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途島戰役中日本為何炸彈換魚雷?

Panny-小婧


魚雷換炸彈再換魚雷是因由應對美國艦隊出現轉為空襲中途島機場再轉為空襲美國艦隊,任務發生突然。在炸彈換魚雷問題上南雲心裡很清楚,在這個事情上南雲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過錯。所以南雲不能背整個鍋。

先說下作戰計劃,由於東京在1942年被杜立特空襲,日本大本營要求山本在中途島戰役中也佔領中途島。而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南雲忠一中將的機動部隊被同時賦予了轟炸中途島機場和消滅美國艦隊同等重要的雙重任務。一旦中間出現問題,那麼南雲該怎麼取捨呢?或者說要是轟炸中途島過程中一旦發現美國艦隊要怎麼去選擇?問題就出在這!

我們來看一下交戰記錄:

6月4日凌晨,南雲忠一率領的機動編隊(4艘航母、260架艦載機)抵近中途島西北240海里海域。

6月4日凌晨4點30分,第一波次攻擊展開,36架俯衝轟炸機、36架水平轟炸機、36架零式戰鬥機前出中途島機場實施轟炸。雙方展開激戰,由於中途島防空力量得到加強,日本轟炸機部隊並沒有摧毀中途島機場跑道。

現在問題來了,由於南雲手裡沒有可靠地偵察機情報,所以南雲一直準備第二波魚雷攻擊機以應對美國艦隊的突然出現,隨時準備打擊美國航母編隊。但是,但是由於南雲的艦隊不斷遭到美軍偵查和攻擊,他認為上一波次空襲中途島機場並沒有成功中途島依舊具備極強的攻擊,這時南雲開始猶豫了,他決定把第二波準備攻擊美國艦隊的掛載的魚雷換成炸彈再一次空襲中途島機場。

7點15分南雲下令魚雷換炸彈開始了。

8點15分南雲的偵察機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確認了美軍航母的存在,南雲又猶豫了,他又想把已經卸下魚雷換上炸彈的飛機重新再換回魚雷。這時炸彈換魚雷開始了。

8點37分日本零式戰鬥機開始返回母艦補充燃料。

9點20分零式補充完燃料開始起飛

9點25分大黃蜂號美軍魚雷機對開始對日本航母展開轟炸,但是都被防空炮和零式擊落。

9點30分企業號約克城號航母機群轟炸日本航母,但是也損失慘重,沒有戰果。

10點10分約克城號俯衝轟炸機發起攻擊,但是還是損失慘重,沒有戰果。

10點24分,企業號33架俯衝轟炸機對日本赤城加賀發起攻擊成功命中。約克城號17架轟炸機成功命中蒼龍號。日本3艘航母被擊沉。

10點40分,飛龍號18架轟炸機尾隨返航美軍機隊成功發現美國約克城號並命中。

16點45分,飛龍號航母被企業號俯衝轟炸機擊沉。

至此,南雲機動部隊的4艘航母被全部擊沉。

也就是說,魚雷換炸彈再換魚雷確實是南雲本人的意思,而且不斷轉換武器是因為任務的突然改變。所以說如果從一開始作戰計劃指定的時候如果專心讓南雲對付美國艦隊,就不會有這麼多猶猶豫豫反覆變換的問題。

而日軍艦隊缺乏雷達和情報支持,對美軍的動向並不明確。也就是說換不換炸彈換不換魚雷對美軍的轟炸沒有任何影響,即便不換美軍照樣轟炸成功。零式戰鬥機雖然厲害航程也大,但是不能無限制在天上不降落,如果調度出現問題,那麼很容易就被美軍找到機會轟炸。所以日本航母被炸不是因為換彈。

