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是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用户19456725050


01

在群星闪耀的唐代诗人中,张继并不起眼,但他留下的这首《枫桥夜泊》,足以让他的光芒永不暗淡。

这首《枫桥夜泊》,让苏州城的寒山寺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的元旦和除夕,还会有很多的日本游客来到苏州,聆听那跨越千古时空的寒山寺的钟声。

这首诗在日本的传诵之广,远超过李白杜甫。清人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在清朝的时候,日本人对这首诗的熟悉程度已经可以比得上现在国人对李白《静夜思》的熟悉程度。

不仅如此,1929年,日本人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庙,也叫寒山寺,仿照的就是苏州寒山寺,寺里立石碑一座,上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并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枫桥”。可见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超越国界的艺术影响力。

那么,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到底好在哪里?

02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先注释一下诗中的字词。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题一作《夜泊枫江》、《夜泊松江》。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chāng)门外,本名「封桥」,后因张继此诗相沿为「枫桥」。枫桥夜泊,即夜里泊船在枫桥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明月下沉,上弦月升起较早,所以夜半就开始下落。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显然乌鸦啼鸣更切合诗境。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王景略先生在《唐诗三百首全解》中解这首诗时说:「或谓「江枫」是指江边的枫树,但以之直接「渔火」似有不协。」在小楼看来,「江枫」与「渔火」是对举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诗人张继在愁眠之中,对着的是江边的枫树和江上的渔火,并没有不协之处。况宋玉《楚辞·招魂》中有诗云「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江枫」这个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解为「江村桥」和「枫桥」则意境大失。

愁眠,小楼参阅了八本《唐诗三百首》的注释,都解作因愁难以入眠,这让人很困惑,因为诗中分明下了一个「眠」,前面并没有加任何否定词,诗人并没有入睡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会看到月落,听到乌啼,感到霜满天。难以入眠是诗外之意,诗人在这里下了个眠字,表明诗人想要入眠了,毕竟已经到了夜半时分,愁眠,应该是一种状态,在愁绪中入睡,但却睡不好,半睡半醒,恍恍惚惚之间。

明月西沉,乌鸦啼鸣,霜气布满天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满怀愁绪,想要入睡,却怎么也睡不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其实寒山指寒山寺是无疑的,但是汉语的魅力就在这里,寒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自有美妙的意蕴,又与此诗意境相合,所以「寒山寺」虽然只是一个地名,但与诗中的意境产生了美妙的艺术反应。

夜半钟声: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其实当时佛寺确有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前人的诗中,也提到过夜半钟,如白居易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只是别人写的夜半钟,意境无及张继此诗者。

半夜里,忽然有悠悠钟声,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到我的客船。

03

此诗的好处,首先是其技法的高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连用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然而用一个愁字粘着这些意象,让愁绪漫延于意境之中。

这两句中,诗的意境是凝重的,是凄冷的。诗人饱经乱离,漂泊至此,孤苦凄清,他只能一个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对的是下沉的明月,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感觉到的是满天的霜气,

霜凝于地,如何能满天,然而正是这违反常识的描写,最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切的感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连用了五个意象,而后面这两句,却意象疏宕,只用了夜半钟声一个意象。用密集的意象来表现凝重的意境,用疏宕的意象来表现空灵清远的意境,书法美学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说,也可用来评鉴此诗高妙的技法。

人在夜里,听觉会分外敏锐,所以对静夜里的钟声,给人的感受会特别强烈,虽然前面也有写到乌鸦的啼叫,但那是自然界的声音,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声音有催眠作用,要不是诗人愁绪满怀,恐怕早已入眠。

而正是这钟声,把诗人从愁苦的情思出拉出来,使得诗境从前两句的凄清凝重,转而变得空灵清远。

诗人为了表现钟声在诗中的重要性,特意使用了倒装句,本来,诗人应该是先听到钟声,才联想到这是来自寒山寺的钟声,但诗人将「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放在最后,使钟声悠悠不绝,诗的情味也绵绵不尽。

04

此诗最佳这之处,当然是这「夜半钟声」,这夜半钟声的引入,使得全诗的意境丰富到三层,为全诗创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意境。

第一层意境是情思的意境,在诗的前两句。诗的前两句,围绕的是一个愁字,所选用的意象虽然都是现实中的事物 ,但不具有现实的提示性,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都是在渲染诗人的愁思。

