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赵匡胤能善待柴荣儿子,朱元璋却容不下韩林儿?

随豫而安2020


看到很多站在道德层面去批判的,果然儒家社会几千年了观念还是很难改变。其实两者不能相比,因为情况根本不同,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时候朝中所有官员包括他自己和他部下都曾是柴荣的臣下,里面也不乏还对柴氏忠心的人,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原本就亏心,不杀也只因为这样更能收原本忠于柴荣的大臣的心,还能彰显自己的仁慈;而朱元璋白手起家,他的属下原本就是他的属下,原本忠于小明王的人绝大多都死了,小明王连做面旗帜都不能,朱元璋虽然靠义军起家,但离开他义父后自己创业,基本跟原来的义军没什么关联了,他接小明王回去基本就是昏招,当时很多人都阻止,当然也可能他只是防止小明王落入别的义军之手,让别的义军坐大也未可知。

朱元璋的势力都是他自己一手一脚创立的,小明王的地位最多也只是名义上的,手下也没什么臣下需要笼络,留着他基本没多大好处了,原本就不欠他什么,杀了也不亏心。如果真要从道德层面去看赵匡胤和朱元璋,一个因为亏心所以不杀,一个因为不亏心所以杀了也就杀了,谁是谁非就看你怎么看了。


上火鸡汤


这个说法我不认同。赵匡胤和朱元璋身为乱世枭雄,都深知斩草除根的道理。你看到赵匡胤善待柴荣子孙那是表象,真实的柴氏子孙结局可并不怎么样。

恭帝柴宗训的结局

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并强迫柴宗训禅位给他,后周自此灭亡。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终年20岁。

大家认定赵匡胤善待后周皇室,都是因为他的遗训,遗训中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可是柴宗训在二十岁刚刚成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这不让人怀疑赵匡胤的诚意吗?

柴荣其他子孙结局

柴荣共有七子,前三子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和韩王柴宗諴都是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四子就是柴宗训。五子曹王柴宗让在赵匡胤登基后不知所踪,据说为了躲避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六子纪王柴宗谨在后周灭亡后被大臣潘美收养为义子,改名潘惟吉。七子蕲王柴宗诲,后周灭亡后被大臣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最后娶卢琰女儿为妻。

后周灭亡后,柴荣子孙都还很年幼,他们纷纷改名换姓,在大臣的庇护下得以度过余生。这能说是赵匡胤的善待吗?起码看不到他的诚意吧。

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是元朝末年红巾军的领袖,朱元璋尊奉韩林儿为主。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去金陵,韩林儿离奇的沉入江中,至于是不是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论。

赵匡胤与朱元璋的区别

赵匡胤是一个篡权者。赵匡胤作为一个篡权者,他由将士们黄袍加身登上帝位。所以,他也会害怕部下们效仿此事,而且他的臣子都是后周旧臣,那么会不会有忠于后周的人以后周皇室名义对抗他?

赵匡胤篡权者的身份决定了他肯定要防止后周皇室的复辟。同时,赵匡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后周的忠臣,他也不会光明正大的去迫害后周皇室。他先是发布善待后周皇室的政策,背地里却防范甚至迫害他们。

朱元璋与小明王算是一种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朱元璋完全是自己独立发展的势力。不过,朱元璋为人比较凶残,为了减少麻烦,他还是有可能杀害小明王的。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赵匡胤善待柴荣子孙是为了笼络后周旧臣和天下民心,而赵匡胤背地里迫害后周皇室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时光山人


赵匡胤能善待柴氏子孙,而朱元璋却容不下小明王韩林儿,是由于他们二人所处的形势大不相同。

01、赵匡胤为什么能够善待柴氏子孙?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朝廷大权落入大将赵匡胤等人之手。赵匡胤手握禁军兵权,因此才得以发动兵变,夺取了柴氏江山。

其实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在此之前,赵匡胤便已经在朝廷内部构建起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而且在周世宗去世后,后周面临的局面也不容乐观。

