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寶寶黃疸高,有什麼辦法可以退黃疸?

用戶8701448241149


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黃疸其實是新生兒具有抗氧化保護作用的積極正常的表現。並不是部分醫生和家長們認為的出現了就立即要“消滅”的“壞人”。

在國際上,黃疸需要治療的數值也越來越寬鬆,從原來12就要去照藍光,到現在15甚至18之下都可以不用額外治療。國際上對黃疸的認識也逐步的迴歸理性。但是大陸的父母還停留在看到黃疸就“如臨大敵”,甚至母嬰分離導致母乳餵養失敗和障礙。下面就讓我們認真看看臺灣劉博士的文章,更多的瞭解黃疸吧!

1、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2、為什麼新生兒會有黃疸?

大多數的新生兒會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但絕大部分都是生理性黃疸(含母乳性黃疸),很多父母看到黃疸就膽戰心驚,卻不知道這是正常嬰兒的正常反應,並不是需要特別擔心的問題。黃疸的形成是因為新生兒有較多的紅血球數目,而且他們紅血球的壽命70-90天,又比成人的120天短,紅血球被破壞後經一連串反應後產生膽紅素,就會引起黃疸,皮膚、眼白等處就會發黃。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是因為病理性的問題導致黃疸,比如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泌尿道感染。如何分辨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接著看下文。

3、膽紅素是一種抗氧化劑,少量的存在體內反而對新生兒是有益的,所以黃疸數值只要不超過255μmol/L(15mg/dl)是不需要特別去治療。

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但介於12 mg/dl ~15 mg/dl的黃疸,孩子除了皮膚黃染外,但在食慾和精神方面都沒有多大影響的情況下,一般在一個月內症狀就會自動消除(也有一些孩子會持續更久),都不需要太過著急與治療。

4、黃疸的寶寶不需要停母乳!

少數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在國內很多醫生,會要求媽媽停餵母乳,但要強調的是除非血清膽紅素大於306μmol/L(18mg/dl),才需要暫時停喂,因為如果暫停哺乳48小時,膽紅素就能明顯下降達50%,所以停喂48小時後可以再繼續哺餵母乳,只要增加餵母乳次數及奶量,增加寶寶排便次數和量可降低黃疸。千萬不要因此而改喂配方奶。

在大陸一般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即為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只需頻繁餵奶,能加速排便和代謝。但只要超過204μmol/L(12mg/dl)即建議照光治療,其實是不需要的再次提出新的觀念,若根據最新的國外研究報告指出,血清膽紅素大於255μmol/L(15.0mg/dl)時,才需要進一步治療,也就是照藍光。

b. 茵梔黃

在國內醫生會建議不超過204μmol/L(12mg/dl),就是正常的生理性黃疸的新生兒服用茵梔黃加速黃疸消退,但茵梔黃,除了說明可以降低谷丙轉氨酶外,並沒有確切可以降低膽紅素而達到退黃疸的作用,而且只要是正常生理性黃疸,增加餵食促進排便,寶寶膽紅素自然能消退。所以常有爸媽問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茵梔黃呢?在國際的新生兒科學領域裡,並沒有服用茵梔黃可以降黃疸的證據喔!另外對於G-6-P-D缺乏的寶寶(俗稱蠶豆症),若服用茵梔黃則會有溶血現象,更會讓黃疸加重,也是必須要注意的。

治療黃疸用茵梔黃的不利影響漸漸得到大家的認知。

6、新生兒黃疸回家該注意哪些呢?

