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說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的啟蒙者?

愛文史舞蹈


 舞蹈是八大藝術之一,是於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體的運動表達藝術,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藉助音樂,也藉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舞蹈學員

  藝術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大家族,它的成員有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雜技等。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是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們思想感情的,但是藝術的反映和表現、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現,而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和審美的反映和表觀。所謂審美的反映和表現、就是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對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概括、加工、並根據藝術的特點和規律予以創造性的反映和表觀。 在社會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創造了各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區別就是各有其獨自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文學的物質載體是語言、文字;美術的物質載體是紙張、畫布、顏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色彩、線條、構圖和造型;音樂的物質載體是聲音;戲劇的物質載體是人們在舞臺上的行動(表演活動),除舞劇外,主要以語言、歌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電影的物質載體是人們的表演通過科學技術的方法攝製在膠片上,用電光在銀幕上放映出來;曲藝的物質載體是一至二、三人在舞臺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現手段是說和唱。雜技和舞蹈有著共同的物質載體--人的身體是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工具,多數雜技品種和舞蹈一樣,是以人體的動作、姿態造型和構圖變化為主要表現手段。雜技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樣著重表現人物情感的發展過程,一般不具有情節事件,而是通過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表現出一種概括性的勇敢、堅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雜技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內容出發採選取相應的舞蹈動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於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於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


陳明各類愛好者


為什麼說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啟矇者。

我的觀點與其相反,認為勞動是舞蹈文化之母,是人類文化文的啟蒙者。是先有勞動呢,還是先有舞蹈?我認為先有的勞動。人類及動物生存為第一需要,為了生存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原始社會時代,人類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採取不同方式,或是打獵,殺死飛禽走獸,索取皮肉;或是上樹摘果,下地挖掘植物的的根徑;或是製做網、簍捕魚。

請看一看愛斯基摩人是怎樣獵取海豹的:他伏在地上向它爬去;他竭力象海豹一樣地昂起頭來;他模它的一切動作,等到悄悄地椄近它之後,最後才向他射擊。可以看到,模仿動物的動作,是守獵的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守獵者在守獵時取得的經驗,再獵取動物時所重新引起的快樂再度體驗一番的衝動,他就再度從事模仿動物的動作,創造自已獨特的狩獵舞。在這裡是什麼決定著舞蹈的性質?是一種嚴肅工作性質,也就是狩獵的性質。結論是舞蹈是勞動的產兒,勞動在時間上必然先於舞蹈。

再舉一例。南民答那峨的土著部落之一巴戈包人怎樣從事社會性的土地耕種。在他們那裡,男女都從事農業,。在種稻田的日子裡,男人和女人一大早就聚集在一起,著手工作。男子走在前面,一面跳舞,一面把鐵鎬插於地裡。婦女跟在他們後面,把穀粒撒到男子們所挖的坑裡,用土把它蓋好。這一切都是認真而嚴肅地進行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舞蹈與勞動的結合。但是這種結合並沒有掩蓋現象的直實聯繫。如果你不認為巴戈包斯人最初是為了娛樂而用鐵鎬刨地,撒上谷種,並且只是後來才為了維持自已的生存而種地,那麼就必須承認,在這裡勞動先於舞蹈,而舞蹈是巴戈包人播種的特殊條件所產生的。舞蹈是勞動的產兒,勞動在時間上是優先於舞蹈的。

我們著名的大型革命舞蹈史詩《東方紅》,以歌曲和舞蹈再現了,第一次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各個歷史階段上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景象,是先有革命戰爭,還是先有《東方紅》舞蹈。我們黨經歷了井岡山時期的“星火燎原”,艱苦卓絕旳二萬五千里長徵,延安的更為艱苦卓絕的持久的抗日戰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解放戰爭。是革命的激情讓我們把歷史藝術的轉變為史詩,鑽進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心裡,紮根、生芽、開花結果。革命戰爭先於舞蹈,舞蹈是革命戰爭的產兒,革命戰爭歷史先於舞蹈。

我們是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每個民族的舞蹈,無不源於祖先同大自生博鬥中,勞動中產生的舞蹈,是勞動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為什說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啟蒙者!

