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到底何為善良?

波波與熊熊


當看到一個可憐的溫和的流浪兒童,出於良知(素養與禮貌)與本性的善良給予憐憫。也有人只能夠出於本性的善良給予憐憫的,卻不具備良知能力(無素養與禮貌)。那麼有沒有人的本性不善良的?我覺得本性就是脾氣,脾氣好的人基本上本性是善良的,由此可知,有多少的六歲以前的兒童的善良狀態了(……)。綜合論之,一個已經具備良知(較高級的教養程度)的人,他/她的本性是得到過修煉的,所以說,良知是一個精神修為的過程的結果。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良知和善良不是一回事,有良知意味著懂得了選擇善惡,而善良可能是盲目的。二者結合的人,應該才是可貴的人。



馬客


跟小朋友聊天,問我以後最想做什麼,我想了想,告訴他們其實我挺想建個希望小學的。他們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以為我不僅要開培訓班,還要去學校裡當蓋房子的老師。我認真地給他們講了希望小學,貧困地區的真實含義,他們似懂非懂地問我,既然上學要走那麼遠的山路,為什麼不給他們每個人買個越野自行車呢,天天騎去學校多酷呀!

聽到這樣的疑問,感到小朋友天真美好的同時,也會有一絲的無可奈何。對於生活比較富裕的他們來說,甚至沒有真正體驗過貧困的我們來說,事物似乎只有可以得到以及將會得到兩類,我告訴他們也許你們一年的壓歲錢可以買很多很酷的自行車,但一輛自行車的錢可以給他們整個家庭生活好幾個月。休息時間結束了,我沒往下講,讓大家閱讀。過了一會兒,一個小朋友突然走到我身邊,小聲問我,老師,那我可以給每個人家門口裝一個燈嗎,這樣他們就不會摔倒了。我看著他稚嫩的臉龐,可是說話的目光卻帶著無比堅定的信念。我告訴他那等你長大了老師再問問你願不願意,他很認真,把媽媽的電話寫下來,讓我等到他長大一定要打給他,默默又回到位置上,我看到了善良的傳遞。


00花的天才夢


首先感謝能有這樣的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世人都知道善良是什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部分人的善良漸漸地淹沒了消失殆盡!

人人都說善良是生命的黃金!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惟一的權力是善良。

我讀到國外的兩則故事。一則是說一場暴風雨過後,成千上萬條魚被潮水衝到海灘上,這時一個小男孩在沙灘上將撿到的每一條魚🐠都送進大海里,他低著頭不厭其煩地撿著。這時恰好有一個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小男孩一邊撿著一邊對老人說道:“起碼現在我撿到的魚,它們獲得了新生。”在這一剎那間,老人語塞不知怎麼開口。

還有一則故事是發生在巴西的叢林裡,一位獵人在射殺一隻豹子時,竟看到這隻豹子拖著流出腸子的身軀,爬了半個小時,來到兩隻幼豹面前,餵了最後一口奶後倒了下來。看到這一幕,這位獵人流著眼淚折斷了獵槍。如果說前一個故事講的是善良的聖潔,那後一個故事中獵人的良心發現也不失為種“善莫大焉”。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霾。善意產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觸,往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更加寬闊。與善良之人相處,不必設防,心底坦然。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是善良的人們嚮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緣岸


到底何為善良?

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我們一直都在說,要做個善良之人,其真真懂得什麼是善良嗎?

往往把縱惡,當成了善良,把窩囊當成了善良,卻把真善良,說成是衝動,或說成是缺心眼。

善良:首先是善解人意,是要有著良好品行,沒有良好的品行,怎麼能稱之是善良。

遇到事了,好好好,是是是,不抬槓,不吭聲,那真的真的不是善良,大張旗鼓的做公益,卻棄家中的老人於不顧,那是善良嗎?

貪得不厭,去賺取黑心錢,去掙昧心錢,完事去捐款做所謂的善事,那是善良嗎?遇到商家坑人了,買了假貨了,忍了吧,那是善良嗎?

真正的窮苦人家,得不到救助,這是善舉嗎?

所以別把所謂的善良,當成了是善良,別把縱惡當成了善良,別把不爭當成了善良,更不要把偽善,或者是缺德當成善良。

真正的善良,是善解人意,是良好的品行,是有正確的是非觀,才能說是善良,才能稱之為善良。

就說這麼多了,再繼續說下去,篇幅不夠,也顯得有些聒噪了!