老一輩的人可能會認為,把寶寶照日光燈或置於強烈太陽光下曝曬,可以讓黃疸消退,其實這樣做相當危險又無效的作法, 嬰兒可能會因強烈的光線傷及視力,也可能引起脫水休克。

在正常的日光燈下或於日光燈一般光線下觀察寶寶膚色比較準確,新生兒的黃疸大約是由臉部先開始,嚴重時膚色黃才會黃到身體與手腳。建議父母親用自己的手掌和寶寶的膚色相比,如果發現黃疸在身體軀幹部份時,可以再觀察;如果膝蓋以下的皮膚也出現黃疸時,則應帶寶寶返院檢查膽紅素的數值。

總結:

雖然新生兒黃疸是需要關注的,但可以毋須過度擔心和緊張,畢竟國內對於黃疸值的界定,治療標準仍是高於國際的,所以若您的寶寶測到的數值是高於國內標準204μmol/L(12mg/dl)時,此篇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心連心好月嫂


黃疸分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出生3~7天后會出現黃疸,大約持續一週後消失,在此期間要多給小寶寶曬太陽,皮膚露的儘量多的曬,現在這氣溫不冷不熱的,給寶寶只穿個尿不溼,再穿個小肚兜或肚皮上蓋個毛巾護住肚臍就行了,曬太陽時記得護住點小寶寶的眼睛。多多觀察孩子的皮膚顏色的變化,如果寶寶皮膚的顏色一直不退,可以去醫院。(我家寶寶是生理性黃疸,當時就是黃疸值一直不降,於是去醫院照了藍光。)

母親要儘早開奶,讓寶寶多喝奶水促進胎便的排出。

病理性黃疸

如果孩子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並且黃疸的程度重,發展快,消退晚,或消退後又重複出現,就可能是病理性黃疸,要及時到醫院照藍光治療。

在醫院治療時,醫院在給寶寶照藍光的同時會給寶寶掛葡萄糖水進行營養水份的補充的。照藍光一般3天這樣,看寶寶的恢復情況而定。在住院期間,寶寶不照藍光時,寶媽可以給寶寶喂些葡萄糖水,多多排尿。


喵媽育兒經


我兒子生下來也是黃疸。當時比較高。是早產。在醫院保溫箱裡面住了一個星期,然後回家黃疸都沒有褪去,最後還是到醫院專門去新生兒黃疸的,又住院一個星期才褪了。現在我兒子白白的。非常可愛。



婺源夢姐


如果黃疸不是很高就多曬太陽但是2以上還有就是久了都還有黃疸那就要去醫院看看,我家寶貝出生都還好後面回了家她們都說沒事結果我們不放心然後去醫院都黃疸很高然後住了幾天院然後就好了,但是有一些是病理性有一些是生理性的,有的會慢慢好,如果還是木有降下那就得去醫院測一下看黃疸多高


唯一215894596


寶寶黃疸高一定要先找原因哦,千萬不要相信偏方而耽誤了寶寶。

先給大家說一個例子。

那是一個快滿月的寶寶,從出生後3-4天開始出現黃疸,不是很高,並有到達光療的指徵。

寶寶的精神狀態也還好,一切都跟書上的生理性黃疸符合。


唯一不一樣的是,都快滿月了,寶寶的黃疸還是沒有退,也沒有降下來的趨勢。

於是家裡人帶著寶寶來看醫生,醫生一檢查,發現孩子臉色除了黃還有點不夠紅潤,仔細觀察,發現手腳有點小抽動。

於是馬上給查了血,做了頭顱CT。

結果出來後,竟然發現寶寶已經中度貧血,而且最恐怖的是,寶寶的CT顯示顱內有一個大血腫。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晚發性維生素k1缺乏症,寶寶顱內的這麼一大塊血腫,隨時可能會危及寶寶的生命。

幸好發現及時,醫生馬上安排寶寶做了急診手術,才撿回來一條命。

所以寶寶黃疸千萬不能大意,雖然很多寶寶的黃疸是一個良性過程,能自己慢慢消退,但仍有少部分黃疸,但是有其他原因引起的。

哪怕只有1/1萬的概率,我們也不可能在自己寶寶身上冒險。

所以當寶寶出現黃疸的時候,我們要做到

  • 查明原因;
  • 當黃疸達到光療指針時,不管什麼原因,都要及時光療退黃;
  • 密切觀察寶寶的表現,比如精神狀態,吃奶情況,有無抖動等等。


關於抖動,如果不是專業的兒科醫生,其實是很識別的。

因為一兩個月的寶寶本身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好,也存在肢體抖動的情況。

這種抖動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如果爸爸媽媽有看到,建議視頻直接錄下來,需要的時候再給醫生看。


