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农村水田里的泥鳅,是从哪里来的?

克拉克415


在农村呆过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就是山顶上的田都会发现有泥鳅黄鳝,还有一些低洼处的田里面的黄鳝泥鳅很多,很多人觉得没有人往这些甜里面放泥鳅黄鳝,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农村有一句老话,千年的鱼籽,万年的草籽。很多看似干涸的,或者没有鱼,泥鳅黄鳝这些,但是只要有水了他们马上就会出来。

农村的水塘应该很常见吧,以前每一个生产队都会有几个鱼塘就是为了防止干旱的,那么这些鱼塘里会放一些鱼,泥鳅黄鳝这些。这些这些地方常年都有水,所以泥鳅黄鳝也喜欢跑到这里来,那么这些水放水的时候就会顺流而下到了田里。


还有就是泥鳅黄鳝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即使没有水,他们也能在洞里不出来呆很久。等到有水了就会马上活跃起来。

还有可能是一些动物带过来的,也可能是人类不经意间的。

记得以前小时候农村田里的泥鳅黄鳝多的不得了,一个晚上就能抓到十几斤。而且还都是用手直接抓得,那时候也没有放药,电鱼这些,所以泥鳅黄鳝繁殖也很快,感觉怎么抓都抓不完。那时候只要父亲去耕田,每次就跟在他后面捡黄鳝,一个田耕完可能就捡了好几斤黄鳝。每次捡回来都会让妈妈做腊肉炖黄鳝,很好吃,一年能吃上一两次就不错了,不是黄鳝少,而是肉太少。那时候的野生资源太多了,想吃什么了去山上田里走一趟就什么都有了。



可是再看看现在的农村,想吃黄鳝还要去城里买,而且价格也是高的离谱。随着农村大量农药的使用,还有一些人专门放药药泥鳅黄鳝这些,电鱼的,导致农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加上机械化,更是让他们无处可去。可能再过几年泥鳅黄鳝都要成保护动物了。


三农帝国


农村水田里的泥鳅,是从哪里来的?

七星老农家乡在边远小山村,小时候经常在渠道,山沟里,小河里,田里去抓泥鳅,那时候1斤泥鳅可以卖1.5毛钱1斤,一天能捉5斤泥鳅蟮鱼卖掉,把钱交妈妈存着读书,买学习用品与新衣服,心里感觉总是美滋滋滴。

至于说到我们农村水田里的泥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七星老农家乡农田全靠水库,山涧水灌溉了,我发现凡是有水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泥鳅生存,只是活水田里泥鳅多一点,旱田里泥鳅少一点儿。


七星老农小时候,到了晚上还跟着哥哥姐姐们去外边的冬水田里照泥鳅,也就是用一根铁丝绑着一个玻璃瓶子,把瓶中装满了煤油或者是柴油,用纸卷成团塞进瓶子里做灯芯,再用一根小竹杆吊着,带一个篾制的蟮鱼夹,带一把自制的针砸子,天黑后就出发,发现大蟮鱼就用夹子夹,发现泥鳅就用针砸子砸起来后放入提桶里,天天晚上满载而归了,回来后把活的泥鳅黄蟮卖掉换钱,死的就剖了用烟熏干做腊泥鳅,炒辣椒吃,味道儿不错,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留恋着童年的生活方式呀。


我们老家田里泥鳅一般上游大水库里放闸后,泥鳅,黄蟮,小鱼儿,螃蟹,甲鱼,乌龟,青蛙甚至咬人吸血的蚂蝗都是从渠道里随水漂流而下来滴。

再加上泥鳅繁殖快,那时候田里又很少打化肥农药,又没有电捕泥鳅的,所以泥鳅的生存机会也大了,泥鳅也越来越多了。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农村水田里的泥鳅从哪里来的

记得在小时候,我们农村不止是水田里,还包括给田排放水的沟里、有水的菜地沟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泥鳅。如果用地笼去放的话,一晚上三十来个地笼也可以放到几斤泥鳅。那时候泥鳅很多都是晒干了再用油煎着吃的。味道特别美。


像有些菜地新开出来的沟、新开出来的田里等过段时间都可以看到泥鳅的身影了。那泥鳅哪里来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

一是其他水沟里游过来的。泥鳅身体比较小,而且身体还很滑,只要水沟里有点水有点烂泥巴他们就可以在泥巴里面生存很长时间。当下雨或者农田排放水的时候,别的沟里面的泥鳅就随着水而到处游动,当泥鳅游到新开出来的沟或者田里,当水褪去后,肯定就会有一部分泥鳅就留下来了,留下来的泥鳅繁殖,就会让那里的泥鳅越来越多了。


