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秦以法治国一统天下,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而宋以儒治国而灭,为什么?

微笑爱的心


秦朝为什么一统天下,又为什么二世而亡?其实都和法家思想密不可分。

战国时代的战争与春秋时代是不同的。

春秋时代,战争主要是贵族之间的斗争,平民是不参与战争的。为什么“士兵”有个“士”字?就是因为士是贵族中最低的一等,春秋时代的士兵主要就是由士来担任。

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基本上还是遵循着贵族礼仪的。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变得残酷了,两边的将领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兵不厌诈”。

同时,大家都发现了,原来平民也是可以投入战争的,想要在残酷的战国生存下来,就必须在战争中尽最大可能投入兵力。

那么,如何调动起平民打仗的积极性呢?

儒家说,君主实行仁政,让百姓能吃饱穿暖,那么本国的百姓会追随他,外国的百姓会仰慕他,这样的君主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法家的办法则简单粗暴:用法令来奖惩民众。如果你作战积极,斩了很多敌人的首级,就赏给你爵位土地;如果你作战不积极,就惩罚你。

所以秦国的军队作战十分勇猛,被称为虎狼之师,因为他们打仗是为了发财。

那么,赏赐士兵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通过掠夺战败的国家得到的。因此,只要中国还没统一,战争就会继续,秦国这部战争机器就可以开动下去。

法家的政策让秦国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最终统一了六国。

统一六国后,秦国人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战争了,百姓无法再立军功,国家也不可能通过掠夺他国财富来赏赐百姓。也就是说,统一之前是做大蛋糕再分蛋糕,人人都能分到蛋糕;统一之后,蛋糕不可能再做大了,只剩下分蛋糕,必然有人分不到蛋糕。

对于百姓来说,法令没有了赏,只剩下罚。特别是原来的六国百姓,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百姓自然感觉秦朝的严刑峻法,让人无法生存,活不下去了。于是百姓纷纷造反,秦二世而亡。

所以,秦朝的统一和灭亡,都是由于法家思想。

其实,不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缺陷。只有兼容并蓄,才能取长补短。只相信一家思想而摒弃百家,只能自取灭亡。任何朝代的兴盛,都不是只靠某一家的思想。



梦露居士


秦以法治国一统天下,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而宋以儒治国而灭,为什么?

没有不灭的王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汉朝(前202—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按照简单的比较,是否因为汉朝享国时间最长,我们就认为汉朝最厉害,其他两个王朝就不值一提了呢?显然这种比较是非常幼稚和不客观的。

“关公战秦琼”要不得

秦以法治国一统天下,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而宋以儒治国而灭。分别说的是“夺天下”、“治天下”和“亡天下”三个不同的话题,用这三个话题之间互相比较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这种比较缺乏统一性和执行性。

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文人墨客对于三个朝代的立国、治国和亡国都有很多著名的论述,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过秦论》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作者 贾谊

贾谊在《过秦论》中深刻的探讨了秦王朝建立和迅速垮台的原因,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秦国以革新变法而迅速强盛,最后建立王朝,却由于“苛刑峻法”逼得百姓民不聊生,以至百姓揭竿而起,迅速灭亡。这是只重视“法治”,而不重视“仁政”所带来的弊端。

而“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这句话也有不妥之处。西汉初年至文景二帝,确实是实行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但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汉武帝强化专制统治但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自汉武帝之后,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逐渐演变成“外儒内法”,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相结合的一种有机结合体。而真正的道家治国思想,逐渐演变成为了“就苍生于倒悬”危机时刻用来安定天下的“强心剂”和“回春丹”了。

最后的观点“而宋以儒治国而灭”,这就更不足一提了,从汉至满清,历朝历代都是以儒治国,但是我们能因为这些朝代都灭亡了,就说他们都是以儒治国而灭吗?实际上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自有其周期性,往往是土地资源的兼并严重加剧,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最后百姓不堪重负,才揭竿而起,推翻王朝的统治。