我是小果醫生,三甲醫院兒科主治醫生,二寶媽媽,從醫十年餘,歡迎關注兒科醫生小果,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兒科醫生小果


治療黃疸靠譜的方法,按照等級的高低,分為多餵奶,照藍光,換血治療,其他的都沒有太好的效果,當然有時在黃疸重時會用些白蛋白,根據孩子病因使用丙種球蛋白等,那是必要的。
1.多餵奶。咱們知道黃疸就是因為膽紅素升高導致的,膽紅素本應該經過肝臟,進入腸道,之後通過大便排除的。但是,如果膽紅素生成的多,排除的少,就會經過血液滲透到皮膚表面,表現為黃疸。所以,在黃疸不重的時候,就讓寶寶多排便,能多排除膽紅素,降低黃疸水平。多吃奶的意思是讓孩子吃夠,而不是過度餵養,如果孩子都拒絕吃了,別硬塞啊。達不到藍光照射標準的,都可以通過多餵奶降黃疸。
下圖是藍光照射的標準,以孩子的出生日齡定。綠色是健康足月兒的指標,大多數孩子看這個就行,如果孩子是早產兒,或者生後有些疾病,需要請醫生評估。

2.藍光照射。這是目前用的最多,也是非常安全的方式。原理是通過藍光將不容易排除的膽紅素轉變為容易排除的,促進黃疸的消退,這項治療方式非常安全,不要擔心孩子受罪。有一點是達到標準再進行藍光照射,達不到標準無需的。
3.換血治療。如果黃疸非常嚴重,為了防止導致膽紅素腦病,影響孩子大腦,在藍光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需要換血治療,直接把血液裡面的膽紅素給置換出來。這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但是都是最後關頭才用。
大多數孩子通過多餵奶,黃疸就能好了,少部分需要藍光照射,使用換血的非常少,家長們不用過於擔心啦。

兒科醫生孔令凱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


黃疸在新生兒中很常見,可發生於嬰兒出生後數日內。當嬰兒血液中的膽紅素較高時,即可發生黃疸。


黃疸可導致皮膚和眼白變黃。它往往始發於面部,可擴散至胸部、腹部和雙上肢。它最後可擴散至雙下肢。一般來說,越往下、往肢端進展,提示黃疸越嚴重。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有黃疸?


方法:用一根手指按壓孩子的鼻子或前額,然後抬起手指。如果被按壓處的皮膚呈黃色,則孩子患有黃疸。建議在白天、充足自然光線下觀察。


黃疸有什麼危害?對寶寶損傷大嗎?


檢查嬰兒是否有黃疸非常重要,因為膽紅素水平較高如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腦損傷。黃疸除了外觀上的改變,對新生兒所造成的損害主要有兩個層面:

1. 原發疾病:如溶血、感染、膽汁淤積等,這些都需要治療;

2. 膽紅素腦病:膽紅素對寶寶造成的最大損害,必須積極預防治療。


母乳性黃疸如何處理?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排除性診斷,也就是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寶寶黃疸的病因後才能確診。當寶寶出現黃疸,首先應該是醫院就醫,由醫生判斷黃疸類型。


如果是母乳性黃疸,母乳停還是不停?要看血清膽紅素值決定。根據中華醫學會 2014年10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 血清膽紅素<15mg/dl時不需要停母乳,還要適當增加餵養次數;

  • 血清膽紅素>15mg/dl時可暫停母乳3天,改人工餵養;(國外指南並沒此規定)

  • 血清膽紅素>20mg/dl時則加用光療。



新生兒黃疸的干預目標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預防重度高膽紅素血癥與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光療是最常用的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諸如服用茵梔黃製劑、喝葡萄糖水、民間偏方中草藥、直接曬太陽等都是不建議的退黃方法,益生菌一般也幫助不大。


  • 出生後儘早開奶:提高寶寶母乳的攝入量,以促進孩子胎便的排出

  • 隨母出院後及時監測:寶寶膽紅素數值達到一定數值需要及時干預



  • 儘早開奶,多吃多拉,及時監測;

  • 存在病理因素,針對病因處理。


新生兒隨母出院回家後,多久需要去醫院測黃疸?


