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创造者放映


诸葛亮当军师可以,搞防守可以。但要在实战中抓住有利战机迅速作出决策,将敌方迅速打垮的智慧和勇气没有,所以诸葛亮直接指挥的每一场战斗效率不高。所以刘备既使听诸葛亮的,如没有一个既按诸葛亮战略方针执行,又敢于面对实际情况敢做敢为的实战家在前线开路,蜀国仍然统一不了天下。


天空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聊123影视


蜀汉统一天下只能是个美好愿景,六个字来形容丞相“知天命,逆天行”。

拿大家所认同皇叔犯的较大过失来讲。

关羽死后,刘备亲征东吴,被陆逊大败。

亮:“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

诸葛亮关于进谏刘备东征的谏言只有说过这个,诸葛亮并不是一定反对东征的,只是不支持刘备亲征,这段话的意思说的很清楚,陛下您现在是汉帝,要亲征只能亲征汉贼(这里指的曹操),至于东吴,派遣一名上将去即可,哪里需要您亲自去呢?

当时的情况:关羽的死讯刚刚传到蜀中,上下一片哗然。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关羽水淹七军的喜报当中,谁又能想到转瞬之间,关羽竟死于非命。

刘备不可能在结义兄弟关羽被孙权杀了以后还过去讲和的。

1.张飞不答应(大哥你不去报仇,我就自己去)

2.孙权不答应(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欲图进蜀”)

3.入川的荆州人士不答应(从此和刘备离心离德,部分荆州人士叛降)

4.刘备自己不答应(烈帝是做不出这种寒心的选择,因为他是汉昭烈帝!仁德之师 重情重义)

关羽死后东征孙吴是必然的!

再说到东征统帅,是指足够份量的东征统帅,刘备自己算一个,张飞算一个,马超算一个,魏延算一个。

出征前夕张飞被部下杀害(原定先锋出征)。

马超和魏延防御北方曹操 (防止曹军趁虚而入)

至于为什么没有带上赵云?赵云是提出了反对意见的,而且说的也比较直接,但是后来还是安排了赵云做为接应。

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那么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呢?

1.诸葛亮没被刘备当做前线谋士,是当作丞相来用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2.诸葛亮自己也没把自己当做前线谋士。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3.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为了奋斗半生的基业。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留镇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却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全权交付,这就是对诸葛亮能力和忠诚的无上信任。(当时拿下益州也没多久,平定内部矛盾,肃清反对派,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镇。)

刘备就算听了诸葛亮的,没有亲征,最好的结果大概率不会病死永安,白帝城托孤。换成现有的其他将领东征,张飞(不打先锋)马超,魏延,虽然个个武艺超群,但是遇到了满肚子坏水的东吴都督陆伯言,哪个能讨到好果子吃?也是只能浪费国力,继续恶化蜀吴两国的关系。

东征大败之后,诸葛亮仅仅数年,又重组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丞相一己之力中兴汉室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本就是逆天而行,蜀汉想要统一天下实在太难。


孙仲谋l


客观事实说话,不是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就统不统一的事情。三国实力都很强,特别是魏国,曹操司马懿等等,不是一个诸葛亮可以完成这样一个统一的。刘备本身实力是不够的,而这个统一,曹操所在的大魏是最有实力的,只不过是诸葛亮辅佐的刘备让曹操的大一统没有顺利完成。

再者说,刘备是一个帝王之后,又是蜀国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最高统治者如果处处都听一个下属的,虽然这个下属是诸葛亮。想一下,中国古代君王制,这样的刘备岂不就是一个傀儡。联想到刘备前期各种寄人篱下,他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终于有一天能够高高在上的时候再次选择寄人篱下处处听别人的呢。


南宫朴邪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蜀国照样会灭亡,因为这是历史必然性。现在我就讲讲蜀国必亡的原因吧!

第一、蜀国没有人才储备,后劲不足。

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武将死后,蜀国的武将没有魏国的武将多,名将也随之凋零。从而与魏国交战的时候多数都占下风,又因为没有人才储备,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和魏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被魏国灭。魏国的名将是不断涌出,这让魏国在三国之中占有人才优势。人才的凋零让蜀国发展缓慢,即使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没能力揽狂澜于不倒,蜀国还是没有逃脱被魏国灭掉的命运!

