个落难皇叔身上,还不如“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选择更好的依靠。

这样的想法,不单单是司马徽的朋友们的想法,司马徽自己也是如此,他断然拒绝了刘备的邀请,说他希望隐居。但是在后来曹操攻占荆州的时候,得到了司马徽,司马徽却没再选择继续做隐士,而是选择投奔了曹操,这一点足以证明,司马徽不是希望做隐士,只是不看好刘备,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举荐诸葛亮和庞统的原因,因为这是诸葛亮和庞统自己的意愿,至于其他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压根就认为刘备不会有啥出息。

“荆州破,(司马徽)为曹操所得。”

司马徽的一次举荐,成就了诸葛亮、庞统,成就了刘备,也成就了他自己。不得不说的是,在刘备落魄的那些年,能够看好刘备,有信心扶持刘备成就一番大事的士人,恐怕也就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


野史日记


这是因为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在刘备落魄之时,给他指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请出,并且委以重任。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虽身逢乱世,遇到了一位知己者,正好一展抱负,恢复汉室。而水镜先生认为刘备的确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代明主,他们两个人肯定能够建功立业。

其实,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疑点,那就是司马徽为什么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而没有把自己的侄子司马懿推荐给他呢?要知道刘备当时迫切的需要人才,只要去了肯定能得到重用。司马懿的能力并不比诸葛亮差,可是作为叔父的司马徽,却没有把侄子司马懿引荐给刘备。他有这么无私吗?

其实,水镜先生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的无私,而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司马懿是他的侄儿,所以他才不将他引荐给刘备的,因为司马徽清楚地知道刘备的实力和智慧是完全比不上曹操的,所以他才会在将诸葛亮引荐给刘备之后,就转身就又投靠到了曹操的阵营,并且向曹操推荐了自己的侄儿司马懿。

通俗地说,就是刘备没有让司马懿投靠的资本。他曾经说过,诸葛亮虽得其主,但是不得天时,司马懿才是看天时而动的智者。纵观历朝历代,天下政权是属于强者的,这就是所谓的顺天时、知天命,方为天子。诸葛亮在择主这方面可能没有司马懿想的长远。

在水镜先生一生引荐的人才中,大多都挑选和自己是师徒关系或者是朋友关系的人。如果他推荐的人就像诸葛亮在后期如果名扬天下了,那么他也会得到一个慧眼识人的好说法,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过司马徽是司马懿的叔父,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历史交代的有些模糊,所以我们在此也不好做过多的评价。


龙帅林vlog


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古书我真没研究过,但是按照现代游戏《王者荣耀》我总结是怕刘备看不起司马懿。

司马懿核心是近身法术伤害,刘备正好又是近身战士,同时免除一部分法术伤害、控制。司马懿打刘备,正中刘备下怀,刘备二技能顶一下司马懿,司马懿基本就凉凉了。

所以我感觉不推荐司马懿,就是知道刘备看不起司马懿。英雄技能完克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敢到刘备身边。

历史学的不管好不好,游戏我是认真了解了刘备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希望对提问者有帮助吧。



角度说观点


司马家族得势,甚至后面夺得江山,成为最后的赢家。不得不承认,司马家族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水镜先生司马徽有如此高的造谥,当然,司马一族就有了很好的老师,注重培养本族的士子,不为过的讲,司马懿也有可能受其影响。在政局不明朗时,水镜先生肯定不会轻意推举本族士子,只能在不断布局,最后得利。

正是如此,水镜先生推举诸葛亮、以至后面的庞统给刘备,也是在试探,也是在布局,也可以说是天命吧。或是说后人给的编撰,熟是熟非,结果不变的。

下面详述司马氏得江山的谋略及斗争过程:

景初三年,魏明帝病死,临终遵照魏文帝宗室藩王不得辅政的遗训,以武卫将军曹爽为大将军,同司马懿辅佐年仅 8 岁的太子曹芳即位。

司马懿(公元 178—251 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自东汉以来,司马氏世代有人作将军、太守等官职,以儒学传家,为当地大族。