我國目前大部分產科陰道分娩新生兒在出生後48至72 h出院,剖宮產在96至120 h出院。

  • 寶寶生後第4天開始:如果膽紅素>12mg/dl時,建議每天監測膽紅素值,看是否達到光療標準;

  • 如果膽紅素<12mg/dl時,建議3-5天監測一次,持續關注至黃疸消退。同時,需要關注孩子的大便顏色。如果大便顏色很淺,呈淡黃色或灰白色,需要儘快就診排除肝臟疾病。

如果孩子有以下情況,請聯繫醫護人員:1.黃疸在加重;2.出現重度黃疸的症狀:重度黃疸患兒可出現膝部以下的小腿皮膚呈橘黃色或黃色,還可能有如下表現:難以醒來 (嗜睡)、哭聲尖銳 (尖叫)、不開心和持續哭泣 (煩躁、激惹)、保持身體彎曲或頸部後傾 (肌張力增高)。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如何區分,以及治療的區別


關於「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這兩個沿用多年的概念,其臨床意義已經不斷遭到質疑,臨床上不斷有在生理性黃疸所規定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以下而發生了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病例發生。


因此,應該依據患兒胎齡、日齡及影響新生兒黃疸的高危因素來評估患兒風險,以邊對存在潛在風險的患兒及時發現,儘早干預,防治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簡單說就是,不要糾結是否生理性黃疸,會誤事;如果黃疸寶寶膽紅素值已經達到干預標準,就給予及時的干預。


新生兒黃疸達到什麼數值需要光療?


新生兒出生後的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光療標準很難用單一的數值來界定,不同胎齡、不同日齡的新生兒都應該有不同的光療指徵,另外還需考慮是否存在膽紅素腦病的高危因素。


下圖是胎齡≥35周的新生兒光療參考曲線。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乏,窒息、顯著的嗜睡、體溫不穩定、敗血症、代謝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癥等。

黃疸新生兒能打疫苗嗎?


根據2014年10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和2019年2月《特殊健康狀態兒童預防接種專家共識之十一:嬰兒黃疸與預防接種》:母乳性黃疸的嬰兒,若(醫生評估)一般情況良好,沒有其他併發症,則不影響常規預防接種。病理性黃疸患兒生命體徵平穩,可正常接種乙肝疫苗。但是目前多數社區疫苗接種點對孩子膽紅素值有要求,建議與接種人員理性溝通。


病理性黃疸患兒需及時查明病因,暫緩接種其他疫苗,建議前往專科門診就診。一般建議待黃疸消退後再行預防接種,推遲接種並不會影響疫苗效果。

參考資料

  •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reatment-of-unconjugated-hyperbilirubinemia-in-term-and-late-preterm-infants
  •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誌, 2014, 52(10): 745-748.
  • 蘇州市/上海市/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兒童免疫與健康聯盟. 特殊健康狀態兒童預防接種專家共識之十一: 嬰兒黃疸與預防接種[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9, 34(02): 87-88.


關注【小滿醫療】,學習更多靠譜育兒知識!


