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个炮管?

小马同学vlog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个炮管?



坦克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机动、火力、防护。坦克作为“陆战之王”,不仅能够压制,对战敌方装甲车,还起着摧毁工事,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用。现役的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等系统组成,但它只有一根管炮。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管炮越多、火力也越猛,整体战斗力不是更厉害么?坦克如果采取多炮管或多炮台的设计,虽然达到提升火力强度的效果,坦克三大性能中的火力提高了,但是机动和装甲却下降了。而且,看起来好像坦克可以同时发射多枚炮弹,实际操作中,因为操作人员过多,空间狭窄,内部指挥非常混乱。

至此,多炮塔坦克的缺点暴露出来了:

一是重量过重,导致机动力低落;二是无法安装厚重装甲,装甲防护能力差;三是操作人员过多导致坦克内部指挥混乱;四是由于内部空间不足整备维修困难。

上世纪70年的冷战时期,西德曾经在豹Ⅱ上实验过双炮管,将传统的主炮式坦克取消,将两门大口径主炮安装在装甲内。这个坦克被称为VT坦克。西德军方曾经将VT与豹2型坦克拿来比较,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比起豹2,VT 1-2坦克没有任何显著的优势。因为VT坦克挤占了内部空间,反而导致坦克能够携带的炮弹数量减少。

多炮塔、多炮管坦克是以牺牲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力为代价来提升火力,而在火力已经不再是坦克性能瓶颈的今天,多炮塔、多炮管坦克应该没有多少机会。

很显然,从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来看,坦克唯一的选择就是提升威力和精准度,更加强调打准打强,一根炮管是最好的选择。


怀疑探索者


这无疑是一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细细想来却又值得推敲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

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我们知道在现代战争中坦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坦克承担着火力打击,战略转移、掩护步兵,交流讯息等多重作用。这就使的坦克在结构上要更加紧凑来减轻自重增加机动性,而攻击力又不能太弱因此只能选择加长炮管直径,增大主炮威力来解决。

同时若是增加炮管的话则必须增加相应的操作人员,而这又势必要增大坦克的体积,又给坦克的防御能力和自重增加麻烦。举个例子就是人类在原始时期是四肢着地,相比于我们现在站立行走那样无疑跑的更快,更能适应森林生活。

但是在后来的进化中我们慢慢地开始直立行走,用上肢来进行更多的活动。这并不是说跑得快对我们不重要,而是因为当我们解放上肢以后我们可以制造武器,建造房子来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为了方便作战现代坦克一般都采用单炮管的设计方式。


利刃巨透社


坦克采用履带式结构,使用一门主炮,副以大量装甲。这是世界军事强国在坦克发展百年以来的最优解。

坦克自诞生以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作为突破先锋,利用高机动和高防护能力冲破敌方阵线,并完成穿插合围。在无数的使用过程中,陆军们发现,坦克在使用时需要高度强调火力、机动、防护三者的综合特性。虽然根据三个点的侧重点不同有着不同的分支,但是坦克依旧是在三点追求着更高更快更强。

今天我们来说下为什么坦克只有一个炮管,这个就要从最早的坦克摸索期来说了。

坦克在一战中被发明并使用,其中最早的是被称为mk4大游民的坦克。这种坦克采用过顶式履带,主战斗武器为位于坦克两侧的炮塔。雄性坦克装备有两门57mm加农炮,雌性坦克为威克斯机枪。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缺乏沟通,指挥失调,打击不到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法国使用全向炮塔的雷诺FT-17坦克却发挥出了相当强悍的打击和协调作用。

在二战时期,坦克的设计基本成型,成员数量和分工也趋于成熟。德军的四号坦克堪称二战最成熟的坦克设计。其采用的75mm火炮全向炮塔,航向与同轴机枪,五人车组模式无论是在侦查打击还是在后勤上都非常的成熟。

在其中,拥有一根主炮的炮塔可以基本满足所有状态下的战斗任务,相比之下采用多炮塔的坦克存在的指挥调度和射界方向问题则是无法根治的顽疾。而采用单炮塔多门火炮的设计也被认为是无用之功。采用同口径火炮会大幅度增加炮塔战斗室体积,同时也会减少活动空间。但在战斗方面却无法做到双倍的战斗力和火力支援。两门次口径的火炮(如BMP的30炮和100炮搭配)也存在着共轴机构不牢靠、装填系统复杂等问题。


军事观察员东旭


确实,今天的坦克都是只有一根炮管的,不过,在上个世纪的一战结束后,确实出现过有着多跟炮管或者是多个炮塔的,比如最早的异端是诞生于一战末期法国Char FCM2C坦克,有着两个炮塔,武器包括1门75毫米主炮和4挺8毫米机枪。除此之外还有多炮塔异端中的典型代表,前苏联的T-35重型坦克,如下图,这货有5个炮塔,武器包括1门76毫米火炮、2门45毫米火炮以及5挺7.62毫米机枪,真正的多炮塔多炮管并存的异端!