第二层意境是现实的意境,悠悠的钟声使诗人从他自我的情思中脱离,开始观照他现实的处境,姑苏城、寒山寺,明确的地点,提示现实的意境。此时是哪个和尚在寒山寺里敲钟呢?又是为什么敲钟呢?诗人的愁绪并没有消失,但是被钟声逼进内心的角落。

第三层意境是想象的意境,这夜半的钟声,打断的诗人的情思,同时又打开了一个想象的桥梁,寒山寺是历史名寺,曾经有那么著名的僧人在此修行,这夜半钟声,就像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回荡在诗人张继的心灵。

你看,就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使得这首诗远远超越了别的写羁旅愁绪的诗,也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千年回响,悠悠不绝。日本人肯定深晓此诗的佳妙之处,所以二战时,他们把寒山寺的寺钟运走了,现在都不知道放在哪里。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41:张继《枫桥夜泊》


谢小楼


这首七绝,为大历唐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全诗以"愁"为中心,随着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慢慢铺开,营造了一种空明静谧的夜色画面。夜半钟声的悠扬,打破这种宁静,却也使得这首诗整个的意境得以升华,那一桥一船,一城一寺,永远召唤着古往今来的闲愁之客,不断去到那里寻梦。《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夜行无人,夜行无月,只有枕着满船的愁,彼此相伴而入眠,然则更难以入眠,那么,是何让诗人一夜难以入眠?只有那夜半的钟声,在远处悠扬的时候,会告诉我们答案。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首诗提出了新解,也得到了诸多证据支撑,也获得了一些学术上的认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当代学者考证,"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将落未落,而是村庄名或桥名,"乌啼"并非是乌鸦夜啼,而是山的名字。"江枫"也不是江边的枫树,亦为桥名。这样的话,那月色的朦胧、在渔火映照下若影若现的枫树以及让人心动的乌啼声,都已不复存在,都已在悄然间流逝不在,如此一来,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竟然变得那么具体而实在,只是简单的意象罗列,那幅朦胧静谧、清冷空明的江南水乡秋夜枫树图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连串村庄名或桥名的堆砌,毫无美感可言。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更愿意去误解,我们更愿意相信残月已落,乌鸦夜啼,枫树环桥。因为当这个错误发生的时候,便注定了一眼万年,注定了不会随着历史的灰烬湮没不在。


一往文学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作者乘船经水路到达姑苏城外时,已近黄昏。唐代规制,地方城门未时(下午一点钟到三点钟之间)关闭,也就是三点钟前就关闭了,作者因而无法入城,只好泊船松江之上过夜,暂行暂止,我想古人写诗也不会无缘无故,或许借物遣怀,或许咏物言志,或许借景抒情,或许有感四季天象之变化无常,节日花卉,鸟兽鱼虫,游览名胜,遍赏古迹,都市江村,伤离别,思乡思亲,塞外与江南并举,风云雷电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琴棋书画酒,爱情与讽怨,馈赠酬答,甚至偶尔玩个自题简直类似于现在的朋友圈自拍。

张继此诗绝妙之处在于用记叙的方式描写了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又运用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人与景的协调。本诗将叙述与描写交织交错在一起,就像织布用的经线与纬线一样,结合本诗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的把控,更加显的大气磅礴,有经天纬地的从容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此两句大抵能推理出写诗的时间,农历初七初八,月球在太阳以东90°左右,日落后6小时跟着落下。此刻的月相,就是上弦月,诗中“乌啼”并不是指乌鸦在啼叫,而是指月亮从乌啼山落下的意境,乌鸦生活习性,晚上一般不会飞翔啼叫,但是如果受到惊扰,也会飞鸣。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唐代王王维也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几首诗可以相佐。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月亮落下乌啼山还是月落惊扰了乌鸦而发出鸣叫,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杰出才智与巧妙安排,才恰如其分地将月落的静与乌啼的动揉捏在一起,又应情应景的将画面错落的安置与诗句之中,运用如此的手法,就不难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了,寒山寺前的松江上有两座桥,一座是江村桥,一座是枫桥,当时在江村桥下面应该是已经挤满了停宿的渔船,船夫只能将船停泊于枫桥之下,所以才有枫桥夜泊的话语,如此推理,则合情合理,半夜渔火又是怎么回事呢,渔家辛劳,当然是为一天的劳作而做准备,如半夜动火做饭,缝补渔网收拾渔具都有可能,两桥相对灯火微明,一点灯光,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寂寥之情相伴自然环境的霜寒之境,诗便成!苏州地处江南,农历十一月就有霜,江风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广阔而辽远,延伸到江岸的尽头,由此而推测此诗作于冬月七八日,当时最有可能的就是作者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坐船到江浙一带逃难,锦绣的前程和正待有一番作为的仕子之情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而消失。作者的失意之情,沮丧之情,,失落之情无法言表,仕宦之途渺茫,正所谓“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时荣”,虽然夜已深,但是愁烦之心导致无法入眠,辗转反侧,遂侧立船头,点点渔火引燃诗人情愫,人立于船头,周围远近高低之景将作者置于中心点,像极了摄影中的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两种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没有任何剪辑画面,没有任何PS镜头,没修图没打码没美颜,一气呵成,隽永留长。