小滿醫療


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後2~3天,淺黃色限於面部和頸部,或影響軀幹,眼睛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點。除了皮膚和眼睛之外,生理性黃疸通常沒有其他症狀,偶爾會有輕微的不適。再次強調,60%-70%的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的,可以自行解決,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病理性黃疸:通常出現較早,會在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並且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染黃,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2~3周仍不見好轉,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重複出現。病理性黃疸常伴有病理症狀,如孩子精神差、不願意吃奶,甚至有一些原發病的表。病理性黃疸會影響兒童的聽力,神經系統等,需要父母和醫務人員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治療。

在陽光下使用藍光和綠光來治療寶寶的黃疸是最常見和直接的治療方法。新剛出生的寶寶比較嬌嫩,在曬太陽的時候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

1、首先要保護寶寶的眼睛,可以在家用黑布製作一個眼罩,給寶寶戴上。

2、做好外生殖器的保護工作,在陽光下寶寶穿上尿布(專用藍光尿不溼)就有防護作用。

3、隔玻璃曬,減少紫外線對新生兒皮膚的傷害;注意每次曬的時候注意換體位,先仰曬,再翻過來曬。

4、曬太陽的時間需要每天累積2-4小時;

5、在陽光照射後,需要給寶寶喂一些奶或水,以便寶寶排出膽紅素。

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簡單,療效好、見效快的方法。可以通過照射將體內的膽紅素轉化為其他物質,使體內積聚的膽紅素可以找到另一個出口。黃疸症狀就能逐步改善,最終全部消退。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小黃人的新生兒確實很多:

1、 人體血中的紅細胞老化後,會經過代謝產生一些廢物,其中一種叫“膽紅素”的廢物如果太多了或者趕不出體內,就會堆積下來,這就是黃疸。

2、 新生兒黃疸的概率比較大,70-80%的寶寶都會得。這主要是寶寶剛出生時,肝臟肝能還不夠完善,無法排除體內的膽紅素,就只好變成小黃人了。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1、 寶寶出生後,媽媽越早餵奶越好,最好半小時後就餵奶,24小時內儘量多喂幾次,早點開奶,寶寶能吃能拉的,就能早點把黃疸趕走。

2、 生理性黃疸的寶寶,一般在第5-6天皮膚就會恢復正常,多餵奶,適當曬曬太陽就行。

3、 病理性黃疸的寶寶,就需要在醫院進行藍光治療了。爸媽千萬不要覺得沒事,就不遵醫囑強行帶寶寶回家。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新生兒黃疸60~70%都是生理性黃疸,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治療,多吃,多拉,就OK了。

因為胎兒在子宮裡面是低氧環境,寶寶出生後面臨高氧環境,這樣膽紅素會升高。而新生兒寶寶肝臟發育不是十分成熟,膽紅素又依賴於肝臟器官代謝,然後再經腸道排出體外。所以如果膽紅素超出了寶寶排瀉的速度,這樣就出現寶寶黃疸。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寶寶出生第2~3天出現,到寶寶5~7天是峰值,然後開始慢慢消退,一般到寶寶半個月時就沒了。如果是早產兒或多胞胎的話,則可能會延遲到滿月才能好轉。


生理性黃疸的護理:只要做到“多吃,多拉”這4個字就好了。意思就是多給寶寶吃奶,適量給寶寶喂點水,讓寶寶多拉便便就行了。

有些藥物比如說“茵梔黃”,其作用機理就是讓寶寶拉肚子。但是這類藥物副作用很大,可引起寶寶腸炎,有的寶寶屁股都拉紅了,所以現在不推薦。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生24小時內就會出現,這個就比較麻煩一些。


如果寶寶黃疸指數在15以下,包括母乳性黃疸,都可以通過勤餵奶,多排瀉就能慢慢緩解。如果黃疸指數在15以上,則需要去醫院做藍光治療。當然,自家買個藍光機也不貴。

如果醫院診斷寶寶黃疸比較嚴重,比如說黃染已經到達寶寶下腹部和腳部,黃疸指數異常偏高,寶寶情緒異常,精神萎靡不振,吃奶也不好好吃,或者患有腸梗阻導致排便困難,這樣黃疸長久不退的情況,為了預防寶寶出現黃疸性腦病,這時需要進行換血治療。這種概率雖然不高,倒也是有的。

祝:寶寶早日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