所以中途島失敗南雲不應該完全背這個鍋,你只能說南雲運氣不好。


雛菊西瓜Peterpan


南雲忠一這一系列的命令源於日本艦隊對美特混艦隊的動向不明,也是美國提前截獲日海軍密碼而提前設置的偷襲行動。

當南雲航空母艦艦隊向中途島發起第一輪空襲時,美軍特混艦隊早早躲在了距離中途島300英里的東北方向,正在積極準備發起對日軍航空母艦艦隊的偷襲。

當天7時,美軍6架魚雷攻擊機和4架俯衝轟炸機飛到“赤城號”右舷上空,它們是從中途島起飛的。日軍護衛戰艦重炮齊射,在高射炮的連發炮火的封鎖下,20多架日軍零式戰鬥機起飛迎擊。

美戰機不顧密集的炮火,向“赤城號”衝來。瞬間,美飛機投擲魚雷,美機再次襲擊日航空母艦,但只有1架魚雷攻擊機和2架俯衝轟炸機回到了中途島。

7時30分,由“利根號”航空母艦起飛的偵察機報告說,距離南雲艦隊200海里處有10艘美艦,南雲命令偵察機查清美艦中是否有航空母艦。

7時45分,南雲下令暫停卸下魚雷,等待偵察機的下一次報告。

8時20分,日軍偵察機報告,在美軍艦隊中好像有一艘航空母艦。南雲聽說艦隊後面有航空母艦,連忙命令準備第二輪空襲的艦載機停止掛炸彈,重新掛上魚雷。

南雲下達的一連串的換炸彈掛魚雷的緊急命令,使航空母艦的甲板上和機庫裡十分混亂,卸下的炸彈和魚雷被迫堆在一起,沒有放進彈藥艙,日軍的機械兵並不知道這樣做是自尋死路。

而就在此時,日軍空襲中途島的第一輪空襲機群飛到航空母艦上空,請求降落。這時,“赤城號”和“加賀號”航空母艦攻擊機正在換彈,無法起飛。“蒼龍號”和“飛龍號”戰鬥機繼續加油和補充彈藥,無法立即出動替攻擊機護航。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南雲忠一猶豫不決,結果延誤戰機。這時,美軍的航母艦載機開始了攻擊,日軍慘敗。


歷史長流水


中途島戰役初期,日本海軍的目標分別是佔領中途島和徹底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雖然,日本海軍的大部分力量都投入用來奪取中途島,但是,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仍然是機動艦隊的首要目標。而在中途島戰役時,由於偵查工作的不到位,所以日本海軍的所有力量一直都在對中途島發起進攻,所以,日本航母甲板堆上一層炸彈也就並不奇怪了。然而,隨著偵查機發現美國航母,日本機動艦隊又不得不轉移目標並更換魚雷準備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殘餘力量發起攻擊。 而整個魚雷換炸彈的過程,並不是所謂的命運5分鐘,從珍珠港2波空襲間隔用了6個小時就能看出,換彈作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輕鬆。所以,日本在更換炸彈時,被美國艦載機鑽了空子也就並不奇怪了。中途島海戰失利的原因和南雲忠一的問題其實並不大,否則南雲忠一不可能在丟掉4艘航母后,還沒有切腹自盡。整個海戰失利的原因可以總結為,日本海軍的偵查不到位,總體戰略不明確,海軍力量使用不集中,而這三個問題很明顯不是南雲忠一的可以解決的。

這就跟珍珠港空襲一樣,南雲忠一所做的只能是執行,而戰役的結果則完全憑藉天命,在這場海戰中,日本海軍偵查力量不足暴露的尤為嚴重,豪不誇張的說,假如水上飛機可以更早的提供關於美國航母艦隊的消息,也許,中途島海戰勝利的就不是美國了,而簽署停戰條約的地點的可能不是密蘇里號,而是金門大橋下,大和號戰列艦的甲板上。


浩漢防務論壇


(南雲忠一)

首先關於1942年6月4日南雲忠一面臨任務和他當時所掌握的情報,首先南雲忠一需要用4艘航母壓制中途島機場掌握制空權,還要準備消滅隨時可能出現的美軍航母。但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日本情報部門對美國的航母數量估計不足,當時日本認為美軍最多隻有企業、大黃蜂2艘航母可用,然而實際情況是美軍當時擁有企業、薩拉託加、大黃蜂、約克城4艘主力航母可用(日本情報部門認為約克城在珊瑚海海戰被擊沉,薩拉託加在開戰前被日軍潛艇擊沉)。而美軍實際參戰的是企業、大黃蜂、約克城3艘航母,這還是因為薩拉託加的人員、裝備上艦拖沓耽誤了時間所致,否則的話四艘美國航母同時出現外加中途島機場的兵力,南雲忠一的4艘航母一開戰就凶多吉少了。

