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雲南日報:追記擔當務實的下派村支書吳國良

掌上春城訊 6月4日,《雲南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文章《擔當務實的下派村支書——追記東川區優秀共產黨員吳國良(二)》。4月26日,東川區湯丹鎮扶貧辦副主任(主持工作)吳國良在僅有兩三米寬的村間道路上開車調頭,不幸翻下山樑,因公殉職。小掌將繼續為您講述這位擔當務實的下派村支書的故事。

雲南日報:追記擔當務實的下派村支書吳國良

雲南日報版面截圖。

《雲南日報》刊登稿件全文如下:

5月的中河村,驕陽似火。午飯剛過,湯丹鎮中河村村民們頭戴遮陽帽,匆匆趕去氣溫足有40攝氏度的河谷深處摘毛豆……中河村距離東川區湯丹鎮雖然只有26公里,開車卻需要1個多小時。3年多來,從寒涼山寨到炎熱河谷,吳國良獨自開車在這條崎嶇道路上無數次來來回回。

2014年8月,時任湯丹鎮村鎮規劃建設服務中心主任的吳國良,被派往中河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此前,這個村黨組織被認為是軟弱渙散。吳國良到村後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幹事,哪有不得罪人的”。

建章立制,帶頭幹活兒,抓班子學習、團結、謀事……中河村黨支部不再是“一言堂”。

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村小組易地搬遷工作,種草莓,修安順橋,籌劃小江支流小清河生態漂流項目……中河村脫貧摘帽、實現鄉村振興越來越有指望。

“草莓試種挺成功的,馬上種第二輪了,地裡原來的草莓秧捨不得丟,是吳國良書記的心血呢。”5月20日,中河村村民對記者說。

團結幹事謀發展的勁頭,由處處帶頭的年輕村黨支部書記帶動和凝聚起來。擔任中河村黨支部書記3年多時間,吳國良用一言一行詮釋俯身為民的“公僕情懷”。

遇到困難不退縮 做事不怕得罪人

吳國良到中河村當村支書時只有28歲,時任副書記的楊燕華告訴記者,當時村組幹部、村民都持懷疑態度。但很快,大家發現這個年輕人辦事很牢靠、有章法,“他來了以後先給班子成員排值班表,落實規章制度,開會討論工作重點,凡事帶頭幹。”

2014年中河村農村危房改造進展不力,符合改造條件的有321戶,但是兩年過去才新建70戶。推進不力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政府補助款項沒有及時撥付到農戶卡上,村民心存顧慮。但是吳國良仔細深挖找原因,發現根子出在村委會,村組幹部沒有規範做好農戶申報材料,工作不用心不細緻,不是少了家庭收入證明,就是戶主簽字漏了。

吳國良立刻給村委會和村小組的幹部們做培訓,教大家如何正確填寫農村危房改造的申報資料,“工作一下有了突破。材料報上去,到11月份,補助款就到農戶賬上了。老百姓有了錢,進度立刻快起來,原來觀望的村民也願意申報了。”楊燕華告訴記者,今年5月中河村321戶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只剩6戶還沒粉刷入住。

中河村有3個村小組地處高海拔和地質災害多發區域,按照東川區要求今年9月30日前將搬遷至東川區銅都街道對門山安置區。吳國良最後一次來村裡開會就是主持關於易地搬遷的村民大會,那天是今年4月8日。

整整一天時間,村會議室裡人來人往,吳國良挨個給農戶解釋易地搬遷政策,消除大家搬遷後的顧慮。楊燕華說:“這些基礎工作其實我們就可以幹,但是吳書記說要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只有親自摸排情況心頭才有數。”

大山小組位於海拔1900米的山樑,大多數村民出外打工只剩下7人留守,其中有兩位老人是五保戶,吳國良詢問老人搬遷後生活怎樣安排?羊要不要考慮先賣掉?已經申請到了哪些扶貧補助?今後還有什麼困難……

群眾有困難找上門來,黨員幹部不能往後縮,這是吳國良對自己和村組幹部的第一個要求。

“確實是個敢幹事的人。”中河村中廠河小組副組長張良這樣評價吳國良。

2017年1月,中廠河小組一戶村民建房時佔用公共通道被同組村民起訴,東川區法院認為起訴主體應為村小組的法人代表,村民來村委會請求村小組長作為起訴人。張良當時說:“都是一個組上的,這不是讓我得罪人嗎?”吳國良不這麼看,他帶村兩委和監委會成員到小組開會討論,大家認為村小組長作為小組的法人代表應該履行責任。