這個提問,確定了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的概念。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在唯心史觀的藝術家看來,原始社會人類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必須的食物是誤樂遊戲。為索取食物的行為是遊戲誤樂。在誤樂中產生了勞動,在舞蹈中產了勞動;產生了文字、語言、文學、詩歌等。那麼舞蹈的語言、肢體動作是怎產生的呢?只有歸結於天才創造。是舞蹈家的天才創造。

唯心史觀理論家畢歇爾說:“人之超出筒單尋找食物的範圍,大概是由我們在高級動物身上所看到的那些類似的本能所促成的,特別是由模仿旳本能和愛好一切試驗的本能傾向所促成。例如,飼養家畜,並非從有用的動物開始,而是從僅僅為了自已的娛樂而飼養的動物的開始。看起來,加工工業的發展在任何地方都開始手給身體塗各種顏色,文身、給身體各個部分穿孔或加以毀傷,隨後,裝飾品、假面具、樹皮畫、象形文字的製作和其他類似的作業就逐漸發展起來。,,,,,可見,技能是在遊戲中間得到的,並且只是逐漸地獲得有益的應用。因此,以前所認為的發展階段上的順序,必須用恰恰相反的順序來代替:遊戲先於勞動,而藝術先於有用的物品的產生。”

遊戲先於勞動,而藝術先於有用物品的生產。和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如出一轍。

再舉一個例子。澳洲婦女在舞蹈中表現她怎樣從地裡挖出可食植物的根來。她的女兒看見這個舞蹈,由於兒童所特有的模仿的衝動,就把她的母親的動作再現出來。這時候,她還處於無須實地採集食物的年令。因此,在她的生活中,挖掘植物的遊戲(舞蹈)先於實際的挖掘;就她講來,遊戲是先於勞動的。但是在社會生活中,實際挖掘植物根當然先於模仿這個過程時成年人的舞蹈和兒童的遊戲。因此,在社會生活中,勞動先於遊戲。母親的舞蹈是挖掘植物生存的須要,女兒摸仿母親的舞蹈出於娛樂的同時,也由於女性挖植物必須做的行為,她自已將來也得象母親一樣跳著舞蹈挖植物的根求生。

由於社會歷史的發展,舞蹈成為一個部落,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往往被貴族統治階級佔有,他們割斷歷史,掩蓋舞蹈來源,否定是勞動產生了舞蹈,勞動人民創造了舞蹈及其它文化。人類的的生產活動是文化藝術的母源。

勞動人民不但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我們中華民族歷代勞動人民以自已的智慧和勞動,創造了無數輝煌的民間文學作品和舞蹈藝術,它們直接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原望和感情,是鼓舞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武器。民間文學和舞蹈還從思想上和藝術上對進步作家的文當起著巨大的影響。《詩經》和漢樂府中的民歌的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優秀傳統一直是歷史進步作家學習的典範;《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的故事最初也都流傳在民間的口頭文學。人民群眾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文學形式和表現手法,以反映新的社會生活。沒有一個真正偉大的作家不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文學的奶汁畏養大的。沒有一個真正的舞蹈家不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舞蹈的奶汁畏養大的。勞動是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明的啟蒙者。

為什麼說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啟蒙者!

