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楊飛雲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

風景名勝的靈魂是文化

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恰逢其時,將文化和旅遊合起來非常好。我每年到各地寫生,在一些文化底蘊深厚、有歷史遺蹟、民風民俗獨特的地方,發現那裡的年輕人都出去了、鄉村慢慢被遺棄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古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消失,如何讓它們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值得思考。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江西婺源"篁嶺曬秋"

不久前去江西婺源的篁嶺採風寫生,當地的鄉村實踐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篁嶺是一處古村落,只有為數不多的老人和兒童留守,當地有識之士投資,利用當地資源改造古村落,把周邊能找到的古戲臺、門樓等易地搬遷、原樣恢復,把外表較完整的舊房屋騰出來,裡面用現代的建築手段加固,改造成適合居住、接待遊客的空間,還把當地製作的工藝品、掌握非遺的藝人請過去,使得歷史遺蹟、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發揮作用,據說旅遊最旺季每天吸引遊客三四萬人。這種成功的經驗應該推廣,激活了正在消失的村落文化和傳統文化,而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我認為,應該以真正的文化帶動旅遊,因為旅遊不僅僅是生態旅遊,世界上所有風景名勝的靈魂是文化,旅遊的內涵是文化,而每個地方歷史久遠形成獨特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

博物館文化關乎國家軟實力

這些年我們國家在博物館、美術館的硬件建設上有非常大的投入和進步,特別是各省修建了一流的場館;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國寶級的文物和經典級的藝術品散落在各地,產生的文化影響力是碎片的、有限的,形不成像大英博物館、盧浮宮那樣的集中陳列。

我有一個願望,通過頂層設計、制定政策,將分散於各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藝術精粹集中在一起,為每省開闢相應的空間(所有權仍然屬於各省),按照藝術史、文化史來整體設計陳列,建成一個代表東方文化、世界一流的藝術博物館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兵馬俑拇指被盜前後對比圖

前一段時間兵馬俑在美國展出時,被觀眾盜走了手指頭。而且這樣的巡展影響力是有限的、是時效性的。設想一下,如果把蒙娜麗莎從盧浮宮請出來到處展,和它在那個地方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我們當前在建設文化大國、強國,更應該加強博物館陳列的建設。國內的博物館硬件方面很先進,文物和藝術品非常豐厚,中華文明的軟實力又很強大,提升和東方文化大國相匹配的陳列水準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相對於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打造一座東方文化藝術的聖殿多麼重要。

博物館起源於歐洲,在歐洲任何一個城市、大學都有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博物館文化在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建設上具有標誌性的重要作用,專業院校的學生、幼兒園的孩子經常到博物館裡參觀、學習,在文化、文明的精華里面受影響、長大,對國民的審美教育、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全民美育是全社會的任務

蔡元培先生在上個世紀初年提出美育可以救國圖強,喚醒民眾,可以提升人的素質,用美育代宗教;吳冠中先生說得更直接: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美育在中國文化裡面強調得非常高,譬如繪畫講畫品。古人重視修身,琴、棋、書、畫只是一種手段,其實就是在培育美感。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蔡元培(1868-1940)

美育陶冶性情,是消遣,是昇華,是文化。美育不是僅僅從事美術,專業院校學繪畫的不一定是有審美品質的人;而且美育和文化知識不一定有關,有時候會在農村看到沒有文化但很有品質、格局的人。

審美不是狹隘的,一件藝術品能真正感染人,恰恰就是在更寬的範圍內讓人產生共鳴、產生影響。美不是外在的,不是專業的,而是人性裡面追求的核心部分,所以我說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一個人的修養到了審美境界,善良、真誠、懷有赤子之心,就會在生活中處處發現美感

美和人的素質、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有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審美的追求,對美的事情、美的情操、美的環境沒有追求,那他的品位就沒有層次。美育不單單是在藝術院校學學音樂、繪畫、舞蹈,而是全社會的任務。

巨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脊樑

《百年巨匠》美術篇已播出的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等大師巨匠,不僅在中國藝術史上、在世界藝術史上他們的格局也是一流的,他們所產生的歷史作用和對未來的影響,可以說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們從小學習藝術,最受影響的就是這些大家。以現代的手段,通過一種紀錄片的方式,加上展覽、圖書的推動和宣傳,把這些歷史上影響很大、產生作用的大師巨匠,放在經典的位置,讓經典活在今天,傳播到當下社會和世界,對建立我們今天的文化高度、文藝標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