京西玉人


人的善良,是在幫助別人、傳遞愛心,也是在昇華自己、享受快樂!

何為善良的人?最起碼是不會傷害別人的人。人類種族的生存與繁衍,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更多心地善良的人。如果缺少善良,人與人相互傷害,就會產生欺凌、鬥爭、侵略、戰亂,人類的生存安全就無法保證,人類的文明傳承就容易中斷,人性就更多地趨同獸性。

真正善良的人,行善不僅是自願的,更是自覺的。善良不是偽裝不作惡,不是假裝很在乎別人、很關心別人。善良不是作秀,不是為了別人關注和觀看,不是為了別人感謝和點贊,而是發自內心的為人本心、做事自覺,是真正的發乎心而見於行。真正善良的人,沒有想到自己在行善,其實已經在行善,一切行善都在不言不覺中。

真正善良的人,不僅自主幫助被人,而且自覺犧牲自己。在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在文明程度高的社會環境中,多數人都有善心和善性,願意去幫助別人,並以此為業、以此為樂。但在現實利益考驗面前,在多數人的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必須做出單項選擇時,能否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捨棄個人利益,這是考驗人的胸懷格局,也是考驗人的真正善心。能做到舍我為眾,是為真善和大善。

真正善良的人,不僅自己善良,而且會影響和帶動其他人趨善避惡,也會同惡人惡行劃清界限、堅決鬥爭,以最大限度地傳播善的思想,擴大善的影響,最大限度地壓縮惡的空間,減少惡的蔓延。

善,是在幫助別人、傳遞愛心,也是在幫助自己、享受快樂。


小黑馬


善良不僅是福德,更是一種智慧。佛教常說福慧雙修,那麼究竟什麼是善良呢?


第一,孝敬父母。父母也是凡夫,也會犯錯誤,所以一個善良的人必然會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原諒父母的過錯,對父母孝順恭敬。

第二,常懷恭敬心。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都從恭敬中來。一份恭敬一份利益,所以無論對人對事都要懷著一顆恭敬的心。多親近良善之人,多向身邊的好人好事學習,對待壞人我們則要敬而遠之。

第三,樂善好施。一個善良的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盡力去幫助那些急需幫助的人,這樣不但能夠解決別人的燃眉之急,更能為自己積累人脈和福報,可謂“善莫大焉”。

第四,慈悲為懷。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拔除其苦,稱為“悲”。做為凡夫俗子的我們起碼要做到,當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不要麻木不仁,幸災樂禍,更不能推波助瀾,落井下石。


所以說,日行一善,積善成德,行善之人,人必善之。當善良成為一種習慣,那麼我們的智慧將得到開啟,靈魂將更加純潔,心胸將更加開闊,生活也將變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無量光佛剎


善良一詞來自於《禮記•學記》中的“發慮憲,求善良”一句。現在的意思是說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心地好。善分為大善和小善。日常生活中,我們待人要和氣,常要從他人角度出發,儘量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多做有利於他人,而且也有利於自己的事。起心動念都不能有害人損人的想法,要從解決矛盾,有利於追求好的結果的想法出發。這就是小善。大善就是指《道德經》裡說的“上德不德、聖人不仁”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看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言語,是善是惡。而是從動機和心地出發,來考察善惡。比如說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倆。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中華民族到了危機存亡時刻,魯迅像一個鬥士,拿起了匕首、長矛、大刀等武器,向敵人、向自己人等一切有害民族覺醒,民族戰鬥的行為觀念思想發起了最廣泛的攻擊。超越了個人、團體、黨派的利益,站在全民族最大的利益的高地上,搖旗吶喊,擂鼓助威,赤膊上陣。這就是大善,這就是民族魂。而他的兄弟周作人則是生活中的一個雅士,亂世中的藝術家,文學中的人道者,精神上的自由者。魯迅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他的話語往往是針針見血,令惡人恨之入骨,令小善的人如芒刺在背般不舒服。周作人的名言: 我現在的快樂,只想在閒時喝一杯清茶,看點新書,無論它講的是蟲鳥的歌唱,或是記賢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繪,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幸;我們哀悼死者,並不一定是在體察他滅亡之苦痛與悲哀,實在多是引動追懷,痛切的發生今昔存歿之感。無論怎樣相信神滅,或是厭世,這種傷感恐終不易擺脫。所以魯迅的大善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大風大浪中保持著大善的風範,成為了民族魂。而周作人的小善則在這種大風大浪中隨波逐流,成為了漢奸,民族的罪人。墮落成了一個失節的可恥文人。現在正值我們國家處在非常時期,我們要胸懷大善,敢於和周圍的人,甚至包括親人做最堅決的鬥爭來保證我們戰勝疫情。而不是懷有小善之心,你好,我好,大家好,做個好好先生。