儒、法、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就具体分析了儒、法、道三家的优缺点。

儒者以六艺为法。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可见先贤早就比较过诸子百家的优缺点,并加以客观的分析,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到的儒法道三家的弊端,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图源自网络,侵删)


谈者无语


法家可以快速帮君主达到目的,但是不能持久,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打天下与守天下是不同的。所以秦统一天下但是没有持续多久。汉是建立在秦之后的,法主张约束,而道主张自由,道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前面法太严厉,而东汉道家的自由就走到头了,凡事不能过,秦汉的历史说明自由与规矩的重要性,当这些已经被认识到了,就会进入解决其他问题的阶段。什么事都有正反两面,走极端就注定失败,法与道很好的诠释了这点。从西汉起,儒家开始进入中央,一直到晚清。所以宋不是儒家的起点,宋亡不能责怪儒家思想,儒家主张认清现实导向美好,而古代农耕国家的现实是天灾人相食,人相食的危险系数过高,那么儒家主张的现实与爱就会产生矛盾,所以生产力才是改变现实最重要的方式,当然,不能指望政治去搞科学,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现是欧洲人撞对了,而中国人在矛盾中迷茫了,甚至走进极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历史证明中国人非常喜欢走极端,而不是由大的格局来思考问题。但是宋亡必有因,因为秦后无真儒,是杂交品种,南宋夜夜笙歌,奸臣玩弄手段,哪看上去是儒家。其实主导的是上面法,下面道,儒家因为认同中央集权,所以说他是摆设也不无道理。


SundaySeventeen


为什么?因为你偏信了教科书上文人学者天真的形而上学历史观。

通俗点讲,形而上学就是理论,如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千万不要以为唯物就是务实,实际上不管唯心还是唯物都是西学发明的理论、理念,不是真的。世上没有一个理念是真的,因为理念是死的、现实是活的。就实际应用而言,理论的确可以指导实践、理论也可以误导实践。

理念误导治国就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比如,学界普遍认同分权和法制、普遍认为米国的发达和强权归功于她的理念和体制,但是,有几个学者认识到并指出事实上菲律宾的宪法和政体整个照抄了米国,为什么菲律宾还是个发展中国家?退一步讲,菲律宾有多大希望成为米国一样的发达国家?说夸张一点,即使两国共享的基督教上帝把米国立法、执法和监督的三权政治精英全数空降到菲律宾,后者就该繁荣昌盛了吧?我在Quora上问过类似的哲学假想题,米国网友的回答是,太棒了,如此正好解决掉那些只会玩真人秀的米国政客啦。

可见,就治国成败而言,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确切点说是人的文化。实际上,道家、儒家和法家均非理论,是现代文人书呆子在西学的影响下把他们理论化了。道家、儒家治国就是文化治国,其原则就是简单的做人、为人及其延伸和扩展,所谓修齐治平。以弱民强国为目标、严刑峻法为国策,法家则属于治国的权宜之计,亦非理论,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他国秦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做到“秦以法治国而一统天下”,但法家不讲道义、湮没人性,是直接导致统一后秦朝在短时间内亡朝的必然。随后的汉朝吸取了亡秦的教训,积极推广儒家仁政德治,轻徭薄赋,使历尽磨难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才有后来和睦繁荣的文景之治。这不正是“宋以儒治国而灭”的反证嘛。

政治哲学而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或者什么“黄老”治国之术,道家圣人出世、太上无为不治,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愿景不是什么治国之术,而是启发后代认知和理解什么叫做人、为人的自然之道。

自然不治国、更不会做强权。


Lauzi


法家、道家、儒家,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工具。采用哪一个来治理国家,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民心所向)。

