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国史教材为什么说是袁世凯杀了宋教仁?

文学痞子


宋教仁案是民初颇为重大的案件。1913年3月20日夜,沪宁火车站人流如织,宋教仁与前来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和廖仲恺挥手作别,走进检票处。就在这时 ,检票处突然响起3声枪响,宋教仁应声倒地,因伤势过重,于3月22日逝世。宋教仁遇刺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袁世凯颁布命令说:“前农林部长宋教仁,奔走国事,缔造共和,阙功甚伟。凡我国民,同深怆恻。”

围绕宋案内幕,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一些历史教科书认为,袁世凯是幕后真凶。教科书之所以这么认为,或许是编者因种种原因,没来得及认真考证这个案件。正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鉴于没有确切的证据是老袁下手,就不能让老袁背这个锅。

北大历史系教授尚小明近日出版的新书《宋案重审》认为,凶手并不是袁世凯。 他认为:原始证据可证明袁没有主谋刺宋,袁氏也没有必要刺宋。对袁而言,首要问题是竞选正式大总统。为此,他需要对付国民党;若为了当选而将支持其担任正式大总统的宋教仁杀害,则恰与其所欲达到之目的相反。即便从对付国民党政党内阁主张的角度看,身为临时大总统的袁氏也有其他办法,而无须诉诸暗杀。尚小明教授分析,洪述祖头脑简单,他自以为干了一件有利于袁氏之事。至于赵秉钧与宋案之关系,因其身为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洪述祖又是其秘书,案发后自然成为头号被怀疑与攻击的对象,但实际上赵氏只是被动地卷入了宋案最初几个环节,与刺宋环节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早在多年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生前也认为:“宋教仁那一系列对政府过激的批评,曾受到北京‘某要人’不具名的反驳。袁世凯当然也会颇为不悦,而形之于颜色(皱皱眉头)。这一来,当然就被善于观察人主颜色的内侍们看到了,他们就要‘承旨’办案了,这样就去寻找刺客了,最后就找到了一个失业军人武士英,干出一记窝囊的刺宋案来。” 看来,正是手下胡乱“揣摩上意”,导致了悲剧发生。


世界东西


其实教材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是袁世凯杀了宋教仁,只是猜测而已,不过到了今日大家都觉得是袁世凯做的,不过老袁还真的有点冤枉,小枫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宋教仁的生平咱们就不说了,就说说辛亥革命后,宋教仁都做了什么吧。

辛亥革命后为了推翻清政府,同盟会和北洋军阀袁世凯达成协议,最终迫使清帝逊位。不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也从孙中山换成了袁世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对于袁世凯还是顾虑重重,于是一部《临时约法》被当成“紧箍咒”制定了出来。因为这部带有想发性质的法律,将中华民国的政体定义为“内阁制”,总统只是名义上国家元首,真正的行政权力掌握在由在议会占多数的党派组成的内阁手中。此

时,中华民国有大大小小20余个党派社团,为取得议会多数席位,谋取组阁权,这些党派分分进行联合重组。以清末立宪派人士张謇、程德全、赵凤昌、熊希龄、汤寿潜等人为中坚,以前革命党人章太炎、孙武等人为奥援,以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为最高领袖的共和党,来势汹汹,对于组阁志在必得。

而此时的同盟会,有人自以为革命成功可以功成身退,有人因为与孙中山有旧隙分道扬镳,反正已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是,一股子书生意气的宋教仁,开始改组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实进会合并,改组成立国民党,请注意此时的“国民党”与之后的“中国国民党”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是并非同一个政党。国民党以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也担任理事,但是实权却是在宋教仁手中。经过宋教仁的苦心经营,国民党终于在1913年的选举中大获全胜,获得了组阁权。

宋教仁的想法你当总统,可是内阁大权由我们掌握,我看你还能怎么样,这引起了袁世凯的警惕,派人收买宋教仁无果,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行刺,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被送往医院,但是在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那么宋教仁到底是被谁主使刺杀的呢?其中有两种说法

