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隔離期間你讀了幾本書?與你的專業有關嗎?推薦一下你認為值得去讀的書?

北B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精神的糧食。推薦書就是文化傳播,好的書能開拓視野,豐富思想,而負能量的書會令人情緒暴躁,有損身心。\r

  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麼看書?是學業就看專業的書,是興趣就看看雜誌,是消遣,就看看小說。畢竟書浩瀚如煙海,用盡一生也難以讀完,因此先要給自己定位。\r

  我本人是喜歡文史類的,就推薦你看《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由當年明月所寫,以小說的類型,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明朝將近200年的真實歷史。不管是官場的勾心鬥角,陰謀陽謀,宮廷的秘事,又或是戰場廝殺,每一個環節都寫的極為精彩。\r

  推薦理由一,特殊情感,草根天子。\r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因此多數人都對這段歷史有特殊情感,你看以後也許能和書中的種種情節,人物發生共鳴。歷史上諸多皇帝都是出生名門貴族,唯獨朱元璋是僧侶,憑藉自己的力量開創了大明帝國。\r

  推薦理由二,明朝皇帝的奇特。\r

  從朱棣奪取侄子江山後,開創了永樂盛世。在這以後,出現了一系列奇葩皇帝。喜歡打仗的明武宗,做過俘虜的明英宗,常年不上朝的嘉靖,萬曆,喜歡做木工的天啟,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的?明朝一共有十三位皇帝,行為都很怪異。除了洪武和永樂以外,之後的皇帝都是不用管理朝政,有專門的內閣幫忙整理公務。\r

  推薦理由三,明朝歷史的文人。\r

  作為漢人的朝代,自然少不了歷史大文人。比如保衛京師的于謙,寫過著名的石灰吟,讓人可歌可泣。又比如心學的創作者,龍場悟道的王陽明,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至今依舊讓人學習。\r

  以上的三條,就是我推薦的理由。\r

  我建議你先給自己定位,選好書,然後在制定閱讀計劃。\r

  比如先做好一年內的規劃,今天看什麼書,這個星期看什麼書,這個月看什麼書。書不要太多太雜,要能看懂,要能理解。\r

  最後我希望你在接受推薦書籍時,要反覆考慮這本書到底能不能讀,如果隨意接受推薦,到時候看了發現沒有用,那就真的是浪費時間了。



我要上去


《皮囊》和《圍城》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各地各村封城封路的形勢下我們做著各自不一樣的事情。我們在農村還好,人口不密集,村封了路還可以在村內活動,活動範圍挺大還算可以。要是平時過年村裡的人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打麻將的,如今只能呆家裡或者去田裡摘摘菜,看看牛之類的。我們自家人會偶爾在院子裡打乒乓球,燒烤。我呢平時就有讀書的習慣,大多數獨處時間喜歡看書,有時候天氣好上自家陽臺邊曬太陽邊看書。

剛好去年雙十一買了些許書,趁著假期開始好好享受這精神糧食。《皮囊》是第一本先看的,一個80後的新生作家蔡崇達寫的,同樣作為80後的我作者的很多想法很經歷都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鳴,他寫到他那執著又可愛的外婆時我想到了我的爺爺,我們同樣的被祖父母一代教育並疼愛著長大;我們同樣有著那不甘被生活所貧苦著而奮力拼搏的母親,那寧可自己在窮苦裡浸泡著也要讓孩子站起來的母親;我們同樣為了理想漂泊在北上廣奮鬥,身處異鄉心繫家鄉的遊子。《圍城》:讓我這個大齡未婚女沒有接觸婚姻卻提前看到了婚姻的樣子,讀好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是將自己置身其中,方漸鴻作為貫穿整個作品的男主人公,不管他是不是有原型人物,但讀著會讓我緊跟著他的腳步,呼吸,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孫柔嘉相貌和氣質才華都不佳的小女人,是我們生活中很多普通女性的代表。“婚姻像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懂得取捨才能過好一生……





凌淩柒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疫情期間,每個人打發時間的方式不一樣,看書,打遊戲,玩手機……

但是我選擇的是看書,因為看書能夠讓你充實而且能夠昇華我們的人生境界。

推薦一下我讀的兩本書吧:

