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作為成年人,能聊一下童年時的貧窮都帶來了什麼嗎?

超級電磁懸浮


  童年時家裡比較窮,如果再出生早幾年,那我是三代貧農,根紅苗正。彼時農村剛開始包產到戶,很多農民的收入見漲,而我們家是在農場,依然是集體勞作,父母們也不是純粹的農民,而是所謂農場上班的工人。只是貧窮這件事情是實實在在的。


  父母都算是外來人口,沒有老人在身邊幫忙照看孩子,而幼兒園還是收費的,父母是承擔不起的,於是我在父母上班的時間裡就成了野孩子,在場子裡到處遊蕩。有一次,場裡有兩個年輕小夥拿著汽槍打麻雀,興奮的我就跟在人家後邊幫忙撿打到的獵物,不知不覺就到臨近的村子裡,到了午飯時間也沒回家。那天正好是暴雨過後,河水大漲,等我從臨村往家走時,看到場子裡眾多的大人們正在橋邊拉網,我很好奇,問一個人他們在做什麼。那個見到我沒理我,卻向大家高聲喊到,我回來了。原來,父母找不到我,發到全場的大人們在附近找了半天無果,懷疑我玩水落水了,如果橋邊的漁網拉上來還不見我,場長就要下令所有男職工下河拉網了。其實,幼兒園的費用不會太高,畢竟就是為農場職工服務的,經此一事,我倒為大夥謀得了一項福利,自打那天起,幼兒園免費入園。

  還有很多其它與貧窮人家雷同的故事,比如媽媽為了10塊錢借遍全場;我的衣服破了也縫補後要繼續穿;上街第一次看到香蕉想吃,媽媽問完價格後,我就乖巧說不吃了;打破一個碗會惹得父母大發雷霆,那可是損失了家裡為數不多的資產;手電筒還真就是家裡惟一電器。雖然不至於吃不飽,偶爾吃不上飯也是經歷過的。

  迴歸正題,兒時的貧窮對成年之後的我帶來的哪些影響呢?

  第一,比較節儉,甚至形成過度畸形的節儉。

  購買任何東西,價格是第一位的,很少考慮品質。當然,東西能不買就不買。有了女朋友之後,她總結我是一年兩雙鞋,冬天一雙夏天一雙,襯衫穿四季,冬天內穿夏天外穿。在她的教化下,才開始吃麥當勞、肯德基,當然那時自己依然是不會去的,只是陪她吃才會去。

  第二,買回來的稍貴重點東西,太過愛惜,往往成為擺設。

  按理說,東西買回來得物盡其用才算買得值,才是發揮了東西的價值,獲得了最高的回報。但窮人家裡出來的孩子,好東西怕用壞了啊,只在必須用的時候才用。結果,往往東西不是用壞的而是放壞的或者放過時了,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浪廢。

  第三,與同齡人交往時,涉及金錢特別敏感。

  無論多要好的朋友,一旦涉及金錢,理性與理智會讓我做出正確的行為,但是心底一定會打個小算盤,計算一下自己多付出了多少錢或者受人饋贈了多少錢。不清楚這算不算一個負面的影響,總歸是有些小氣吧。

  第四,窮過的人,容易被短期利益誘惑,高估風險,忽視長遠規劃。

  在看得見的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做選擇時,往往過高估計風險,更多的時候寧願要眼前的小利,對長期的大利會以風險過高為理由放棄,對可能存在風險帶的可能的結果心存恐懼,所以終究難發大財、難有格局。

  當然,這裡談的只是我個人的經歷與感受,人和人是不同的,據說某東的老闆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單就從其成就來說,人家可沒有受到因貧窮而帶來的這些困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