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根柢学问”在何?


“根柢学问”在何?

1920年5月4日,鲁迅先生《致宋崇义》信中的一句“无根柢学问,俱是空谈”,让我索思不已。

到底什么是“根柢学问”呢?我结合阅读鲁迅并加以自己读书与工作历程而觉悟,以为三个方面的“根柢”最为紧要:

一是“历史根柢”。鲁迅先生遵从祖父之教自幼阅读《鉴略》“知道从古至今的大概”,后多读正史并广泛涉猎野史,积淀了自己的深厚学问为人根基。我在四十岁以后的工作历程中日益觉悟历史的要害,特别是专业史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支撑力作用,可谓一种“微妙的觉醒”,后来“恶补”小学至中学缺失的“历史课欠债”,更加明确“史学根柢”的至为重要——“论从史出”,不仅仅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一切学问、工作和人生都应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否则,不就是“忘记经验与教训”的作为?所以,无论何人,真正要在人生道路上发展好自己,都应自幼开始,注重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和自己所学专业史的“历史根柢”的不断扎实建筑,如此才能真正使自己做成一个鉴往而开来的发展之人。

二是“理论根柢”。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文学理论“根柢”何来?我所见之的是,自幼的《山海经》奠基,后来是《嵇康集》《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研习整理功力,再到日本厨川白村、鹤见祐辅等著作的苦心翻译,构筑了扎实的“理论根柢”,由之也才有了创作的自由和伟大的文学著作。我个人40年的工作经验与教训则是: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很难超越自我而发展出杰出人生的。换言之,人之所以为凡夫俗子,就在于自己没有超拔的理论支撑。

三是“经典根柢”。鲁迅先生自言,“四书五经”是读得很早很熟的。其《古籍序跋集》更可见其在古籍阅读上所下的功力,特别是系统钻研《后汉书》《嵇康集》等。这在今人,除了专业工作者,是为多数人所少有的学问为人作为。坦诚地说,仅仅是读完教科书的大中小学毕业,不仅知识是单薄的,人生作为也是缺乏重量和重力的。没有“经典根柢”——“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何以言谈文章而有“引经”的精彩,何以“据典”而说事、做事、成大事?无论古代经典、现代经典还是本专业的经典,个人都应该是必修几部的。

一个人的“历史根柢”决定性其“看法”——看得深刻“理论根柢”决定性其“想法”——想得透彻“经典根柢”决定性其“做法”——做得稳健。三者有机结合,构建为一个人三维立体的过硬智慧、素质和能力。如此之人,在为人、做事、处世上,是少有“空谈”的。

“根柢学问”在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