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縱橫」“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竟是為戰爭而生

「縱橫」“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竟是為戰爭而生

埃菲爾鐵塔!巴黎的地標,法國的象徵,全世界追求浪漫的旅遊者趨之若鶩的所在!而在造訪埃菲爾鐵塔的成百上千萬的遊客中,可能沒有幾個人清楚,在這座鐵塔建成後所經歷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座舉世聞名的鐵塔曾面臨著怎樣巨大的風險,它為法國的軍事行動又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設計者的苦心

由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這座鐵塔於1889年巴黎世博會期間揭開面紗、平地而起,不僅令各國與會者發出驚歎,而且以其超過300米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並一直把這項紀錄保持到了1929年。

不過,和外國代表們帶著獵奇眼光發出的讚歎相反,普通的巴黎市民從一開始就對這座鐵塔沒有產生什麼好印象。和如今這座巴黎地標廣受世界遊客喜愛不同,巴黎人自其誕生之初便不斷對其送上批評、諷刺甚至惡語。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座由冰冷的鋼鐵鑄成的外形怪異的建築物與充斥著浪漫氣質的巴黎其他建築完全格格不入,它的出現,完全是破壞了巴黎城一直以來所保持著的建築美感。

「縱橫」“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竟是為戰爭而生

美輪美奐的埃菲爾鐵塔

事實上,埃菲爾在著手設計時的確是以“格格不入”來作為總原則。不過,他的意圖並不是要標新立異得聳人聽聞,而是有其深層含意,那就是要使這座鐵塔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中發揮作用。

這種從設計之初就為鐵塔暗藏軍事潛能的做法,來自於法國最近經歷的一場戰爭的刺激。巴黎世博會之前差不多20年的時候,法國和歐洲新興強國普魯士之間爆發了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驕傲的法蘭西付出了2億法郎賠款和割讓阿爾薩斯及洛林的慘痛代價。

而對巴黎人來說,最讓他們刻骨銘心的是這座城市在戰爭末期被普軍包圍,而且一圍就是4個月之久。普魯士人兵臨城下,用數百門重炮不停向城內轟擊,巴黎不得不在1871年1月向敵人開門投降,普軍隨後開進了巴黎。

圍城期間,法軍對外部情況一無所知,他們既缺乏足夠的觀察高點,也缺乏有效的通訊手段,最終導致守城失利。而建築師埃菲爾的動機,就是要通過建造一座直插藍天的鐵塔來改變這種情況,使巴黎在下一次圍城發生時不會那麼“眼盲耳聾”!

從某種程度上說,埃菲爾鐵塔從一開始就是為戰爭而生的,簡言之,它那前所未見的高度並不是為了方便巴黎市民登臨其上仰望星空,而是充當一處前所未見的軍事觀察哨的必要資本。

「縱橫」“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竟是為戰爭而生

普法戰爭促成了埃菲爾鐵塔的建設

耳聰目明

正所謂“登高望遠”,一旦巴黎有警,登上320米高的埃菲爾鐵塔,確實可以將城市周邊的敵我態勢盡收眼底。據測算,如果在鐵塔的頂層平臺設置觀察哨,則方圓視野可達65千米之遠,普法戰爭巴黎圍城期間那種敵情難判的情形,藉助於鐵塔就將不復存在。

當然,時代在進步,戰爭的樣式也不可能停留在普法戰爭的階段,純粹的登高望遠儘管可以滿足“目明”的需求,但是要想“ 耳聰”就有賴於一種新式的通訊手段了。從20世紀初開始,法國軍隊的技術部門便開始在埃菲爾鐵塔展開軍用無線電通訊的試驗。高聳的鐵塔就像是天然的收發端和電線支架,而無線電基站則設在鐵塔底部,試驗很快就獲得了成功。

實戰條件下的第一次考驗在1908年到來,這一年,法國陷入摩洛哥的殖民地戰爭,埃菲爾鐵塔第一次擔負起了戰地通訊的重任。“鐵塔通訊站”的設備先是成功地與巡遊在地中海上的法國巡洋艦進行了溝通,繼而又與法軍設在卡薩布蘭卡等地的無線電站建立了聯繫。

更大的考驗在幾年後到來。一戰爆發前夕,歐洲局勢日益吃緊,法國和東面的沙皇俄國建立了同盟關係。和平條件下,兩國之間的通訊可以由經過中歐的電話線路來進行,但是一旦戰爭開始,電話線路就將受到敵人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全面控制而無法使用,這樣一來就只能藉助無線電系統。法國人又想到了埃菲爾鐵塔,不過它距離俄國最西面的接收城市博布魯伊斯克實在太遠了,反覆嘗試都不成功,最後只得在里昂新建了一個通訊站。

