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能否分析世卫组织联合考察组对新冠肺炎的调查报告呢?

他叫我陈小呆


2020年2月16~24日,由来自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25名中外专家组成的世卫组织(WHO)联合考察组完成了对新冠肺炎(COVID-19)的调查,吴医生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分析一下考察报告:

1.目前暂未发现病毒变异

调查组分析了从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2月中旬在不同地点采集的患者标本,104株新冠病毒中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具有99.9%的基因同源性,说明基因目前尚无突变的发生。

病毒的基因突变是业内人士很关注并担忧的事情,因为一旦发生,目前所有的药品和疫苗的研发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首先控制住病情,其次加快研制步伐,双管齐下保证万无一失;

2.尸检结果显示患者死因为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纤维素粘液样渗出

此结论跟之前专家们预测的基本一致,患者是由于急性的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造成弥漫性的肺泡损伤。这说明之前的对症处置的方式是正确的,通过支持治疗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在没有特效药的时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3.传播途径

在这份报告中,明确了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致病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在医疗机构中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证据不明。在广东省和四川省已报道的344起聚集性病例中,一共涉及了1308例确诊病例,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家庭成员之中。说明聚众传播仍然是早期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但这由于国情,尤其是家庭环境,似乎无法避免,只能尽量注意不要从外界感染病毒。

4.疾控人员和基层社区贡献不应被忽视

报告中提到了,关于已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追踪,在疾控工作者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流调追踪完成率几乎达100%,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壮举。甚至如天津还及时绘出流行病学接触图,让疫情的防控细节工作一目了然。他们的贡献我们不能忽视。

5.临床症状以发热、干咳为主

报告中列举了临床症状的分布:中,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87.9%)、干咳(67.7%)、乏 力(38.1%)、咳痰(33.4%)、气短(18.6%)、咽痛(13.9%)、 头痛(13.6%)、肌痛或关节痛(14.8%)、寒战(11.4%)、恶 心或呕吐(5.0%)、鼻塞(4.8%)、腹泻(3.7%)、咯血(0.9%) 和结膜充血(0.8%).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后平均5-6天(平均潜伏期5-6 天,范围1-14天)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等症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咽痛、头痛或消化系统症状其实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大,新冠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还是以发热和干咳为主。很多群众因为看到报道说新冠肺炎还有很多其他临床表现,稍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这是不科学的。在疫情当下,我们要了解发生这些症状的概率,一旦身体不适,可以先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网络问诊,必要时再选择去医院检查。以吴医生网络问诊的经验来看,90%的咨询的患者其实都跟新冠肺炎没有关系。

6.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报告截止到2月20日时,全国2114例死亡病例中,病死率的增长同年龄是正相关的。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21.9%。在这些死亡病例中,无并发症患者的病死率仅为1.4%,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对于新冠肺炎病情恶化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这提示我们两点:一是我们要理性看待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多数情况下中年以下的患者危险性比较小;二是我们要加强对老年人,尤其是身患慢性疾病的老人的病情防控。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以上就是吴医生对《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ⅴID-19)联合考察报告》的简要解读,随着对新冠肺炎研究的愈发透彻,我们对疫情的抗争也进入了反攻阶段。中国全民上下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中各司其职,展示了大国风采。此时国外开始出现疫情的蔓延,是时候轮到我们善意地给邻居们打打小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