后周的北面是强悍的契丹,南面又是强敌如林。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倘若一步走错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周恭帝又尚末成年,后周正值主少国疑之际。大臣们对未来产生忧虑,同时对柴氏能否继续掌控局面产生质疑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才会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政权!而且后周太后与幼主也很识时务,当见到柴氏大势已去,人心尽归赵匡胤之时,采取了顺应局势发展的态度,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

既然人心已经归于赵匡胤,而柴氏又采取了配合态度,那赵匡胤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搞大清洗了。不仅不需要搞清洗,反而需要采取善待柴氏子孙的策略,以便起到凝聚人心和树立自己仁义之君形像的作用。

这对赵匡胤有利而无弊,对于稳定他的统治也大有好处。因此,柴氏子孙在北宋王朝建立后才得以平安无事,并且还能够得北宋王朝的优待!

02、朱元璋为什么容不下小明王?

这事还得从头讲起:首先发动反元起义的是韩山童和刘福通,是他们于公元1351年策动起义的。虽然起义尚末发动前,韩山童就因消息泄露出去而被元军杀害。

但是刘福通却坚持了下来,在他的领导下起义军于公元1355年攻占了亳州,刘福通对韩山童的忠心不变,因此拥立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国号为大宋,年号为龙凤。韩林儿又被称为小明王。

从此以后,天下各地的反元怒火便被点燃了。而各地的起义军皆以小明王为号召,在表面上也都接受他的领导。就连羽翼丰满之后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也得尊小明王为君,承认自己是“大宋”之臣。

而在这天下纷争不绝,谁能主宰沉浮未定的情况下,还看不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可是等到元朝败局已定,而且朱元璋又消灭了陈友谅和张世诚之后,棘手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以朱元璋的雄心大志,又怎么可能甘居人下?舍弃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不取,继续奉小明王为君主,跪在他的驾下称臣呢?所以除掉小明王,为自己称帝扫平障碍,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

只有除掉了小明王,朱元璋才能够取而代之。也只有除掉了小明王,朱元璋才能够免去后顾之忧,他的皇位才会稳固。所以小明王必须要死,这是难以避免的结果!

果然,在谋害了小明王韩林儿之后,朱元璋便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史称其为明太祖。


北疆同心侃历史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引言

宋太祖赵匡胤应部将所求“被迫”登位,明太祖朱元璋凭着浴血奋战打下江山。

赵匡胤的家世背景及经历

赵匡胤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汉初年,经过一位看相老者的点拨,令其北行,自此他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乾祐元年,投身于后汉枢密使郭威账下,并屡立战功。后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其有一养子名为柴荣,郭威去世后,柴荣登位即后周世宗。

赵匡胤与柴荣曾一起出生入死,经历无数战役,俩人情同手足。显德六年,柴荣病逝,其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赵匡胤成了辅政大臣,由于功高盖主,陈桥兵变也随之而来。

当年赵匡胤正率领大军北上御敌,其亲信则在军中议论开来,称新皇年幼,无法理政,不如拥护赵匡胤为帝。将士们也都情绪高涨,纷纷赞同。次日,其弟赵匡义及亲信赵普将事先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参拜于他,众人也都高呼万岁。此时的赵匡胤显得很无奈,随口说了句:你们既拥我为王,那就得唯我是从,否则,我不能为主。将士们异口同声表示同意。于是赵匡胤便宣布:回到开封后,对后周太后及幼主不得侵扰,对臣工们也不能欺凌,将士们也都一一应允。就这样,赵匡胤率领军队回师,到了开封后,当上了皇帝,幼主柴宗训则被封了王。可见赵匡胤的确是位仁君。

朱元璋的逆袭之路

与赵匡胤大相径庭的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由于生在元末时期,朝廷腐败,其家人因食不果腹而饿死。朱元璋为了生存,放过牛、乞过讨、当过和尚,后来在做游行僧的日子里,有幸加入了红巾军。至此一路飞黄腾达,当然这也离不开他的努力。当时义军首领韩林儿,大家都称其为小明王,朱元璋也需听从号令。然正当其欲称王时,小明王却莫名其妙的落入河中淹死,这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史料虽未明确记载,但朱元璋与此事似乎脱不了干系。

总结

赵匡胤善待前朝之君是想以仁治天下,因为他拥有的天下是借助前朝打下的根基,所以才会善待前朝皇帝;

