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廉頗從長平戰場被趙括替下後陷入低谷,門客們見他權勢漸失,

盡數散去

後來,趙國在長平慘敗,廉頗重掌將印,當年棄他而去的傢伙們又覥著臉回來想混口飯吃,廉頗自然沒好臉色,直接讓他們滾蛋。

這幫人大概都曾聽說過馮驩(音:歡)勸孟嘗君田文接受“富貴多士,貧賤寡友”這一現實的典故,並對廉頗的反應早有準備,一起大言不慚地起鬨道:“老將軍您還是見識淺啊,這世間的交情本就是買賣,您如日中天時,大家都想跟著您沾點光,待日薄西山,自然也就散了,世情本來如此,您又有什麼好抱怨的。”

史書中沒有記載廉頗是怎樣答覆這幫人的,但如果是我,大概很難忍住讓手下把他們轟出去——畢竟,恃強凌弱也是世間常態嘛

看過本人之前所寫馮驩故事的讀者可能會奇怪,為什麼筆者對馮驩表現出

極高的敬意,對這些人卻要動粗呢?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首先,當然不是因為筆者抽風;

其次,我也無意否認他們所述的事實

更不是因為此論版權歸馮驩所有——雖然抄襲者理應鄙視。

其根本原因在於,馮驩說了類似的話,卻並沒有這樣做。

當所有人都因孟嘗君失勢,棄之而去時,馮驩做了那個唯一的堅守者,在看清滿世界都是勢利之徒的現實後,獨自走上忠義之路——出淤泥而不染,馮驩是也!

“富貴多士,貧賤寡友”,彰顯的是他的胸懷而不是價值觀,更不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與那些廉頗面前的學舌者比起來,可謂雲泥之別。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廉頗攻佔安陽和繁陽

好在是金子遲早會發光。數年之後,趙孝成王趙丹任命廉頗為代理相國,領兵伐魏,攻佔繁陽(今河南內黃),老將軍出將入相,風光無兩。

可惜好景不長,趙丹溘(音:客)然辭世,其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趙偃之前不知為何跟廉頗結下樑子,一登基就讓武襄君樂乘去取代廉頗,老將軍火氣也不小,直接就對樂乘動了手,所幸樂乘識大體,沒跟廉頗拼命,帶著人撒丫子跑了。冷靜下來的廉頗知道,趙國是呆不下去了,於是投奔了魏國,魏安釐(通僖)王魏圉(音:雨)欣然收留之,卻始終心存芥蒂,不敢重用。

沒了廉頗的趙國在面對秦國時更加被動,日子久了,趙偃終於意識到老將軍的好,而在魏國鬱郁不得志

的廉頗也很想回家。如果思念是一種病,被秦國虐成狗的趙偃早已病入膏肓。終於,他鼓起勇氣向叛逃的廉頗拋出橄欖枝——派出使者去打探廉頗是否還像當年一樣勇猛。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郭開

廉頗的政敵郭開

聽說此事,心像掉進了醋罈子一樣難受,不惜血本打點使者,只為這傢伙歸來時無論如何都要告訴趙偃,他思念的人已不是當年的樣子。使者心領神會,把錢藏好後高興的出發了。

見到使者,廉頗激動萬分,為了證明自己依舊神勇,一口氣吃下一斗米十斤肉,還特意披掛上馬秀了一把微操。使者不由連連喝彩,廉頗似乎已看到故鄉的老朋友在向他招手,若不是為了矜持,真想當場捲鋪蓋跟他一起回國。

一番寒暄後,廉頗和使者依依惜別,從此日日翹首,期待著每一縷來自北方的煙塵。憨直的漢子永遠都不會明白,吃到自己肚子裡的飯和肉,如何比得上塞到別人兜裡的錢?