一、陈其美是幕后指使者

《辛丙秘苑》中称:宋教仁北上前,曾接受陈其美和应夔丞(应桂馨)宴请,期间陈其美问宋教仁如何组阁,宋教仁称“唯大公无党耳。”应夔丞认为宋教仁叛变国民党,欲掏出手枪,被其他宾客阻拦。一同赴宴的沈翔云告诉袁克文,陈其美和应夔丞对宋教仁极度不满。袁克文还称,应夔丞与陈其美设计了刺杀宋教仁的方案。可是后来这种说法都被一一给否定了。

二、袁世凯

这是现在更多的人支持的一种说法,不说其他的证据,就从情理上推断,袁世凯的嫌疑都是最大的,要知道宋教仁组阁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而且当时袁世凯也收买过宋教仁,结果被拒绝了,唯一能阻止组阁的办法就是宋教仁死了,这样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而且,直接凶手武士英预审之前就死了,和雇凶者应夔丞越狱五个月后被杀死,结局都是惨遭横死,这就是灭口,不用说是袁世凯做的。

三、袁世凯只是有嫌疑

袁世凯到底是不是背后指使者,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甚至有可能不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后来回忆,袁世凯曾说:我代人受过多的很,从未辩过。我虽不杀遁初,遁初亦因为我而见杀,怎么辩呢!明事理的人一定察觉出,如果我想杀他,不必一定招其来而杀之。我完全可以等他来了后,陷他以罪杀他,何必要数次邀请他,乘他将行而杀之?这明明是授人以柄,愚夫也不会做这等傻事?”

袁世凯在宋教仁被杀之后曾经说,对人说:“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了宋钝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可见当时袁世凯也有点迷茫。

直到现在还是不清楚到底是谁指使刺杀了宋教仁,但是在当时看来宋教仁之死对袁世凯有利,当然对袁世凯的反对者也有利,而且要知道最后袁世凯是失败了的,这主谋自然是要落到袁世凯的头上。

而且算到袁世凯的头上对当时反对袁世凯也十分有利的。


天枫说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魁身份组阁。自国民党重要人士群集沪滨,商讨应付国会之党略,大纲既定,宋即拟挟至北京党本部决议施行,适袁世凯亦电促赴京,宋因订期3月20日若干国会议员同行北上,不幸是晚甫步入上海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即遭预伏歹徒狙击,腰部中弹,抢救无效,22时45分,宋被杀手枪杀,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

到底是谁杀死了宋教仁?各种故事,各种解读,在官方的资料中袁氏凯已然坐实了凶手的罪名(从宋临死之前发给袁的电报来看,宋对袁世凯是极其信任的,即使是当事者,也绝不相信袁是凶手,且事发地上海属于当时南方国民党派系控制范围内,袁根本没有力量在上海),当然也有人指赵秉君为第一嫌疑凶手,不过随着各类文献的逐渐开放,杀宋者另有其人,且以孙文为嫌疑最大者,已然慢慢成为史学上的观点。


用户2725757401


袁世凯复辟称帝

也不差写一盆脏水了


不乖的大白兔


中学历史教科书确实是这么下结论的。认为袁世凯派人找到了一个杀手武士英,杀死了宋教仁。

但其实民国时期就对于宋教仁之死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中学历史教科书之所以长期沿用袁世凯主谋的说法,可能和当时对于袁世凯以负面评价为主有关系。