朱元璋不容小明王韩林儿是在以狠治天下,因为他的天下是靠自己拳脚打下来的,为了不便宜他人,因此才会容不下韩林儿。


游子dream


赵匡胤善待柴荣(郭荣)的儿子柴宗训(郭宗训)了吗?郭宗训传位给赵匡胤的时候,郭宗训人才七岁。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给了以前的皇帝(郭宗训)一本铁卷丹书,世袭罔替。可是这位后周最后一位皇帝二十岁就死了,死的时候赵匡胤还在位。我为什么连用了几个括弧,那就要将柴荣的身世讲一讲了!柴荣本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内侄,郭威发妻柴氏不育,柴氏兄长有三子,将最小的柴荣过继给了郭威,改名郭荣!柴荣就成了郭威的嫡长子,郭威后娶的几个都是小妾,只有这一位发妻!既然已经理清了,就不能称柴荣了,应该称郭荣!至于为何赵匡胤称人家姓柴呢?无非就是彰显自己篡权的合法性!后世的柴家人,其实都是柴荣的堂兄弟,给个铁卷丹书招摇过市,以为对柴荣一家多好呢,其实都被灭门了,就连柴荣生父一家都不能幸免!


若水韩流


该问题分析的话要先从两个悲剧人物分析,柴荣(接他姑父的班)是创业路上的决策人物,赵匡胤只是元老,如果他能活到六十岁,估计就没有赵匡胤的事了。但天不随人愿,被赵匡胤截了胡,赵的江山属于捡漏。如果他杀了柴荣儿子,会背上弑主的骂名。

韩林儿不过是朱元璋创业路上的一颗棋子,用来搞政治宣传。当他成为绊脚石的时候怎么办?只有搬掉。所以最后成为弃子也是必然。




张衍代


一山不容二虎,在过去那种封建帝制之下,一国两主的情况是实权者绝对无法忍受的。即使是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尽管已经不再动辄满门皆死,身败名裂了,但一旦失败,一生都免不了流亡或者软禁的命运!今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五代末和元末明初那种乱世了。因此,一国两主,那必然是天敌,强势的一方哪怕不计个人感情也绝不会放过对方,更遑论再加上贪欲、狠毒这些人的劣根性的影响了!

那么,同为天敌,为什么周世宗的儿子得享富贵,并且保全宗庙,而韩林儿却无容身之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 宋太祖和明太祖不同

尽管他们都是皇帝,都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但皇帝与皇帝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朱元璋更类似于刘邦,而宋太祖则更类似于近人。在出身上朱元璋是穷苦出身,早年家人多有饿死,甚至于无钱安葬。朱元璋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寺庙做僧人,再后来趁着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才最终成就了帝王基业。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明史·太祖本纪》

可以说,正是早年的经历逼出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但我想这些经历对他性格上的影响定是更为深远。凤阳受饥而死,无处安葬的父母兄弟,定是他心头永远无法挥去的噩梦。

因此,在他的心里,在他的骨子里,生存一定是第一位的,决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决不能给别人一点儿机会!这在后来他和刘邦一样大肆杀戮功臣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待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待正统的主公呢?他如果不死,那咱老朱哪里还睡得着觉呢?借一句宋太祖的名言那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无论如何,韩林儿是非死不可!他注定是历史进程的牺牲品。

而宋太祖就不同了,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有良好的早年,有父母兄弟,尽管生于乱世,但像老朱那样吃不上饭的事情对老赵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尽管并不是所有优质的早年都会滋养出一个好的灵魂,但宋太祖很明显是按照正常逻辑走的,所以性格上,他既有与老朱同样的作为一个帝国开创者该有的气魄、智慧、坚韧以及铁腕强权,但相比老朱,作为武人却爱读书的老赵很明显地多了几分仁孝、宽容以及柔情。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 ——《宋史·宋太祖本纪》