文化復興不是憑空的,不能靠一時的推動,必須有歷史的傳承。這些大師巨匠承前啟後,他們當時接受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一方面把中國的精華、精粹繼承下來,加以弘揚;另一方面在劇烈的社會轉變當中發揮作用,所以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藝術,其實放在古代傳統裡面是極大的創新,放到現代社會來看也成為少不了的經典。比如,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等人對傳統的繼承和開掘,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董希文等人對西方的借鑑和發展。

藝術本質離不開“真善美”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熟悉黃河流域、西北地域這一大片土地,畫了很多帶有東方文化特點的肖像畫,一直在強化油畫的審美內涵中加入象徵性的中國符號,力求表現東方審美的含蓄美感,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仍然很有興趣,這可能和我的閱歷和氣質有關。

回看歷史上的經典,藝術作品的形象可以千姿百態、變幻無窮,但是其內質離不開“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藝術史證明,不真的東西不能感人,不善的東西沒有價值,不美的東西就不是藝術,“真”是前提,“善”是動機,“美”是結果,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當前,我們更應當高揚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統領和導向各種藝術形式、風格和觀念的根本,去創造代表這個時代並具有先進精神的健康藝術,去創造具有中華民族氣派與美學品格的當代藝術精品。

中國油畫在內涵上要承載中國精神、中國審美與中國情懷,在質量上要提高學術和創作水平、提升審美質量。我們的學術建設已經有一定基礎,就看藝術家的主張是否與時代匹配、能否以“真善美”的精神高度來表現中國的土地和人民。

中國人在油畫上還有空間

在新時代,整個社會都在轉型:從重速度到重質量,從粗放到科學,從局部出發到頂層設計⋯⋯文化上也是這樣。以油畫藝術而言,我們的從業人員最多,前所未有;作品多,前所未有;而且中國油畫拓展了邊界:從最寫實到最抽象,從最古典到最當代,我們都有油畫家在探索——但我們仍然“有高原、缺高峰”。

研究還不到位,審美格局與深度還不夠,是當下油畫創作的缺憾。談到中國繪畫,我們有時候還打不通,覺得油畫是油畫,國畫是國畫,其實世界上說到繪畫的歷史,不可能只說油畫的歷史或版畫、壁畫的歷史。倫勃朗一邊刻版畫,一邊畫油畫,丟勒、戈雅都兼擅石版畫、素描。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倫勃朗(左)、丟勒(中)、戈雅(右)自畫像

從古代的繪畫藝術中,可以看出有些民族很擅長畫畫,中國人很厲害,此外是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中國人的繪畫影響久遠,用油畫只是一種材料、一種繪畫手段,用謝赫“六法”等中國畫論來評價一件油畫作品完全沒有問題。這就是說,中國人在油畫上還有空間,將來一定在這方面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有中國情懷、中國文化元素的作品。

油畫在西方已經發展過了,而在中國卻剛剛開始。我相信,未來油畫一定會在中華文化的源流上釋放出巨大的創造潛能。

批評和創作之間應該有防火牆

相對於藝術創作而言,藝術批評似乎有些弱,對此我沒有發言權。我覺得,批評滯後與社會對批評的認識不夠、與文化環境和土壤不夠有關係。

在魯迅那個年代,社會不平靜,思想界活躍,文學的、藝術的批評很尖銳,鬥爭性很強,觀念很鮮明。現在的批評有兩個現象:一是體系上追隨西方話語,或者受它影響多一些;二是批評始終沒有上升到學術至上的高度——

批評家應該像裁判一樣,真正把“鞭子”抽到痛處,在批評的實踐中體現一種情懷、一種信念、一種追求真理的公正

批評和創作之間應該有一道防火牆,吹哨的裁判和運動員不能合在一起。當然,現在有一些優秀的批評,鼓勵的、推動的部分還不錯,但是提出問題的、鞭策的、嚴厲的部分不夠。這與中國是人情社會有關係,批評別人時拉不下面子。還有,寫批評的人生存遇到困難,他們思想敏銳,有見識、有骨氣致力於批評,但稿費不多,平臺也不給力。健康的批評氛圍還需大家努力。

(續鴻明採訪整理,刊於《藝術市場》2018年5月號)

楊飛雲作品欣賞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新綠》162x114cm 2013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山西人》200x150cm 2011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節日花環 》230x150cm 2017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大山門人家》130x95cm 2015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書房》90x120cm 2012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新青年》120X180cm 2011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新裝新人》116x81cm 2015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爺爺 孫女》180X150cm 2011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扎尕那少婦》130x95cm 2015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冬日盛裝》130x95cm 2015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簪花仕女圖》 180x120cm 2012年

楊飛雲:審美是修養中的修養

《大唐遺韻》220x160cm 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