《人間值得》

這是一位九十歲高齡的日本老奶奶寫的,裡面的內容主要是這位老奶奶通過各個階段所經歷的事情總結出來的一些關於家庭,關於工作,關於人際交往等各方面一些經驗也好,建議也罷,總之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和我們的一種閒聊。

我是睡覺之前用kindle來讀這本書的,讀此書感覺就像與一位智者交流,她會時不時的在你人生的各個階段給予你建議與忠告,睡前讀讀此書感覺十分的大徹大悟,學到的知識倍感許多。

《斷舍離》

購買這本書之前也聽說過這本書,據說是本網紅書,紅了好久我一直沒有入手,最終按捺不住,就用kindle先“讀”為快吧,讀完感覺很不錯,在我們有限的空間裡面的確堆放了太多太多的冗雜物品,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我們要勇敢的邁出這一步,將自己所生活的空間做一次大大的減法。

於是看完此書我就開始了家裡的大掃除,一些沒用的,堆放多年的,統統處理掉,之後感覺的確輕鬆愉悅了許多。

因為電子版的書看著很不錯隨後又在噹噹上面買了一本紙質版的,繼續讀下去,做人生減法,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暖陽與愛。

暫且分享這些吧,開卷有益,書常讀常新,致敬每一位愛學習的人們!

同樣也向那些逆行者們致敬,沒有你們在前線衝鋒陷陣,就沒有我們在家安安穩穩的讀書好時光,你們辛苦了!

致敬!![給力][給力][奮鬥][奮鬥][贊][贊]







Sweet暖陽Smile


疫情隔離期間我讀完的大概有十本書,具體可以分為兩類:實用類和文學類。因為明年就要大學畢業了,加上今年的寒假特別的長,所以我決定找一些和專業相關的書籍來看。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別人做文案挺賺錢的,而且也很適合學生做副業,於是找了本文案類的書籍來看,另外還有文學類書籍,下面我推薦幾本比較好的書:

01 《爆款文案》

這本書確實寫得很好,裡面舉了很多例子來教我們怎麼做好一個文案,其實和教我們寫作文差不多,具體的我記得不太清楚了。

只有一些內容還留在腦子裡:如果你想寫一個賣食物的文案,就要調動自己全身的感覺去寫;如果你想寫買某個用品的文案,就要想這個用品在什麼場景能夠用得到。不過寫文案還是要以實操為主,想學文案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02《鄉愁·余光中詩精編》

我會去看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有一天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裡看到了這樣一段詩:

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

下面平鋪著皓影

上面流轉著亮銀

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

月色與雪色之間

你是第三種絕色

這是余光中《絕色》中的一段詩,當時我就被驚豔了,尤其是後來還了解到余光中曾寫出“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這樣的高級情話,當時就被吸粉了,於是去看了這本書,雖然這首《絕色》沒有在其中,但還是有很多好詩,可以去看看。

03《我們仨》

這是楊絳很有名的一本書,主要講的是她和錢鍾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阿瑗三個人的日常生活,書中充滿了對從前美好時光的回憶,錢鍾書和楊絳互相理解包容的夫妻生活也十分令人羨慕,平凡生活中看到真情的珍貴。

只可惜後來三個人只剩下了楊絳一個,“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書中這句最後的話令我動容,看過之後,我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


知宛文苑


整個疫情期間,我讀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白夜行》《小王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書。

看完一本書,我基本上都會寫一篇讀後感,以此來記錄看完這本書的感受,同時也能讓我的大腦回顧一遍整本書,這是個非常好的習慣,我也推薦愛看書的朋友,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寫個讀後感,保存下來留給自己以後思考,也不失為一件趣事。

既是推薦,那我便以自己的閱讀愛好來推薦,在看過的書當中,先推薦一本《活著》。

《活著》是我看過的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用最平凡最樸素的描寫來浸透人的內心,餘華先生的寫作手法便是如此,細膩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文中主人公的處境,這樣的寫作真的是出類拔萃。

