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雍正皇帝最信任的邬思道,是什么来路?

炒米视角


邬思道其人,我认为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清史》里是看不到任何关于邬思道的记载。现在,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的,关于邬思道和田文镜之间的故事,是出自清末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里的,属于野史。后来,大家熟知的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王朝》里,把邬思道塑造成了一个纵横捭阖的谋士。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邬思道其人,很可能是民间杜撰的;后来经过艺术加工,以及电视作品的演绎,大家对其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形成了这个疑问。

在《雍正王朝》的前传《康熙王朝》里,也有一个非常之人,伍次友——实际上也是杜撰的。因为,康熙和雍正的继位、统治地位的巩固,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风险。所以,在民间文学传播的时候,大家会愿意相信,他们确有其人,而康熙和雍正这样的君主之所以能够坐稳江山,也应该有神人(能人)相助。同样的,田文镜首先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办差纳粮,手腕强硬,行事风格颇得雍正欢心;所以一段时间内,朝野上下对田文镜非议很大,而令大臣们真正有意见的却是支持推行这一政策的雍正皇帝,然而谁敢对皇帝有怨望呢?这可是杀头的罪名。于是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雍正皇帝的急先锋田文镜。雍正皇帝非常清楚,所以偶尔也迫于压力做出一些让步,口头上批评一下田文镜。


所以,大家更愿意相信田文镜这样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人,官越做越大,而且越做越稳,肯定有能人相助。

以上讲的是情理之事,接下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人存不存在。

前面我们讲了邬思道其人,以及相关故事的出处。我们来捋一遍故事本身。说邬思道是绍兴师爷出身,始做田文镜幕僚,问田文镜想做天下有名的总督还是碌碌无为的总督,田文镜说当然是天下闻名的督抚。于是,邬思道写了一封参劾隆科多的奏折,所以,田文镜名声大振,由此获得雍正皇帝宠信(小说里是弹劾年羹尧)。而田文镜是雍正二年任河南巡抚,雍正五年任河南总督,督和抚完全不同,总督是封疆大吏,而巡抚就只是地方大员。而隆科多的倒台是从雍正三年开始,所以时间节点是不对的。
后来,说雍正听说邬思道,在田文镜的请安折子上批:朕安,邬先生安否?第一,从现在的文献整理来看,雍正没有这样的朱批。第二,雍正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虽然清朝师爷之风盛行,但雍正是绝不会允许一个编外人员干涉如此重要的政务的,即使是做得合乎雍正心意,然而懂得皇帝的心思时间很危险的事情。

最后,李岳瑞是光绪年间的人,中间隔了一百多年,记载这样事有无可考?《春冰室野乘》是一本类似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笔记体小说,既是小说难免有杜撰之嫌。此外,考据历史和现代诉讼中采信证据一样,至少需要三个证据相互佐证。且《春冰室野乘》是小说,不能当做史料证据,同时其他史料中关于邬思道也没有任何记载。因此,邬思道其人,个人认为是小说家言,史上并无其人。


吟游诗人883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邬思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深谙帝王之术,谋略无双。为八阿哥夺嫡出谋划策,是雍正最倚重的人物。那么历史上他真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其实,历史上也确有邬思道其人。他字王露,是清代绍兴人,腿有残疾,小时家庭贫困,由游幕为生,曾做过田文镜幕下。

邬思道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想以读书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可惜的是年轻的时候他总是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屡试不第。为了维持生计,邬思道无奈之下只能放弃科举考试,转而以游幕为生。

 有段时间,邬思道住河南开封,因为他智谋无双,被许多人奉为上宾。当时,还是河南巡抚的田文镜,手上有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便慕名将邬思道请入府中,于是此后邬思道便一直辅佐田文镜。

就这样,在邬思道的帮助下,此案得以解决,上报北京刑部时顺利通过,不像以往屡遭批驳。邬思道因此得到了田文镜的信任。在邬思道的帮助下,田文镜的折子多和上意,渐渐的出头,被提拔升级。

 当时权臣隆科多,仗着是雍正帝的舅舅,常常做些嚣张跋扈的事情,还不断逾越王法。雍正难以忍受,心中很想惩治这个舅舅,但是朝中大臣却迟迟没人敢于对隆科多进行弹劾。这是只有邬思道看透了雍正帝的心理,他劝说田文镜对隆科多进行弹劾。