于情于理也好,揆情度理也好,总之过分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是枉然,如果过度的抠字眼,要让诗中每一句都去对应景物,则全诗便索然无味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侧立船头,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看周围的风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倾听静寂的夜晚声音,忽而远处的寒山寺传来钟声,静动的结合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契合,以诗人为中心,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这一声钟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晚,惊醒了乌鸦,荡涤了作者的心灵,让夜晚的一切有了短暂的喧闹,但又很快回复了宁静。人在江湖,怎能置身事外,往往更多的是一份身不由己吧。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想来都是一理。


一缕英雄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它究竞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这首诗是张继的一首《七绝》,我们来重温一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今湖北人。后人评议:"为人博识善议,清风秀骨,有道家之风"。在安禄山叛.乱期间游历吴、越一带。唐代宗大历年末,担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政绩突出。他的诗多以豋临纪行,也有关切时事的诗篇。诗体清迥,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流传自今不衰,绝非偶然。它犹如一幅朦朦胧胧的美丽图画,又如"犹抱瑟琶遮面"的美人展现在我们面前。静静的夜晚,朦胧的夜色,船儿靠在枫桥之下,点点渔火隠隐照在江面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由得诗人愁绪满怀。此时,又从寒山寺传来半夜的钟声。这钟声,一声声敲打着难眠而又狐独的心扉。

诗中景物、色彩、音韵巧妙地交织、融合,景色、人物、远处、近处层次清楚而和谐,与诗人的愁思融为一体,只有夜泊的诗人才能有的情素。非主人不能吟出这样绝妙的诗句。



高楼避愁


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和事,尤其是在正值高考招录放榜的当下讲来。

1200多年前,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才子张继进京赶考,满怀期待能证明自己才华的他,却在放榜之日,迎来了一个榜上无名的失意结果。

考场失意,这是张继个人的不幸,却成为了苏州的大幸。落魄江湖载酒行的张继途经苏州,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将满怀愁绪合着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写成了《枫桥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首先以素描的笔法,拉开了一幅只有黑白两色的萧索画面,月和霜,是凄冷的白,夜和乌,是寂寞的黑。继而,江枫和渔火在黑白的思绪中,展现出局部的暗红,却远不能温暖整个失眠的夜晚。画面接下来随着诗人的诗笔荡开,从枫桥边直到姑苏城外寒山古寺的所在,那是因为有划破苍茫夜色的钟声相牵。这夜半时分响起的古刹钟声,撩拨着客船之上羁旅诗人愁苦落寞的心弦。是劝解,是鼓励,是祝福,还是召唤?或许,不同的听钟人,会生出不同的感叹。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有颜色,有声音,可画可感,可思可悟。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尤其是夜半闻钟的情景,饱含未尽之言,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写愁的经典。从而还衍生出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让苏州一座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拱桥名满天下,名字也由原本的封桥改作了诗中的枫桥。更让原本名声不显的寒山寺,从此跻身中国十大名寺之列。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寒山寺举办了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在日本也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此诗。1929年,对此诗已经爱到魔怔的日本人还在本国青梅山仿照苏州寒山寺筹建了一座寒山寺,同样立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并建“夜半钟声”钟楼一座,亦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枫桥”。当然,对于正版的苏州寒山寺钟声,日本人更是抱有朝圣般的心态,在苏州寒山寺举办听钟活动之后,日本人每年都会组团来中国听钟。唐朝的张继,至今都还在为苏州的GDP做着巨大的贡献!