整本書讓人看的壓抑,對於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沒經歷過打仗,文化大革命和饑荒的人來說,我屬實無法接受文章主人公所遭受的一切,命運從不會對你友好,該經受的一樣都不會逃掉。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風流,賭博,敗家,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以後,最終成為了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男人,只是沒什麼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福貴爹孃的去世已經給了福貴沉痛的打擊,但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仍是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只可惜兒子死在了當時權勢當道的社會,女兒死在了生產中,妻子死在了病中,就連女婿也死在搬運水泥中,最讓我無法釋懷的便是福貴的孫子苦根,沒吃過好東西的他吃豆子活活被撐死。

最後徒留福貴自己,活在這孤獨的世上。

這無疑是個悲劇,卻也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百姓生活,吃不飽穿不暖,整本書看完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如今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許是無法體會當時的絕望,看完這本書,我告誡自己,應該更加珍惜眼前如此美好的生活,對我們而言,一生要活的精彩才不枉為人,而福貴他們終極一生只為了“活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帶領我走進了海倫凱勒聾盲啞的世界,讓我大為震撼。

剛閱讀之際,我感覺這本書非常平淡,平淡的過分,例如摸摸牆,摸摸畫諸如此類的描寫,後來才慢慢體會到這樣的觸摸是海倫作為一個聾盲啞所能接觸外界事物的唯一方法。

直到看完這本書後,我對海倫凱勒的堅強努力欽佩的五體投地,一個正常人尚且不能做到如她般優秀,她身體有殘缺,卻還能做到如此,這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不可否認,海倫的家庭對其幫助很大,作為一個聾啞盲的人,父母積極的教她生活,而沒有放棄對她的培養,在我看來,也是一件非常難堅持的事情。海倫很不幸,但也很幸運,有一個給她無限幫助和愛的家庭,更是遇到了一位莎莉文老師,幾乎將一生投注在海倫身上,這便是海倫在不幸中的萬幸。

我們大多數人擁有著健全的感官,擁有視力,聽力,便可看到春天的生機勃勃,聽到夏天的蟬鳴雨聲,欣賞到秋天的落葉紛飛,看到冬天的皚皚白雪。

海倫幼年時擁有的短暫美好生活,或許帶給了她力量,讓她一直堅強,自信,積極向上,達到了常人所不能達到的高度。

看完這本書的朋友,我相信也會有一些領悟,會更加懂得用眼睛發現事物的美,更加懂得用耳朵傾聽所有故事,同樣也會被海倫的堅強自信所感染,積極向上,一直樂觀!

這是我比較推薦的兩本書,空閒時間可以閱讀,書中自有黃金屋,大家閱讀後有什麼想法可以提筆寫下,給自己思考的空間。






須臾等待


二月讀了六本書,相較於原來的月平均來說,近乎少了一半。一來是頭條創作佔用了不少時間,二來是細讀了《沈從文講文物》。

沈從文先生被大家所熟知,多是因為《邊城》。沈從文先生除了中國著名作家的身份之外,還是歷史文物研究者。他的學術著作有《從文賞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沈從文講文物》收錄了沈從文先生對於文物研究的文章。從衣著服飾到布染佩玉再到馬具車乘,可謂是涉獵廣泛,無論是對哪一類文物感興趣的讀者,在這本書中都會有所收穫。


杜甫言:“文物多師古。”沈從文先生在述寫每一類文物之時,溯源尋蹤,自初現開始,及至歷朝歷代的演化一一呈現給文物愛好者,讓大家有了更加立體深刻的瞭解。


我個人對文物知之甚少,除卻在博物館裡看到的之外,多是完全不瞭解的。事實上,在博物館看到的,也是隻留下一些淺淡的印象,更多的都因為日常生活的不接觸而遺忘。現在猛地想來,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司母戊大方鼎。還有一個,故宮珍寶館裡的鳳冠——明代孝端皇后的鳳冠,非常漂亮。


《龍鳳藝術》一節提及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講到元明清三個朝代中,龍始終代表一種神性,成為九五這尊的象徵,不能隨便褻瀆。


曾看到一篇文章寫明萬曆皇帝國和他的四十張龍床,文中提到萬曆皇帝的一張龍床的製作費用夠江南地區出外人吃住十年以上。

龍不能隨便使用,鳳卻在百姓生活中頻繁出現,更是寓意祥瑞幸福。鳳為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中的雄鳥,“鳳”和“凰”原指兩種五彩鳥,鳳是鳳鳥,凰則是皇鳥。沈從文先生在文中提到,鳳凰是一種想像中的靈禽。自古以來,龍鳳形象近於權威象徵,後因兩個故事終使龍鳳分道揚鑣。龍依舊佔有特別地位,而鳳卻拂去了神秘面紗,更多地出現在了百姓中間。