二是飞鸟协助跨地方繁殖。泥鳅有个天敌就是飞鸟。如果有飞鸟吃了带卵的泥鳅,泥鳅的卵没有被消化随着飞鸟的粪便排除体外,当粪便掉落在田里、沟里时那些卵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孵化出来就有了小泥鳅苗了。

以上两点就是我认为新开出来的田、沟有泥鳅的原因所在。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我来自于洞庭湖区,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结交为朋友。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非常感谢你能够对我文章点赞、评论、转发。

洞庭清水塘


水田里的泥鳅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人认为泥鳅都是在泥土里面的,其实泥鳅也会钻出泥巴来到水中找吃的,当然冬天它是不会出来的,只有夏天它才会出来,
夏天中午的时候田里的泥鳅基本上都会出来,来到水里找吃的,还有透气,因为夏天的中午实在是太热了,泥巴里面会很闷,氧气比较少,
夏天的晚上泥鳅也一样会出来,晚上他们会跟着水流跑,进到水田里,尤其是水稻开花的时候他们特别喜欢吃稻


花。我小的时候就装过泥鳅,在稻田的入口放个鱼笼,

第二天就能收到一些泥鳅。但是必须是水流比较急的的入水口,或是像瀑布一样水往下掉的地方才能有收获,因为水流缓和的地方泥鳅游不过去它会向反方向游,这样就装不到它了,
河里的泥鳅就是通找吃的游到田里去的,因为他们喜欢吃稻花。


七星说梦


农村水田里的泥鳅,是从哪里来的?

在农村里长大的小伙伴,肯定小时候没少抓泥鳅。农夫现在还记得,在小时候每到耕田的时候,大人们赶着牛在前面耕田的时候,必须要带着一个小水桶,或者是一个麻袋子在身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在耕田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泥鳅、黄鳝被挖出来。

当然了,有些孩子比较贪玩的,也会跟着在大人的屁股后面去捡泥鳅。其实,这些泥鳅不捡回来的话,也难逃一死。因为耕田以后,农民就会撒一些化肥,而那些泥鳅、黄鳝、小鱼都往往要不了多久,就全部都死掉了。然而,等过不了多久。水田里有有了很多的泥鳅、黄鳝、小鱼,那这些动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信不少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


随着水流而来的!

既然是水田,那自然有活水了。而且大多数的农田都有水渠,这样灌溉的时候很方便。而一灌溉,那水无非是从水库、河流中而过来的。而这些地方就有很多的小鱼小虾,当然也包括泥鳅、黄鳝了。只要有几条进入到了水田里,那要不了多久这一大片水田里都会有泥鳅。因为泥鳅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而且他们的肌肤和光滑,很擅长在地底下活动。只需要几条泥鳅,就会繁殖出一大片。

水田里本身就有!

有人会说,明明有的水田没有水灌溉,但是依然还是有泥鳅,这又怎么解释呢?是啊,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泥鳅了,但是泥鳅可以到地底下很深的地方,他们能在湿润的地底下活很长时间的。而且,就算是泥鳅都死掉了,那还有鱼卵的。老话说,“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是活几个月、几年还是有可能的,在遇到合适的环境了,这些鱼籽还会孵化出小鱼的。所以,等水田里有水了,自然也就有泥鳅了。

这就是农夫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你认为有道理的话,就点个赞吧!


农夫也疯狂


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小时候跟着父母种水田,农田里不光有泥鳅,还有黄鳝,还有田螺,青蛙,鲫鱼,莲藕,菱角等很多动植物。那时候小,也没仔细想过为什么有这么多鱼类。现在想想,这些鱼并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还是要从灌溉方式说起。

有老年人说,鱼都会飞,尤其鲤鱼都能跃龙门,泥鳅,鲫鱼的繁殖力很强。飞过一条就足以繁衍一大片了。是不是飞过去的一条泥鳅繁殖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种水稻田需要很多水,一般都是地势低洼的,靠近运河或者大水库居多。

每年浇灌的时候都会从水库里或者运河的排灌站里用水泵提水,这个时候泥鳅或者黄鳝啦,小鲫鱼啦,就顺着水流逆势而上,进入到农田里,由于农田里鱼类的天敌又少,它们就开始大量繁殖,半年一年的就能成群,有的时候都能成灾,人们不得不打药来进行捕杀鱼类。

由于鱼类产的卵能在看似无水的情况下存活,这样就造成年年不断的繁殖,给我们感觉就是农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泥鳅,黄鳝之类的。

在农村种水田的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从水田里能得到很多宝贝呢,都可以做成一顿美餐来享受。


