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唐喜成大师生前谈自己的声腔珍贵音频

谈起唐派,就不得不提及唐派创始人唐喜成,唐喜成原名唐发伸,河南省开封市洧川县(现已归尉氏县管辖)人氏,自幼家境贫寒,10岁时入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万乐班学戏。因其刻苦好学,先后受到魏海潮、高永安、吴同宝、秦良恩等艺人的教授,不久便饰演了豫剧传统剧目《困铜台》、《双官诰》、《对花枪》、《纪母求信》等旦角剧目,人称“响八县”。然好景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声期的到来,唐发伸出现了戏曲界常说的“倒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当时的小发伸并未气馁,而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武戏基础,更是喊出了“二本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派艺术就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师不断的实践探索而逐渐在豫剧界中站稳了脚跟。

唐喜成大师生前谈自己的声腔珍贵音频

唐派艺术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豫剧观众和界内人员的欣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唱来毫无脂粉之气,且表现出男子汉的阳刚之美,一派龙吟虎啸之音”其具体特征有:一、以祥符调唱腔为基本唱腔结构,吸收融合其他地域唱腔流派。如在《南阳关》城头一折中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将唱腔改用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二八板】为主体进行了【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等板式的衔接。再如《辕门斩子》二进帐一折中“不提起过往事却倒还好”一段的最后一句唱腔则采用的是豫东调与豫西调的移位唱法(即短暂性的转调);二、音域宽广。唐派唱腔的一般采用降B徵调式,音域是一般在g1――g2,有时也能经过性的到达降b2。如在《三哭殿》中“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中的“称”字其旋律就是经过性的达到了降b2使得旋律流畅的同时更凸显出了唐派高亢明亮的唱腔特点;三、其表演可谓是“素而不俗、雅而不华”,特别是唐老先生的表演更是入木三分,身入戏境,观众观之不觉以入戏中。唐先生老家因在河南中部地区,所操言语尽是中州之音,故在表演中无论是韵白或唱腔皆以中州之韵为基础,这样的唱腔韵白加上表演就更使其表演接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唐王李世民瓦岗起义,与众位英雄血战疆场,曾经的马上统帅是何等的威风,而在唐派名剧《三哭殿》中,唐老先生所饰演的唐王李世民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惧内”的皇上,但仍不失其为顾全大局的明君之举,把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唐喜成大师生前谈自己的声腔珍贵音频

唐派,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广大豫剧观众的青睐,其传承发展更是由唐老先生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了现在的“遍地开花”,毫不夸张,在当今的豫剧界更是“无生不唐”、“十生九唐”,其弟子、再传弟子众多,一派丰硕景象。唐老先生一生收徒近二十余人,如贾庭聚、杨志礼、颜永江、袁国营等,在这些一代传人中,他们谨遵恩师临终教导,将“唐派艺术传承下去”,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唐派唱腔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薪火相传,现今可谓桃李满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