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當今社會老百姓這麼幸福,為什麼有些人還不知足?

6711095903096


人的慾望是無休止的,站在這山望那山高的人多了似的,能做到知足者常樂者,活的都很幸福,無休止的慾望想滿足自己,活著辛苦,幸福指數比較低,


夢如花100


幸福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幸福。

就拿我這個80後的農村小夥來說吧,小時候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吃不挑食,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衣服),可以說生活水平就是能達到個吃飽穿暖的水平;但是小時候的自己是非常快樂的,記憶裡常有與兒時玩伴在茂密的小樹林、清澈的小河、美麗的山澗玩耍的情景;特別是春天來臨,地裡剛剛冒出一小節玉米苗的時候,將腦袋朝地俯瞰天空,真有種置身於外太空的感覺,那會自己是多麼的幸福。那時候父母的生活狀態就是除了農忙時節,平日裡母親在家做飯、餵雞、餵豬,也經常走家串戶的去串個門,父親他們早出晚歸在外打點工掙點錢養家,在我眼裡生活就是這樣稀疏平常的幸福。當然,站在大人的角度他們是否感到幸福,我無從而知,到我感覺父輩們那時肯定幸福。

這種幸福的狀態一直保持到自己大學畢業(即2003年)。剛從象牙塔出來的自己在一段時內覺得還是幸福的。在上學的那段時間,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的意識形態正在發生著變化,浮躁之氣悄然萌發。畢業後,雖然沒有趕上國家包分配的大好政策,但是得益於祖國大搞基礎建設,自己不費吹灰之力找到了一件滿意的工作。工作中,自己感覺也浮躁起來,有了慾望,有了煩惱。

直到現在,感覺幸福離自己越來越遠,幸福在現在生活中似乎高不可攀。微薄的薪水,銀行的貸款,工作的壓力讓你的生活時時捉襟見肘,雖然自己衣食無憂。也不知道我們每天在追求什麼,就像辛勤的小螞蟻一樣雖然每天忙的團團轉,但是總感覺生活壓力山大。

一直有所追求,但又感覺像螞蟻,雖然勤勞,但是就怕哪天有人一腳把你踩死。


苦行曾


沒有對比就不知優劣,沒有經過寒冬的人怎麼知道春天的溫暖?

我是一位七十歲的老人。經厲童年生活說起來年輕人或許不信或者當笑話。

″下雨了,彌駝佛,好年頭吃饃饃",這是兒時的口號。吃好吃歹能填飽肚子是最大的願望,有多少人填不飽啊,更不敢奢望吃好。每當過年才能每人換二斤白麵吃。

鄰村一位我稱為″姥爺"的何姓老人,曾有一次坐在大門石上低頭打蔫,過路一個街坊問候一句″吃飯了沒?"遭老頭臭罵:″誰再問我吃飯我c他媽!"。挺和善的老人,餓急了啊。

穿的更不要說了。千補萬納能裹嚴了就算不錯了,多少同伴大冬天拖拉露腳根的鞋,做遊戲用胳膊掩著露著的胸口肚皮,能頂著個破帽子的就算不錯的了。本人當時還算是相當不錯的,十二歲以下內裡連褲衩都沒穿過,連二十三歲相親都是借老舅(老師)的衣服——沒有不帶補丁的呀。

上初小是頭一屆,本村沒有教室,東家廂房閒著借用幾月,西家柴棚借用幾天,再沒處上課,學生從家帶來飯桌,比鍋蓋大點兒的黑板掛樹上就上課了。五六年級去中心校離家五里全靠腿量,初中離家八里靠破自行車。雨雪大風就得步行了。

朋友們,和那時相比,現在怎麼樣?還不算幸福嗎?

老伴催吃飯了,下次再接著聊。


閒散自由人


一、貧富懸殊。

富足者資產億萬,錦衣玉食,山珍海味,別墅豪宅,跑車遊艇。貧窮者囊中羞澀,節衣縮食,蝸居陋室,艱難度日。

二、生活成本高。

一個人從在孃胎裡開始,到進入墳墓結束,出生、教育、就業、看病、結婚、養老

……無時無刻都需要充足的資本作後盾。

三、對生活的期望提高。

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區區小師


啥叫幸福?吃飽喝足就是幸福嗎?

七十年代的時候,父母工資加起來還不到100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憑票供應,每個月有30%的粗糧。但是,看病、住房、上學基本免費。家屬看病除了一次五分錢掛號費外其它不花錢,住房每月交兩三塊錢,上學每學期只交書本費大概是兩塊左右。那時大家生活水平都一樣,家裡孩子多的日子緊點,孩子少的寬裕點,那就叫幸福。現在呢?的確是吃飽喝足了,但是,看病、住房、上學,哪一樣都能讓你喘不過氣來,尤其是買房和看病,能讓你傾家蕩產,你說這幸福嗎?


大灰狼yyj


現在老百姓和過去比確實幸福很多,但壓力更大了,過去最苦的農村出門坐馬車騎自行車上縣城,幾十路啊,可還是美滋滋的,因為還有不少走著去的。現在開門最低配也是電動車,可是身邊嗖嗖穿過去的是轎車,而且一個比一個昂貴,綠皮火車被高鐵、飛機取代了,什麼輕軌地鐵每個城市都有了,但人家有私人飛機了怎麼趕得上呀?

有差距才有動力,但更少不了壓力,壓力衝擊著幸福感。聰明人是在往前看和往後看中平衡,這樣既有了幸福感也不失向上的動力,幸福缺不了物質的填充,一味的追求物質肯定難幸福。



欣欣向榮25571


社會差別越來越大,城鄉差別越來越大,人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同樣是個人,有的月工資1千多,有的人卻高達十幾萬,甚至有的名人年收入幾千萬元,現在人們的收入根本無法相比,再說住房,有的人是借款貸款買房,有的人定自己有錢買房,有的人甚至買幾套房,差距這麼大,人們心理不平衡,能滿意嗎?不過我們得相信黨和政府正在努力縮小這些差距,對高收入的人徵收個人所得稅,對房產開徵房產稅,等政策都是縮小這些差距的具體措施,相信社會差距越來越小,越來越平等,儘量滿足人們的願望。


流水山上人


如果你的幸福指的是吃飽肚子那我沒有什麼好說,如果你認同人的幸福感更多是源於精神層面,那我覺得你不應該提出這個問題。


茵夢湖2000


有錢的老百姓可以知足,但沒有錢的老百姓佔大部份,你讓他怎麼知足,沒錢的知足是沒辦法,有錢的老百姓不知足是他的心態變了,因為有錢了就跳出老百姓的圈子了,心眼就小了,這就是為什麼一般有錢的人更勢利,更小心眼的道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串門的少了,有得可能連對門都不認識了,人情味都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