(中途島戰役形式圖,可見日軍還分兵進攻阿留申群島)

第二是美軍事先得到情報,知道了日軍要進攻中途島,所以中途島事先加強了航空兵力,這也造成南雲忠一的第一波空襲沒有壓制中途島機場,此時根據南雲忠一所掌握的情報:美軍航母開戰前已損失慘重,況且日軍事先已經往阿留申群島派遣了一支佯攻艦隊,美軍航母很可能不會出現在中途島。因此南雲忠一為了儘快壓制中途島機場下令97式艦載機將魚雷換成高爆彈也並不是什麼錯誤,這是對所掌握的情報進行判斷後採取的很正常的命令。

(97式艦攻攜帶魚雷)

但是最致命的事發生了,在第二波攻擊梯隊換完炸彈後,偵察機突然報告發現美軍航母,這時就需要進行一個二選一了:是繼續轟炸中途島還是攻擊美國航母。從當時掌握的情報看:中途島雖然防空力量得到加強,但是島上可以威脅航母的只有一些老式魚雷機,且在之前中途島對日軍航母的反擊已經被瓦解,這種情況下南雲忠一決定改為攻擊威脅更大的美軍航母完全沒問題,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日本航母被擊沉)

但是後來重新將97艦攻的炸彈換成魚雷耽誤了寶貴時間成了後人最詬病南雲忠一的地方,很多人認為應該直接下令掛炸彈出擊攻擊美軍航母,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首先二戰時期攻擊航母、艦載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魚雷,1、2枚魚雷的命中往往就能讓一艘大型軍艦喪失戰鬥力,而從頭而降的炸彈往往只能炸傷航母而不能擊沉航母,這點從後來的瓜島戰役中企業號先後被命中多枚炸彈而不沉可以得到證明。而且當時97艦攻攜帶的炸彈是炸機場跑道的高爆炸彈,而不是炸航母所用的穿甲爆破彈,因此即便97艦攻攜帶當時的炸彈直接出擊,也不會取得什麼戰果,況且97艦攻攜帶炸彈只能進行高空水平轟炸,命中精度低不說還會將護航的美軍艦載機吸引到高空,讓99式俯衝轟炸機一起暴露,正常的做法是97艦攻在海平面飛行投放魚雷並將護航飛機吸引到低空,而99艦爆則趁機從高空俯衝轟炸。所以說南雲忠一的指揮並無明顯失誤的地方,只能怪當時種種陰差陽錯,天要亡日本。


區域拒止


簡單點說,炸彈是用來攻擊中途島陸上設施的,魚雷是用來攻擊海上美軍的艦船目標的,南雲忠一的航母機動部隊既要轟炸中途島,又要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美軍航母編隊,兩個任務的兼容性讓日本海軍轟炸機手忙腳亂,遭致中途島慘敗。

日本海軍的短板是偵察機航程較短,所以儘管南雲忠一在放出飛機轟炸中途島之前,就派出偵察機搜索美軍航母,但是並沒有結果。



第一攻擊波完成之後,大批日軍轟炸機分別返回四艘航母加油裝彈,鑑於中途島機場的防空力量比預想的強大(美軍已事先偵知日軍作戰計劃),南雲命令掛著魚雷待命攻擊美艦的一部分飛機換裝炸彈,一起攻擊中途島。

7時30分,偵察機回報發現美軍艦隊,但不確定是否有航空母艦,南雲隨即命令停止對魚雷機的換彈,等待準確偵察結果。

8時15分,日軍偵察機發回了確認美軍航母的電報,南雲立刻下令各艦停止裝彈,飛機送回機庫換成魚雷。於是日軍航母甲板一片混亂,卸下的炸彈全部堆在甲板上。



中途島海戰的勝負手,並非是戰後淵田回憶錄中所說的“命運五分鐘”,因為日機下到機庫再放飛絕非短時間可以完成操作的。而是南雲中將的不夠果斷,以及美軍戰術失誤的陰差陽錯造成的。