望天元的鄉里人


善良,這是一個最單純的詞彙,

又是一個最複雜的詞彙。

它淺顯到人人都能領會,

又深奧到無人能夠定義。

它與人終生相伴,

但人們卻很少琢磨它、追問它。

善良,無疑是最可貴、最美好的東西。

正是因為它太美好了,

所以需要理性光芒的照耀。

春天,孕育著生命、煥發著希望的季節。

一個小孩蹲在雞窩旁,

出神地看著一個又一個雞蛋神奇地化作了小雞。

其中一個卻有些例外。

或許是小生命有些羸弱,

也或許是這個蛋殼有些堅硬。

從小孔裡分明能看到小雞渴望的眼神,

還能聽到它焦急的叫聲,

就是久久不見它破殼而出。

小孩生怕這個小生命會被永遠禁錮在這個蛋殼之中。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來,

慢慢地,一小塊一小塊地剝掉蛋殼。

然而,它卻並未像其他見著第一縷陽光的雞仔一樣歡快而活躍,

而是癱軟在地。

儘管在接下來的幾天裡,

小孩子對這個他親手迎接的小生命倍加呵護,

但是,它還是死了。

我們總是驚歎破繭成蝶的神奇與美麗,

但是這種美麗有個前提:

無論這個過程如何艱難,

都必須是蠶蛹自己破繭。

任何人的惻隱之心,

都會扼殺這種美麗。

我們可以說幫小雞出生的小孩尚且缺乏常識,

結果好心做了壞事。

然而,類似的事情,

卻並沒有因為智慧的增加而避免。

在遠古的希臘土地上,

有一位英雄叫阿喀琉斯,

容貌與本事均堪稱絕世,

被奉為戰神。

阿喀琉斯的母親是海神,

父親卻有凡人血統。

母親為了讓阿喀琉斯擁有神一樣的不老之軀,

在他剛出生的時候,

每天晚上用天火對其烤煉。

然而這一行為被阿喀琉斯的父親撞見了,

他不忍心幼小的兒子承受這種痛苦。

母親只好就此作罷。

結果,阿喀琉斯凡是被天火烤過的地方都成了刀槍不入的精鋼不壞之身,

唯獨剩下了腳踵。

後來,因為一個叫海倫的美女,

特洛伊戰爭爆發。

阿喀琉斯作為希臘聯軍的第一勇士,

多次以一己之力,

救希臘聯軍於危亡的邊緣。

然而,在一次戰役中,

阿喀琉斯被敵人射中了腳踵。

一代戰神,就因為父親的一念之仁,

葬送了性命。

我們將這種善良稱之為“婦人之仁”。

大概是因為慈母愛子心切,

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斷。

然而,真正的善良總是需要理性的。

說到善良,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要“對別人好”,

甚至是犧牲自己,為別人好。

這恐怕是善良第一大誤區。

山西有一對普通的農村夫婦,

男主人姓陳。

年近四十,自己生養有三個孩子。

一天, 陳先生在路上撿到一個殘疾女嬰,

領回家餵養。

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裡,

陳先生陸陸續續又撿回了幾個被遺棄的孩子回家。

當地民政局聽說陳家愛收養棄嬰,

乾脆將福利院中沒人認養的孩子也送到了陳家。

26年的時間,陳家前後收養了四十個棄嬰。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沒飯吃,找左鄰右舍去借,

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躲著陳家,

不與之來往;

家裡孩子太多,髒亂不堪,臭氣熏天,

所有人都繞著走;

自己親生的孩子也只好輟學,

早早地接受社會的殘酷檢驗。

為此,長子和父母鬧矛盾,離家出走。

陳家人善良嗎?絕對善良。

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但是未必可取。

對於那些棄嬰來說,陳家人自然是善良的;

但對於自己的親生孩子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況且,對於那些棄嬰來說,

這樣的結局真的就是最好嗎?未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的第一層含義不是“利人”,

而是“利己”,自己足夠好,

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良。

鼓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善良,

是違揹人性的,也是違背常識的。

不是幻想,就是虛偽。

照顧好自己的同時,

在能力範圍之內,

再照顧別人,

就是善良的第二重含義。

超出能力範圍的善良,是缺乏理性的,

也許主觀是好的,但結局卻未必不是壞。

就如山西陳氏夫婦,收養四十個棄嬰,

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之外。

不僅自己落得個眾叛親離,

甚至勾起了當地民政局的“惰政”。

有些善良,可能就是惡的溫床。

充滿理性的善良,

有時候甚至是冷酷無情的,

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經遊覽鐘山開善寺。

在寺廟大殿之中,

薛道衡問隨行的小和尚:

“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金剛怒目圓睜,其他菩薩卻低眉善目啊?”

