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覺得人的思維、生活方式應當在閱讀後改變嗎?

邵嘉楠


應不應當這個問題答案因人而異吧。如果讀了一篇好文章,裡面的觀點對自己確實觸動很大,顛覆了自己的認知,同時也說服了自己本人,那麼自己就應該嘗試著去改變。改天的東西有這麼幾種:1是改變自己的思維觀念和態度,包括對待某個人或某個事物,我們換個角度去考慮和思考問題,不要再像原先那樣固守成見;2是改變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的方式,比如知道了抽菸喝酒的習慣不好,那就試著戒掉吧;3是改變我們的現有環境,跳出現有的圈子,或離開自己現有的居住和工作環境等,去發現新的東西。

當然,如果閱讀的東西自己都不認可,那麼也就沒必要改變吧[大笑]


jiang海闊天空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我愛讀書,從閱讀中領悟了很多道理,對我以後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仍然保持閱讀習慣。



小時候,因為家庭原因,生活方式,讓我變得特別壓抑,後來脾氣暴躁,言語過激,做了很多錯事,爸媽傷心,老師操心,同學擔心,慢慢的迷失了自己,對自己沒了勇氣。

就在我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天,學校的


心理老師,知道了我的事情,慢慢的走過來,安慰我,開導我,講了很多大道理,可是我什麼也聽不進心裡,使勁哭,使勁哭,最後老師給我一個建議,讓我沒事的時候多去學校圖書館,靜下心,去讀書。

我聽了老師的話,我想嘗試一下,給自己一個機會,不想一直淪落下去,我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圖書館讀書,第一天終於堅持過去,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時間長了,慢慢適應了閱讀,覺悟很多,



心靜了,突然發現自己變了,脾氣收斂了很多,跟父母有了交流,遇到事情考慮全面,心裡欣喜,特別自豪,閱讀的力量太強了,思維開竅了,想法周全了,辦事穩重了。


從此,我愛上了閱讀,閱讀讓我知迷途返,啟發了我的思維,修養了我的性格,通過閱讀我領略了很多道理,閱讀是知識的海洋,給了我不一樣人生。


頑皮霸王


思維方式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及至影響外部世界)起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質性,象人的思想一樣,無色無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後天環境(文化及教育的)影響所致;思維方式其實又具物質性,大腦皮層對相同事物的反映,會引起皮層“突觸”產生某種化學反應和物理(生物電)脈衝,並按“既定路徑”來變化傳遞,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觀念(思想)。這種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的交相影響,“無生有,有生無”,就能夠構成思維方式演進發展的矛盾運動。 世界上所以的東西都是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真,更沒有絕對的純,我想你總是會想到不好的東西,也許是因為你過的並不是很快樂,和你生長的環境也不是很樂觀,或許也是你對這個社會成見也太深了,一切都看開點,不要去想的太多,努力去追求自己所追求的,不要去管世間的太多是是非非,

就象天氣一樣,我們無法去埋怨陰天,也不可能去永遠擁有晴天,

如何改變自己的思維。這就要自己要有一個好的心態。

但如果是根本性的思想的話, 除非那本書給你的啟示很大


終極紅燒魚


個人以為,人的思維、生活方式會在閱讀後改變,這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原因如下。

第一:人是環境下的產物,跟什麼樣的人接觸,就會受到他的影響。這個社會就是這麼奇怪,不是你影響別人,就是別人影響你。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乾杯,而一個愛學習的人也會促進你進步,監督你成長。

第二:書籍都是一些別人的智慧,我們因為人知的問題,不能夠學遍世上所有的學問,也沒必要,我們只需要在某一領域深耕即可,但是基礎的嘗試還是要有的,最少也能讓自己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

第三:舉我自己的例子,讀完《窮爸爸富爸爸》,你會明白金錢的作用規律,知道該買入資產而不是買負債,但是你沒讀過就不知道這些,讀完《斷舍離》,你就會懂,捨棄那些對你不重要的人和事,你會追求極簡主義,追求生命的質量而不是外在的風花雪月。但是你不讀,不好意思,你不會懂。