勞動是舞蹈的發源地,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啟蒙者,是人類發展的各個發展的歷史階段所證明了的。舞蹈在人類的文化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舞蹈給人們的印象,節奏感特別突出,沒有一個舞蹈沒有節奏的。這種節奏給人以強烈的音樂感。一般說來舞蹈不過是對動物的簡單的摸擬。例如,澳洲土人的青蛙舞、蝴蝶舞、鴯鶓舞、野犬舞、袋鼠舞就是如此。北美印弟安人的能舞和水牛舞也是如此。

普列漢若夫論文藝中,論述道:“在這些舞蹈中顯示出一種摹仿能力。澳洲人在袋鼠舞中模仿這種動的一切動作十分成功,以致如艾耶爾所說,他的面部表情在任何歐洲劇院裡都可以引起雷嗚般的掌聲。

,,,,,,她[怎樣]爬到樹上捕捉負鼠;或者怎樣跳入水中捕捉貝殼;或者怎樣挖掘可食植物的根。男人也有同樣的舞蹈。例如,澳洲土人的划槳舞,或新西蘭人表演的造船舞就是這樣的舞蹈。所有這些舞蹈都是生產過程的簡單描寫。它們都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因為這是原始藝術活動和生產活動最緊密聯繫的明顯例子"。而且這個時期舞蹈是原始社會環境下的舞蹈,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舞蹈的形式、肢體表現內容、服裝等綜合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其社會形態。階級產生以來,各階級都用舞蹈表來達本階級的意志。它不僅僅有著娛樂功能,還有歌頌英雄、號召民眾、鼓厲人們去為本階級戰鬥的作用。

十八世紀歐洲宮庭盛行一種舞蹈,芭蕾舞《天鵝湖》,是在勞動人民創造的舞蹈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滿足了貴族文化生活精神的需求。欣賞芭蕾舞《天鵝湖》是貴族精神的需要、地位的象徵。它所宣揚是貴族階層的理想、道德和要求。

同樣是芭蕾舞,我們創作的《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打破了巴雷只屬貴族階級的禁地,成為中國廣大工農兵群眾喜歡的劇種之一。它們都是描寫中國的女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剝削階級的壓迫下,奮起反抗,衝破牢籠,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揭露了那個時代的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的種種罪惡。我們的舞蹈是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上誕生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歌頌工農兵,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

形式還是那個形式,從西方借鑑來,腳尖點地,旋轉飛腿,管旋伴樂。但是,到了我們手裡,從形式到內容全新的。讓洋人刮目相看,佩服的五體投地。我們的創作源泉是我們的革命戰中的現實生活。是現實的生活實踐,給了創作者以靈感。

舞蹈來源勞動和勞動人民,舞蹈的靈魂屬於不同經濟地位的各階層,各團體,各民族,乃至國家。


用戶王者孝


據藝術史學家的考證,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就是舞蹈。在遠古人類尚未產生語言以前,人們就用動作、姿態的表情來傳達各種信息和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後由各種聲音發展成為語言和音調以後,才相繼產生了詩歌和音樂。在勞動中,由於製造工具,人的手逐漸變得靈巧起夾,又誕生了繪畫和雕刻。隨著人類的進化,思維能力和認識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藝、小說、戲劇等藝術才相繼被創造出來。那麼,舞蹈作為一種最古老的藝術,它的源頭來自哪裡呢?

我國古代和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說,人類是從天帝那裡學來的舞蹈、或是人類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啟發才創造出舞蹈來。我們知道,古代的先民,對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並不像現代的人分得那樣清楚。那時的人們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對於人類作出大較大貢獻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神都是人根據自己的影象為基礎,經過想象而創造出來的。是神創造了舞蹈,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人創造了舞蹈。那麼,人又是如 何創造了舞蹈呢? 有的學者認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節奏的動作對各種野獸動作和習性的模仿。

有些舞蹈還是對一些自然景物動態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風的飄蕩旋轉等等,人們都可以模仿它們進行舞蹈。 也有學者認為,在藝術的起源中,模仿雖然重要、但還不是真正的起因,藝術的起因是"遊戲的衝動",遊戲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現。遊戲也是人類最終脫離動物界的標誌。