  田文镜虽然有一时的迟疑,但与邬思道长期的相处,知道他是一位有胆有谋之人。他考虑再三,便同意了邬思道的谋划。

  于是在邬思道的指点之下,田文镜变大胆的向雍正,呈上了弹劾隆科多的奏章。

雍正帝看了之后,感觉正合心意,当即奏章发交六部核议,最终定了隆科多的多项严重的罪责。

隆科多被惩治之后此事,田文镜受到雍正的信任,邬思道也因为这件事情声名远播,开始受到雍正的重用,也开始被世人熟知。这就是邬思道的来路,以及他雍正皇帝相识的过程。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个不可缺小的人,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雍正许多步伐和举动都离不开他的谋划,他起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巨大作用,才能使雍正帝最后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了大清皇位。

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第一卷九王夺嫡的第一章“他乡遇故知”里面,当时康熙四十六年,时为四阿哥的雍正和十三阿哥,到达老扬州。在一处酒楼,看到了邬思道。

当时邬思道同窗在扬州为官,此人正队邬思道,出言讥讽,岂料邬思道更胜一愁,出言受到了旁席四阿哥的欣赏。这时,四阿哥便有意拉拢。这是邬思道与雍正皇帝相识的开始。

后来由于邬思道,在京城有位表妹曾定亲,他寻婚至京,却发现表妹另嫁他人,而表妹的夫婿却有意加害于他,他在逃离时,巧遇见四爷的亲信在雨中等他,才同意为四爷办事,成为幕僚。

其实,关于邬思道,如今流传的许多他的事迹,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绍兴师爷回忆、加工和编造出来的。其事迹真实度,可能并不高。

二月河小说中的邬思道,很多方面都是取材于晚清之时绍兴师爷的说法,那么自然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邬思道相去甚远。


超能博士


邬思道出自有名的“师爷”之乡——浙江绍兴,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7),终于乾隆初年(约1736)。其自幼好学上进,却屡试不中,后经细细打探,却原来是主考官从中作弊,一气之下,便带着一众举人聚众“上访”,结果被官府捉拿入狱,受尽折磨并被打成残疾。出狱后,只好离乡游走于州府衙门做起了“师爷”。

历史上真实的邬思道师爷之路走得和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表现的正好相反。历史上的邬思道是先在河南巡抚田文镜府上做师爷,而后出了名,才到京城雍王府的,而不是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说的那样,是先在雍王府,帮助四爷成功做了皇帝之后才去的河南田文镜那里。

在当时清朝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衙门里的主官身边都有一位深谋远虑的高参,当时叫“师爷”,也叫“幕僚”,其职责就是专门帮助主官大人撰写公文、奏折、以及处理日常政务。而这位邬思道则是清雍正朝河南巡抚田文镜重金聘请的“师爷”。在田文镜行政过程中,邬思道以其超强的前瞻性,极强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创作力,帮了田文镜不少大忙,最为典型的便是主导田文镜成功弹劾雍正皇帝的娘家舅舅隆科多一案,使得田文镜能够被雍正皇帝刮目相看,颇为器重,得到了一般地方大员和封疆大吏得不到的恩宠。

后来,邬思道将其在田文镜巡抚衙门撰写的所有公文编著成《抚豫宣化录》,并以田文镜的名义公开刊行,书中所记述的邬思道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感、所悟,极具思想性,超前性,实用性,被全国各地各级府衙师爷们奉为圭臬。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观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你从侧面观察他,两只眼睛像要把人看穿了一样的毒辣,分析问题入木三分,难怪雍正帝那么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

那么这位“邬思道”到底是何许人也,到底有什么高招,又是何方神圣? 百度一下,有记载是说邬思道,绍兴师爷且是举人出身,曾经是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静的幕僚,经邬思道手写的奏折雍正帝都有朱批,而且田文静自打有了邬思道以后,在官场上是顺风顺水。

曾经有雍正帝在田文静的奏折上朱批问候过邬思道,乌先生可好?看来这位邬思道却非等闲之辈。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根据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故事可以这样详细解剖,邬思道;绍兴人,举人出身,在未出士前已经有了家室。