第二、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失去统一天下的跳板。

当东吴谋取荆州后,蜀国的处境没有之前那么有优势,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格局。当年刘邦平定“三秦之地”与项羽争锋,关键是刘邦和项羽争斗的时候,粮草一直源源不断的供给刘邦。但是,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因为丢了荆州导致粮草总是出现短缺,有几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而且蜀道山路崎岖,不好押运粮草,如果荆州还在蜀国手里,就可以直接在荆州押运粮草,进而虎视中原。缺了荆州这块跳板,不但让蜀国失去统一天下的条件,反而成为了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三、蜀国的综合实力远不如魏国。

国与国之间比的就是综合实力,而蜀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如魏国。魏国不但人才济济,而且还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远超过蜀国。再加上魏国人才辈出,这怎么不能灭掉蜀国呢?当年秦国就是依靠超强的实力碾压东方六国,而如今魏国的实力照样也能碾压蜀国。因此,在强大的魏国面前,蜀国必然走向灭亡之路。至于何时灭亡,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三个原因不是谁都改变的,因此,蜀国灭亡时迟早的事而已。


历史的陪伴者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

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古行生


不可能。此处首先声明,并不是以蜀国最终灭亡作为判断依据。

一、“隆中对”的理想主义。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提出了,“稳固荆州、西取巴蜀”的战略规划。这个计划应该是借鉴了刘邦集团夺取天下的经验,纵观历史,除去刘邦集团借助汉中成功逆袭以外,并无其他割据政权起自西蜀,夺取天下。但是当时曹操集团占领北方,孙权集团独霸江东,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稳定的格局,与秦末大势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这种浪漫主义的方针,可以坐而论道,即便成功,也只能形成短暂割据。

二、刘备集团实力弱小。当时,孙、曹两个阵营,实力相对较大。孙权集团经营江东三世,有长江天险,与地方豪强地主形成了密切的关联;曹操集团地广物丰,人才众多。刘备基本上长期处于“运动战”的状态,没有形成稳定的根据地。荆州四战之地,守无可守。占据西川后,由于根据地小、建设时间短,地方豪强受压制、不太合作,再有群众基础根基不牢,所以实力相对较弱,一直较弱。

三、缺乏有回天之力的大英雄。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在历次与外敌作战中,找不到突出的战例。而治理国家,也没有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刘备死后,蜀国基本上每战必败;人才凋零,重要将领关羽、张飞,要么刚愎自用,要么实际能力并不突出,大将魏延却不受重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才极度匮乏。




致远君说


诸葛亮不是神,很多事情是不可预测也是人力不可为的,当曹操统一了北方时,基本已经确定了蜀国统一天下非常难!中国几千年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历来都是北边统一南边,只有明朝的朱元璋第一例是由南边统一北边的,可知偏安一隅的南方蜀国统一天下是多么难啊,自保不被他人统一都成问题,还想去统一别人!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就已经显示出刘备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三分天下,曹操已经稳固了北边的中原,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魏国统一天下大有机会,而刘备能割据一方三分天下就跟不错了!刘备已经失去了良机,所以诸葛亮提出要等待北方有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北方有变指的是魏国内部内讧动乱,蜀国才有机可乘!问题是魏国内部稳固没有动乱啊,最多也是领导层的变更,而大局还是稳定的,曹操死了,曹丕曹睿等人不是统治的好好的嘛,就算司马懿后来篡魏了,也只是换一个人,魏国内部并没有动乱,所以蜀国统一天下的前提北方有变的条件没有发生,蜀国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了!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因为他知道他有生之年再不做就晚了,等魏国发展壮大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刘备能占据蜀国三分天下就是听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按照具体的战术安排才有那样的势力!而刘备在关羽被杀,坚决要伐吴抢回荆州,诸葛亮就阻止过,认为这样不妥,可刘备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坚决伐吴,结果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败的很惨,不久刘备自己病死了,随后刘备托孤,诸葛亮大权独揽!如果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劝阻,就一定保得住荆州进而统一天下了吗,难度还是很大!吴国对荆州也是志在必得,蜀国用武力去夺取荆州,吴国不会服软,战争的结果就是坚持不下,而曹操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两败俱伤只会让曹操得利,荆州还不一定是谁的呢!那刘备死后,诸葛亮自己说了算,不用劝刘备了,自己去北伐中原那结果还不是一样,六伐中原,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还劳民伤财,最终还是被魏国灭了!所以诸葛亮折腾那么久,历史还是跟着大势而行!


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你刘备不听诸葛亮,那诸葛亮也没有听刘备的临终之言啊!刘备临终时就告诫过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一定不能重用,结果诸葛亮就不听用马谡守街亭,街亭就失守了,也许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结果可能不同,也许北伐中原就不是那个无果而终了!所以说刘备一直听诸葛亮,可能少犯些错误,但大势还是不会变!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红袖添香吖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一把大火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当时刘备为报仇雪恨,意气用事,不听诸葛亮劝阻,导致刘备带领70万大军都进了林子!

诸葛亮得知后说:这是兵法大忌。

假如刘备能听诸葛亮的话,三国历史很有可能会改写!

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欢迎网友下方评论留言!

你送我赞,我送你成长!关注我,共同学习[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