這裡的的遊歡,是指人的審美需求,即以假象為快樂。如人模仿動物的舞蹈、就是通過這種假象的遊戲來獲得快樂和宣洩自己的情感。 還有學者認為,由於原始人的思維分不清主客觀的界線、認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樣是有靈魂的,由此而產生了圖騰崇拜、原始宗教、巫術祭祀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舞蹈,甚至舞蹈是巫術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最主要的表現手段。

因此,有人斷言"一切跳舞原來都是宗教的"。 不少學者從原始人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約事情,而舞蹈是擇偶、求婚和進行情愛訓練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認為舞蹈起源於性愛活動。

而有的學者,認為舞蹈不僅表現人的情愛,人們的各種激越的情感,人們生活中有重大意義的情感和活動,都會用舞蹈來表觀。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


糖果的藝術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現代的大多數藝術史家都認為,舞蹈幾乎和人類同時誕生。

1、原始人類,沒有創造語言和發明文字之前,用的人體動作來表達情感和需求

作為現代人,我們一出生要學習說話和寫字,就跟吃飯走路是一樣重要的。但是在原始社會,這是不存在的,要傳遞信息、思想情感,靠的是與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有著密切聯繫的人體動作,來模仿和描述,這是一種通過自身形體動作來表達思想情感和傳遞信息的一種沒有文字的藝術。

2、舞蹈最大的藝術特點,
須以人體作為表現工具,把空間、時間和動作力度這三個因素合在一起

眼睛是我們人類的窗戶,通過眼睛來看外面的世界。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的藝術形象需要通過空間來展現,通過人的眼睛來感受,與美術中的雕塑一樣,都具有空間藝術的特點。同時,舞蹈是人的動作一個接上一個動作,加上音樂,舞姿與舞步都是在流動中構成,具有時間的持續性和順序性。


3.是人類文明和時代演變的結果,從最開始的傳遞信息工具,逐漸被文字和語言代替,便隨之改變成了可供欣賞的舞蹈


在原始社會中,專門的舞蹈者並不存在,有的只是集體的創造與活動,參加者是全族的成員。在一起慶祝勞動收穫的季節,或者是歡慶戰爭勝利,人們從開始的興奮,揮動手臂,慢慢演變成了可供欣賞的舞蹈。


所以,舞蹈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創造的藝術形式之一,被譽為“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的啟蒙者。我的回答到詞結束,謝謝關注@予小草說電影


予小草說電影


大多數藝術史家都認為,舞蹈幾乎和人類同時誕生。原始人在創造語言、發明文字之前,要傳遞思想感情的信息,靠的是與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有著密切聯繫的人體動作,這種人體的“無聲語言”既是人類首先使用的交往手段,也是人類通過自身形體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沒有文字的藝術。

舞蹈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創造的藝術形式之一,被譽為“藝術之母”。 舞蹈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它必須以人體作為表現工具,把空間、時間和動作力度這三個因素合在一起。正因為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的藝術形象必須在空間展出,通過人的眼睛來感受,它和美術中的雕塑一樣,都具有空間藝術的特點。

同時,舞蹈在表現的過程中,必須在音樂中把人體的動作一個接一個連接起來,舞姿與舞步都是在流動中構成,具有時間的持續性和順序性。 它又和音樂中樂曲演奏一樣,都具有時間藝術的特點。


小貓創意手工屋


什麼時候人類有了舞蹈,至今尚無定論。但是,從歐洲某些史前洞穴壁畫中已出現裸體的舞蹈形象來推斷,在史前時代舞蹈已有較高程度的發展。因而,舞蹈幾乎和人類同時誕生的觀點為大多數藝術史家所認同。在創造語言、發明文字之前,原始人傳遞思想感情的信息,靠的是人體動作,這種與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有著緊密聯繫的人體的"無聲語言"既是人類首先使用的交往手段,也是人類通過自身形體動作來表達的一種沒有文字的藝術。作為人類社會中最早創造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被譽為"藝術之母"。在原始社會中,專門的舞蹈者並不存在,有的只是集體的創造與活動,參加者是全族的成員。大家聚在一起跳舞,是為了慶賀勞動的收穫,或是歡慶戰爭的勝利。


