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深圳福田水圍小學全凱老師在湖北鄉村DIY為學生上直播課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通訊員:顏慧敏)深圳市福田區水圍小學語文老師全凱,因為這次疫情滯留在湖北老家——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的一個村莊裡。停課不停學,記者今天獲悉,全凱老師心繫校園和教學,在老家自己動手搭建起了別具特色的“鄉村直播間”,如期上起了直播課。

遊子歸家 旅程艱辛

全凱老師是碩士研究生,2019年7月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現任水圍小學六(3)班班主任,兼任六(3)班和六(5)班語文教學。全老師還是水圍小學教工羽毛球隊隊員、學校宣傳組成員,同時經常擔任學校各項活動的主持人。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今年1月20日凌晨3點,由於未買到高鐵票,全老師選擇了乘坐大巴返鄉。在經歷了35個小時的漫長旅程後,終於得以和家人團聚。也正是因為沒有買到高鐵票,全老師取消了在武漢探親的計劃。回到家鄉,村裡已到處洋溢著過年的歡樂氣氛,家家戶戶忙著打掃衛生,準備年貨。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嚴重疫情使湖北全省上下都進入了緊急狀態。很快,各市、縣、鄉鎮到各村,迅速開啟了封路,禁止出行等措施。熱鬧的鄉村瞬間變得冷清,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全老師也只好待在家中,除了每天看書學習做好防護之外,還第一時間向親友鄰居轉發疫情最新信息和政府最新通知,呼籲大家積極遵守規定,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自我堅守 屏前忙碌

在留守湖北的這段時間裡,全老師與學校保持著密切聯繫,一面按照學校要求,積極填報各類調查表,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一面又迅速回到工作狀態,積極完成著校宣傳組的撰稿工作。他憑著手上僅有的一部手機,連續撰寫了2篇學校防疫工作專題通訊稿,並與水圍小學黨支部負責人郭敏敏老師合作,連續完成了5篇水圍小學黨員先進事蹟報道。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而這些工作,還只是他手上工作的一小部分。作為一名班主任,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班上的孩子們,他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在班級群裡轉發各類文件通知,統計全班同學的健康數據並及時上報,像上足了發條的時鐘一樣,一刻也不停地運轉,“埋頭”於手機屏幕前。湖北的冬天溼冷得厲害,每每操作一會兒手機,他的手指就會凍得僵硬,不得不將手伸到火爐上烤一烤,等手指又能活動了,繼續埋頭打字。

老“玩手機” 被家人覺得“不務正業”

當然,這點困難難不倒他。全凱面臨的最大困難,還是開學之後的線上教學工作。身處農村老家,家裡沒有安裝網絡,也沒有電腦。全凱心急如焚,只能靠一部手機,不停地蒐集教學資料,開展教學直播,在班級群裡和家長、學生溝通學習情況。

過去的兩個特別的教學周裡,他每日從早到晚盯著手機。一開始,這一切在全老師家人看來有些“不務正業”,總是擺弄手機,把眼睛都盯紅了。後來,得知他是為了學生時,家人全力表示支持。母親心疼他,常在他批改完學生作業後把熱毛巾遞給他敷眼睛。

沒有網線,手機已是最佳裝備;沒有隔斷,室外就是最佳直播間。2月17日,依據上級文件精神,全校需統一進行線上教學。全老師也開始了他的直播教學。和其他老師不同的是,每天一節的語文課,他總是先花十分鐘給學生直播講解清楚基本學習要求,再在群裡發送學習資料和作業。在他看來,雖然直播只有十分鐘,但是學生們可以看到老師的容貌,聽到老師的親切的聲音,並且可以和老師互動,這會拉近老師和同學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雖然隔著一層屏幕,但也會讓學生們學起來更安心,更有興趣,更有效率。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全凱老師寫下的詳細教案

本學期,全凱需要多帶一個班語文課。這個寒假的直播,也是他儘快和學生熟悉起來的重要時刻。由於家裡的東西比較雜亂,全老師擔心直播效果會打折扣,就躲到自己的房間,佈置了一個簡單的背景。忙活了半天,他還用鐵絲在椅子上擰了一個簡單的手機架,就這樣,直播課程在他的努力下終於順利完成,並受到學生們的稱讚。許多同學在群裡留言:“全老師,您真棒!”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教學互動 細緻構劃教學詳案

除了大量複雜的線上教學工作,批改作業也是一個大難題。由於硬件設施的不足,全老師擔心自己在直播教學當中無法親自監管到學生,如果再不重視批改學生的作業,那麼線上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全老師沒有過多考慮自己操作手機端的不便,而是在群裡認真督促大家要及時地把作業發給他。

每一首古詩、每一段朗讀、每一篇作文,全老師都會不厭其煩,認真批改,在圖片上標註,並適當點評。遇到特別愛“較真”的孩子,他還會耐心指點,而這一改,再抬頭時,已是晚上十一點多。山村的夜晚空曠寧靜,全老師家總是燈光點點。

搭起特色“鄉村直播間”  共創網上“幸福課堂”

齊心戰“疫”!在教育一線,眾多教育工作者正堅守崗位,用特別的方式和學生、家長們一起共同創造網絡上的“幸福課堂”,思考著未來教育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