太祖的仁慈在传弟传子问题上表现的很明显。或许有人会说太祖这是优柔寡断,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仁慈,善良。正是因为此,他顾惜兄弟情义,不愿对老弟下狠手,才导致传承问题一拖再拖,无法解决,最终导致了斧声烛影,太宗即位。这是太祖政治上的失败,但这也是太祖人性光辉的侧面显现。他只是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方法,既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又不至于将弟弟送上断头台。

其二 柴宗训与韩林儿不同

韩林儿盗贼出身,做过十多年的皇帝,而柴宗训只有七岁,无论是能力还是智慧,他都不足以与成年人韩林儿相提并论,甚至野心为何物,政治为何物,皇位为何物,他都恐怕弄不明白。韩林儿的父亲与韩林儿一样,也是起义军,但作为起义军其中一支的朱元璋的发展与他们并无直接关系,尽管朱元璋也曾尊奉韩林儿为义军领袖,但把不把他当回事就另说了。可还记得当年项羽尊奉的义帝熊心吗?

韩林儿的造化可能比熊心稍微强一点,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无可避免的相似。若是个完完全全的傀儡但也未尝没有活路,像汉献帝那样最后做一个山羊公也算上天不薄。

但偏偏韩林儿的经历让人们无法把他当做一个完全的傀儡。就像义帝那样,只要在其位一天,就是对项羽集团的一个威胁,项羽无法容忍怀王之约的事情再次出现,朱元璋自然也决不能容忍一个定时炸弹时刻就在自己身边,尽管他可以不断延缓爆炸的时间,但他不可能也绝不会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所以小明王,非死不可。

而柴宗训就不同了,他的父亲是柴荣,他的爷爷是郭威。当年赵匡胤流浪的时候投奔别人的路很不顺,直到投奔了郭威,郭威收留了他之后,他才逐渐稳定下来,逐渐有机会一展宏图的。

而柴宗训的父亲柴荣,对赵匡胤来说就更加意义非凡了。正是因为柴荣的赏识和提拔,他才有机会从一个无名小兵一步步快速地坐到高级将领的位置。柴荣对他可以说是青睐有加,委以重任,甚至于最后托孤于他。这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知遇之恩啊。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人,特别是有能力有抱负的古人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情怀或者说情结。所以说,面对人家小皇帝两代先人的重恩,赵匡胤又岂能说杀就把人家给杀了呢?这一点对赵匡胤的影响极其大。

如果不是因为感念,后周两代皇帝的厚恩,赵匡胤也不至于,不仅不杀柴宗训,还以太祖誓约的方式来约束后代子孙,以使得柴氏子孙保有尊贵而长存。

其三 赵匡胤和朱元璋所面对的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

赵匡胤承接的是五代的乱局,他是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夺取政权的。可以说,当他在汴梁接受禅让登基为帝的时候,天下是不是他的还两说。那些实力雄厚不受约束的节度使们一旦闹将起来,一切就都玩完了。

况且当时天下分裂,南有富庶的南唐诸国,西有少数民族的党项政权,北有强大的契丹民族建立的辽政权。这各方的压力,让赵匡胤不得不先维稳,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然后才能再图谋其他。

而维持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各方安心。而让各方安心最主要的就在于对前朝小皇帝的处理。赵匡胤选择了善待,事实也证明了他这样做的正确性。最终掌握重权的节度使诸如符颜卿张永德等人接连表示拥护新朝,赵宋政权实现了平稳过渡。

与赵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寸寸打下来的。可以说凡是大明即将统治的地方,那都是留下过大明铁蹄脚印的地方,朱元璋的势力遍布了天下每一个角落。

他从抗元开始,再到与各路诸侯争天下,到最后可以说是仇眦皆灭,对于天下的掌控,此时的他远胜于当时的赵匡胤。所以,他并不在乎小明王死后的后遗症。比起这个,他更愿意用小明王的死来打击反抗势力,使他们难以再聚在一起。而且,他既没有仁心也绝无可能任由自己的的前主公活下去,尽管他只是名义上的,但如今的确需要他的头颅来铺成走向王冠的路。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统治者,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件事来评价他们的优劣,更不应该将政治行为与个人品行混为一谈。赵匡胤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儿子的确值得褒扬,但对于朱元璋容不下韩林儿我们也不应该苛责。