「縱橫」“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竟是為戰爭而生

埃菲爾鐵塔可以將城市周邊的敵我態勢盡收眼底

雖然聯繫“ 遠鄰”未果,但“鐵塔通訊站”在戰時自有其用武之地。一戰爆發不久,法軍即著手升級埃菲爾鐵塔的無線電設備,他們選定位於巴黎地面以下9米深的尚未通車的地鐵線作為基站的新址,由這個地下基站延伸出來的電線沿著塞納河岸一直走線到埃菲爾鐵塔頂端。之所以把基站深埋入地下,是考慮到巴黎萬一再次被德軍包圍,可以免受敵軍炮火破壞的緣故。

新系統在1914年9月初啟用,埃菲爾鐵塔此後一直忙碌著,其無線電設備不只是接收和發送本方的訊號,還多次成功截獲了敵人的信號。正是在這個9月,此前一直處在敗退中的協約國軍隊在馬恩河力阻德軍,創造“馬恩河奇蹟”,從而力保了巴黎的安全。有人認為埃菲爾鐵塔在此役中亦居功蔫,因為正是通過分析由這裡截獲的敵軍信號,協約軍方面才大致掌握了德軍的動向,從而做出了有針對性的部署。

據統計,整個一戰期間,埃菲爾鐵塔無線電站收發的信息量超過5千萬個單詞,而其攔截的敵方信息涵蓋軍事、外交和經濟等多個領域,對協約國的決策起到了重大作用。相應的,在基站工作的人員亦由一戰爆發之初的20人發展到了1918年的500人,其中不乏一些科學領域的頂尖專業人士,比如192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波動力學創始人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易。

「縱橫」“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竟是為戰爭而生

波動力學創始人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易

屹立在空襲中

在戰時發揮重要偵察和通訊功能的埃菲爾鐵塔,自然也承擔著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巨大風險。

德軍最初的如意算盤是一舉攻下巴黎,這樣鐵塔也就自然不在話下,在馬恩河戰役失敗後,他們又轉而乞靈於超級重炮,指望著“巴黎大炮”這樣的超遠程火炮能夠炮擊奏效。但顯而易見的,要在那麼遠的距離上打中埃菲爾鐵塔這樣一個點狀目標是很困難的。因此“巴黎大炮”雖然聽起來很嚇人,破壞效率卻很低,對埃菲爾鐵塔來說,更加嚴重一些的威脅來自空中。

開戰後不久的8月30日,巴黎就遭到了第一次空襲。由馮·希德森中尉駕駛的1架“鴿子”式雙座單翼飛機在這天帶著5枚小炸彈和3捆宣傳單飛越巴黎上空,成為歷史上第一架空襲巴黎的飛機。當第一枚炸彈在巴黎街道上炸開時,巴黎市民驚恐萬狀,他們還以為自己的城市遭到了毒氣彈的襲擊呢。希德森隨後投下了傳單,上面繪有一面德意志帝國的黑白紅三色旗,還用法語寫著:“德國大軍已經站在巴黎的大門前,巴黎人,趕快投降吧,你們別無選擇了!”

雖然頭幾次空襲造成了全城震恐,不過老式飛機畢竟只能攜帶小號炸彈,當時的瞄準技術也很差,作為德國空襲主要目標的埃菲爾鐵塔中彈概率微乎其微。而且巴黎守軍在鐵塔的各層都架設了多挺機槍,甚至還在上面配備了小口徑火炮,也增強了鐵塔在空襲下的自衛能力。

德國飛機依舊不斷到來,不過漸漸的,巴黎人開始對空襲持一種安之若素的態度,他們略加諷刺地把敵機通常選擇現身的下午稱為“投彈時間”或“鴿子時間”,甚至尋求在飯店的高層大陽臺等位置上觀賞德國飛機的“表演”。能夠登上埃菲爾鐵塔當然就可以獲得最理想的觀賞位置,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巴黎人心態平和的一大支撐就是埃菲爾鐵塔的屹立不倒,這時,這座曾經被他們認為“與巴黎格格不入”的鋼鐵建築,已經是一種戰時信心的象徵物。而鐵塔本身,也逐漸由空襲對象變成了對空襲發出早期預警的理想平臺。這種早期預警的辦法就是:在鐵塔上養一群鸚鵡。對於飛機引擎發出的那種機械噪聲,鸚鵡是格外敏感的,一旦聽聞異響,便會在其安身的小室內變得躁動不安起來。有很多次,巴黎守軍都是通過觀察鐵塔上鸚鵡的異常狀態而及早進入了防空狀態,而這時,城區各處的肉眼觀察哨們還完全沒有在空中看到任何異常跡象。

就這樣,埃菲爾鐵塔成功經受住了空襲的考驗。一名報紙記者莫里斯·迪馬森在戰後動情地寫道:“我們都清楚地記得德國人是如何想方設法要摧毀它,也都清楚地記得它是如何成為了德國‘鴿子’式飛機飛臨巴黎後所選擇的第一個目標,但我們驕傲地看著它一直在戰爭中屹立著,並且不斷和前線部隊實施著通訊溝通。埃菲爾鐵塔已經是了不起的巴黎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特約:鴻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