因此这个问题本质上倒不是宋教仁之死的真相,而实际上是对于袁世凯历史形象演化的一个研究。

袁世凯的社会风评变化是很大的。在溥仪宣布退位之后,袁世凯的历史为王达到了人生中的最高点。当时的报纸上,对于袁世凯的赞誉,最经典的莫过于法国有拿破仑,美国有华盛顿,中国有袁世凯。民众对于袁世凯的期待不言而喻,不过短短数年之后,袁世凯因为一心称帝受到万众唾弃,最后不得不黯然宣布退位,随后不久病逝。而在这其中宋教仁遇刺是袁世凯社会声誉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袁世凯死后,虽然有北洋军阀继续执政,但他们大多对于袁世凯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并不愿意为袁世凯在声誉上进行平反。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袁世凯被视为是革命敌人,自然也就得不到政府的认可。解放以后,袁世凯被认定为卖国贼自然也没有得到正面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把袁世凯作为宋教仁案的凶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结果。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更多的史料开始面市学者们在对袁世凯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对他的评价开始逐步客观化,正常化。

但是应该说这样在史学界的一种变化,还没有有效的反映到中学历史教科书当中去。所以现在的教科书普遍还是沿用早年的论断。

最后回到宋教仁案本身,就目前的相关史料研究来看很难说幕后的主谋一定是袁世凯。但反过来说也很难讲一定不是。多说并存是比较符合目前研究现状的一种方式。

主张袁世凯是主谋的说法依据来自于赵秉钧和武士英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赵秉钧是北洋军阀出身,袁世凯的老部下,当时出任政府总理。赵秉钧在宋教仁案之后,不久就蹊跷死亡,确实也是很大的疑点。至于所谓的利益原因,只能说是一种推理方式,不能拿来作为证据。这些证据不能完全证明袁世凯是主谋。

主张革命党内斗的依据来自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在后来接受上海某报纸采访时所留下来的访谈资料。根据这个资料,宋教仁之死,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党内部权力斗争,另外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陷害袁世凯,从而为革命党在其后发起反袁斗争,提供政治筹码。此外也有一些民国人士的回忆录或者笔记资料当中,附和袁克文的观点。不过由于这样一种特殊的父子关系,所以这种论述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其他人的认同是不是出于利益原因也没有办法完全判定。

以上两种说法是较为主流的。现在还有少部分人提出,可能是袁世凯手下的人私自做的决定,袁世凯虽然不知情,但是不能说没有关联。从当时留下来的一些史料来看,袁世凯确实对于宋教仁之死非常震惊,这也是很多人拿出来否定袁世凯是主使的重要证据。这种说法的最关键问题还是没有办法很好的证明,下面人独自决策而又不经过袁世凯的指使。

宋教仁案是一个悬案。时至今日是不可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了。从维护历史真实与客观性的角度考虑,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这一方面确实应当有所改进。


用户4325101516


宋教仁是于1913年3月20日晚上在上海沪宁火车站遇刺的,背景就是当时宋教仁组织的国民党在当年的大选中获胜,他也即将出任民国总理,在这个节骨眼上遭遇了刺杀,在当时也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件。

通常观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刺杀宋教仁的主谋,历史上一般认为是袁世凯,理由就是当时宋教仁一旦成为内阁总理,就会对袁世凯的权力造成巨大的掣肘,而当时的内阁总理赵秉钧为袁世凯的心腹。

在宋教仁遇刺后,当地警方迅速逮捕了直接刺杀宋教仁的武士英以及指使武士英行凶的应夔丞。后来警方在应夔丞家中又搜出了大量与洪述祖往来的电文,而洪述祖正是当时的内阁总理赵秉钧的秘书,这件案子就牵扯到了赵秉钧,赵秉钧为袁世凯的心腹重臣,由此又牵涉到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时的照片

国民党人认为:

彼洪述祖,一卑鄙龌龊之小人,与大政治家宋先生固亦风马牛不相及,宋先生之死生,与彼是了无丝毫之关系,洪又为胡为乎必死宋先生而后快也?然则,唆武者为应,唆应者为洪,而唆洪者必更有人在也。

