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直博与硕博连读有何区别?

手机用户22543077220


直博和硕博连读殊途同归,都会颁发博士学位。

我在研二申请硕博连读时,因为英语成绩低于标准线5分(满分100制的划线是70分、我才65分)没有通过,后来是获得硕士学位后才加的招考读博。其实直博和硕博连读都是博士招生的方式,其他常见的方式是直接招考、申请考核、提前攻博等。在不同院校,直博和硕博连读的要求不同,前提都是研究生阶段表现优异(绩点高、有论文)。

直博仅占用导师的当年的博士指标,不占硕士指标,一般时间是5年。我的导师18年就接受一个申请考核的博士和一个直博生。简单的说,就是直博的确定是在读研之前,而硕士连读需要经过2年硕士培养后,参加考核通过后,才可以转博士(前几年改革后填个表就直接硕博连读啦)。其中有个比较关键的点是直博在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下,不能放弃转硕士(大部分院校如此规定,我所在的学校也是这样)。而不少院校的硕士连读学生则可以中途退出,参加硕士答辩,获取硕士学位走人。同时,直博生采用的是博士培养方案,第一年会接受硕士阶段的课程教育,第二年以后就提前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硕博连读一般是在研三才会转入博士阶段学习。

最近几年,大学博士生导师为项目课题研究的延续性,都会建议报考自己的研究生选择直博,或者硕士阶段选择硕博连读,在这个时候,一定需要谨慎。博士属于宽进严出,难毕业是一种煎熬。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和家里人沟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帅小西De


1.学术型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均拥有学历、学位双证。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目前,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学硕一般读3年。

2. 专业型研究生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专硕一般读2年

3. 推荐免试研究生

推荐免试研究生,简称“推免”或“推研”,俗称“保研”,是指被保送者不经过研究生统一考试等程序,通过一个考评形式鉴定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在教育部允许的名额范围内,直接由学校保送至本校或其他招生单位攻读研究生,全称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也可以指通过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

4. 直博

直博即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招生专业一般应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推免保研过程中,部分专业的推免生可以选择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一般需要5—6年,如果学生中途放弃学位,则不能授予硕士学位。自2014年起,推免直博也需要本校名额。

5.硕博连读

硕博连读与直博有所不同。直博是从本科进行选拔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硕博连读是指从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遴选出具备条件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后,确定为博士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后,一般在第四学期参加博士生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合格者从第三学年起转为博士研究生,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考核不合格者,按照硕士培养方案继续培养。一些高校规定直博生也须于第四学期参加博士生资格考核。


中公教育村官考试


1、学硕和专硕是两种不同的硕士类型,研究的侧重领域不一样!专硕侧重工程实践,学硕偏重基础理论,还有培养方式、学位证书等一系列区别,感兴趣可以看书生公众号发表的相关文章。不过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2、直博是获得博士就读方式的不同,学硕毕业,可以不用考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是直博;不过,现在专硕也可以以申请考核的形式,不需要参加博士入学考试而直接去就读博士。硕博连读是在硕士录取时就确定要读博士了,也就是说,如果博士不能顺利毕业的话,是连硕士学位也没有的!


书生观天下


直博就是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再次接着攻读博士学位,两个学位可以在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时限国家规定三年。但硕博连读是从你大学本科考研究生时入学时直接就是硕博连读的形式或者研究生第二年导师有招博士的资格转成博士,这两种形式都为硕博连读,硕博连读一般国家规定为5年,等到毕业只能拿到博士学位,如果中途退学不会有任何学位,具体毕业时间要看导师意愿和你的研究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