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俯瞰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逻辑框架


俯瞰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逻辑框架


01


先思考两个问题:

  • 在中国做投资,怎么做到误差最小?
  • 做投资,首先要搞明白的事实什么?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理解中国经济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优点,缺点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只有了解事物的全貌,掌握它,才是做好后续的可能。蒙着眼过河,是很危险的。

02


身处其中,争论不休,关于经济的争论,持续不断……比如:

  • 产业政策与市场化
  • 公有制与私有制
  • 国企与民企
  •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
  • 改革预期与实际走势,(改革后的不太好经济形势出现,人们反过来给当初的改革措施,改革推动者施压)
  • ……


各种矛盾,各种冲突,两个不同支持者的相互否定,相互扔鞋子……

03


我们换个思路,站得更高一点俯瞰中国经济,我们发现这两些对立面
是矛盾,也是动力
是独立,也是整体
有冲突,也有合力



这种多远的合力,才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动力,是经济的本来面貌。近几十年取得的成绩,正是不同结构的共同努力创造。像一个足球队比赛,赢了6场,输了4场。后来复盘的时候,前锋说后卫不行,后卫说前锋不行,虽然各有优缺,但是离开任何一个都不可以,全是前锋或者后卫,前面赢球的6场都不会发生。虽各有优缺,但一直相互配合,彼此弥补,让这个联盟变强变大。

04


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劳动力:城市与乡镇
乡镇的低效,工农产业多。城市化消费主导,产业站在前沿。但乡镇给城市提供了不断的劳动力,粮食后盾等。再比如东南沿海城市2008年失业3000万人,乡镇农村做了广泛接收,使得对失业期快速过度。比如今年的猪肉价格,如果中国全是城市人口,全面城市化,那上面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很可怕。19大上,中央提出加速搞城镇化,注意,可不是城市化,既要发展核心大城市,又要发展乡镇,都要有,都能丢。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也是这样的二元结构,让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所有制: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有企业的地方容易形成垄断,民营资本很难进去。同样,民营做得好的地方,给国企做也做不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领域。 市场上对国有与民营争论不休,有坚持国有产业放开的声音,有加大国有产业领域的声音。回想一下,新华书店、邮政快递在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一直存在,它也不赚钱,按照民营经济的性格,早不干了,因为没钱赚。比如高铁,有人说让互联网巨头投资高铁,但是真实情况是这种烧钱,是没有一家公司可以烧得起的。所以,无论是落后地方,还是科技前沿,有的项目只能国有经济去做。 对劳动力的吸纳上,比如公交车上收票的大妈,在民营经济里这种低效劳动力是要被淘汰掉的,但国有经济里,无数的这样的岗位,对社会弱势劳动力的接纳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创业者,很多民营公司,活力很强,去进攻新领域、改善社会效率,但这类公司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其实是创始人的风险,是抗风险的风险。经济下行时我们见过很多裁员的新闻,但你频繁见国有企业裁员吗?国有企业强大的抗风险是不可想象的。民营与国企携手而行,形成了现在如此庞大的中国经济。


资金配置机制: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
国有金融,四大行为代表,经济问题出现时,降准降息不得有误,无论多低,大企业因为资产稳定,很多贷款的业务也都被四大行拿走了,一般因为注重风险而拒绝风险性比较高的企业的贷款融资。这一点就有被民营金融弥补,地方性银行,自负盈亏,对风险的把控精益求精,客户也只能找存在风险的四大行业务剩下的中小企业。两者既冲突,都是为了赚钱,但是又促进。
区域:行政区域与产业结构
省市之间的划分,与人,业务的流动。比如我在A省做生意,客户在B省,B省会出台一些政策保护在省内跟我做同样业务的公司CDE等,打压我。理论上这不该存在的,搞行政划分,让产业、商业自动流动收阻。但是又想想,如果没有行政区域的划分保护,有的地方是不配拥有产业链的,无论物流,服装……
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二元结构,比如教育、医疗双轨制,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整体。

05


明白,中国经济是什么,才有正确的研究前提。

经济研究,本质就是研究市场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两股力量,即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
行政力量中央需要:
中国有30多个省,有的地方发达,有的地方贫穷。有的地方资源多,有的地方资源少。沿海与山区,南部与北部的差异……中国有30多个省,如何更好地管理发展,这需要中央做好

  • 宏观调控(调整不同区域的资源差异、分配)
  • 战略前瞻(三峡工程提前十几年的规划,对贸易战好多年前就有准备)
  • 效率优化(高铁提速,ETC取代人工收费等为社会运转提高效率)
  • 社会责任(上文对低效工作人淘汰边缘的人的接纳,国家对产业的补贴,比如对美团外卖补贴,外卖小哥在全国的就业是很广的等)


地方需要:

  • 个人政绩(领导班子的作为,给地方好好提高一下经济)
  • 区域竞争(县与县,市与市,省与省之间的竞争


06


懂得了上面,给我们研究经济提供了脉络方向。这么大的体制与官员的多层阶级,不是打个电话说一声就完成一个大的项目政策的执行,那我们关注研究的重点,其中看不懂文件、看不懂会议不是因为多难,是因为不了解,不熟悉,不懂的搜一搜,看几次就懂得差不多了:

  • 领导团队:发表的文章,执政经历,主要发展思想,(比如***在正定的知青生活)


  • 会议:五年一循环的会议,比如19大1中,2中(每个会议都不同的目标,任务);年底的经济会议(比如过去的供给侧、去杠杆都是在这种会议提出);季度货币执行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定调稳一点,本季度有点宽松,那么下个季度大概率就要紧一紧);财政部(财政部的钱投向什么领域,比如对农村的扶持,农村电商等,本地对相关项目的扶持),发改委(发改委是具体的执行部门,比如产业政策的具体执行细则都有详细的说明)。


  • 红头文件: 框架确定后各领域的具体文件;官方的红头文件(货币、改革等)


07


学会看了文件、看会议、看领导班子,但是大家仍然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有的见效,有的不见效,有的失灵?其实执行力度与主次矛盾的问题,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1、衡量执行力:

  • 反腐力度
  • 地方明星官员(通过媒体发生,加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地方收入来源 (有钱就忘我,难免会飘,不好好干)


2、主次矛盾:(衡量事与事之间的重要程度,比如创业公司的第一矛盾是活下去,还不是长远的商业宏图,对官方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其他的事如果影响这个,就要先停一停)


3、市场力量:

  • 个体原动力(为了赚钱无数个体自发的力量)
  • 劳动力配合(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现在企业觉得不好做了,人力成本是一个大因素)

08


如何了解市场呢,既需要主观感受,也需要数据、现状轮廓
1、GDP角度
支出法:投资+消费+进出口
生产法(不好统计):上游+中游+下游其中过去十几年 投资、消费、下游中,地产与汽车占大头,因为这两个产业的产业链太大了,太宽了。前段时间地产、汽车经济数据一出来,股市给予下跌给敬,也是不无道理。支出法我们看到三个模块的占比分布,以前是投资主导,现在消费占大头了。所以前文《

普通人创业的现状与机会

》 中,我们说了创业的方向也是如此。
2、货币流动角度
负债:M0 + M1 + M2


资产:信贷+融资总量+期限结构

09


怎么看呢?架构构造模型,细节要自己思考
1:看数据:

  • GDP增速(可以细分到行业增速,看是增量 or 存量,行业潜力 )
  • CPI (cpi会影响货币政策,cpi太高货币政策不能够再宽松,通货膨胀的压力)
  • PPI(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可以将cpi与ppi对比分析)
  • PMI(采购经理指数,50是荣枯线)
  • M1,M2,社融,(衡量货币供给)


2、不仅看数据,更看指标

  • 看角度,力度(加速度代表着趋势);(cpi,ppi,gdp……)
  • 看内部结构转换;(如上文说的gdp投资转消费)
  • 看不同的指标差异;(m1、m2等不同指标对立交叉衡量)


如:M1,M2剪刀差,判断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力

俯瞰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逻辑框架

M2比M1多一个定期存款,如果M1>M2,企业账上定期存款少了,成了短期或者出去搞经营了,此时社会的活动是比较好的。M2>M1,钱都趴着企业账上,也没有搞投资。通过上图,我们看到2008年附近,2011 - 2014年很类似,M1都下滑很明显,就是企业钱都没做投资发展。2009年,2016年很类似,把钱花出去了。所谓的放水,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剪刀差看,而不是新闻说放就放,放了没人接,那叫放水吗,我们在《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逻辑

》也具体说过。

10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的经济=行政力量+市场力量
我们要关注的就是:两者的博弈,两股力量强弱(如房地产的最初的火热到行政力量摄入调控监管,这时就要想一下了,不会那么火热了)分歧还是合力(上一条是分歧,合力就是最初政策上支持人们买房的时候,降低利润,加大货币投放等都是促进)
做分析、投资时候,一定要思考,用心感受中国经济放:市场的预期,比如股市都在悲观的时候,你一定要开始思考下个时间节点可能的形势,这才是顶尖投资者要做的,而不是跟着大家一起悲观,难过。要判断市场力量与行政力量开始合力或者对击的时候,会怎么影响人们的预期。比如有什么动静,网上就有人解读房地产行情来了,你就之道不会的,行政力量压着呢,一直没放松。


可能的大概率方向,思考的多了,对事情的可能走势会有几个明显的走势,123条,每种发生时如何做,这才是未雨绸缪,做好误差最小化。而不是没有准备,蒙着头前往走,闭着眼过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