法家

法家是以法治为核心的学派,主要思想是依法治国,富国强兵。有严密而执行力极强的法律制度,通过刑名赏罚来实现其法治。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而使秦国走向强大之路,秦最终东出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适合。当时诸侯争霸,有强有弱,但是谁想彻底吞掉谁却是很难的,因为没有谁的实力强大到灭别国而不用担心背后起火,斜刺里杀出来个趁火打劫的。但是法家却迅速让秦国强大到没有敌手,就是因为法家讲的是以制度约束人,以刑法规范社会秩序,以战功提升身份,以人头换爵位。法家的实效性让秦国后发而先至,从最弱到最强,不怕起的迟,就怕走错路。



道家

道家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之祖,崇尚自然,顺势而为,刚柔并济。上升到治国理念上就是休养生息。汉朝建立以后,由于长期战乱,民众苦不堪言,反战情绪高涨,统治者顺天应民,与民休息,道家黄老之学成了不二选择。“文景之治”正是道家造就的盛世。



儒家

儒家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一直主宰着中国人的思想。仁义、中庸、仁政是儒家主要主张,儒家重视伦理道德,长幼尊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董仲舒迎合其“皇权至上,绝对集权”的思想。如果说宋因儒而亡,却是有失偏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留千古美名,但是却也给有宋一代留下了“重文轻武”的弱根,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但不论如何,宋亡绝对不是儒家惹的祸。



每一个朝代都会成为历史,这是必然的,谁也不能阻挡的,与用法家道家还是儒家来治理没有必然关系。但是只要顺势而为,上顺天时下应民心找到适合的治国之策,无论法家道家还是儒家都可以令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


发配三千里


成周以《礼》治天下而享国八百余年!孔子为什么推崇《周礼》?很多人不学无术、偏听偏信,以为《礼》很虚,没啥用,不及法家霸道来得生猛痛快,这都是智商不足、所见不多的缘故。虞以《礼》享国一千两百余年,比成周更长,商兴替周,以王霸制胜,五百年而殒,寿命比虞夏少活了近三分之二,周复夏之《礼》而为《周礼》,什么是礼?礼是社会由上至下的生活法度,按等级该享受什么待遇、要尽哪些义务职责,从生活细节开始制定规则,一切摊在阳光下操作,大家监督,这就是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周而降,礼崩乐坏,规矩没有了,从王霸一直滑向攻坚灭国战,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此后除了两汉享国四百年外,都是寿不过三百的算长了,短的一二十年就膈屁了的朝代少吗?

儒家悍卫的“礼”是一套社会规则,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谁都必须按规矩来行事,凡事都有底线讲规则,这样的社会不好吗?民国那些文科大师,他们读得懂《诗》《书》《礼》《易》吗?这些半吊子文人面对西洋文化邯郸学步,自认新潮时尚,实则是一群不学无术却夸夸其谈的空泛之流!民国大师的奇葩言论怎么没人收集整理出来让今日大众观瞻欣赏?削足适履式的激进言论只能邀宠于一时,却无法流芳百世!

你们以为光凭法家的霸道之学能让中国拥有当世无双的三个文明周期吗?错了!是儒筋道骨让华夏经历了汉唐两个文明周期而延续至今,纵观世界还有哪个文明有此殊荣?莫不是一朝兴盛顿化无,两顾茫茫归尘土;依稀台榭阔万丈,黄沙漫漫今何处?


马钉切克闹


中国历史贯彻始终的都是人治,没有真正的法治!秦朝依法立国,但是刑法苛刻,苛政酷法,加上赵高祸国,所以秦朝二世而亡!汉朝依道治国,实际上还是人的问题!汉武帝早年还行,晚年却是大肆屠戮,智与昏在他身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东西汉皇帝大臣智者有,奸宦更多,食人民肉者必被人民食,灭亡是汉朝的必然!宋朝尚文抑武,自毁长城,几乎整个南北宋都是在被动挨打,皇帝昏庸者多,大臣祸国殃民者更多,灭亡也是必然的!