最三农


大自然 奥妙无穷。莫说水田的泥鳅,从哪来咋生成的。就是 悬崖峭壁还能生长碗口粗的树呢。



农村的水田出现 泥鳅、黄鳝、螃蟹基本是普遍常见的事。试想,水田 灌溉的水源一般来自河流、堰塘、水库、溪谷山泉等等。随着水源流城分岔到各个田间地头,渐渐的就繁衍生息了众多的泥鳅、黄鳝等水城产物,种过田地的人们都会亲身知道泥鳅、黄鳝、螃蟹打洞繁殖藏身功夫很强盛,更甚者是千年乌龟和王八是打洞穿埂的“急先锋”,凡被它们光顾的水田埂,漏水就十分严重。不过先辈们也有很多解决这些“害群之马”的办法,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山竹 编织的笼子,里里放入少许猪肝、鸡肠子等横溢田间水底,效果十分明显。



记的生产队时期,我家门前有条人工水渠,每到夏季傍晚,水渠里会伸出很多的黄鳝 脑袋,即是一道景观也是一个水田的祸害。为鼓励我们这些“娃娃兵为民除害”,队长派发了很多竹夹片子,并承诺按上交集体的 泥鳅、黄鳝数量记工分(哄人的游戏),喜得我们到处借手电筒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农村水田 的泥鳅和黄鳝大多被电鱼者捕捉了,乌龟王八更是成为稀见之物了。


橘红服


俗话说:“千年草籽、万年鱼籽”,可见鱼的繁殖能力及鱼卵生命力极强。

对于农村人来说稻田里、水渠里、小沟里、池塘里最常见的水生动物就是泥鳅、黄鳝、小龙虾之类。小时候经常在田里找泥鳅、黄鳝洞用手或者锄头挖出来,回家后就是饱饱的一餐。





泥鳅喜欢生活有淤泥,含有丰富的水草及植物碎屑的静水底层或者缓流水底层中,这样一来水田里就是泥鳅理想的生存环境。水田里的水由池塘、水库、水渠流入,而这些地方本身就有生活泥鳅,泥鳅在这些地方产卵后,泥鳅卵由水流带入水田,被水草及杂物拦截,留在水田就生长发育起来,泥鳅一条可产1万多卵,这样的繁殖能力就造就水田里到处都是泥鳅。

泥鳅本来在水田里没有天敌,又是理想的生存环境,就繁殖很快。但是由于现在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现在田里泥鳅、黄鳝等都在大量减少。



以上是小晓个人观点,有不同观点及补充请留言。赞同小晓观点请点赞、评论,谢谢大家🙏🙏🙏

【关注小晓、每天给您带来更多新鲜事】


小晓农民


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在田里找一处深坑,把坑的水一点点舀出去后,可以抓到许多泥鳅、小鱼等。

田里那么多泥鳅,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们知道,泥鳅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就算在干了的田地里,都能活一段时间,只要环境稍微好一点,就会开始大量繁殖。

另一方面,农村田地里用来灌溉的水,一般是从附近的河流、水库、池塘里引过来的,引水的时候,也会捎带顺走几条泥鳅,这也就是田地里泥鳅很多的原因了。

泥鳅喜欢打洞,待过的地方,土壤会特别疏松,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粮食的产量。

在过去,很多农村小孩一到夏天,就撸起裤管,跑到田地里抓田螺,挖泥鳅, 玩得不亦乐乎,往往一片田地里的泥鳅,你以为抓完了,但由于田里有鱼种,到了明年,又会继续长出一批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由于环境的污染,以及人们的过量捕食,不仅小孩很少到地里玩耍,生活在田地里的野生泥鳅、青蛙等,也几乎消失不见了。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泥鳅,很多都是人工养殖而来的。

以前半夜里常听到的蛙鸣声,现在你还能听得到吗?


找靓机科普君


农村水田有很多黄鳝、泥鳅等,每年播种或者丰收之际,孩子们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在田里抓泥鳅、黄鳝。

农田的泥鳅一般都是野生,除非是专门养殖,否则是不会放养的,尤其是黄鳝钻洞又长又深在田埂边钻的到处都是洞,容易导致田里漏水,影响庄稼收成。


农村里田地就算是荒芜好多年,田地干裂再厉害,只要哪一年种了庄稼,自然就会有泥鳅黄鳝,是不是惊叹黄鳝泥鳅繁殖生长能力之强。

那么这些泥鳅是哪里来的呢?

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既然种了水稻就要咯灌溉,农村的灌溉渠道一般是从河流、小溪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这样自然就会把一些泥鳅、鱼卵之类的放进来,所以说农田有泥鳅很正常。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撅着屁股在烂泥中徒手抓泥鳅?看着满桶的泥鳅露出那会心的笑容是多么美好的回忆,泥鳅藏身洞比较浅,比起抓泥鳅,抓黄鳝的工序就要复杂很多了,黄鳝洞又深又弯曲,需要锄头才能更好的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