1200多年过去了,谁还记得当年上榜的状元是谁?但一个落魄书生的失意愁苦之作,却惊艳了千年,产生了跨国的影响。自古得失之事,真是玄奥难参!顺便说一句,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复读生张继终于得中进士,但春风得意的张进士却再也没有一篇诗作可以与当年的失意之作相提并论……


一水诗书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为本首诗中字词的跳跃性,出现一种"似连而断,似断而连”,的空白,在理解上会产生了多种歧义,于含蓄的意象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朦胧、深邃、多层次的审美意境,心里能感受到这种氛围,但用语言却难以表达,《枫桥夜泊》的意境达到了诗歌艺术颠峰。所以后人在解读这首诗产生了许多的见解,仿佛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试着从个人认识的角度上去解读自己所理解的《枫桥夜泊》: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释义:月亮从中天落下去,皎洁的月光变得晕淡了,惊动到栖息的乌鸦,啼叫声回荡在静夜里,月华飘洒在夜空里,像霜般闪烁着点点光斑。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释义:江边的枫树在夜里浓重的暗影与江中的渔火的光亮相对映衬着,浓重的树影静穆在幕色里,像沉沉地睡着了;而孤零的灯光在幕色里,迷朦着悠怨的氛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释义:在这寂静、疏旷的姑苏城外,距离枫桥江边不远处还耸立一座佛家圣地一一寒山寺。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释义:夜半寺中的敲钟声,划破了静夜的凄凉,传到江岸停泊的客船上,撞击着诗人沉浸在家国破败的愁绪,引发诗人对佛家那种人生无常,看淡苦难的体悟。

因为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倾向性被深深隐藏起来,而且诗人选取了一组寂静、凄凉的意象群来营造诗境的氛围,借以表达诗人客居它乡的漂泊、凄凉之感,而且诗人在选取意象(主观情感过滤后客观景物)时,读者只能通过意象的变形:霜满天,江枫的睡状、渔火的愁态都予以了比喻、拟人化,形成了虚幻性意象,来领悟诗人情感思想,所以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产生高度典型的意象,丰满、含蓄的意境,形成了"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理想。]

《枫桥夜泊》这首诗选取意象很有空间层次、疏密程度、动静结合、明暗搭配。从空中的"月落、乌鸦、霜满天"到地面上的"渔火、枫树"形成由高到低的空间层次;把"月落、霜满天″与“乌啼"相对而形成动静结合;"渔火"与"江枫"形成了明暗对比;一、二句中密集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与三、四句疏朗的意象:"寒山寺"、"钟声"、"客船"形成疏密对照。[这首诗通过景物的动静、明暗、由高到低、疏密相兼全景式、次层性构建,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艺术特征。]

另外《枫桥夜泊》中,诗人先通动让客观景象情感化,形成一系列的凄凉、孤寂的意象,甚至把"霜满天"、"江枫"、"渔火"的意象虚拟性的变形,而使诗的境界在更深、更远、更广的层次上展开,境中蕴含之蕴更加深邃,显示出诗义的情感的朦胧和含蓄。如若一二句还处"情境"的范畴,而三、四句则提升向"意境"的范畴。在这首诗中一二句到三、四句的跳跃,由世俗世界(孤寂的江边之境)向脱俗世界(佛家之境)的转换,产生了更大诗义空白,这个空白依靠读者展开想象去补充。[诗人的这种大幅度地转换场景,是为"造意"而为,使诗意从情感层面向哲学思想层面提升,即诗人夜半听到寺庙钟声引发对佛教"超脱困苦"、"人世无常"的体悟,这是最高层次"意境"的审美范畴]


梦里花落知多少718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是诗人张继(进士),因逢国家动荡,仕途遥远,逃离京城来到苏州枫桥夜泊(宿)而作。

枫桥铁铃关,是古运河船只进入内河的一个关卡,有将士把守,故又称‘’封桥‘’。而在它对面不远有一桥叫‘’江村桥‘’,在这两桥之间的河岸,是南来北往的渔船,到晚上来夜泊的地方。古时一般船只夜里不赶路,靠岸后卖一点油盐、米、菜等,明天一早再赶路程。在这段河边,不断有船只来停靠,渔火点点。

在江村桥的东桥堍,就是有名的寒山寺,而寒山寺的正门就在这里,寺内的巨钟,每到一更要敲一下,五更敲五下,夜半归来的渔民对这钟声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了。

以上介绍便于读者对诗句的理解:

月亮西沉霜雾很重,远处传来几声乌啼,诗人的船停泊在江村桥和枫桥之间的河岸边,对着不断归来的渔火(船上的灯,晚上作息烧饭时用)在发愁——仕途、国运。在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传来了三下钟声,原来已是半夜了,还有零星的船只来停泊。(古时人们出行喜欢乘船走水路,并且船只停泊不是随便在江边可以靠岸的)。


海阔天空我傲游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羁旅诗。

在历代众多诗人词客的羁旅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著名诗章。这首诗与后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夊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异曲同工。写尽愁字难见愁,满腹忧愁与水流。

