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讀博很艱難,靠什麼才能堅持?

讀博很艱難,靠什麼才能堅持?

擁有博士學位,往往被認為是一個人才情的有力證明。在外人看來,擁有博士頭銜者,還會與聰明才智、才華橫溢這樣優美的詞語聯繫在一起,甚至被人高看一眼。然而,到了學術界內部,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無論中外,一個人要想進入學術界,除了個別專業外,拿到博士學位已經成為了最低門檻。在國外,想進入大學任教,沒有博士學位幾無可能。在國內,沒有博士學位,要想進入一流的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同樣毫無希望。現在,就連以教學為主的普通公立高等院校甚至是公立的專科學校,招聘人才也都打出了具有博士學位的最低要求。如此一來,讀博的人越來越多。

在西方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高校,大部分博士生項目都是直接從本科生中選拔人才,因此,博士生項目需要5~7年時間可以讀下來,在這期間,大都可以得到全額或者部分資助。有些學校沒有資助,或者資助很少,博士生自己就需要想辦法。如何生存、如何平衡讀博的繁重學業、研究任務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就成了一個重大問題。如此一來,我們聽到和看到不少在7年之內讀不下來,甚至就此放棄的案例,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在我國,博士生項目一般都從碩士學位獲得者中選拔,在校的年限固定在3~4年,一般也可以延伸到5~7年,但往往後來就沒有資助了。近年來,因為國內讀博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所聽到的博士生抱怨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多。

讀博,是對“性格”與“個性”的嚴峻考驗

最近,一份基於加拿大某大學調查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高等教育教學》上。2018年5月2日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也對此作了報道。該論文讓我們更直接地聽到了來自博士生的聲音,看到了當今博士生的思想狀況與生存狀態,也聆聽到了一些博士生導師的聲音。

主持這份調查的學者是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學院的訪問博士後斯卡科尼,研究報告題為《作為初試磨練的博士研究:哪些預期的和想當然的做法妨礙了博士生前進的步伐》。該項研究以加拿大某大學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系部的36位博士生、14位博士生導師和5位學術管理者為調查對象。

該研究發現,諸如“自我犧牲”、具有“承受某種程度的痛苦”的能力,或者經得起“智力上的孤獨感”等這些衡量人的優秀品質,在讀博的時候,比通常我們誇讚人們所說的“聰明才智”這樣的品質,要更有價值得多。

簡言之,該項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多數學者和博士生看來,博士生的學習研究過程並非是一種智力成就,而是對人的“性格”的一種考驗。

斯卡科尼在文章中提出,我們早已把讀博當做是一種最基本的訓練和磨難,犧牲模式早已深入學術界的人心,也成為各種學術訓練中的日常行為。身在其中的博士生們從來不會去質疑這樣的模式是否最適合學生,是否對學術界最有益。

有一位管理者提出,現行的博士培養和管理制度適合於上世紀70年代的學生。那時的人們全都是全職學生,要麼單身獨居,要麼與父母同住。如此一來,他們就不會為工作或者是家庭所累,也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論文寫作之中,不受任何干擾。而當下的高等院校依舊按照過去的制度在管理,尚未考慮新一代博士生所帶來的新情況。

聽博士生吐槽

許多接受調查的博士生都談到了要有堅強的性格、嚴格的自我約束力,對批評不要太敏感,要有在幾年之內能夠專注於某個具體課題的“痴迷的一面”——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謂的“痴迷”,既帶有主觀上真正喜歡而沉浸其中的意思,也有被動或者強迫性地去做研究的意思。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對某種課題要有“痴迷的一面”,似乎是博士生必備的能力。有一位博士生說得更直白,“對我來說,讀博不需要太有智力,只要刻苦努力,講究策略就行了”。

然而,也有博士生對這樣的觀念提出異議。有幾位接受採訪的博士生都提到,讀博將不可避免地把學生推向心理和身體的極限,只要接受了這樣的觀念,那麼博士生無論在才智還是在情感上都要處於孤獨之中,似乎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實際上,人們的這種觀念及其效果,可能本身是有問題的,也是需要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加以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的。

聽聽博導們怎麼說

對於博士生導師和管理者來說,讀博不易已經成為共識。在他們的眼裡,讀博的難度要遠遠高於博士生們的看法,其難易程度與博士生所說的程度似乎不在一個層面上。

有不少博導和管理者認為,讀博的過程可以與攀登珠穆朗瑪峰相提並論,或者是一場馬拉松,最起碼也是一場長跑距離的競賽。有一位博導就說,“最終那些歷經磨難的登頂者和跑到終點者,可謂是完成了某種英雄壯舉”。

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管理與語言學院院長麥金託什說,過去人們對於讀博的認識,大都集中在通過的儀式和口頭答辯等訓練上,實際上,現在更準確地來說,還是應該把博士研究當做是一種學術實習期,到最後才會考你,看你是否有能力去做研究,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研究者。

在麥金託什看來,讀博無異於一場駕照考試,目的是要看司機是否有能力獨立地駕駛車輛,並達到一定的水平。當然,通過了駕照考試,並不意味著功成名就了。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中,會有不少單調乏味的研究者,他們雖然辛勤努力,但成果發表在普通的期刊上;只有少數人會脫穎而出,在世界學術界做出優異的成績。但越來越多的博士逐漸變得越來越好,研究和寫作能力日漸提高,最後成為相關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

總體來說,對於讀博事實上是在某種程度上對一個人性格的考驗這一點,博導們並不感到有何不妥。大家普遍認為,這是成為一名自立研究者的關鍵部分。而能否具有自主獨立的研究能力,是讀博中人們經常討論的問題。

讀博要慎重

上述研究涉及到了讀博的現實問題。同時,它也對那些正在考慮讀博的人提出了極為重要的現實問題:要不要讀博?為什麼要讀博?這是在讀博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現在的博士項目大體分為兩類:學術型與職業型。在我看來,如果並非真的熱愛學術,也對未來從事學術研究沒有信心,那最好還是不要去讀。因為,讀了自己難受、導師(組)難受;畢業了自己還難受,家人也跟著難受;博士畢業再轉型,不容易甚至很難。正如斯卡科尼所採訪的一位管理者所說,有些博士生進來是走錯了門。他們不是缺乏能力,但他們的能力不是讀博所需要的。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讀學術型博士,其實主要是為了從事學術研究作前期準備的。如果未來不從事學術或者與之相應的工作,讀博士實在是既浪費了個人生命,也浪費了大學的資源。我想說的是,如果只是為了業餘愛好,或者一時之興趣,實在沒有必要冒險去嘗試接受這種正規而嚴格的訓練。

另外,從大學的資源上來說,現在博士生的名額並不富餘。在國外,讀博雖然也有自費的,但大多數學術型博士都是全額資助的。在國內,博士生的資助,近年來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如果未來不從事學術研究,是否可以考慮不讀學術型博士,而把這個資源留給那些一心想讀學術型並願意在未來從事學術研究者。

總之,讀博不易,讀博跟自己未來做什麼關係並不大,但若真從個人興趣、未來發展、大學資源等各種因素考慮,還是應該慎重選擇。《中國科學報》 (2018-05-08 第7版 視角)

語言不過關被拒?美國EditSprings--專業英語論文潤色翻譯修改服務專家幫您!

讀博很艱難,靠什麼才能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