米色阿呷漠8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每種客體和環境的反應都是首先通過動作來進行的。這是活著的生物為了保護自己與生存下去而形成的方式。所以,最初的藝術衝動借用所有媒介中最為基本的方式,比如首先用動作,或者說用舞蹈進行反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一、模仿論

它是藝術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他們認為藝術起源於人對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二、遊戲論

它是18世紀德國的詩人、藝術理論家席勒依據康德所說的,藝術像遊戲一樣,都是“自由的”活動,他認為在藝術起源中,模仿雖然重要,但是,並非是藝術起源的真正原因,而藝術的根本起源是“遊戲的衝動”,它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現,遊戲也是人類最終脫離動物界的標誌,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是人。

三、巫術論

提出者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他提出原始人的思維分不清主客觀的界線,認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樣有靈魂,因而產生了圖騰崇拜、原始宗教、魔法巫術、祭祀禮儀等活動。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舞蹈,甚至舞蹈是其重要的內容。

四、表情論

藝術起源於表現人的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的理論,是俄國偉大文學家托爾斯泰提出的。他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的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

五、xing愛論

達爾文就斷言“音樂舞蹈起源於xing的衝動,起源於戀愛”。在原始社會人們群居生活,為了生存需要,把人自身的生產繁衍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動,也是看成很神聖的活動,並且很多原始舞蹈中至今有遺存。

六、勞動論

勞動創造了人自身,是勞動使人脫離了動物界,由於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藝術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所以舞蹈是文化藝術之母,是人類文化的啟蒙者。

因為被需要所以產生,那麼肢體是最直接最便捷表達方式,舞之蹈之也就成為人類文化藝術之母,現很多舞蹈反映都是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習慣。[玫瑰]



小小秋衣


人類的語言功能和文字是很後面才出現的,人類最早的交流方式,或者說人稱為人之前的最早的交流方式,是形體。從非洲原始土著人的風俗,可以看出點滴人類上古時代的影子——這些非洲土著除了必要的生存勞動之外,最多的時間是各種手舞足蹈。上古時代,各種個體與個體感情的流露,各種類部落群體之間的交流,都是以舞形體語言所呈現的,當然,其中必然夾雜著極為簡單的不同聲調的叫聲呼號聲。相對於聲音的有限傳播範圍和表達範圍,形體語言肢體交流更加豐富傳播範圍更大。這種最基礎最開端的交流方式在石巖等物體上的遠巖畫石畫上都有所記載——隨著人類腦容的增多和智能發展,出現石畫巖畫,進而發展為文字初形,另一方面,人類語言隨著腦容的擴展而複雜化詳盡化。但形體表達作為人類成人之前就具備的動物本能,不可能被淘汰掉,只是產生了變化:從最初的最有效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演變成為部落時代開始的宗教敬天畏地的儀式化的部落宗教舞蹈和歡慶舞蹈,再後來,文明漸進,舞蹈被歸為一種美學,在表達情感的同時,加入了欣賞功能,成為了一種藝術,直到今天,舞蹈是一種儀式感和欣賞功能並存的表達。所以說,舞蹈前身肢體藝術是人類最初的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推動著人類文化的發展,以肢體動作為基礎的最初的象形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最主要標誌。舞蹈,確切的說是其前身肢體表達,是人類文化的啟蒙。


說叔


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從詩經對舞蹈的高度評價,可以看出舞蹈藝術是所有表達中的最高形式。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序言中說:詩歌是為了表達內心的志趣。當詩歌不能完全表達的時候,就放聲高歌,當歌詠還不能完全表達內心的志趣的時候,那就跳舞吧!