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治国理念,不以民为本,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再好的制度也会被糟蹋的一无是处,生死存亡都是自己做的!历朝历代都在重演相同的故事,不是人民灭国,而是统治者苛刻人民,祸国殃民,走到灭亡的地步又怨得了谁呢?民主与法治共存,儒释道等各类文化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宣扬正能量,采纳百家之言,利国利民才是王道!


adechina


提问者问的这个问题明显就是针对儒家来的。其实还可以这样问;

为什么秦朝用法家治国二世而亡?

汉朝只是短暂的以道家安定天下在最强盛时用的是儒家?

宋朝以儒家治国为什么能前后存在了三百呢?

儒,孔孟之道的糟粕是儒教,而非儒家。如果儒家和儒教都分不清楚就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棍子打死。

秦朝统一天下后包括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主要遵循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所以各种刑法,律法极其苛刻,等级制度不能有一点僭越,稍微小事触犯秦律后就会被连坐,连诛。所以也为秦朝日后各地的揭竿而起,大秦帝国最终迅速灭亡埋下了隐患。




唐朝时期武则天篡权独揽朝纲,武周政权建立之后,武则天也是以法家治国,酷吏遍地,各地纷纷讨伐武周政权,恢复李唐江山。武则天时期酷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

再来说道家,曾经有人说儒家是软弱思想,我就问他何以见得?他说儒家主张“以德报怨”。这还不够软弱吗?夏虫语冰,其实以德报怨是出自道家的。这估计是儒家被误解最深的一条了。“以德报怨”其一出自《论语·宪问里》,全句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什么不说孔孟之道里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呢?”



汉初用道家治国是因为经过秦末和楚汉相争,后来刘邦差点被匈奴生擒于白登城,国内需要休养生息,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道家的“无为而治”适合汉初的国情。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到了和匈奴算旧账的时候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只是为了满足当时急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统一的手段,国内的思想统一了,塞外对匈奴的战争才可以无顾虑的施展拳脚。董仲舒又把儒家进里不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进一步剔除,融合了道教和阴阳家的思想,这在当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儒家思想里面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仅对百姓有利,更缓和了千年来的阶级矛盾。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尽管曲解了孔孟之道,但也稳定了当时人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更让中国人的礼仪和教养德行更加提高。所以于公于私在当地汉武帝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似乎这些对于统治者来说还不是他们想要的“完美儒家”,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宋时期的程朱理学,明初出现的“八股取士”。这些都在一步步阉割儒家原始的思想,一步步扼杀天下人的思想,统治者把他们划定的圈子一步步缩小,所以繁生出了一种畸形的学派——儒教。
宋朝时期,尤其是南宋,基本上都是在偏安一偶。虽然两宋时期被北方游牧民族屡次欺凌,但澶渊之盟还算又一丝尊严,靖康之耻可就是被人踩着脸在地上摩擦了,自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可能是做了亏心事就怕鬼敲门吧!他老是担心自己的部下或者自己子孙的臣属,有朝一日也会效仿他篡权后周的政权。所以就有利历史上经典的一幕——杯酒释兵权。宋朝自建立以来就一直重文轻武,武官一直受文官和最高统治者打压,即使是武将也是带有文官性质的儒将,列如岳飞,辛弃疾等比比皆是。虽然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不低,但即使打胜了也没有狼子野心要吞并或者侵占邻国疆域,如果恢复一些之前的疆域,那统治者已经高兴的手舞足蹈了,仿佛自己立了不世之功,功过尧舜,效仿历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去泰山封个禅啥的,也是可笑至极!