使者回國後對趙偃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還是很能吃;奇怪的是,他和微臣坐了沒多大一會兒,就去了三次茅房

。”趙偃下意識的腦補了一副老廉頗拉屎的畫面,所有的思念瞬間煙消雲散,從此再也不提接他回來的事。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使者撒謊了嗎?也不一定,吃那麼多東西,出恭三次其實也算正常,但如果沒收郭開的錢,使者大概不會注意這個細節,就算注意到了,彙報時也不一定特意提及。

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為官或說話的藝術,

固然“高明”,卻總讓人笑不起來

楚考烈王熊完聽說趙偃嫌棄老人的事,義憤填膺,偷偷派人把廉頗接到了楚國。可惜的是,雖然受到重用,但廉頗始終無法和楚軍將士水乳相融,以致寸功難立,常常遠眺北方,嘴裡唸叨著:“趙國的兄弟們,老夫想你們了!”最終,滿心遺憾,客死壽春(今安徽壽縣)。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壯士暮年,狐死首丘,何其悲也!但這絕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悲哀,更是一百五十年來,所有為了趙國的榮耀而血灑沙場之將士的悲哀。

趙偃的無能和狹隘,註定了他們所有的努力終將付之東流。

郭開是可恨的,使者是可惡的,但如果沒有趙偃,他們再混蛋也沒有用武之地。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識人不明寵信奸邪,已是罪過。

而面對一個為自己一家三代,征戰四十餘年的老將,僅因其多去了幾次茅房,便無視耄耋老人一顆葉落歸根的心,更見趙偃之天性涼薄面目可憎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廉頗

況且,就算廉頗真的老了,再也無法為趙國馳騁疆場,也不代表他就全無用處。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一生征戰四方,數次打敗七雄中的秦、齊、魏、燕,又曾與楚、韓合作。可謂是趙國的“

活體軍事信息數據庫”。下面,咱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老將軍戎馬倥傯的一生

  1. 公元前283年四十四歲的廉頗在樂毅破齊後率趙軍長驅直入,佔領齊國陽晉(今山東菏澤),因作戰勇猛,拜為上卿,名揚諸侯
  2. 公元前279年,廉頗再次領兵東進,大破齊軍;
  3. 公元前276年,趙偃他爺爺趙惠文王趙何派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今河北大名;在趙、魏、齊三國交界處,此時屬於齊國還是魏國有爭議,此處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為準),無功而返。隨後以廉頗替下樓昌,再度出擊,終於拿下
  4. 公元前275年,廉頗領兵伐,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在當地修築城池後返回;同年,佔領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
  5. 公元前269年昭襄王嬴稷派胡陽進攻趙地閼與(音:煙雨;今山西和順),被馬服君趙奢給打了回去;嬴稷不服,將目標轉向趙國剛剛捂熱的幾邑,廉頗當仁不讓,領兵救幾,再破秦軍
  6. 公元前262年,秦將武安君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成為孤城,韓桓惠王韓然乾脆下令將其移交給秦國,但兩任上黨太守接連抗命,最終把它
    送給了趙國。嬴稷見煮熟的鴨子飛到了趙丹的鍋裡,當場就炸了,派公孫起和王齕(音:和)進軍長平,要向趙丹討個說法。趙丹年輕氣盛,怎麼可能認慫,以廉頗為帥,聯合韓國與秦軍對峙。可惜,因為補給不濟廉頗最終被趙括換下,趙軍大敗,四十萬青壯埋骨長平,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最後靠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痛罵熊完,逼楚國出兵相助才不至於社稷丘墟。
  7. 公元前251年本來想和趙丹交朋友的燕王姬喜,因為慄腹的攛掇起了盜心,趁著趙國皆是老弱婦孺,舉兵進犯。趙丹命廉頗帥哀兵反擊,斬殺
    燕軍統帥慄腹,追亡逐北五百里,直逼燕都薊城。姬喜追悔莫及,獻五城以求和
  8.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公元前245年領兵攻佔魏國繁陽一役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趙丹

毫不誇張的說,放眼戰國末年,對諸侯軍事特性的瞭解堪與廉頗匹敵者鳳毛麟角。老將軍就算真的不能上陣殺敵,養在邯鄲做軍事顧問,那也是價值連城。

孫武有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才能知己知彼?像廉頗這般在趙國領兵多年,身經百戰的老將,難道不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嗎?