在国民党当时的党报当中,也已经认定幕后的黑手就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国民党给出的说法是,袁、赵两人主使洪、应杀宋教仁,是因为宋教仁要实行政党内阁,使二人的权力收到了威胁。这种说法也广为流传,是一般主流说法。

▲宋教仁遇刺后,各种舆论全部对准了袁世凯

当然,如果我写到这里就认定是袁世凯所谓,那么这个问答也就等于是在凑字数了,实际上关于袁世凯是幕后主使也是相当存疑的一个事情。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疑点

如果真的是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话,那么就只能说袁世凯是犯糊涂了。如果要刺杀,他也不会选择在上海刺杀,因为上海不是他的地盘,警察他也管不住,当地也没有多少他的部下,其实风险特别大。从案发后的情况来说,当地的警察很快就抓到了凶手,然后牵扯出了应夔丞,又从应夔丞牵扯出了洪述祖,洪述祖为总理赵秉钧的秘书,赵秉钧又是他的心腹,天下都知道,那么他能逃得了干系么?根本逃不掉。

如果在北京刺杀,那么袁世凯完全可以制造交通事故,或是什么意外,而且警察也是归他管的,到时候该怎么查案子还是他说了算,他要警察给出个什么结果,警察就会给出个什么结果,风险极小,何必在上海这种风险极大的地方去刺杀呢?

▲刺杀事件后赵秉钧也死的不明不白

其次,当时袁世凯其实也没必要刺杀宋教仁,即便宋教仁到北京来担任总理,他失去的也只是一个总理的职位。包括一些学者认为,从袁世凯的一贯信仰和当时的身份、地位,从宋教仁对袁世凯构成威胁的程度来说,袁世凯也没有刺杀宋教仁的必要。

所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疑点在于,一是在上海行刺风险极大,他完全可以在北京行刺,风险极小;二是从他当时所处的地位来说宋教仁对他构成的威胁还不至于逼到他要刺杀宋教仁的地步;三是实际上袁世凯也非常欣赏宋教仁的才华,从感情上来说或许也没有刺杀的主观意愿。

其他可能刺杀宋教仁的主谋

我们按照疑罪从无、无罪推定来说,其实也不能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主谋。从证据链上来说,到了洪述祖这里的时候其实是断了的,没有证据表明就是赵秉钧指使洪述祖去刺杀的宋教仁。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就是袁世凯口头指使赵秉钧刺杀宋教仁,然后赵秉钧又口头指使洪述祖开展刺杀行动,洪述祖就指使了上海的应夔丞具体负责,应夔丞就买通了杀手武士英具体行凶。当然这只是推测,上文也说了,如果真的是袁世凯主谋的话,那么也只能说袁世凯是犯了糊涂了,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我们从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方面来考虑,其实这个事情的主谋也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在此就不多说了。

而最大的可能其实就是洪述祖。在刺杀宋教仁之前,袁世凯支持了当地的共进会、“欢迎国会团”等会党势力,搞了一次抹黑国民党的事件。他们声称从日本警察哪里购买了当年“孙黄宋”(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日本种种劣迹的证据,包括了黄兴与日本风尘女子的合影、宋教仁在日本搞诈骗的事情等等。当然这个事情后来没有成功,被澄清了。

洪述祖其实就是策划抹黑事件的具体负责人,他眼见这个事情失败,就想立功,私自与应夔丞商议,决定刺杀宋教仁,就有了宋教仁遇刺的事件。从我们事后掌握的证据链来说,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


老威观史


中国史教材之所以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主要原因是:

1、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说法影响力比较普遍,多数人支持;

2、政治正确。国民党推翻北洋政府,作为北洋政府的奠基人袁世凯自然是宋教仁案的天然负责人。虽然宋教仁的时的国民党,和孙中山、蒋介石时的国民党并非一致,但二者脉络一致,具有天然继承。