很多人说近代以来是儒家导致的中国落后于世界,那为什么不说中国古代儒家让中国强盛了两千余年呢?变质的儒家,成为了历朝历代皇帝巩固自己统治的利器,同时后朝推翻前朝建立新朝时又直接套用儒教这个框架,也避免了在新朝建立后一步步摸索治国的道路,间接的保护了王朝更迭中的百姓。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人人皆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个奴隶制比比皆是的时代,已经是实属不易了!
还是那句话,儒教坚决去处,并且不能让它有翻身的余地,对儒家还是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明月清风阁


这个问题片面的强调了法家道家儒家在秦汉宋三朝中主导兴衰的作用。法家道家儒家,只不过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就好比人手中的枪,枪在警察手中,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利器,在犯罪分子手中就是为恶的凶器。

秦的一统天下,汉的安定,宋的灭亡,关键是看统治者如何使用法道儒这三件利器。另外,秦国依法治国,而使其强大,但统一天下并非法家一家之功。汉朝,使用道家学说治国,其实只是在文景之治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休养生息。宋朝的灭亡也并非都是儒家的责任。

虽说问题有些片面,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就法家,道家,儒家与三朝的兴衰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秦本是一偏远诸侯小国,秦能够一统天下,法家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秦会在当时使用法家学说来治国,并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呢?这其实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当时中国处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断,另外当时的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逐渐的形成。当时各国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外部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法家的改革不但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为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极大的增强国力。而且能够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使得国家的力量能够空前统一凝聚。


汉朝建立的时候,因为连年的战争国家疲弊国力衰弱,外部还有匈奴虎视眈眈。只有减少统治者对生产的干扰,并且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休养生息,才能积蓄国力民力,这正是道家学说的理念。

秦的统一,汉的安定,其实都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发展的脉络,才能取得成功。宋的灭亡虽然不是由儒家造成的,但是与儒家也有一定关系。宋朝建立前,中国是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政权更迭非常之快,主要是武将手握军权,加上战乱不断,武将很容易拥兵自重,最后取而代之。

所以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并且极力的限制武将的权力,在大宋朝廷中武将的地位极低,而文官的地位则非常之高,并且享有种种特权。另外,为了防止武将篡权,宋太祖开始建立禁军,禁军直属皇帝。禁军是常备军,由国家供养,进军地位极高,但很少打仗,因此慢慢的进军,战斗力越来越弱。最后几乎沦为了权贵的打手和爪牙。

禁军的规模极其庞大,加上武将不能进入权力核心,为了让武将平衡,所以恩养武将,于是“冗兵”现象严重,每年消耗的军费成了大宋朝廷巨大的负担。为了防范武将,在战时采取了文臣领军指挥武将的策略!这种外行指挥内行的军事方针,如何能够打胜仗?


宋朝文官地位极高权力极大,有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及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文官权力极大,加上不杀文官的祖训,因此贪腐问题极重!另外,宋朝因为重文官,大规模开科取士,因此为了安置文官,官僚机构不断庞大,造成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极低!

文官集团及其所代表的文人,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开始加强思想控制,大儒朱熹所倡导的理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所以说,宋朝的灭亡,其实在宋太祖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文官和文人集团基本都是儒家子弟,所以说儒家为宋朝的灭亡添砖加瓦,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江哥眼中的世界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逻辑问题,秦以法治国一统天下,同样也是以法治国14年国祚而被灭。


汉也不是以道治国,汉武帝时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说来汉也是以儒治国,其实是外儒内法。西汉不过200余年,东汉200余年,中间还被王莽结结实实的隔断了,相当于两个朝代。

宋以儒治国,也不太准确,到南宋亚圣朱熹把儒学发展成理学才真正开始被国家强制执行。要说宋以儒治国存在什么弊端,我觉得,比秦,比汉更具有优势。宋帝国虽然孱弱,但是却在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强敌环绕之下存在了300余年,不得不说这是儒家士大夫的功劳,因为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武将都怎么样,除了中兴四将之外,几乎没什么可以彪炳史册的大将。



其实没有哪个朝代是真正完全用一家之学说的,都是融合各家之长,可能有时候会偏向于某一种,但并不会只用一种。


在封建社会的国祚长短,是由皇帝的作为和制度决定的。而儒法道,只是一种学说,最终改得应用到实际中。如果要想以“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脑子扣在儒家之上,我觉得这个锅儒家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