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一个小小的错误,有时候也会变得无法收拾。因此,身处其境,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和判断是十分艰难的。

但是,客观上而言,无论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终结了乱世,缔造了一个长周期王朝,在他们有生之年,百姓都得到了善待,即使将他们与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作比较,他们也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

遗憾的是处在现代与古代边缘的明王朝并没有完成历史的蜕变,脱离封建制度的泥潭,它的兴起与衰亡,并没有和世界的巨大浪潮发生关系,它不知道一个个不如它的领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国正在借助于新时代的力量逐渐摆脱土地面积和人口的限制崛起于世。它也想象不到,始终雄居世界之林的庞然大物即将倒下,即将开启它饱受困苦的屈辱岁月。就结果而言,大明是幸运的,它在那苦难岁月到来的前一刻便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以后的罪与罚,都与它无关了。


多少英豪


宋朝建立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相对温和地处理了功臣。明朝朱元璋与之相比,他几乎杀尽了所有的开国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朝这个特征很明显。所以赵匡胤可以善待柴荣儿子,而朱元璋不能。

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礼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来,赵匡胤随柴荣南征北战,勇猛过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众议立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寄于希望,可谓厚爱有佳,陈桥兵变时柴宗训年幼无知,赵匡胤趁人家孤儿寡母夺取后周天下,柴宗训了无过,大宋刚刚建立政权极为不稳定,因此赵匡胤对柴宗训杀之无名,杀之则天下不稳。

唐末以来就是五代十国,天下乱世纷争,武将谋反篡位络绎不绝,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首先他自己就不能这么干!杯酒释兵权后大宋开始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开始上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官集团更加不可能支持他这么做!

柴宗训退位之后自知无力恢复后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稳,赵匡胤就更没有去杀柴宗训而自找麻烦被天下诟病。

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被元末农民起义军视为起义军共主。

虽然韩林儿被公认为农民军共主,但对于朱元璋来讲那就是一个名号,当时的天下割据势力众多,不仅讨伐元庭,彼此之间也是攻伐不断,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谁要挡住自己的千秋霸业,别说只是一个挂名的小明王,就是拥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将谋士也照样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让别人摘了桃子。

赵匡胤建立大宋时代背景不一样,政治环境也不允许,自己想要建立一个忠君爱国,礼贤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么干,何况周世宗柴荣有恩宇自己,柴宗训又没有大错,退位后安分守己,自己毕竟摘了别人的桃子,实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则实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个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让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势力太弱,朱元璋也不会在乎什么后世评价,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杀个小明王算什么!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后可真的会夺其天下,号令各军,当然如果没有威胁的话他也不会那么赶尽杀绝,比如陈友谅的儿子大骂朱元璋,非但没杀他,还把他送到了朝鲜,算是留个活口!

因此,不杀只是威胁不够大,杀是因为感受到威胁的存在!

赵匡胤夺位是手下将领拥戴,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建立是在周朝的基础上,宋太祖不得不善待周后主了,毕竟周朝也有很多拥护者,没必要杀了周后主而激起拥护者们的反对,当时宋朝也是刚刚建立根基不稳,也还要后主的各方支持才能真正稳固统治。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实是朱元璋自己用实力打拼下来的,当时元末天下大乱,各种势力纷起,许多势力都有宗教背景,韩林儿就是当时宗教白莲教的精神领袖,各路起义军中势力最大刘福通迎立韩林儿登基为小明王,领导起义军消灭元军。后来元军被消灭就是各路起义军大,最后朱元璋赢了,但是当时的领袖韩林儿还在了,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拱手让给别人呢?只能杀了韩林儿自己做皇帝了。

另一方面,就出身和性格来说 ,赵匡胤是官二代 ,受过较好地教育, 生长环境较好 ,人的性格比较阳光 ,没有苦大仇深的阴暗心理状态 ,如当皇上后, 见到前朝大臣王朴的像, 就恭敬行礼 ,对人说 :如王朴活着 ,他当不了皇帝 。被他生气打落牙齿的官员说以后史书会记录皇上的暴行 ,他马上赔礼道歉, 皇位坐稳后对消除军权的高官都给予丰厚的补偿。

而大明开国皇帝朱重八正好相反, 阴森残忍 ,专会找借口 ,去恩将仇报, 做尽丧尽天良的事。

原因就是朱来自社会最底层 ,受尽世态炎凉 ,遭遇各种苦难 ,心理严重扭曲 ,看世界的眼神绝对冷酷恶毒 ,所以一朝大权在握 ,怎能还有底线?