曹操为汉司空时,曾欲以司马懿为司空府属官,司马懿推辞,因此一度受到猜忌,后出任曹操丞相文学掾,以勤于职事而被信任。曹操为魏王,任他为太子中庶子,辅导曹丕。曹丕即帝位后,对他尤其信重,封他为侯,官至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参与军国大政,临终又让他与曹真等辅佐魏明帝。魏明帝时,司马懿因平孟达、阻击诸葛亮等功升任太尉,获得总掌全国军事的名义。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与曹爽各领 3000 士兵,轮流居皇宫处理政事。

与年高德重、功勋卓著的司马懿相比,年轻的曹爽权轻势弱。为了抑制司马懿,曹爽引用他所亲信的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执掌政令,何晏专掌选举;又以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掌握京城地区的行政大权。

并按何晏等人的意见,加强尚书对朝政的决策权,又让小皇帝曹芳下诏,以优宠为名,免去司马懿太尉之职,授以太傅虚位,任命曹爽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

曹爽所引用的都是魏明帝曾经贬抑的“浮华之士”,他们这批人好《老子》、《庄子》等书,喜欢清谈,崇尚虚无,在当时颇有名声,何晏则是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他们主持朝政后,试图按自己的思想改革政治,因此经常改变前代奉行的制度,并贬黜阻挠其改革的资深的朝廷大臣。曹爽等人又奢侈无度,引起老一代官僚的普遍反对,使他们结合在司马懿周围,反对曹爽等 。正始五年(公元 244 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采纳邓飏等人的意见,不顾司马懿的劝阻,发兵六七万人出击蜀汉,“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结果无功而返,更使其失去民心。

到正始九年,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年五月,司马懿称病不预政事,以麻痹曹爽等,暗中却与其子、掌管禁军的中护军司马师等谋诛曹爽,曹爽等人也准备在次年三月以武力解决司马懿。正始十年(公元249 年)正月初六,曹爽等随同皇帝曹芳到洛阳 90 里地外的魏明帝高平陵去扫墓,司马懿乘机以皇太后的命令,闭洛阳城门,令司马师率兵屯司马门控制皇宫,自己率兵屯洛水浮桥,切断曹爽归路,派人劝曹爽自动归罪,许诺免官不杀。曹爽于是拥曹芳还洛阳,当即被软禁。初十日,曹爽兄弟及何晏、丁谧、毕轨、李胜以谋反之罪被杀,诛及三族,司马懿独掌朝政。

司马懿父子在控制朝政,铲除异己的同时,增置州大中正,给世家大族出身的高级官僚操纵选举提供更大的方便条件,他们还将国家屯田民及公家的土地、耕牛赏赐给朝廷公卿,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司马懿父子还先后击败了来自孙吴诸葛恪及蜀汉姜维等人的进攻(确实是实力派)。

景元四年(公元 263 年)五月,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灭掉蜀汉。次年三月,司马昭进爵为晋王,但他还没来得及取代曹氏的帝位,便于同年八月病死(不得不承认司马家族的强大)。

西晋建立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创立之功,追尊司马懿为宣王,庙号高祖;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家庭理财顾问


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都是水镜的学生。而司马懿是水镜不知道多远的亲戚。你说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

名人效应吧,水镜和庞德公等人本就是荆州的名士。所谓名士,自然是看中名声比任何事都重要。甚至可能“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就是水镜先生和庞德公等人放出来的话。诸葛亮和庞统自幼便在水镜门下学习。而水镜也知道自己的学生几斤几两。得遇明主,肯定不会露馅。像徐庶,崔州平,石广元等人,不是说他们没有学问。但肯定不如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在一个,诸葛亮娶了谁,黄月英。黄承彦可是他父亲啊。为了女婿,你说这名人效应打不打。

反观司马懿,司马家本就是书香世家,司马八达更是闻名于世,有必要水镜举荐,为他打名气吗?吃力不讨好得事,谁会做。再说,司马懿能不能看的上自己这个叔叔的举荐还不一定呢。

综上,水镜不会去举荐自己都不知道底细的那个司马懿,领不领情是一回事,万一没有真才实学,不是砸自己招牌吗?而自己的两个学生,诸葛亮和庞统,知根知底。不举荐这二人,举荐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