袁世凯作为国民党的政敌和对手,是国民党为宣称推翻北洋政府合法性而成为宋教仁刺杀案最佳负责人。

3、掩盖国民党内部冲突。1912年8月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联合结盟,组建国民党。虽然孙中山为国民党主席,但实际党务有宋教仁负责。

国民党组建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三人政见并不相同。黄兴反对和袁世凯合作、宋教仁支持和袁世凯合作,孙中山保持中立。

因此说,当时国民党内就存在存在三大派系:黄兴为主的强硬派、宋教仁为主的合作派、孙中山为主的中间派。宋教仁被刺杀,未必不是国民党强硬派下手。

事实是:

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的中间派和黄兴的强硬派迅速行动,宋教仁的合作派烟消云散。

从宋教仁的遗言看宋教仁并未认为是袁世凯下手

宋教仁在受到枪击后,在医院向于右任留下遗嘱: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宋教仁遗嘱三件事:

1、书籍处理;

2、托付老母;

3、被枪击是积极进行南北调和的报复。

”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这句话实际上说的国民党内部强硬派和合作派的矛盾。”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说的就是强硬派。

”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更多是指向国民党强硬派的报复,而非袁世凯。

而宋教仁授意黄兴发给袁世凯的电报,也说明宋教仁的意愿和刺杀人物的倾向: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这句话,和历史上大臣临死前对国君的劝谏一般无二。宋教仁向袁世凯表达的自己的意愿,而非向国民党同仁表达意愿。这说明宋教仁怀疑国民党同仁,更多于怀疑袁世凯。

何况当时宋教仁:

1、国民党获胜,宋教仁以党魁组阁,是合作派的大胜,除了传统上认为 的威胁袁世凯,更威胁强硬派和中间派;

2、宋教仁在上海确立了组阁施政大纲,一旦完成组阁和施政,袁世凯有军权在手作为最后保障,没有军权的国民党强硬派和中间派面临灭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3、袁世凯发电报,催促宋教仁到北京组阁,已经表明袁世凯的态度:承认宋教仁国民党合作派的胜选。袁世凯完全可以用贿选为由拒绝承认国会选举的合法性,要求重新进行国会选举,没有必要承认败选而要求宋教仁迅速去北京组阁。

事实是:袁世凯和宋教仁都是南北调和的支持者。没有袁世凯支持南北调和,大清根本不会灭,民国也不会存在;宋教仁以和袁世凯合作而成为典型的南北议和支持者。

袁世凯和宋教仁的争议在于:袁世凯支持总统制,宋教仁支持议会制。

南北议和是袁世凯和宋教仁的最大公约数,是袁世凯总统制和宋教仁议会制的前提和基础。在南北议和角度上,宋教仁是袁世凯的政治盟友,何况宋教仁积极和袁世凯配合。

相对黄兴或孙中山,宋教仁对于袁世凯的威胁最小。

宋教仁的组阁,是对国民党强硬派和中间派的毁灭性打击。宋教仁虽然是压倒性取胜,但同时也意味着袁世凯的北洋派也是在野党。北洋派在野党+袁世凯总统,对于组阁的宋教仁,并非出于落后局面。

袁世凯取缔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未必是袁世凯图谋已久的行为,更多的是对孙中山和黄兴的二次革命的应变。

二次革命,意味着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国民党合作派的灭亡,强硬派和中间派占据优势,是对合作派国会胜选成果的彻底否认。

抛开传统思维,宋教仁的死,和二次革命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宋教仁是国民党党魁,因此有资格资格——宋教仁死了,国民党完全可以推举其他人为党魁进行组阁施政,不需要进行革命。