個人認為多讀書,還是有好處的,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過客聽風168


我覺得並不是“應當”還是“不應當”改變,而是你的思維、生活“會”還是“不會”在閱讀後改變。

古人常說“開卷有益”,誠不我欺。

我一直非常信奉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寫到的人生的三個境界:第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先生寫到人生境界如此,讀書境界亦應如此。“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讀書是一種積累和一種修行,你不能要求讀一本書就能有立竿見影的改變效果。就如同健身一樣,你不可能去一次健身房擼鐵三個小時,出來就有施瓦辛格那樣的身材。

我們提及的積累和修行,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改變,恰恰是樓主問題中說到的,這種讀書帶來的改變,是體現在你的思維和生活中的,而這一切都是潛移默化的,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讓你邁過去你就頓悟,邁不過去的話就始終踟躕不前,這是沒有的。所以說閱讀是一種積累,一種人生和個人思維上的修行。

閱讀,能讓你思維更加開闊,思考更加全面,人生更加自信。希望這個一字一字用手機敲打出來的回答能幫到你。

我是個喜歡歷史、錢幣收藏和文學的頭條新人,喜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關注,互粉交流,謝謝。


玩泉品歷史


凡閱讀都是知識的輸入,對原有知識結構、思維方式,進而對觀念產生影響。

人是觀念的囚徒,觀念改變了,生活方式就改變了。改變歸改變,這取決於你看的是什麼書。正如《人類簡史》裡調侃道:

黑猩猩的首領可不會想要運用權力讓自己到隔壁黑猩猩的領土上度個假。而像古埃及的法老王,也是把所有財富拿來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而不會有人想要去巴比倫購物或是去腓尼基滑雪。現代人之所以要花費大把銀子到國外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讀書相當於被別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腦袋裡跑了一趟馬,用尤瓦爾赫拉利的話說,就是相信某某主義的神話,相信什麼神話就會選擇什麼生活方式。

因此,喜歡《許三多賣血記》和喜歡《基金經理》的人消費觀念不同,喜歡《穿普拉達的女王》和喜歡《斷舍離》的讀者生活方式不同。


歐比旺羅克


閱讀是可以改變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沒有應不應該改變,每個人對信息的接收、理解、領悟、反饋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或許在某個時間點閱讀了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就如醍醐灌頂般打開了他的思維死角,從而促進了他某些方面的改變;也有人可能是在長期的閱讀習慣下逐漸形成了更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改變就是潛移默化的。

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以最平和的心態去養成閱讀的習慣,持之以恆,總有一天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駱駝和魔鬼魚


大量的閱讀會影響人的思維與生活方式,使人們在理解或行事時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某本書的情境中,按照“正確的方式”說話或做事,會得到別人的讚許與認可,自己也沾沾自喜,以為知識(閱讀)可以改變命運。但“人的命天註定”,再多的書也改變不了人的命運與軌跡,甚至連性格都改變不了,“正確的”思維及生活方式可以獲得讚許及滿足感,卻違背了自己的本心及天性,會感到很累,長此以往,幾十年下來,抑鬱症是輕的……累了,歇歇。


笨笨媽25


今天早上看書的時候想到一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絕知此事要躬行。人的思維生活方式在你小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形成了。生活方式決定你的生活水平。環境,柔心,人緣,說好話,對自己負責,做事要有責任,這些都需要,是你主動的需要,被動的局面也會讓你有所經歷與感悟和體會。那麼書不一定閱讀後就能改變,你需要的是實踐。理論,實踐,感悟,改變,實踐,繼續改變。這就是一個過程,實踐證明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出真知,並且比你閱讀後體會到的更多……


馮振語


閱讀的態度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有用的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幫助我們加速成長,但是要記住一點,盡信書不如不讀書,如果不加分析和研究去聽信或者照搬書本的內容,就會變成書呆子,越讀書越傻了。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講一半理論,一半實踐。實踐出真知,所有的思維都是在實踐中行的通的,才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所以說,讀書可以讓我們更豐富,更智慧,但不一定要改變我們,真正的改變源於社會的進步,文明的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