心高气傲的邬思道在康熙三十六年,当时身为举人出身的他在参加应天府会试的时候,他率领几百个考生大闹贡院,触犯了国法,不但革去了功名,还坐了十年大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日闲逛至扬州,恰巧遇见了来江南扬州赈济灾民的皇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几经辗转来到了雍亲王府做了皇四阿哥胤禛的幕僚。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如果看过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作品就一定脑洞大开,有这样的场景在你的脑海里出现;

康熙帝的帝王心术表现都没有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是运用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暗示,凸显了康熙帝的心理活动和他的内心世界。

在康熙帝的音容笑貌当中,结合着他的行动,通过这位神秘的瘸子邬思道一次又一次的精辟分析,道出了康熙帝的帝王心术。

邬思道的排兵布阵,与各个阿哥的势力分析,让还是雍郡王的四阿哥胤禛深深的折服,对雍正争夺皇帝位置增加了信心。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在你死我活的九王夺嫡的斗争中,邬思道对帝王心术的精辟分析达到了淋漓尽致,这使作为皇子的胤禛与邬思道形成了一种默契的配合,同时,邬思道的真情更是打动了四阿哥胤禛,加深了私人友谊。

当雍正帝登基的当天晚上,邬思道巧妙的说服了雍正帝,放了自己一条小命,邬思道恨不得柱着拐杖一蹦一万里逃出了雍王府。

从雍正帝放了邬思道这一点看,雍正帝与邬思道还是有真情的!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邬思道自己对雍正帝说:皇帝垂拱而治,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是阳谋;而我,则是密室策划,以阴谋为体,所以不可当朝为官。

让一句古训救了自己的邬思道,在心里说道,“得江山而谋,臣必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半归半隐了。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每天回答历史故事,并发文至头条号。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


邬思道历史上确有其人,但长期在田文镜幕府中,并没有与雍正发生过接触。在二月河的小说中,邬思道显然被描绘成一个纵横家人物,登龙术、帝王心术他是非常有心得,对雍正能够得继大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

这个人从师爷攀升到高官全靠他的登龙十二术,相信不了解的人很多都没听过这种秘术能干什么。主要是指:造劫乘势、水漫金山、浪涌堆岸、一笑倾城、危崖弯弓、霸王别姬、饮糙亦醉、隔山拜佛、泪洒临清、打渔杀家、石中挤油、雕弓天狼等十二种名目。可以在官场上赢得

人心、谋权、就像是一种官场立足策略,最厉害是他利用这种秘术帮助四爷登上龙位,开始了他位高权重、荣华富贵的人生。

善于帝王心术的他,在做师爷的时候就懂雍正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至此他也敢于揭发官员腐败等问题被四爷重用!

但是历史记载了最后这位邬先生还是退隐了,原因是雍正登基时有杀意。这应该就是各尽其用,都是老谋深算的人!


电影鬼魅


邬思道这个名字,最早出自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一书中,后来创作《雍正皇帝》时继续沿用了邬思道这个人物。网络上关于邬思道的人物介绍,其实都是网友瞎编的。


网络上关于邬思道入幕田文镜的记载,出自于清末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一书。这本书现在网上可以看到全文本,其中关于邬先生的故事,是书中第二十段《田文镜之幕客》。我把全文截下来了:

从上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李岳瑞的这篇文章中没有一处写到过『邬思道』三个字,文中凡是提到田文镜幕僚时,只有『邬某』和『邬先生』这两种称谓(红线标示)。

既然李岳瑞并没有在文中写出『邬思道』这三个字,又凭什么认为田文镜的幕僚就是邬思道呢?就算田文镜真的有个幕僚姓邬,那人家也是姓邬而已,难道姓邬就一定要叫邬思道?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创作于1909年。在此书之前,别说邬思道了,就连邬先生这三个字都很难在其它史书中找到。

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讲。在二月河创作小说《康熙大帝》之前,历史文献里面绝对没有邬思道这个人的任何记载。百度百科中的邬思道词条,给邬先生冠上大名『邬思道』,还给他冠字『雨露』,甚至连生卒年份都有。这就是纯粹瞎编了!(应该是网友看到邬先生三个字时,错误的联想成了邬思道。)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还有那本田文镜写给雍正请安折吗?里面有雍正『朕安好,邬先生安否?』的朱批。这难道不是邬思道存在的证据?