孙中山、黄兴,完全可以在宋教仁死后,以国民党党魁身份进行组阁,以国会执政党的身份进行施政,但孙中山和黄兴拒绝合作,反而选择暴力推翻。

孙中山和黄兴的二次革命,要推翻的不仅仅是袁世凯的大总统,还有国民党国会执政党的地位。

即:二次革命是对国民党执政党和临时约法的否认,是对宋教仁和袁世凯合作的否认。

袁世凯取缔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完全对孙中山、黄兴二人行为的明确化表达。

如果说袁世凯不肯承认临时约法规定的议会制,完全以南方革命派违约为由取消废除大清的行动,拒绝出任中华民国总统。

临时约法的议会制,和立宪议会制本质是一样的,不过是国家元首从皇帝改为总统而已。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首先,我们先看看宋教仁临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报:“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这份电报虽然不能否定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嫌疑,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宋教仁本人心里面已经有了怀疑的对象,而怀疑的对象并不是袁世凯,否则也不可能再寄希望于袁世凯来维护共和。

其次,我们再看一看事发后各方的反应。袁世凯要求彻查此案,并悬赏缉拿凶手;黄兴要求用司法途径彻查此案,并悬赏一万银元缉拿凶手;孙中山认为本案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袁世凯干的,所以不用再查了,号召大家武力推翻袁世凯。

第三,我们再看一看作案动机。先说袁世凯,从要搞独裁的角度看,有个实权总理肯定会威胁自己的地位,那么刺杀宋教仁貌似变得理所当然,但大家忽略了一点,选举获胜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宋教仁个人,宋教仁北上组阁是因为他是国民党党魁,正常情况下即便宋教仁死了,也应该由国民党的新任党魁继续组阁。所以无论是袁世凯还是黄兴,他们在案发后的表态实际上都没有脱离这个方向,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继任的总理就有可能是黄兴或者其他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孙中山就再也不可能有机会登上权力的巅峰!所以我们再来分析孙中山的动机。一旦宋教仁北上组阁成功,袁世凯、宋教仁将会成为维护共和的绝对功臣,袁世凯继续掌握最高权力并控制军队,宋教仁也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施政,到那时将不会再有革命的空间,换言之孙中山将彻底的远离政治的核心。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孙中山具有最大的嫌疑!并且从事发后各方表态来看,如果按照国民党副总裁黄兴办,继续司法调查此案,孙中山显然也无法进入权力的核心,所以他坚持武力推翻袁世凯,并且重组政党,并要求党员宣誓效忠其个人!

第四,我们再看一看当时的调查情况,初步证据认为枪手是武士英,而武士英的上线是兰桂馨,而兰桂馨和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有联系,于是孙中山据此马上认定是袁世凯干的,并号召武力推翻袁世凯!但先不说事情太蹊跷,就按现有证据看也无法认定是袁世凯干的,所以黄兴坚决反对武力讨袁,坚持司法调查,这也为之后二人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武士英几天之后就死了,事后虽然孙中山认定是袁世凯杀人灭口,但却有证据指向陈其美!陈其美是什么人?他是蒋介石的老大,更重要的是他是孙中山的铁杆支持者,并且从事后来看,陈其美做事心狠手辣,不按常理出牌,关键的是他还具有这个能力!

最后,我们再看事情的结果:袁世凯重新走上了独裁之路,孙中山在排挤掉黄兴后成为革命党无可争议的老大(之前只能勉强算精神领袖,毕竟每次起义他都不在国内),并最终通过先成立新政党再改组国民党的方式完全控制了国民党,成为宋教仁案的最大受益者!所以,综上所述,宋教仁遇刺案的幕后主使有可能是袁世凯或孙中山,但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孙中山!