歷來與鳳相關的傳說都寓意著美好。比如舜父夢見一隻鳳銜著一粒谷中來喂他,並說:“我是來給你做子孫的。”於是,舜母懷孕。又如,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為紀念鳳凰棲落雍城雪地留足印,將雍城改名鳳翔,沿用至今。

當然,以上皆為傳說,相較於沈從文先生為研究文物做出的大量研究與查實,實難並提。


《沈從文講文物》是一本適合慢品細讀的書,悠悠漫漫的歲月沉澱了古人無盡的智慧,留給我們無數日臻完善的好品良物。書中所列雖不能涵蓋千萬文物品類,卻也精挑細選地為讀者帶來了詳盡的文物介紹,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悠然閱讀


本人在疫情重災區湖北,各項隔離措施應該算是最嚴格的,隔離期間除了各項日常生活外,也讀了幾本書,但是跟自己的專業都是不掛鉤的。以下主要推薦三本。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荊棘鳥》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所著。

《荊棘鳥》是一步長銷不衰的富有魅力的小說。它通過講述克利裡家族傳奇式的興衰家世史闡明瞭命運和愛的主題。梅吉和拉爾夫刻骨銘心的愛情向我們證明,命運雖如此堅硬,愛卻能穿透它的胸膛。

“夏夜,林肯和安並肩漫步於桑加河的河堤;兩岸的夜鷹在林中吟唱,而螢火蟲則在夜空中編織出絲絲金光。”美國戴爾·卡耐基所著《林肯轉》。

戴爾·卡耐基從另一個角度描寫林肯短暫輝煌的一生,沒有著墨於作為政治家的林肯,而是把林肯當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寫他的哭,他的笑。讀完此書,讓我們對林肯多了很多不一樣的認識,林肯在我們心中不再僅僅只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他的功績不僅僅在於解放了黑奴,拯救了美國聯邦,他也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有些自己悲歡離合的活生生的人。

“這幾個大寫希臘字母(命運)閱盡歲月,變得烏黑,而且深深陷入舌頭;它們的形狀和神態顯示某種哥特式字體固有的特徵,像是提示它們出自一箇中世紀人之手;尤其是它們蘊藏的悲慘的、宿命的意義震動了作者。”雨果《巴黎聖母院》。

雨果作為偉大的詩人,寫就得小說也必定宏偉華彩。書中人物的真善美與假惡醜也必定不同以往,掩卷嘆息:人物悲慘的宿命般的結局不但震動了作者,也深深的震動了讀者。巴黎聖母院雖已被大火燒燬,但《巴黎聖母院》長存於天地間。





救贖15


暫時先更新三本啦,手機排版好不方便呦,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再補充!歡迎大家和我交流啊!

第一本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美]塔拉·韋斯特弗

摘錄: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

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段摘錄可以說是這本書的中心概括了 但作者塔拉想表達的在我看來遠不止此 塔拉的一生聚集了恐懼 震驚 孤獨和苦難 她的經歷在任何人看來都殘忍無比 她本來也許會像自己的哥哥們一樣終其一生留在那個屬於他們家人的愛達荷州和巴克峰

可塔拉因為教育變得不一樣 變得不再屬於那裡 就像那句大意為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見過光明 的話 如果塔拉不去上學 她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居然有機會走出大山 去劍橋成為一名博士 成為一名歷史學家 這才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 儘管童年的陰影可能終其一生都要籠罩著她 但她終究是獲得了更多不同於任何人 只屬於自己的文化 知識 和經歷。

第二本

龍應臺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最近讀到的最喜歡的一本書 講了三代人的故事 更多的是親情陪伴的故事 讓我覺得溫暖舒服 也摘錄了幾句喜歡的話

“人生有些事,不能蹉跎。只是幾分鐘,只是一個轉念,只是一兩個紅綠燈的距離,她沒能握住母親消瘦的手鬆開的那一刻。”

“養兒育女的人是否早就知道,當初做牛做馬讓兒女受高等教育,最後會換得他們從高處俯視你,不耐煩地對你說:‘哎呀,你什麼都不懂啦!”

