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郑永年:中国为何重视全球化与地区多边主义

本文摘自《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

郑永年:中国为何重视全球化与地区多边主义

在当今时代,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重视全球化。中国人一方面发现全球化与儒家的普世说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也发现全球化与他们的存在等级但却是开放的国家间体系——“天下”传统——有共同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权力关系机制。尽管中国不希望成为现存国际体系的变革力量但同时也在迅速崛起。中国人认识到,一个崛起的大国可能会成为现存国际秩序的变革力量。中国必须找到解决维持现存秩序与自身崛起之间矛盾的方法。中国因此将全球化视为自身和平崛起的机制。事实上,当中国强调和平崛起的意图时,它更多强调全球化作为其机制。此外,全球化作为根植于现存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人认为其能够帮助中国作为大国扩展影响。随着崛起,中国的影响力也在增长。但要实施其影响力,中国需要其他大国也能够接受的若干机制。在中国人看来,全球化是一种密集的全球网络,各国在其中相互影响。中国人还认为,尽管网络内的影响力是等级式的,大国比小国能够行使更多的影响力,但是国家之间的互动将不会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认为,全球化不仅仅使中国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至少在经济方面扩大其对外影响,还能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带来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全球化将中国和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两者正在相互改造。在中国试图重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试图重塑中国。换句话说,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将不再是被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所强加的,而是各个大国间互动的结果。

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有机部分。中国和世界经济之间的高度相互依赖意味着中国目前是整个全球资本主义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其巨大的人口规模、发展潜力、供需的快速增长等因素使得中国能够影响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塑了世界经济。一些学者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政府扩大对外影响的做法是战略性的,以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然而实际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不断扩大的作用很大程度是受到“看不见的手”(市场力量)的推动,而不是政府方面的战略规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上“看不见的手”不会出问题。有时候政治性干预也是必要的。这反映在近几年中国领导人在推行“走出去”政策中所做的大量努力。要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中国当然不能仅依赖于其经济实力,因为许多严格的外部制约将不得不通过非经济因素克服。中国近年的“资源外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与其他大国发生冲突,那么在这个紧密的框架之内解决会比在此之外更加容易。如前所述,中国对内希望改革自己的体系,以适应现存的国际体系。实际上,中国在重建国家制度上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表明中国已经被国际秩序所重塑。

多边地区主义

多边地区主义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另外一个可以开展互动和相互改变的重要机制。尽管多边地区主义和全球化经常重叠在一起,但两者在中国国际关系中的战略重要性却存在着极大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多边地区主义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要比全球化大得多。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领导人就一直强调通过多边地区主义改善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在推行多边地区主义的时候,中国积极地从其他大国中学习经验,而不是遵循某一标准模式。中国通向多边主义的道路是以“边学边做”为特点的。重要的是,一旦中国认识到多边主义的优势,在组织上就变得积极起来。中国早期在接受多边主义时是勉强的,但近几年,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推动多边主义的一支积极主动的力量。

这一做法使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另一些问题上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推行多边地区主义的时候,中国遇到了两个强大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在发起和维持六方会谈过程中,中国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行为体,这些措施无疑有益于推进地区主义。然而,就中日韩之间多边的地区框架、定位或者方向来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此外,东北亚的地区主义似乎对地区国家不起作用,他们倾向于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东亚的地区主义。地区国家间缺乏信任和信心是一个主要因素。尽管有一些具体倡议和进展,但该地区仍无法克服传统的障碍,如经济发展中的差异,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历史问题。在建立地区多边主义过程中中国一直十分谨慎。很显然,中国并不希望被视为是回到过去的朝贡制度中,这种担心在其邻国尤其是韩国仍非常明显。中国的行为必须考虑到其他国家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现实地讲,任何地区主义的建设都遇到了大量的困难。但中国确实有过从零开始推进地区主义的良好记录。上海合作组织(SC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合组织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地区安全、经济和文化合作的多边机制下,把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组织起来。在推进上合组织的过程中,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成为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并且似乎受到这一事例的巨大激励。尽管上合组织的最初目标是通过成员国的联合力量打击恐怖主义,但近年该组织的活动领域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中亚对于中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合组织使中国能够与该地区发展安全、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为其提供了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的制度手段。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多边合作使中国能够避免与邻国的摩擦,同时保持和寻求自己的国家利益。由于中国并不想主导这一进程,因此中国在推进上合组织的过程中一直十分谨慎。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同样可以说明中国如何在亚洲处理多边地区主义。与东北亚地区主义和上合组织不同,中国开始发展与东盟关系之前,东盟就已经是一个高度制度化的地区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战略有所不同,它选择加入已经存在的多边地区组织,并不断学习如何积极地参与其中。这表明东盟这样的多边地区制度能够塑造中国这样的大国的行为,表明中国为了实现地区内有效的多边地区主义乐于与小国合作。

当然,多边主义并不仅限于中国的邻国。如前所述,自从冷战结束后,中国在联合国或WTO等国际论坛上变得日益积极,并且显示出明确的意愿在更广泛领域(不扩散、维和)参与多边协定。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并与其他地区大国和组织共同组织多边组织和论坛,如六方会谈、中欧论坛、东亚峰会以及APEC。正如江忆恩所说,中国正在与所有形式的多边组织打交道。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实践多边主义,中国人相信他们不仅仅可以为现存的国际秩序做出贡献,而且可以推动它向符合中国理想的国际新秩序发展。

郑永年:中国为何重视全球化与地区多边主义

今日荐阅《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