從這個角度看,只要廉頗口尚能言或手尚可書,都可稱得上是趙國之寶,而趙偃身為一國之君,卻只看得到他衝鋒陷陣的一面,其愚不可及,由此可見一斑。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廉頗攻佔魏國幾地

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到“千金市骨”的高度,別說廉頗尚可橫刀躍馬,就算他奄奄一息,趙偃不派人去便罷,既然去了,廉頗旦有歸國之心,就該毫不猶豫給接回來。

公元前312年,初登王座的燕昭王姬職,眼看著生靈塗炭的千里江山,悲傷逆流成河,在心中暗暗發誓,終有一日,要讓罪魁禍首齊國血債血償。但他也明白,要想報仇,光靠在心裡發狠是不夠的,還得找些靠譜的幫手

然而,劫後餘生的燕國,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在人才爭奪白熱化的戰國時代,又有誰願意到這滿目瘡痍的苦寒之地來呢?無奈之中,姬職找到了相國郭隗,希望他能介紹幾個朋友。這種玩法,我們現在稱之為“

內部推薦”。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廉頗攻佔齊國陽晉

奇葩的是,本已位極人臣的郭隗同志,居然通過“千金市骨”的故事,再次推薦了自己。具體情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鄙人拙作《武靈王借刀殺人|燕昭王登臺唱戲》,此處不再贅敘。

總之,姬職愉快的給郭隗加官進爵,修建宮室,並以師禮待之,燕王求賢若渴的名聲不脛而走,婦孺皆知。

各地大神們一看,這不知哪兒冒出來的郭隗都能享受這麼高的待遇,我去了肯定差不了

於是,樂毅離開了樂氏一族經營了數百年的魏國文武雙全的劇辛離開了趙國;大陰陽家鄒衍離開了齊國,都跑到姬職門下討生活,一時間,燕國人才濟濟,熱鬧非凡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姬職與樂毅

拿了錢,就要辦事,這點兒覺悟,大神們還是有的,經過二十八年的苦心經營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姬職抓住齊湣王田地胡作非為的時機,以樂毅率領五國聯軍一舉擊潰齊國

山東六國中實際上最後被吞併的齊國,若不是趕上了大神田單燕惠王這個糊塗蛋,幾乎就要變成正數第一。

主導這次戰役的樂毅,正是趙偃寵臣樂乘的族人,就算趙偃不學無術,和樂乘一起喝酒吹牛時應該也聽他講過這個故事。

旦凡趙偃能稍微明白一點姬職尊郭隗以引天下高士入燕的苦心,就絕幹不出讓功勳卓著,名滿天下的廉頗客死他鄉

的蠢事。


趙偃棄廉頗,何止失去一猛將,最要命的是斷了天下俊才入趙的念頭

廉頗反擊燕軍兵臨薊城

我們得承認,廉頗對奉王命前去代替他的樂乘動武實是不該,往大了說,這可是足以殺頭的謀逆之罪,也應該是趙偃對接回廉頗不那麼熱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作為戰國末世的一國之主,若能站在

為江山社稷而謀的高度,趙偃理應想到,放棄廉頗,不僅僅是放棄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更是放棄了一個一生都是經驗教訓的智囊。最要命的是,這種放棄必然傳遍天下,造成其他有心入趙的俊才們裹足不前。事實上,從此以後,直到趙國滅亡,也確實不再有名士入趙的記載。

但老趙家運氣不賴,廉頗之後,邊將李牧橫空出世,成為最耀眼的將星,可惜依然難逃隕落於郭開和趙遷(趙幽繆王;趙偃之子)之手的命運。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得其二,前者一統天下,後者早早滅亡,這其間天差地別,顯然和趙國王室的眼界、胸懷和識人用人有莫大的關係。



漁樵故紙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