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待?


奸相秦檜看不慣忠臣岳飛,借岳飛在邊關忙著收拾壞蛋金兀朮,遠離都城之際,胡編瞎編了好多假新聞假消息,正兒八經地報告給了昏君皇上,昏君皇上便讓秦檜治治岳飛。於是秦檜便狐假虎威連下13道金牌,藉著月黑風高殺了岳飛。

秦檜雖然得逞了,可還有耿直的人或者矇在鼓裡的人心裡不服呀,便紛紛問他,秦檜吭哧半天,說“莫須有”。於是大家罵聲不斷:奸臣想著法兒害死忠臣良將,編造無中生有的罪名、羅織無中生有的罪過,怎麼著也行啊!




沉心向佛


“欲加之罪何患無窮”這話出自《左傳.僖公十年》。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網絡圖片)

《左傳.僖公十年》有段記載:晉獻公死後,晉大夫裡克先後殺公子奚齊、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晉惠公即位後殺裡克。將殺裡克時,惠公派使臣對他說:“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從字義上分析:“欲”是要;“患”是憂愁,擔心;“辭”是言辭,在這裡指藉口。連起來認識: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例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中一段對話:“可是,老徐,李自成沒有什麼罪名,咱們收拾了他,對別人怎麼說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這一記載,後來改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意思是說:欲加害於人,即使那個人沒過錯,也可以羅織罪名作為理由加害於人。其意義比原記載增添了提示作用,告誡人們對此類人要有高度的警惕性。

同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還有一層意思: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寧可多一個朋友,絕不多樹一個強敵,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人生在世,處人處事要謹慎,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壞人或別有用心的人羅織罪名,造謠誣陷,陷入被動,而難以自拔。


言者青青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思是,想要定一個人的罪名,或者置一個人於死地,還怕沒有理由麼?

這句話出自於《左傳》:

《左傳.僖公十年》載: 晉侯殺裡克以說。將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上文中的晉侯就是晉惠公,他被裡克擁立為王,上位後又殺了裡克,這是他在殺裡克之前與裡克的一問一答。

晉惠公說:“沒有裡克你,就沒有今天的我呀,但你之前膽大包天的殺了兩個國君 ,我這心裡膽戰心驚的,當你的國君實難。”

裡克回答:“沒有我殺了兩個國君,哪裡輪得到你當國君,你就是想弄死我,還怕沒有理由麼?唉,傷心啊,臣認命了。”

然後悲催的裡克,就被晉惠公卸磨殺驢了,不,過河拆橋了。

其實在這裡我們能看出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指的是,對方就想給你定罪,就算是雞蛋裡挑骨頭,也能給你安個罪名。

所以後世多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形容人被冤枉的,沒有罪名也要製造罪名的行為。


瑾小瑜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成語解釋: 欲:要;患:憂愁,擔心;辭:言辭,指藉口。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舉例說明: “可是,老徐,李自成沒有什麼罪名,咱們收拾了他,對別人怎麼說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一丨丿丶4939586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出自《左傳-僖公十年》載;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晉侯殺裡克以說。將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釋譯:十年春季,狄人消滅了溫國,這是由於蘇子被信棄義造成的。蘇子背叛周襄王而去投奔狄人,又和狄人鬧矛盾,狄人來進攻他,周襄王不去派兵救援,因此他被消滅。蘇子只有逃亡來到衛國。四月快進入夏季了,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合齊國的隰朋立了晉惠公。晉惠公殺死裡克表示討好。在殺裡克以前,晉惠公曾派人對他說,“如果沒有您,我就做不了晉君。儘管如此,您殺了兩個國君和一個大夫,您也是一國之君,不也為難嗎?”裡克回答說:“沒有奚齊、卓子的廢除,君王怎麼能興起?要想治人死地,還怕找不上理由嗎?臣下知道國君的意思了。”說完,用劍自殺而死。

詞義:如果一心想要加罪於人,說辭有很多。指隨心所,羅織罪名。



用戶言午澤群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出自春秋左氏傳·僖公十年,出自晉國大臣裡克之口。意思是 如果想定一個人的罪名,就不擔心沒有說辭。因此,這句話也就成了冤枉的代名詞。

典故由來 春秋時期,晉獻公有三個有名的兒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後晉國攻打驪戎,驪戎戰敗,獻驪姬姐妹投降。晉獻公非常寵幸驪姬姐妹,生奚齊卓子。後驪姬用計逼死太子、逼走重耳和夷吾。晉獻公死後,奚齊、卓子先後即位為君, 忠於太子申生的裡克殺死奚齊和卓子,迎立逃亡國外的夷吾為君。夷吾即位後非常忌憚裡克,便以連殺兩位晉君為由賜死裡克,裡克臨死前說”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由來。


古代人物說


原句應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載: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晉侯殺裡克以說。將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十年春季,狄人滅亡溫國,這是由於蘇子不講信義。蘇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處不來,狄人進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滅亡。蘇子逃亡到衛國。 夏季,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合齊國的隰朋立了晉惠公。晉惠公殺死裡克表示討好。將要殺掉裡克以前,晉惠公派人對他說:“如果沒有您,我就做不了晉君。儘管如此,您殺了兩個國君一個大夫,做您國君的人,不也太難了嗎?”裡克回答說:“沒有奚齊、卓子的被廢,君王怎麼能興起?要給人加上罪名,還怕沒有話說嗎?下臣知道國君的意思了。”說完,用劍自殺而死。

後人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謂欲加害於人,即使無過錯,也可以羅織罪名作為理由。


李頤0805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出自春秋左氏傳·僖公十年,出自晉國大臣裡克之口。意思是 如果想定一個人的罪名,就不擔心沒有說辭。因此,這句話也就成了冤枉的代名詞。

典故由來 春秋時期,晉獻公有三個有名的兒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後晉國攻打驪戎,驪戎戰敗,獻驪姬姐妹投降。晉獻公非常寵幸驪姬姐妹,生奚齊卓子。後驪姬用計逼死太子、逼走重耳和夷吾。晉獻公死後,奚齊、卓子先後即位為君, 忠於太子申生的裡克殺死奚齊和卓子,迎立逃亡國外的夷吾為君。夷吾即位後非常忌憚裡克,便以連殺兩位晉君為由賜死裡克,裡克臨死前說

”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由來。


我是居灶君


想要強加給你罪名,總能找到藉口

如宋高祖趙匡胤要滅南唐,南唐急忙來進貢,並表示沒有任何野心,高祖道:你們有什麼錯呢?只是臥榻旁邊怎麼可以有人酣眠呢。



三色視界


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晉侯殺裡克以說。將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十年春季,狄人滅亡溫國,這是由於蘇子不講信義。蘇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處不來,狄人進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滅亡。蘇子逃亡到衛國。 夏季,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合齊國的隰朋立了晉惠公。晉惠公殺死裡克表示討好。將要殺掉裡克以前,晉惠公派人對他說:“如果沒有您,我就做不了晉君。儘管如此,您殺了兩個國君一個大夫,做您國君的人,不也太難了嗎?”裡克回答說:“沒有奚齊、卓子的被廢,君王怎麼能興起?要給人加上罪名,還怕沒有話說嗎?下臣知道國君的意思了。”說完,用劍自殺而死。

後人指:如果一心一意想要加罪於人,就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陷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