后人当警而戒之!

综上,杀与不杀,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



当代曹植


赵匡胤与柴荣不仅是君臣,还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也是很有感情的。朱元璋与韩林儿有什么关系?本质上就没有关系,朱元璋从没有受到过韩林儿一点恩惠。

赵匡胤早年投靠了郭威的军队,就结识了郭威的养子柴荣,后来两人又都在开封府任职,成为了同事。再后来郭威去世了,柴荣继承了后周皇帝,就更加重用赵匡胤,基本上比较重要的战役,柴荣都会任命赵匡胤为大将,两人各领一军共同进退。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柴荣去世,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所以说赵匡胤与柴荣,虽是君臣,亦是兄弟。即使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赵匡胤后来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他也会考虑到柴荣和他亲密的关系,所以他以最好的待遇对待柴荣的儿子。

朱元璋投靠的是郭子兴的军队,与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军队之间本没有什么隶属关系,只是名义上为韩山童的臣子。后来韩山童战败被杀后,韩山童的势力实质上已经消亡了,真的只剩下一个名义,朱元璋与韩林儿的关系就如同东周诸侯与东周皇室的关系。韩林儿是皇帝,但是没有一兵一卒,更没有孝忠于他的军队,谁看他不顺眼就可以把他撵下台。朱元璋与韩林儿本没有什么情义,总不至于把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韩林儿吧?韩林儿就成了阻挡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最后一个障碍,所以韩林儿必须死。


小Q大话


我是起居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皇权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他是权利的顶峰和极限,古代一个科举仅仅是给你个当官的机会就能把人乐疯了,这不是瞎说吧?

更何况当皇帝这种凌驾于苍生之上的权利,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皇帝你先干着 ,没准哪天我和我的子孙就有机会了,你会怎么想?

所以别看表面,不是不杀时机不对。


先说赵匡胤,他的“黄袍加身”是一种传统的延续,也是一种政治妥协。都知道五代十国吧,那时的皇帝可是高危职业,搞得好多“帝王”都不敢传位给儿子,要不是干儿子,要不是权臣,君臣父子那一套已然无法约束世人了,赵匡胤心里苦啊,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五代十国的“天子为兵强马壮者居之”的恶习改变过来。

要怎么做呢?1.用利益换取军队指挥权,也就是“杯酒释兵权”。2.以文御武,把军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什么都要讲规矩了,3.让所有人知道皇权是有权威,且非常神圣的,皇帝就是皇帝哪怕是前朝的也不能随便杀,所以对待前朝的皇家宗室,要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监督,把他改造成我赵家受命于天的旗帜。

我说的这么热闹,其实这柴家几个宗室子弟都是年纪轻轻就死了,还有一个让潘美收去做侄子,改名叫潘惟吉他死的也蹊跷。

《宋史·潘美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但是可惜的是,此人却在去契丹的路上病逝了。看看死在外国了,你就不想说点啥?

总之没有暴力革命夺取的政权,现在的损失最小,可后遗症最大。宋朝和平交接政权一些矛盾隐藏了下来,后面会一一爆发,跑题了所以这里就不讨论了。


朱元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当时的皇帝是蒙古人,想搞和平政权交接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以暴力革命解决问题,除了自己这个小派系,还有众多的反王。

韩林儿只是一个反王之一,再说他当时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唯一的价值就是那个皇帝头衔,杀了他会有不好的名声。可是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是朱元璋杀了韩林儿,这还不够吗?尽管当下不完美,可好处却在后面显现出来。

一个领袖(朱元璋),一个声音(朱元璋的话就是命令),一个意志(打倒一切敢于挑战朱元璋的势力)。

你看这多好,比老赵那磨磨唧唧的处理方法爽了多了,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两位帝王的统治艺术都值得我们津津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