最有感觸的可能就是下面這段話了。

“我們是在山河破碎的時代裡出生的一代,可是讓我們從滿目荒涼、一地碎片裡站起來,抬頭挺胸、志氣滿懷走出去的人,卻不是我們,而是美君你。和那一生艱辛奮鬥的你的同代人。現在你們成為了步履蹣跚、眼神黯淡、不言不語的人了,我們可以給你們什麼呢?”

是啊 我們這一代人還能給上一代人什麼呢?記得上次旅行從上海回來時 外邊超級超級熱的天氣 我們打著傘才勉強出去 但路上的施工工人依然在工作

看到他們曬的紅燙的皮膚 坐在出租車上時我想了好多 他們是為了孩子或者父母能吃苦的一代人 但努力一輩子 即使到最後都還是在為家人拼命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 他們只能一步步被時代甩開 這總讓我覺得難過 可又無能為力 想來也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讓自己以後不被這個時代甩開了。

第三本

麥家《人生海海》

書還不錯 前半部分有點兒冗長了 後半部分很喜歡 熬到快十二點終於看完麥家的《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來日可期”很久以前就很喜歡這句話 不過也忘記了是從哪裡看來的

還記得當年去深圳博物館的時候在那本留言冊上信誓旦旦寫下這句話來希望自己在未來能一直對生活飽有期待和熱情

本來覺得這部長篇有點兒冗長 語言措辭也不是很喜歡

還好沒有棄書 看到後面真的越來越心疼 上校經歷了半輩子戰場的槍林彈雨 一輩子救死扶傷 妙手回春救回無數人 卻因為誤會、被人陷害等等一輩子都不安穩

老了腦子出現問題 智商回到七八歲孩子的程度 活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他最後安穩體面的死去 我想對上校來說 或者對他的妻子來說 對作者來說 都算是一種莫大的解脫了吧 希望另一個世界的所有人都能過的更好。


小北山啊


疫情隔離期間我讀了9本書,並不都是完全和我的專業有關的。

我的專業是國際金融和會計學,但是這9本里面我只讀了2本金融理財的書籍,和1本財務方面的書籍。其餘的書籍是關於新媒體運營、親子教育、職場技能等等,比較雜。

這9本之中我的認為值得去讀的書,我首選《精進2:解鎖萬物的心智進化法》。

這本書是採銅的作品,是《精進1: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的續作,將限定領域的技能上升到萬物皆可用的地步。

這本書在豆瓣的評分,其實並不高,只有6.7分。說實話,看到這個評分,我是有點抗拒的,但這本書是我一個導師寄給我的,所以我就拿來讀了。

剛開始讀了3次吧,我完全沒讀懂,我猜想這個評分,很大部分是處於作者用詞晦澀。我去看了一下作者的背景,果然,心理學博士。

我是過了兩天再重新看這本書的,發現有點意思了就仔細讀多了2次,結果是蠻有收貨的。

我自己讀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於知識體系的構造很有用。很多不相干的知識,用了採銅的方法之後都能聯繫起來了,實現了1+1>2的功效,因為一個知識點居然可以運用到很多領域去,有種一通百通的感覺。

如果你感覺自己平時看的書比較雜,學的知識比較亂,不妨去參考這本書,有很多地方還是可以借鑑的。


痞子泉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疫情期間大概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讀了四本書,我認為值得推薦的是《西南聯大行思錄》。該書主要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躲避戰亂南遷至雲南昆明合併辦學改所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與抗日戰爭相始終,這所大學在顛沛流離中創建,在日軍飛機轟炸的間隙上課,以極簡陋的儀器設備從事研究工作。這所大學在抗戰八年中為新中國造就了大量優秀人才,在國內外各學科前沿開拓新領域,期間出了兩名諾貝爾獎得主,八名兩彈一星元勳,四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72名院士,人文大師上百位。抗日戰爭是一場災難,疫情也是一場災難,災難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如何應對,在疫情期間讀《西南聯大行思錄》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