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1994年,對電影史來說,是很難超越的一年。這一年佳片雲集,除了誕生有《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等經典之作外,還有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的處女之作——《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這個殺手不太冷》由呂克·貝松導演,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娜塔莉·波特曼在影片中,飾演了一位名叫瑪蒂爾達的不良少女,父親因貪汙了警察史丹的一包毒品,慘遭滅門,而瑪蒂爾達被讓·雷諾飾演的殺手萊昂所救,併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最後,殺手萊昂因為要給瑪蒂爾達報仇,被警察包圍,最後與史丹同歸於盡。

影片面世之後,便受到廣大影迷的大力推崇,成為電影史上的又一部經典之作,這不僅由於精彩的故事情節、演員們的精湛表演,更可能因為太多人,在殺手萊昂的身上,看到了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踽踽而行的自己。

萊昂,不過是人群中的我和你

在影片中,萊昂是一個頂級殺手,他獨來獨往,身手敏捷,遇神殺神,遇鬼殺鬼,可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他生活中的一切,也都為了讓自己保持最好的殺手狀態,即使睡覺,也從不躺在床上,而是衣著整齊地坐在沙發上,並在觸手可及的位置,擺放著自己的手槍,遇到情況,能夠快速反擊。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可是,這樣的一個殺手,對於生活卻十分的木訥,他不識字,不喝酒,沒有女人,對於金錢也沒有概念,掙到的錢,都存在老闆東尼那裡。唯一的愛好,就是獨自到電影院看電影。

萊昂沒有任何朋友,只與老闆東尼聯繫,東尼為他佈置任務,然後他完成任務,就像一個殺人機器。當然,在東尼的眼中,他不僅是殺人機器,也是生產工具,能夠為自己掙來大把的鈔票。

按照東尼的指令,萊昂殺掉了很多人,但既不是因為恩怨情仇,也不是出於替天行道,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這項工作,對於被殺者來說,極端殘酷,但對於萊昂,卻和所有的工作一樣,讓他得以謀生,能夠喝到牛奶,能夠租到房子,能夠使自己存在東尼那裡的錢不斷增長。最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讓他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擁有了在城市中存在的價值。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我們其實也是如此。生活在城市之中,總要從事一種職業,而職業帶給我們的,不僅有生存的意義,也包括存在的價值,它融入我們的人生,寫入我們的故事,並因此帶來自我的身份認同,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持有的相對穩定的知覺,也就是對於自身的認識和感覺。對於一個人來說,自我概念就像糧食和水,不可或缺,它告訴我們“我是誰”,告訴我們與他人如何交往,與城市如何聯繫,也告訴我們該怎樣生活。

所以,萊昂的工作和生活,其實是一種臣服,是對生存的臣服,也是對城市的臣服。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複雜,關於規則的黑色幽默

在城市中,我們依附於行業,遵守著各種各樣的規則。這些規則,能夠讓行業有序運轉,也能夠讓我們產生自我認同。然而,也將我們桎梏其中。《這個殺手不太冷》中,便表現出關於規則的黑色幽默。

“不殺女人,不碰小孩。”這是殺手的規則,萊昂在救下瑪蒂爾達後,告訴了她。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按說,殺手本身就是犯罪分子,每天干著違法的勾當,殺手應該是最不講規則的。但在影片中,萊昂作為殺手,卻成為了遵守規則的楷模。也是由於他遵守著那些規則,使自己更像一個專業殺手,而不是菜鳥。

但是,萊昂知道,自己不該救下瑪蒂爾達,他會捲入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他會因此違反殺手更重要的一條規則,這條規則直接關係到殺手的生死,那就是別惹警察。

瑪蒂爾達睡著後,萊昂打開燈,拿起手槍,裝上消音器,衝進瑪蒂爾達的房間,將手槍對準她的腦袋。只需扣動扳機,一切還會和往常一樣,萊昂繼續過自己平凡的殺手生活。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而且,瑪蒂爾達本來就應該死去,如果萊昂沒有救她的話。

但是,他不能殺掉瑪蒂爾達。

“不殺女人,不碰小孩。”這是殺手的鐵律。瑪蒂爾達不僅是一個女人,還是一個孩子。如果他殺掉瑪蒂爾達,他就不再是一個殺手,並因此失去自我,喪失榮譽。

要生存,還是要榮譽,成為一道單項選擇題,擺在萊昂面前。

災難學大師查爾斯•培洛認為,複雜性和緊密耦合,往往是促使系統發生崩潰的兩大要素。殺手行業的規則,也是極其複雜,並且極為緊密,猶如齒輪相互咬合,讓行業有序運轉,生生不息。但是,也時常糾纏不清,讓人難以抉擇。

最終,萊昂選擇了榮譽。其實,對萊昂來說,他必須選擇榮譽,因為,他是專業的。

所以,當他為瑪蒂爾達打開那道生命之門,賜予她生的權利時,也就註定了自己的死。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分工,關於進步的悖論

在影片中,有很多表現分工的情節。比如,史丹帶領一幫警察,去殺害瑪蒂爾達一家,他們逐一出現,佔據有利地形,形成分工嚴密的攻擊陣型後,才開始了殘酷的殺戮;瑪蒂爾達和萊昂工作時,也是分工明確,瑪蒂爾達負責將口香糖擋住貓眼,按門鈴騙對方開門,萊昂則手持鋼鉗,在對方開門後,迅速剪斷門鏈。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當然,整部電影中,所有的人都擁有自己的分工,萊昂是殺手,東尼是商人,史丹是警察,瑪蒂爾達是不良少女。

分工,對於人類來說,極其重要。因為分工,人類得以創造文明,建造城市,但是,分工也壓抑了人性,讓人活成了機器,活成了工具。

劉慈欣的《三體》中,三體星球上的1379號監聽員接收到地球信息,為防止地球被三體星人毀滅,他向地球發出了“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警告。之後,作為背叛者,他接受了三體元首的詢問。在詢問中,他對元首說:“元首,請看看我們的生活:一切都是為了文明的生存。為了整個文明的生存,對個體的尊重幾乎不存在,個人不能工作就得死。”

劉慈欣對三體文明的幻想,恐怕便來自於我們熟悉而陌生的都市;而1379號監聽員的原型,恐怕就是在這城市中川流不息的芸芸眾生。

孔子曾經曰過:“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的目標,是不能成為特定用途的器皿。按照傅佩榮教授的解讀,君子應該全方位的學習,追求全人教育,也就是人才、人格、人文。而社會分工,追求的僅僅是人才教育,也就是器的階段。

影片中,萊昂最終受到瑪蒂爾達的影響,幫助瑪蒂爾達復仇,殺掉了史丹的手下,並最後與史丹同歸於盡。殺掉這些人,對於萊昂來說,與以往冷酷的殺戮相比,已經截然不同,因為,殺掉他們,是出於對瑪蒂爾達複雜的情感,帶有了人性的溫度。

《這個殺手不太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殺手萊昂


所以,《這個殺手不太冷》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喜愛,很可能恰恰是影片畫面之下的這些深意,在不知不覺間,引發了觀眾的共鳴,讓他們在冷漠的生活之中,感受到了一份來自殺手萊昂的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