二戰海戰通常情況下,攻擊航空母艦的次序是掛著高爆炸彈的俯衝轟炸機先行到達,通過轟炸使敵方航母機動性受限或受損,再由水平轟炸機抵達施放魚雷攻擊,結果中途島戰役中美軍機群到達的次序發生嚴重錯誤。



9時25分,15架笨拙的魚雷轟炸機先到了,於是在日軍艦隊附近護航的“零式戰機”一擁而上,將美軍魚雷機紛紛擊落;

9時30分,又一批28架美軍魚雷機到達,再次幾乎全軍覆沒,然而在空戰的追逐中,四艘大型航空母艦上空已是一片空白。

就在這個要命的時刻,10點24分,遲到的美軍33架俯衝轟炸機出現在雲端,日本人的末日來臨了。



美軍飛機員驚奇地發現,諾大的日軍航母機動編隊上空居然毫無防備空門大開,於是毫不猶豫的投下炸彈,炸彈又引爆了日軍航母甲板上堆積的炸彈,於是美國人創造了一枚炸彈擊沉航母的歷史記錄,短短5分鐘內,日軍三艘大型航母被炸燬。

到下午4時許,南雲的最後一艘“飛龍號”航母也被擊沉,第一航空母艦部隊全軍覆滅。


度度狼gg


南雲畢業於日本海軍兵學校,並於1920 年晉升為中尉指揮官。他的專長是魚雷和驅逐艦戰術。1911年入海軍炮術學校以及海軍水雷學校普通科受訓後,1911年12月晉升海軍中尉,在戰艦“安藝”上,1913年(大正2年)調至驅逐艦初霜號。從1920年到1921年,他是驅逐艦樅的船長,但很快被派往岸上執勤,由日本海軍軍令部指派各種任務。他於1924年成為一名指揮官。從1925年到1926年,南雲忠一陪同日本代表團到歐洲和美國學習海戰戰略,戰術和裝備。

返回日本後,南雲於1926年3月20日至1926年10月15日被任命為嵯峨號艦長,不久又調任宇治號艦長,1926年10月15日至1927年11月15日。1927年,他在IJN學院擔任教官到1929年。南雲於1929年11月晉升為海軍大佐船長,接管輕型巡洋艦那珂的指揮,並於1930年至1931年擔任第11驅逐艦隊司令。從1931年到1933年擔任行政職務後,他從1933年到1934年擔任重型巡洋艦高雄的指揮官,並於1934年至1935年擔任山城戰艦艦長。1935年11月晉升海軍少將,先後擔任第一水雷戦隊司令,第八戰隊司令,水雷學校校長,以及第三戰隊司令。1939年11月晉升海軍中將,1940年11月1日任海軍大學校長。1941年4月10日就任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南雲忠一擅長的並不是依託於航母的海軍航空兵作戰,他能走到後來的位置,也是論資排輩的結果。1941年4月10日,南雲出任第一航空隊的總司令,這是IJN的主要航空母艦部隊,主要是由於他的資歷。鑑於他不熟悉海軍航空,許多同時代人和歷史學家懷疑他是否適合這一指揮。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不管是年齡還是心態,他都明顯老態了。身體上,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可能是從他年輕的時候開始在艦上工作有關。在精神上,他已成為一名小心謹慎的將領。

更為關鍵的是,中途島戰役的時候,南雲確實沒有收到偵察機關於發現美軍航母艦隊的信息,所以他在對中途島的第一波轟炸之後,又把原本準備的對艦作戰的飛機重新換上了對地轟炸的炸彈,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西洋參考