村小組長和副組長依然很牴觸。會場上,吳國良火了。據中河村監委會主任曾玉斌回憶,當時吳國良一下子站起身,大聲說:“要幹事就不能怕得罪人!”村兩委最後決定組長和副組長暫時停職,由曾玉斌擔任代組長履行訴訟責任。“吳書記讓我大膽執行村兩委決定,他還說有哪樣事由他來擔著。”曾玉斌打心底佩服這個兄弟。

吳國良常說:“有哪樣事我來擔著!”認真摸清村情,多聽群眾意見,遇到矛盾問題不迴避,遇到困難麻煩帶頭上,村組幹部和村民越來越依賴這位看似白面書生的村支書。

記者問張良:“吳書記停你的職,你怨他嗎?”“不怨不怨,我沒按組織紀律辦事,法律意識也不強,後來還寫了檢查呢。他教育我們要有是非觀念、做事要下力氣。”

群眾冷暖記心上 千方百計解難題

4月26日傍晚,中河村村民羅天存和鄰居正在戶外納涼打牌,忽然看到微信朋友圈轉發吳國良車禍去世的消息,“我一下慌了,趕緊給我老倌打電話”,“我才一說國良出事了,我老倌就跟我急了,‘別亂說,你別亂說’。”

今年63歲的羅天存是吳國良聯繫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國良每隔半個多月就來探望他們。羅天存回憶:“他上次來,還叫我老倌不要吃酒,按時吃藥,問我小娃腿好了沒有,家裡喝不喝得上水。”

羅天存家所在的普車河小組離飲用水源地較遠。從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用引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小組所在地足足七八公里,天氣炎熱時,引水管會因太陽暴曬而炸裂。吳國良知道這事後專門去鎮上水務站協調“人畜飲水項目”經費,他申請把已經列入整村易地搬遷項目的大地坡村的飲水項目經費調配到中河村普車河小組。現在已經接任吳國良擔任中河村村支書的楊燕華介紹,現在項目順利調配,而且經過招投標確定施工方,“準備今年6月動工,給普車河村換水管。”

羅天存講起吳國良,語氣漸漸激動:“他隔三差五就來,有水就喝一口,跟他講過的事,他都記在心上,一點一點幫我們想法子,這娃娃心腸好得很。”

距中河村委會約4公里的河道上有座橫跨河谷兩岸的安順橋——這座修建於清光緒年間(1893年)的老橋,原來橋板都爛掉了,還是吳國良去區文體廣電局立項爭取了15萬元的經費,對安順橋進行保護,去年6月修繕完畢。

把群眾事當家事的吳國良在兩委班子討論村莊未來持續發展時不止一次提到,“湯丹鎮脫貧攻堅工作正處於關鍵時期,需要黨員幹部付出艱苦努力,不能扶貧項目安排做什麼就只做什麼,還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不要等、不要靠,我們自己能打一點基礎就自己打好。像羅天存這樣的貧困村民還很多,大家要認真想想還有哪些事情村組可以幫助到的就一定要去做。”

村黨支部書記沒打算只幹一茬,吳國良牽腸掛肚想把產業也發展起來。他帶領村民去昭通巧家縣金塘鄉瞭解桑蠶養殖、到東川區銅都街道大寨看羊肚菌等種植項目……由於土地少,種植一般作物不一定賺錢,經過好幾輪研究討論,村裡決定試種兩種經濟作物,一種是草莓,一種是今年雨季要種的青花椒樹。

中河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大有受命試種2畝草莓,從去年8月開始買苗、架大棚、栽種、壓羊糞到病害管理,吳國良都和他一起幹。王大有說,吳國良經常夜裡10點給他打電話,“他從網上查到要選哪種草莓苗,在哪裡買,有了病害怎麼治”“他讓我好好幹,遇到困難他來想辦法。”草莓掛果後,凡嚐到的沒人不誇讚,王大有今年發動其他農戶一起種:“國良說了,等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搞起農家樂,賣給來度假摘草莓的人。”

記者從中河村村委會到中廠河小組,一路走來發現村民新居牆面畫上了“孔融讓梨”“仁義禮智信”等提倡謙讓、互助、禮儀等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圖案,形象鮮明、生動活潑,楊燕華告訴記者:“以前村民們業餘時間就是打牌,鄰里之間建房摩擦也很多。國良引導我們,優良的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中國農村千百年來凝心聚力、守望互助的倫理價值不能丟——這些牆畫是他2015年倡議並協調經費繪製的,現在已經成為我們中河村的一道風景。”

來源:雲南日報記者:馬逢萃 雍明虹 茶志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