這就是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志趣。

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最高級的形式。

二.我國美學大師宗白華對舞蹈做過專門的論述,舞蹈是形式美、意蘊美的完美結合。

宗白華說:舞蹈在迴旋流轉間,產生空間意識。

這句話高度肯定了舞蹈的美學價值,舞蹈通過有限的肢體語言,表現無限的空間意識,能激發人的想象力。

舞蹈具有律動節奏的美,是形式美與情感美的結合。

因為舞蹈表演,都有一定的主題,能夠傳達難以言說的情感。

比如說在《詩經.宛丘》這首詩描述的就是舞蹈的場面: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翻譯成現代文,基本意思是女子披著白色鷺羽,手持神杖,在鼓聲激越中舞蹈,通過姿勢騰挪變化,行雲流水的舞姿,在祭祀大典上,表現的是莊嚴肅穆,將人的舞蹈與原始時代所崇拜的神靈相連接,就有了神秘的色彩。

一段舞蹈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即使跨越千年,也能讓人感受到那段舞蹈,美不勝收,這便是藝術的魅力。

三.通過具體動作表達抽象的美,這就是虛實結合。這是中國所有藝術創造的美的形式之一。

隨著不斷的發展,舞蹈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化、多樣化,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

舞蹈形式與意境的完美融合,就是虛實結合,是中國傳統藝術美的境界之一,以有限的表達形式表現無限的意趣。表達不可言,不可明狀的生命律動,通過有節奏的律動表達內在的精神。

於是,舞蹈便有了氣韻,有無限的美。


語凝ly


舞蹈能夠調和,統一人類的情感意識,有益於協調機能,愉悅身心,傳達友善。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在跳舞的白熱中,許多參與者都混成一體,好象被一種感情所激動而動作的單一位。在跳舞期間他們是在完全統一的社會態度之下。”要實現這種情感的和諧,就首先要學會欣賞舞蹈。

西方有句俗話,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欣賞如此,舞蹈欣賞也是如此。觀眾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文化層次和審美感覺各不相同,對於舞蹈的欣賞也有差別。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舞蹈欣賞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這是因為人類的審美意識既有差異,更有共性,共同美感的存在是欣賞舞蹈的基礎。舞蹈欣賞主要從三個角度入手: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和深入思考。

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也是舞蹈欣賞的出發點,觀眾和舞臺上的演員一樣都是在社會關係中存在的人,演員的舞姿首先讓人聯想到的,莫過於生活中的類似記憶。舞蹈欣賞的初級階段,就是喚起自己對於切身經驗的記憶,產生豐富的聯想。

托爾斯泰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把藝術家的情感傳達給更多的人:“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品不是其他什麼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已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早就想表達的。真正的藝術作品能做到這一點:在感受者的意識中消除了他和藝術家之間的區別。”

這段話同樣也適用於舞蹈欣賞,觀眾被演員的表演吸引,在喚起了生活體驗的同時,觸及到內心深處的情感,於是不知不覺間同演員一道進入了角色。這樣,舞蹈所傳達的信息也許不是生活中常見的,但觀眾的感情卻被喚醒,開始和舞臺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愛美麗與善良,恨醜陋與奸詐,這就是一種共鳴現象。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就是把沒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於是觀眾在悲劇中感到壓抑和震撼,在喜劇中感到輕鬆和愜意。”舞蹈欣賞是一樣的道理。

和舞蹈創作一樣,舞蹈欣賞也離不開思維。創作者把理念形象化為主題,繼而用舞蹈手段加以表現,而欣賞者卻需要從形象認知開始,深入到主題內涵,進而展開“再創造”的思考。體驗與情感是欣賞舞蹈的基礎,而想象和思考卻是欣賞舞蹈力求達到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更需要藝術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因為舞蹈語言凝練而轉瞬即逝,跳躍性極大,所以很不容易把握。

中國藝術特別重視藝術欣賞中的參悟,中國藝術處處冥思,舞蹈也是如此。舞蹈欣賞把人從具體的塵世物象中引領出來,脫離時空和身心羈,進入了哲思境界。可以說,舞蹈欣賞在藝術與真理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