您的提問是為何炸彈要換裝魚雷,其實早上的情形是,南雲的4艘航母,在放飛攻擊中途島的戰機後,還留著一半戰機,就是為美軍航母準備的,赤城號和加賀號的預留轟炸機掛的是魚雷,飛龍號和蒼龍號是空載的,準備掛對艦炸彈。南雲艦隊在遭到美軍從中途島起飛的陸基飛機攻擊後,也收到攻擊中途島效果不佳的戰報和第二波攻擊請求後,加上偵察機也沒有收到發現美軍艦隊的報告,南雲決定將赤誠號和加賀號上原來掛好的魚雷全部換裝對地攻擊炸彈,這是第一次換武器,也是十分關鍵的,您所問如果是這次換裝的話,我分析是這樣的,如果您問的是第2次為何又換回來,那麼往下讀也會明白的。


第一次換裝直接導致了南雲在接到偵察機報告發現美軍艦隊時的進退維谷,是十分關鍵的,我們設想,如果沒有此次換裝,哪怕是南雲再謹慎保守,出動這批戰機直接去攻擊美軍艦隊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這樣的話戰局就殊難預料了。


為何要把魚雷換成炸彈去攻擊中途島,而不是繼續等偵察機的報告,日本海軍的戰略目標掙扎是很重要的因素,整個中途島作戰計劃就十分複雜,如此龐大的艦隊,200多艘艦艇,6艘航母,還有大和號和武藏號這種海上巨無霸,想拿下中途島還不是很輕鬆,直接把艦隊拉過來,用大和號和武藏號的主炮轟都能中途島轟平了,其他航母的戰機主要用來對付美軍的陸基飛機,以及準備美軍航母可能的襲擊,別看美軍破譯了密碼,對這種陣勢,美軍那點破艦隊、破戰機還真不啥辦法。


而日軍呢,偏偏不用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還分兵阿留申群島,山本自己還帶著主力艦隊躲在後面,整個日本在中途島到底要幹嘛,拿下中途島,還是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還是要封鎖整個被太平洋,他們是糾結的,沒有堅決對準一個目標發力,這就導致南雲在戰場決策的時候,面對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戰場信息時,開始左右為難、權衡利弊,在壓力下作出了換對地炸彈的決策,站在他的角度似乎也很合理,畢竟如果不換,第二波攻擊就要等到第一波戰機回來後重新加油、掛彈才能進行,現在的時間就只能乾等著,現場的參謀們飛行員們一個個如飢似渴的求戰心切。


剛換沒多久,偵察機就發現了美軍艦隊,但又不確定有沒有航母,南雲選擇了等,簡單的說,因為他不想讓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就出擊,這一等就錯過了機會,因為攻擊中途島的飛機馬上要回來了,要佔用甲板,想起也起不了,所以換成對地炸彈的自然也就要趁這段時間再換上魚雷,這就是第二次換裝。


所以,南云為何要換炸彈,一、戰略目標糾結,攻島和圍殲美軍艦隊都想捨不得防守;二,日本太窮了,造不出東西了,不敢敗家,不捨得讓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直接幹,也不捨得讓回來的戰機掉海里;三、日軍軍國主義的結果,太過死扣條文了,個人嚴重的被集體程式化,在關鍵時刻完全缺乏個人擔當精神。說大點,就是整個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場海戰上用自己非常合理的方式玩兒死了自己。


夜雨Letitbe


這說明南雲不是一個稱職的主官,更不是名將。這是南雲的笑話,也是南雲在中途島之戰最愚蠢的行為。雖然天意使得日偵察機對美航母出現晚報、誤報的行為。但南雲是高級將領,應該第一時間判斷出美軍航母來了。連這個判斷都做不出,也只好一切依賴淵田參謀了。

當然整個戰役失敗責任,從山本到戰鬥部隊都有份。南雲該負多大的責任,不僅要看日軍方面,也要看看對手美軍。美軍當時的戰場最高指揮官弗萊徹的智商比南雲高不了多少。他在接到發現兩艘日軍航母的情報後,也只是派出了他直接指揮的一半兵力(他知道日軍是全部四艘重型航母),而斯普魯恩斯則是派出了他指揮的全部兵力。未被美偵察機搜索到的另外兩艘日軍航母就在己發現的兩艘航母的附近。這就是名將的直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