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楊忠║寫給熱愛寫作的同學們(雜文)

楊忠║寫給熱愛寫作的同學們(雜文)

同學們:

我們初學寫作,不要急於求成,得先慢慢磨好自己的筆尖。

我們知道,一篇文章題目雖同,但作者的寫作方法、藝術表現手法、文學風格卻不盡相同(朱自清、俞平伯各作的《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就是一個例子)。這跟作者的個性是分不開的。而這個個性來自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這種感受和體驗又取決於作者的生活經歷、社會環境、思想情操、審美觀念、性格特徵等。

我們在課堂上寫文章,不能抱著我只是寫給老師一個人看的思想,不要擔心在課堂上寫出來的文章得不到老師的好評。任何一個讀者對任何一篇文章的認識與點評都只是暫時的、侷限的,甚至是片面的。這是因為讀者的文學評論水平是有限的。而作者寫出來的作品是可以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成攻的。

我們寫文章,如果寫得稍微好一些就自以為是,不堅持寫,這也只能是芸花一現,美不了多久;相反,今天寫得不怎麼好的,只要他能堅持寫,不久的將來,他也許能撐起一片亮麗的天空來。

我們在作文時不要有所顧慮,不要老是擔心自己寫不好,懶於動筆,寫得不好可以改嗎,文章總是靠修改出來的。我們寫文章,可以一氣呵成,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描寫事物、事件、人物時,要仔細觀察這些描寫對象身上的閃光源、發光點,把其最具有特徵的、代表性的材料挖掘出來,用自己最純樸最真實的語言向讀者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根據自己的感悟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讓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並把它以日記或短評的方式寫在本子上,這些就叫寫作素材吧。素材積累多了,又抓住了典型,寫起文章來自然就能得心應手,達到標新立異的效果。

我們在讀文學類書籍時,最好的方法,是把一些自己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記在一個本子上,有時間的話,查查字典。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不要小看一個字。一個字,有它各自的含義,甚至有多種含義。認字、識詞是提高語文水平、寫作能力的基本功。沒有字就沒有詞,沒有詞就沒有句,沒有句就沒有文。一個個字如同建築工地的一粒粒沙石,萬丈高樓都是由沙、石、水泥混合堆砌而成。也就是說文章是由字組成的,字是文的根基,文是字的體現。一個人認識的字越多,就越能讀書,越讀書,又能識更多的字。這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係。我們讀完了一篇文章,能理解文章思想內容,能多認識幾個字、幾個詞就是值得的。文章讀多了,掌握的字詞、語句也就會隨之多起來,豐富起來,大腦就會為你設立一個字詞庫,當你寫作遇到需要它們時,這些詞語就會紛紛跳躍在你眼前,為你所用。我們讀文章時要認真、要專心,如果只是走馬觀花的來個大概,囫圇吞棗,不去領會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用意,那怕是讀再多的書,也只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讀文章我們可以分二步進行,即泛讀和精讀。

泛讀,就是將文章先讀一篇。這就如同我們口喝時喝上一杯白開水,水在口中的回味是清淡的感覺,也如同朋友或親戚介紹給你認識的新朋友或新親戚一樣只是初次的見面,不會留下大多的印象。

精讀,就是我們對泛讀後的作品再進行品味、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如同我們吃一塊肉一樣,應將肉放在嘴中慢慢咀嚼、回味,只有把肉嚼碎了再吞進胃裡,才有利於身體的吸收。讀文如是。說白一點,這一過程是要求讀者對該文章進行進一步研讀、理解、接納的過程,從文學評論的意義來講,就是要求讀者要發現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要懂得作者寫的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文章揭示了什麼,其教育意義又是什麼。在此同時,還必須用自己的觀點點評作者的藝術手法和文學風格。

綜上所述,要提高寫作水平或學會寫作,讀和寫是分不開的。只寫不讀不行,只讀不寫更不行。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提高。

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同學們,讓我們到人們群眾中去吧,到現實生活中去吧,我們所愛的,我們所要寫的就在那裡。


楊忠║寫給熱愛寫作的同學們(雜文)

【作者簡介】楊忠。筆名:象牙山人。梅州聯通公司職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熱衷寫作,作品散見於《羊城晚報》、《梅州日報》、《今日興寧》及網絡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