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熊玲:早戀,早戀

怎麼看待現在中學生早戀成風現象?

熊玲:早戀,早戀

在“今日頭條”的眾多提問中,此問是備受關注之問,參與回答的就上數千人。這一高關注本身,反映了中學生早戀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社會現象。

既然是受爭議的,那無論中學生早戀多麼成風,充其量是不好也不壞的事,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事。或,就是一個平常的事情。但問題在於,人們為啥這麼關注孩子早戀?早戀為什麼會成風?早戀在家長那裡成為了什麼?

首先,從早戀是什麼說起。早戀,彷彿是說一個人提前戀愛了。若把12--18歲的中學生談戀愛定為早戀,那就說明,人正常的、該談戀愛的年齡應在18歲以後。這個劃分和“早戀”這詞的訂立,是怎樣由來的,有無科學依據,有沒現實意義?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戀愛是一種柔美溫暖的感覺,或叫愛的感覺吧;戀愛的方式有單戀或叫暗戀,有兩情相悅的愛戀;人,生或沒生愛的感覺,完全不跟年齡有關,而只跟你是情感物種有關。嬰兒吸吮乳房開始,就體驗著興奮與飽滿的愛,幼兒一見著父母,就會撲向擁吻。生燃激情,是人與生俱來的本事。人這一生都在經歷愛之情,你喜歡誰,你被誰喜歡,你愛戀什麼,你被什麼所誘惑吸引....都會自然而然的發生。若青春期的他/她想戀愛,你用“學習要緊,談戀愛還不到年齡”等道理,是壓不住的。

早戀,我們暫且理解為是豆蔻年華的愛戀。我不願認為,早戀是不該發生的戀愛,或說,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過早了。

其次,從早戀的暗喻說起。為什麼中學生早戀成風,為什麼中國的中學生有早戀成風現象?問題就在“早戀”這詞,它暗喻了多種意義含混的不該。

熊玲:早戀,早戀

a )“教育”跟本能的衝突。這個“教育”我把它視為學校、家長等人對說服學生別早戀的觀點:早戀對中學生有諸多不好,影響學習或影響身體影響前途等等。學校曾經是禁止早戀,現在好像是“不提倡早戀”。但,正是這一教育觀點,把戀愛給異化、神秘化。正值青春少年,愛誰誰誰是本能,當被教育者和撫養人明令,或勸導“不能早戀,早戀有多種弊端”等灌輸,那麼孩子容易對戀愛這樁事,形成詭異的看法,或有矛盾衝突的感受。往往,在模糊神秘的感受下,更會喚起孩子的好奇心而赴向“早戀”,他們很願意“以身涉險”、以探究竟。

b) 禁忌的誘惑。早戀,是在說你不該在中學期談戀愛,這也暗喻了“偷吃禁果”。但人性就這樣,越禁忌什麼,就越嚮往什麼。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哪裡經得起這兩大誘惑:愛戀本能,禁忌愛戀。中學生早戀之所以成風,不能不說成風背後有這兩大動力。

c) 高關注或強化的效應。許多中國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總逃不過強有力的傾斜:強化性的說教重於身教,道理高於感受,分數重於情感,面子重於自尊,未來重於當下....所以,中學時期的學習與戀愛相比,戀愛就是混蛋、是狗屁、是洪水猛獸。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有些戀愛中的孩子,在學習上更有動力,反而成績提高了,有些戀愛中的孩子,的確有成績下滑。但據調查,成績下滑的孩子,他們被影響的因素並不在戀愛本身,而是對戀愛的種種焦慮,如,害怕被發現的後果,害怕影響學習,害怕分手或怕被拋棄(處理不好情感關係)等心理負擔。

所以,談戀愛,跟學習興趣與成績,本不矛盾,更不是敵對關係,而是外界和孩子自身對“談戀愛”的敏感畏懼,才形成了早戀的又一暗喻:它是損害學習的罪魁。在這一思維的前提下,父母們不得不高度關注孩子的動向,早戀沒有?我們還發現,有些父母對孩子“早戀”的處理是:不時的語重心長叮囑“千萬不能”;對已發現孩子早戀後,採取“圍追堵切”和嚴厲警告等打壓。父母不知,他們這樣對應的做法,才是使得孩子的學習不能專注,是致使孩子陷入戀愛慾罷不能的“罪魁”。父母們對早戀的唯恐態度,像是一種強化劑,無意識的對孩子早戀成風,起到了推波助瀾之效。

熊玲:早戀,早戀

D) 也要承認,中學生容易受社會環境--“早戀”風氣影響而涉入戀愛的。覺得不談戀愛,就不隨潮流似的,怕被看不起。所謂跟風,是屬於青春期孩子的從眾心理。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痴情?早戀,是揹負了青春期戀愛的叛亂,像是不正常感情的代名詞。早戀,跟叛逆期一樣,成為了具中國特色的孩子問題。可我們明明知道,叛逆期,包括早戀,都不是問題,更不是孩子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撫養人自身,存在性格、思維方式、教養方式等缺陷,尤其缺乏當孩子出現一些棘手問題時,不知也不能正確引導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