飞彤小可


作为同盟会内为数不多的法政高端人才,南北议和以后,宋教仁坐了火箭一般,青云直上,俨然有取孙中山而代之的趋势,1913年2月国会选举后,国民党大获全胜,按照当时的形势,三十一岁的宋教仁很可能以国民党党首的身份出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

此时,无论是大总统袁世凯还是国父孙中山,再没有人敢小看这个年纪轻轻,却为人极其刚硬的湖南小伙。

就在此时,他却出人意料的在火车站遇刺身亡,凶手虽当场被抓获,其幕后指使者也没有逃脱法网,但时隔百年,究竟谁才是幕后真凶,依然是个历史谜团。

中学历史教材虽将凶手定为袁世凯,但明显缺乏证据,今日再看,基本可以认为属于有罪推定,真要追究起来,恐怕谁都不干净。

首先是袁世凯,作为民国大总统,宋教仁矢志不渝打造的内阁制度,其本意在于将总统关进内阁制度的笼子,限制总统权力,最终把国家往宪政民主方向驱动。作为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法政人才,宋教仁的政治理念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甚深,其设定也完全按照三权分立那一套来走。

毫无疑问,他的政治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但在一个刚刚从两千多年专制制度走出来的大国而言,这一理念推行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风险很高,不仅袁世凯不同意,即便在国民党内部也不乏反对声音。

比如孙中山、陈其美等人,对宋教仁的做法就态度暧昧,在所有人看来,宋一旦出任总理,就将成为国民党实质意义上的一把手,孙虽然德高望重,但失去实权,其地位和影响力将大大降低,而陈其美作为孙的忠心马仔,自然对宋的做法不以为然。

当然,日慕乡关也不能认定孙和陈就一定与宋的死有直接关联,只能说存在这种可能。

至于中学教材在缺乏实锤证据的情况下将袁世凯定位凶手,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民国以后,争霸天下的两家都以孙的门徒自居,与公与私,自然要把孙放在神坛上,而站在对立面的袁世凯必然要背锅。

无论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还是窃国大盗,袁世凯都责无旁贷,这锅你不背难道让别人背?谁背的起?

再者说来,作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纵然不担全责,但责任也是跑不了的,背这个锅也算不上多冤枉。

宋教仁案,理论上来说,袁世凯的确有杀人的动机,即便他不动手,手下那帮奴才也可能会私下串通,替主人分忧解难,比如突然死亡的赵秉钧。

当然,赵秉钧死因如何,这又是另外一桩公案,1998年赵秉钧孙子赵纯佑曾在信中谈及,祖父死于中风而不是中毒,坊间添油加醋,说他死前七窍流血,都是讹传。

至于真假,恐怕只有天知道。



日慕乡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之后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给篡夺了,袁世凯被选举为了大总统。

当上了大总统的袁世凯下一步就是想复辟,想当皇帝。

这时候的宋教仁在大搞政党政治,大搞议会政治。而且宋教仁在民众心中的呼声很高,影响力很大。

因为宋教仁的存在,对袁世凯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这时候袁世凯就派了人,给宋教仁送了一些黄金,外加一身新衣服。他的意思就是想让宋教仁退出。

可是,令袁世凯不解的是,宋教仁并没有收他送去的钱,而是把衣服留下了。

袁世凯猜测,难道是因为自己送钱送少了。

这时候袁世凯又派了人,去给宋教仁沟通,让宋教仁开一个价格,只要他退出,多少钱袁世凯都愿意给。

但是,宋教仁告诉袁世凯派来的使者的是,他不需要钱。

这个意思在明显不过了,宋教仁不想退出。

对于袁世凯来说,宋教仁这就是典型的敬酒不吃,吃罚酒。既然来明的不行,那就来黑的吧。

于是,袁世凯就找了凶手对宋教仁实施了暗杀。

结果在宋教仁走到上海火车站去北京参加会议的时候,他就被枪杀了。

宋教仁被杀的地点就是上海火车站。

宋教仁死亡,受益者最大的就是袁世凯了,所以杀宋教仁的幕后主持人肯定就是袁世凯了。当然这也仅仅就是一个猜测。因为当时毕竟没有真实的证据,来证明宋教仁真对是袁世凯杀的。

宋教仁的死,到底是不是袁世凯杀的,这还是存在争议的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了,因为历史一旦过去,在想找到真相,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不明白我们历史教科书上,为何直接说宋教仁是袁世凯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