首先,《春冰室野乘》这本书里面提到的田文镜请安折,我没有见到过原本。如果谁见到过原本,可以照张相发给我,让我开开眼。

其次,就算雍正真的给田文镜写过『邬先生安否』的朱批。雍正也只是说『邬先生』,并没有提到『邬思道』这个名字。

总之还是那句话,《春冰室野乘》里面提到的邬先生,人家只是姓邬而已,李岳瑞并没有写出邬先生的大名。用《春冰室野乘》当做佐证,并不能证明田文镜的邬姓幕僚就叫邬思道。

所以,真正创作邬思道的人,是二月河。




邬思道作为小说虚构人物,最早出现在《康熙大帝》的第三卷中。由于内容太多,这里写不下。所以我引用《康熙大帝》第四卷的第十四回的内容。

原文是:

康熙二十二年,南京科场出了舞弊大案。邬思道煽动举人们闹事,五百多人,抬着财神冲进贡院,把主考吓得抱头鼠窜。因为风波闹得大大,康熙听了高士奇的进言,没有大杀大砍,只处决了几位主考,可是邬思道却因带头闹事,而被朝廷下令通缉。打那以后,邬思道潜逃在外,流落江湖十几年,一直等到大赦,才保住了性命。后来,胤禛奉旨出巡,半路上遇见了邬思道。俩人说得投机,四爷便收下了他,带回府里,敬若上宾。

在《康熙大帝》完结后,二月河又创作了《雍正皇帝》一书。在书中的第一卷第一回中,邬思道又出场了。

PS:原著中有个小bug,《康熙大帝》中,邬思道大闹考场是康熙二十二年,而在《雍正王朝》中则改成康熙三十六年。同一个作者写的两本书,时间却不一样……

小说原文截图:

关于邬思道的来路:

小说中的邬思道,简单点说。就是年轻时参加南京会试。因为考官存在舞弊的情况,邬思道愤怒之下带领所有考生大闹考场。最终导致主考被问斩,他自己也被通缉了十年。在逃亡过程中,有条腿被水匪打断了。(电视剧中改为十年徒刑,双腿有严重的风湿。)

在跑路期间,他的老丈人嫌弃他,单方面悔婚。把女儿嫁给了八爷党的门人党逢恩。后来邬思道偶遇雍正,被邀请到北京,帮助雍正谋划争储。可谓是新账旧账一起算,邬思道并不完全是为了帮助雍正。他更希望让八爷党倒台。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报复嫌弃他的岳父了。




最后来个总结:历史上的邬思道沒有什么具体的记载,他在康熙朝帮雍正参谋过什么事,也沒有相关的史料记录。所以,可以很肯定的说,历史上应该没有邬思道这个人。

晚清的時候,绍兴师爷流行,师爷這个圈子里面以邬先生为“祖师爷”。邬思道的具体事迹都是后来的绍兴师爷们回忆、加工、编造出來的,而且各种说法也不一样,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可以这么说,邬思道的形象,就是绍兴师爷们理想中的完美形象。

二月河小说里的邬思道,就取材于晚清的绍兴师爷的这种传说,其真实性基本就是三个字:呵呵呵……


Mer86


邬思道这个人,多半是与电视剧《雍正王朝》联系起来的。

百度上搜寻了一番,应该是《清史稿》里没有作传的,其它一些清朝文献资料里面有提及介绍,本人对清史没有研究,不敢肯定。

真正历史上的邬思道,他的生平说法不一,目前公认的是绍兴人,字玉露,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家贫,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

大家现在形成的对邬思道的印象,多半来自《雍正王朝》里的印象,而这部电视剧是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所以邬思道这个人物形象的丰满,是在作家二月河的小说世界里,根据历史史料丰满起来的。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的表现,让我想到了前两年另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三国》里的司马懿,两人应该有某些共性,两人在智慧、谋略、耐性、权谋上,可以说在他们当时那个时代,都是有过人之处的。

清朝还有一位大家熟知的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他洞悉世界,为人处世,察人识人的水平,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若不管历史中真实情况如何,单论三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可以说,他们在伯仲之间,各有千秋,但若考虑到历史论断,很显然,曾国藩、司马懿的历史地位,要比邬思道高一些,通过这个情况说明,邬思道很有可能在虚构中,为了剧情故事需要,被刻意夸大了,提高了地位,略显有些神化。

以上皆是本人的一点猜测,没有贬低任何人,任何事的意思,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