“枫桥夜泊“用一首七绝的表现手法,描绘出诗人舟行秋夜所见所闻所思的羁旅之愁。

在一个明月西沉,寒霜渐凝的夜晚,诗人行舟江畔。夜空中飞鸟如鸦,啼空而过;渔火闪烁,一晃眼前;面对激流行舟,碎浪如钩,勾起诗人满腹忧思,“对愁(而)眠“。不知不觉中,来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已是夜半,系舟泊船,只听寒山寺僧人的钟声已经敲响,仿佛告诉人们客船到了。.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黑暗与光明相映(“月落丷、“霜满天"对“渔火“),无声与有声衬托(“对愁眠““城、寺、夜半”对寂夜“钟声“),景为情中之景,声为意中之声,愁为淡淡行愁。“对愁眠“是此诗诗眼,虚与实、景与情、黑夜与光明(渔火)、无声与有声,皆为诗眼服务,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如《古唐诗合解》所言:”此诗装句法,似连而断,似断而连。”说它是一首杰作毫无夸张!


老狼48440790


这首诗好在哪儿啊,我认为是好在意境和留白。

即使你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仅仅看这28个字,也能感受到一股忧愁。

这是意境。

全诗写愁,然而全文只有一个愁字,其他都在写月亮、寺庙、钟声,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

这叫留白。

起首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说月亮落下了,乌鸦在啼叫,霜气满天。

月亮本来就是诗人惯用来表达忧愁的事物,乌鸦代表着不吉祥,霜气带给人的是一种寒意,你看这一句,7个字写了3个事物,内涵都是“忧伤”。

再来,江边的枫树,渔船上微弱的灯光,世界之大,却只有这两样景物,透出的是寂寞。而这句讲枫树和渔火拟人化了,好比两个寂寞的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伴着忧愁入眠。

这两句诗,明里写了月、乌、霜、枫、渔火,其实暗里还有个“不眠人”,就是诗人自己。可以说元素用得非常密集。

而月落乌啼又是动态景象,江风渔火是静态,这一静一动对比也非常巧妙。

接下来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你的思绪还在眼前的江风渔火上的时候,诗人突然把镜头甩到远方,根本不给你细细品味的机会。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想必是在镜头堪堪能达到的最远处,黑压压的山上孤立着一座寺庙。这寒山寺本来只是一个寺庙的名字,可以结合本诗的意境,对比前面的霜和愁,这个“寒”字真的是非常应景。如果这个寺庙叫欢喜寺,张继同学可能要骂一万句mmp.

我们可以想象,愁得睡不着觉的张继,一个人躺在渔船上,夜已三更,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

这钟声不但侧面衬托出了夜深人静,同时也揭露了诗人的情感——心里还在发愁,钟声可不是鸡血,而是忧愁的催化剂。

这两句写得非常简单明了,就说了一个事:钟声。

诗人好像是要表达: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这就是意境和留白。



也可自话


《枫桥夜泊》是中国最早的印象系列的全景电影。作者张继就是一千年前的张艺谋。

导演张艺谋在全国各地的著名景区导演了一系列的歌舞表演,比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等,看似简单,其实他的伟大之处是把本来就美丽的风景胜地用现代声光电的手法画龙点睛。如同给景区打包并且安了个把手,旅游者游完了美景,可以提起来带走了。

就像以往的奥运会开幕式都是大型团体操表演,张艺谋导演的2008年奥运会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突破了团体操的形式,演出了一场声光电的全景电影。

以往的诗人在描述风景时都会有两种手法,一是过度的形容,二是过分的表述自己的志向。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比如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都是写风景的著名诗篇,但是要拍成电影很难实现,镜头表现不出来。

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同一部现代化手段的声光电的实体表演,就是一部旅游风景片。镜头一开始是一个定格画面,在朦胧的笼罩着大雾的河面上,只有两岸的树木在夜幕下点缀一点暖色,画面中用快进的方式表现一个月亮的运动过程。紧接着一个特写镜头推倒了停泊在河边的小船上,船头挂着鱼灯,镜头开始摇移到小船的各个角落,熟睡的船夫,难眠的书生……画面的配音先是乌鸦的叫声,显得整个画面凄苦宁静,紧接着钟声响起来,镜头切换到寒山寺,这时画面动了起来,几条小船划了过来,在静静的水面上只有桨与小船的摩擦声,吱嘎,吱嘎……

张继用写实的手法把每个细节写进了人的大脑印象之中,难怪他没能考中,唐朝的时候没有电影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