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能否分析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對新冠肺炎的調查報告呢?

他叫我陳小呆


2020年2月16~24日,由來自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的25名中外專家組成的世衛組織(WHO)聯合考察組完成了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調查,吳醫生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地分析一下考察報告:

1.目前暫未發現病毒變異

調查組分析了從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2月中旬在不同地點採集的患者標本,104株新冠病毒中進行基因測序分析,結果顯示它們具有99.9%的基因同源性,說明基因目前尚無突變的發生。

病毒的基因突變是業內人士很關注並擔憂的事情,因為一旦發生,目前所有的藥品和疫苗的研發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因此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首先控制住病情,其次加快研製步伐,雙管齊下保證萬無一失;

2.屍檢結果顯示患者死因為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纖維素粘液樣滲出

此結論跟之前專家們預測的基本一致,患者是由於急性的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造成瀰漫性的肺泡損傷。這說明之前的對症處置的方式是正確的,通過支持治療避免患者病情惡化,在沒有特效藥的時期,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舉措。

3.傳播途徑

在這份報告中,明確了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致病途徑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而在醫療機構中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氣溶膠傳播,糞口傳播證據不明。在廣東省和四川省已報道的344起聚集性病例中,一共涉及了1308例確診病例,其中大多數發生在家庭成員之中。說明聚眾傳播仍然是早期疫情爆發的重要原因,但這由於國情,尤其是家庭環境,似乎無法避免,只能儘量注意不要從外界感染病毒。

4.疾控人員和基層社區貢獻不應被忽視

報告中提到了,關於已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追蹤,在疾控工作者和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流調追蹤完成率幾乎達100%,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壯舉。甚至如天津還及時繪出流行病學接觸圖,讓疫情的防控細節工作一目瞭然。他們的貢獻我們不能忽視。

5.臨床症狀以發熱、乾咳為主

報告中列舉了臨床症狀的分佈:中,典型症狀和體徵包括髮熱(87.9%)、乾咳(67.7%)、乏 力(38.1%)、咳痰(33.4%)、氣短(18.6%)、咽痛(13.9%)、 頭痛(13.6%)、肌痛或關節痛(14.8%)、寒戰(11.4%)、惡 心或嘔吐(5.0%)、鼻塞(4.8%)、腹瀉(3.7%)、咯血(0.9%) 和結膜充血(0.8%).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後平均5-6天(平均潛伏期5-6 天,範圍1-14天)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和發熱等症狀。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諸如咽痛、頭痛或消化系統症狀其實發生的概率並不是很大,新冠肺炎主要的臨床表現還是以發熱和乾咳為主。很多群眾因為看到報道說新冠肺炎還有很多其他臨床表現,稍有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這是不科學的。在疫情當下,我們要了解發生這些症狀的概率,一旦身體不適,可以先通過正規渠道進行網絡問診,必要時再選擇去醫院檢查。以吳醫生網絡問診的經驗來看,90%的諮詢的患者其實都跟新冠肺炎沒有關係。

6.病死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報告截止到2月20日時,全國2114例死亡病例中,病死率的增長同年齡是正相關的。其中80歲以上的患者佔了21.9%。在這些死亡病例中,無併發症患者的病死率僅為1.4%,可見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對於新冠肺炎病情惡化的推動作用是顯著的。這提示我們兩點:一是我們要理性看待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多數情況下中年以下的患者危險性比較小;二是我們要加強對老年人,尤其是身患慢性疾病的老人的病情防控。及時發現異常,及時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以上就是吳醫生對《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ⅴID-19)聯合考察報告》的簡要解讀,隨著對新冠肺炎研究的愈發透徹,我們對疫情的抗爭也進入了反攻階段。中國全民上下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工作中各司其職,展示了大國風采。此時國外開始出現疫情的蔓延,是時候輪到我們善意地給鄰居們打打小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