小和尚回答說:

“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一時惻隱,包庇惡人,看似小善,實則大惡;

懲處罪犯,看似冷酷,實則大善。

對於恐怖分子,普京說:

“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

而我們的責任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

正義得以伸張,惡魔得以正法,

就是最大的善。

不要讓善良成了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面對一個飢餓的人,有人給他一條魚,

有人給他一根魚竿,帶他去河邊,教會他釣魚。

前者看似善良,卻只能解決他一餐之飢;

後者看似缺乏柔情,

卻能保他從此一生免於飢餓之苦。

這是智慧,也是理性光環下善良的魅力。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道家主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善若水”。

這是善的最高境界。

如陽光,如雨露,

自得其樂,同時施惠於人。

所以,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善,

並不是一味對別人好,

而是可以簡單分為三層含義。

第一層,利己,但不損人。

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做好自己的角色,

承擔自己的責任,不給別人添麻煩。

做好自己,本身已是一種善良。

第二層,利人,但不以損己為代價。

力所能及之處,不要吝嗇,

無論是財富,是時間,還是精力,

儘量與人方便。所謂助人為樂,

助人,自己也要快樂,

那才是善的題中之意。

損人利己,可謂惡,

但也不是說善就要損己利人。

這種對人性的考驗,

本身就是一種缺乏理性的虛妄之想。

第三層,實現利人與利己的高度統一。

一心一意只努力做好自己,

從來不曾想過要施惠於人,

然而卻能行善於無形之中。

如陽光普照大地,自己不失其樂,

別人也能得惠其中。

我們必須理智地認識到,

人生一切的付出,

最終的受益者都將是自己,

行善,也是如此。

這就是人性。

坦誠面對人性,

這本身就是最起碼的理智。

明白這個道理,

既不用懊惱自己沒有成為“救世主”,

會少些苦惱;也不用抱怨他人沒有捨己為人,

會少些苛責。如此,

生活就會多一份淡然與從容。

將這個道理教給下一代,

他們的人生或許就能多點坦誠和陽光。


娛樂壹世界


其實每個人都很難做到真正的善良,人性有很多弱點,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我們常要求別人要盡善盡美,而對自己卻實行雙標。在我看來,這樣的人不算善良。伊索寓言中,普羅米修斯在造人的時候,給人兩隻口袋,前面放著別人的缺點,後面放著自己的。於是人們總盯著別人的弱點不放。再者就是人們無意識的惡,例如網絡暴力。別人都罵,我也去罵。其實有時候事實真相併沒有表象那麼簡單,或許你覺得和你認為的並不是真相本身。你也許覺得我就發了一條,能給他們造成多大影響。積少成多,真能把當事人逼瘋。如果到了最後還是冤枉了人家,那你就犯了口業。佛教中不善的口業有四種妄語(說沒根據的假話),兩舌(挑撥離間),惡口(罵人諷刺),綺語(虛偽的讚美)。其實沒有太嚴重,但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口業在我眼裡算是小惡。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所以人很難達到所謂真正的善良。也不存在真正的善良,我們只能向善良貼近。不為難別人,也不委屈自己,就是我為人處世的道理。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kwj10


《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意思是說;善良是不帶動機的。 善良的基本定義:心地善良,沒有惡意,即為善。

善良分:善心、善行、善果、善念、善緣、善因,

經常聽到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有很大的誤解,導致有的人理解錯,變得兇猛無比,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為,人善不是真正善良,而是慫包,沒本事,那“馬善”就是馬瘦弱,沒脾氣,任人宰割。

要學會忍讓,如果別人說你一句,你就心如刀割,這不行。

杜子建老師在《情商密碼》這本書中說,這世界上有一種生活方式,叫要麼忍,要麼滾,很多人輸給世界就輸給一個字,忍,從血酬角度看看代價,就是這個忍,他有十倍的回報,那就是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