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純屬謊言!清末武器裝備差?

舒乙先生說:“晚清軍人大部分使用大刀、長矛和弓箭,武器稍好的使用抬槍,一種黑火藥武器,兩個人操作,射擊速度極慢,每次射擊時要把火藥從槍口倒入,總難免會灑出一些,結果戰鬥市,周圍到處散落黑火藥,不幸被一顆流彈引燃,導致他的祖父被黑火藥燒傷”。

面對洋槍洋炮的八國聯軍,清軍將士作戰勇敢,實為器不如人,最終空有一腔熱血,難以報國。這讓後人不勝唏噓,深感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實際上大多數國人對整個晚清軍事一敗再敗的原因都是歸結於武器落後,事實卻並非如此。

美國春田兵工廠博物館陳列的一挺諾頓菲爾特速射機關槍,上面寫著:“英吉利,諾頓菲爾特,敬贈李中堂”。旁邊說明寫著,此槍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天津時繳獲,此役共繳獲清軍上百把這種機槍。

清軍居然還有機槍?!而且一次戰鬥中居然被人繳獲了上百把!不是說好了他們只有大刀長矛的嗎?!

查閱大量資料,特別是西方的資料,會發現,關於晚清清軍軍隊,我們所知並非屬實。

關於曾國藩帶兵打仗,有個奇事兒,就是結硬陣,打呆仗!就是每到一個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戰壕,然後全部進入戰壕中,不論是攻城還是野戰,他都是這一招。而且每每以兩三萬人的兵力,包圍和全殲對方几十萬人。

這事讓人一頭霧水:拿著大刀長矛跳到戰壕裡,如果太平軍衝了過來,居高臨下,從戰壕上頭用長矛刺他們,石頭砸他們,這不是送死嗎?怎可能逢戰必勝呢?

我們又上當了,原來曾國藩的軍隊中,沒有冷兵器,全部都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曾國藩起兵不久,發現他處於兵力上的弱勢,臨時募集來的鄉勇在肉搏戰中,根本不是身經百戰的太平軍的對手。

這時,受李鴻章僱傭的華爾洋槍隊戰場上表現的啟發,曾國藩做出了一個決定,募集了大筆的資金,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發射米尼彈的前裝線膛步槍,12磅野戰滑膛炮,在主力部隊中,徹底淘汰了冷兵器。

這是什麼水平呢?美國內戰中北軍的標準裝備。前裝線膛步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米尼彈,是當時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和球型子彈不同,是一種圓錐形的子彈,後面有個凹腔,凹腔完全契合膛線,射出的子彈高速旋轉,在500米的距離上依然有準確的殺傷力!而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球形子彈,子彈最多在50米內會保持直線運動。

而一支極現代步槍和火炮組成的軍隊,該怎麼打仗?就是挖戰壕了!幾乎可以說曾國藩是戰壕戰的發明者,西方人是到50多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才使用戰壕戰。曾國藩哪是打呆仗?

平定太平天國的戰鬥中,武器優勢帶來的好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極度迷信武器優勢,這幾乎成了清軍內部共識。

當時世界上只要有先進武器發展出來,清軍就積極購買。比如美國人發明的斯潘賽彈倉步槍,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北軍嫌槍貴並沒有大量裝備,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該槍,立刻拍板,大量購買;又比如加特林機關槍,清軍比美軍更早大量使用。

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的過程中,清軍的主力部隊,裝備的是被稱作七連珠的斯潘塞彈倉步槍,被稱為排槍的加特林機槍,後膛野戰炮。

回民的騎兵是相當厲害的,但左宗棠的軍隊,面對回民騎兵的衝鋒,加特林機關槍和斯潘賽彈倉步槍的彈幕回擊,輕鬆平定了西北叛亂。

收復新疆的戰役中,英國軍官羅傑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亂軍隊,雖得到英國上萬支單發步槍支援,但和左宗棠的軍隊作戰,完全被對方火力壓制的無法抬頭。以至於他認為,即使當時英國軍隊的裝備,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軍。

不僅內戰中如此,即使在外戰,清軍也擁有火力優勢,據法軍中法戰爭中的報告,鎮南關戰役,裝備擊針後裝單發夏斯波步槍的法軍,在戰鬥中遭遇馮子材指揮的王牌部隊——全部裝備連發步槍和加特林機關槍,絕對的火力優勢,法軍大敗。

看到這裡,會不會驚訝?這和我們知曉的歷史完全不同。由於先進武器獲得戰力的刺激,清軍不僅大量購買外國的先進武器,也開始仿製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

實際上,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軍已經完成了陸軍的現代化改裝,全部裝備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亞於歐洲列強,海軍擁有了當時亞洲最先進的兩艘7000噸級的戰艦,定遠號和鎮遠號,號稱亞洲第一。

清軍依靠先進武器結束了內戰後,清帝國進入休養生息,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以至於到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帝國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可能。

清軍的武器這麼先進,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甚至包括同時代的很多人,都認為清軍的武器落後呢?

造成這種印象的,恰恰是那些擁有大量先進武器的洋務派大臣們。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在給朝廷的奏摺裡,都是誇大對方武器的優勢,不提自己武器的能力,因為這樣才能從朝廷要到錢。

靠武器優勢打贏了仗,並不能凸顯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在每一次的勝利奏摺中,都把自己描繪成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甚至故意瞞報實際的戰場情形。

曾國藩從來不提他到底是怎麼打戰的,為什麼要挖戰壕。左宗棠和馮子材的奏摺中,絕口不提他們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機關槍和彈倉步槍的情況,反而聲稱對方的火力極猛,武器極先進,而他們似乎只是靠著大刀長矛之類的東西,就把對方打贏了,以凸顯自己的英勇和才智,萬一敗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所以這一時期,資料檔案和西方的資料檔案,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湘軍淮軍的實際裝備情況,和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實際上,舒乙先生講的那個故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庚子之亂時,榮祿手下守衛京城的武衛軍,守衛天津的聶士成的武毅軍,是全部的德械裝備,德式訓練。

他們裝備的是毛瑟1871和1884單發和彈倉步槍,每一軍都擁有上百門現代火炮,兩挺馬克西姆機槍,上百挺被稱為排槍的諾頓菲爾特速射機槍,即使是同時駐守在京城,裝備最差的甘軍董福祥部,裝備的也是馬蒂尼亨利步槍,是當時英軍的制式裝備。

所以,舒乙先生的故事,顯然是他作為小說家杜撰的。清軍在甲午戰爭以前,就不再用什麼抬槍之類的東西了,沒人會拿自己的命去開玩笑。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這個時候的湘軍和淮軍已經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為什麼會在甲午戰爭中敗得一踏塗地?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又如此的不堪一擊呢?

武器從來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的因素,人和制度才是一切的關鍵。一個國家,沒有現代科技研發能力、現代化工業體系、現代化武器生產能力就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