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谁?秦穆公算不算?

子冬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谁?秦穆公算不算?)



首先我们看一下,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哪些,出自何处。

大致如下:

《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辞通》: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四子讲德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白虎通·号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汉书注·诸侯王表》: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鲒崎亭集外编》: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所以,按照是史书的说法,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如下几人:秦穆公、宋襄公、郑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那么秦穆公算不算呢?



那么我们将他们在以上史书中所占的比例排一下:

齐桓公、晋文公(100%),楚庄王(6/7),秦穆公(5/7),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7),郑庄公、吴王夫差、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1/7)。

所以,如果按在史书中的占比选春秋五霸的话,秦穆公肯定算春秋五霸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提的问题有帮助。


历史囧话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那是众说纷纭,史书中对此各有千秋。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出现的频率最高,稳坐春秋五霸中的三个位置。

本人比较认同《四子讲德论》中春秋五霸的观点,除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位外,其他的两位分别是秦缪公和越王勾践。

《史记索隐》中记载的春秋五霸,其中一霸是宋襄公。而宋襄公时期的宋国实力较弱,根本比不上晋、楚两个邻国。还被楚国大败,宋襄公自己被射伤。

《辞通》中记载的五霸有郑庄公。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实力虽然强大,但郑庄公欺压周天子这种行为,在春秋时期是遭到万人唾骂的行为。

《白虎通·号篇》《汉书注·诸侯王表》《荀子·王霸》中都记载了吴王阖闾。吴国在阖闾的治理下虽然强大,但终究只是个蛮夷小国,在位期间唯一的盛举就是攻破楚国国都,但还是被楚国打了回来。才过了一代吴国就被越王勾践灭亡。

只有《四子讲德论》中的五霸观点较为可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基本是固定的,也就不说了,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看着也烦。

秦缪公在位期间,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能臣治理国家,国力强大,几次插手晋国的内政,连晋文公都是秦缪公护送回国继位的。晋文公稳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而秦缪公和晋文公活在同一时期,在当时的局势下,晋国奈何不了秦国,秦国也奈何不了晋国。

晋文公去世之后,秦国国力更加强大,向西边扩土千里,增加了12个附属的国家,称霸戎狄。既然晋文公稳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那么秦缪公自然也能在春秋五霸中有一席之地。

春秋五霸的前四个都说了,第五个就是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吞并吴国,将吴国占领他国的领土还给他国,这个举动得到了诸侯的尊敬。又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加上周天子赐称号为“伯”(伯是长的意思),足以稳坐春秋五霸之一的位置。


总结

秦缪公算是五霸之一,越王勾践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永乐解史


“春秋五霸”的概念并不统一,一般公认的3人即齐桓公(首霸)、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二国在春秋时的综合实力最雄厚),而另外2人则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主要“候选人”包括:

  • 宋襄公:一度在齐桓公死后占据中原权力真空、主持盟会,但很快便被楚国打回原形,实力太弱。不过其维护贵族精神的勇气可嘉,所以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 秦穆公:秦国是中原人抵御西戎的屏障,有功于华夏文明。且秦国一度能左右晋、楚两大国的君主废立,威望比较高。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所以秦穆公的霸主地位相对有水分。
  • 吴王阖闾或夫差:前者打垮楚国,震惊四海,但却在越国栽跟头;后者武功更盛,却身死国灭,结局糟糕,故也比较难被认可。
  • 越王勾践:越国在灭吴之后达到鼎盛,一度威胁中原国家。不过与秦国一样,越国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而难以学习先进文化,后来又未出现类似商鞅变法的改革,最终还是被楚国给消灭,族人文明倒退,因此也被人诟病。

综上所述,秦穆公实力强于宋襄公,武功弱于吴越,但国祚更持久,只能说是各有所长,这也是为什么这几人会在五霸的“选拔赛”中难分高下的原因。


曳尾龟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霸(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五霸分别是:

1、齐桓公: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宋襄公:

春秋大义: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3、晋文公: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4、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缪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谥号穆,《史记索隐》等书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称霸西戎:生卒于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达成秦晋联盟后,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5、楚庄王:

问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五霸当中不仅有秦穆公,而且秦穆公对历史的贡献还非常大,他的主要功绩如下:

政治上:

秦穆公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由于他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极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卿,外地来的人权力尽管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象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史载他执政期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为他所独控。

军事上:

秦穆公治军有方,秦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传统,可以说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当政后,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这比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的改制要早得多。 成语“短兵相接”亦因之而来。

与晋相争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给秦国说:“郑国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赵任好问计于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均劝他不要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秦穆公不听,而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秦国去远征郑国无功而返,于是在往回撤兵的半路上灭了滑国。滑国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於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晋文公的夫人文嬴用计说服晋襄公放了秦国的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乞丙回到秦国后,秦穆公并没有处罚他们,反而恢复了三人的官职,对他们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6年),秦穆公赵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

称霸西戎

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秦穆公赵任好三十二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赵任好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扶立了晋国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睁睁看着晋文公当了霸主,实在是心中不忿,他不顾老臣百里奚、蹇叔的冒死劝谏,趁晋文公刚死之机,三次挥师东进,却只收获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训。在执政的最后几年,秦穆公嬴任好终于改变了东进战略,转而向西,兼并西戎二十国,开疆拓土,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穆公赵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外交上:

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骊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秦穆公重用。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

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赵任好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至龙门。

秦穆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晋惠公死,公子圉逃回国继位,是为晋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于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于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子圉,在秦国的参与下,尊王攘夷,败楚城濮,成为霸主。

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又出兵帮助晋文公围郑。郑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围城中用绳子吊着逃出,见秦穆公说:“郑国灭亡,于秦不利。晋国的力量增强,相当于秦国的势力减弱,况且晋人这次开拓了东边的领土,下次就会向西边的秦国用兵。大君何必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帮助晋国呢?”秦穆公于是与郑结盟,留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罢兵而还。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对穆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时君子:“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孔子:“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秦孝公嬴渠梁:“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司马迁《史记》:1.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嬴政)乃能并冠带之伦。” 2. “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 3. “齐桓越燕伐山戎,赵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穆公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左丘明《左传》:“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

贾谊《过秦论》:“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朱熹:“史记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鹏学天下


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吕氏[1],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缪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谥号穆,《史记索隐》等书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世文先生说


春秋五霸顺序

2020-01-10 13:34:42文/宋则贤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春秋五霸顺序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春秋五霸顺序

1、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春秋大义: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3、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4、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

称霸西戎:生卒于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达成秦晋联盟后,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5、楚庄王:公元前613 年~公元前591。

问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御前带刀侍卫


春秋五霸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史籍文献有多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上述文献中齐、晋、楚、秦这四国出现机率最多。春秋时期所谓的“霸主”,都只是区域性的。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存在四个主要的战争区域,分别是以齐国为中心的东方地区,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以晋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及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地区。所谓的霸主,其实都是各自区域内部的霸主。

用现代体育比赛来打比方,这个时期就好比在打“小组赛”。齐、楚、晋、秦这四个大国,都是小组赛里涌现出来的“第一名”。而这四个大国之间,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互相谁也不服谁。之所以它称为一霸,可能是在某个阶段,战功比较卓著,新闻报道比较多而已。

至于吴国、越国所处之地当时很偏僻的,而且吴国越国后来也没啥影响力。为啥有吴国越国称霸的说法?是因为主要战场没有什么大战了,所以才把吴越之争这个局部战争的重要性给凸显出来了。历史舞台上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样的小争斗才能被当成个事儿。

1.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尤其是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

2.郑、宋、秦、吴、越构建的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晋悼、楚庄相提并论。

3.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而夫差最终还被勾践灭国。


萧立誌


春秋时期是周王室已经衰微、原始奴隶制度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开始孕育的大变革时期,也是诸侯割据、纷争不断的时期。在周王室的地位得到一部分承认的前提下,诸侯为了争夺政治、军事上的话语权与势力的扩充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并产生了若干位霸主。

传统认识上的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作为五位霸主;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作为五位霸主。还有一些文献记载认为晋献公、晋襄公、郑庄公、晋悼公、吴王阖闾、晋景公等也是春秋霸主之一。

实际上关于霸主普遍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标志:第一是获得周王室册封的方伯或州伯的称号,在政治上得到了肯定,具有合法的管理诸侯纷争的权力;第二是本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号召力,可以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服从和认可;第三是举办或参加了诸侯会盟并获得承认,确实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基本上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只有齐、晋两国,其他的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长时间的获得认可或没有周天子的册封。题干中所提到的秦穆公在许多文献中都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也说明秦穆公时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秦穆公始终没有获得过天子的册封,也没有将秦国的影响力扩大到关东地区。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始终被晋国压制,只能转而向西发展,成为独霸西戎的地方性霸主。


吾乃八字眉


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聚集诸侯,一次匡扶周王室)。后来的秦穆公,楚庄王也都实至名归,因为秦国在西方,楚国在南方的小国中影响力都很大,都能称霸一方。最后称霸的是晋文公,尤其是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成为中原霸主,中原小国也都成为晋的附庸。

至于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宋襄公有些勉强,宋襄公是公,而齐桓公是侯,宋在爵位上比齐桓公要高。所以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主导会盟,但其实没有几个国家听他的,最后为争盟主,打仗还输了。至于阖闾,在击败楚国后,影响力是空前的,说霸主还过得去,不过吴国击败楚国有些勉强,毕竟国家太小是个大缺陷。越国虽然击败吴国,但与吴国一样,越国也是小国,而且影响力必然不如阖闾时期。

所以如果非要选出五个人,我认为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和吴王阖闾比较实至名归。


太宗历史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一个。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然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在位时,宋国虽小,但国势逐渐强盛起来。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然后,不顾大臣反对,借机发起了鹿上之盟。但宋国毕竟是小国,在与楚国的争霸中一败再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晋文公称霸,一方面是因为晋国国力强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楚国攻打宋国,晋国出兵解救,并在城濮全歼楚军。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和诸侯会盟,成为了中原霸主。

楚庄王在位时,楚国国力日渐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与晋军大战,打败了晋军。随后中原各国纷纷背弃晋国投向楚国,楚庄王便成为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也曾企图向东称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被晋国阻断,便向西吞并了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