至于单纯的多炮管坦克,在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都还有过相关设计,比如西德就曾在豹2坦克的基础上实验过双炮管的型号,被称为VT坦克(Versuchsträger,即实验载体的意思),如下图所示,只不过虽然VT坦克有着双炮管,但是比起真正的豹2坦克,性能上却并没有什么优势,首先是VT坦克由于多了一根炮管的原因,导致内部空间太小,携弹量没有单炮管的豹2多,除此之外,在命中率、防护性能和机动性方面,VT坦克也并不比豹2坦克有任何的优势!
所以,多炮塔/多炮管坦克行不通是有着经验教训的,这种所谓的创新、提高火力强度是在牺牲坦克的机动性、防护性、操作性等指标的情况下搞出来的,而且对于今天的坦克来说,火力已经不再是坦克性能的唯一指标,防护性、机动性等性能同样重要,如果为了加装了炮管,而导致坦克重量过重或者是装甲防护能力减弱的话,在坦克的综合性能对比上完全是得不偿失,而且炮管多,意味着操作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内部乘员,这样的话不利于内部乘员间的指挥和调度,而且内部空间不足,也导致坦克的故障维修更加的困难!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坦克都是一根炮管的原因,不管是多炮塔还是多炮管的坦克,终归只是昙花一现的异端,它们的火力确实强,但是却不精,毕竟坦克之间交战的距离比较近,开火时都是直瞄射击的,对火炮的精度和穿透力更加重要,而不像战列舰那样多炮齐射是为了提高命中概率,坦克一根炮管或者是多跟炮管都一样,其精度就摆在那里了,这种精确瞄准的武器并不会因为炮管多精度就高,反而会互相影响射击精度,得不偿失!


哨兵ZH


菲律宾北部马德雷山脉的春天来了,树林里又到了交配的季节,一只公“碧塔塔瓦”蜥蜴趴在母蜥蜴身上轻轻摇动发出了酣畅的声音。身长两米的碧塔塔瓦蜥蜴是科莫多龙的近亲,有着鲜艳美丽的皮肤,上面布满金色的斑点。与科莫多龙不同,这种巨蜥不是肉食性动物,而是依靠水果为生。森林管理员肖比汀金曾进入过他们的栖息地,发现了各种水果核无花果和苦杏仁,但没有任何昆虫、啮齿动物及鸟类的痕迹,唯一能够找到的蜗牛残骸可能是碧塔塔瓦蜥蜴唯一吃过的一种动物。最为奇特的是每只雄性碧塔塔瓦蜥蜴都生长着两条阴茎。

在交配的过程中碧塔塔瓦蜥蜴会轮流的使用两条阴茎进入雌性蜥蜴体内。

由于栖息地不断被破坏缩小,碧塔塔瓦蜥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换台了~~~

现在是W君的军武数据库时间。

要说坦克为啥是一个炮管,其实和碧塔塔瓦蜥蜴一样有多根炮管的坦克也在历史上短暂的出现过。

例如 英国的维克斯A1E1独立号重型坦克

这辆坦克上面放置了一门45mm口径坦克炮并在主炮周围放置了四个机枪炮塔。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炮/枪塔的坦克。

苏联也是这样,当年推出了T-28和T-35坦克。

其中T-35最为变态

在这个坦克上装备了一门76.2mm坦克主炮、两门45mm坦克炮和6个机枪塔。同时T-35坦克的成员达到了疯狂的11人。

可以说这种T-35坦克就是一个移动的堡垒。

但这些带有多门炮的坦克,往往就是昙花一现的存在。理由是炮虽然多,但是坦克驾驶员只有一个。

坦克在行进中开炮过程中,坦克车长、炮手、驾驶员打的是一个配合。如果增加了一门炮以后,1号炮瞄准目标A;2号炮瞄准目标2,这时坦克只有静止不动的时候才可以满足两个炮手瞄准目标的需求,否则必定有一个炮手的火炮由于坦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导致放空。

并且如果一辆坦克安装了多门火炮也会导致坦克重量大幅度上升机动性下降,并且由于补偿火炮带来的重量,就得降低装甲的防护能力。这样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并且不管你有多少门炮,这些炮打击目的的时候还是会像碧塔塔瓦蜥蜴一样,由于只有一个洞,所以两杆炮就得轮流上。那么解决方案就来了——用一门炮加快射击速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干嘛要用多根炮管呢?


军武数据库


主要就是由于坦克体积有限,一个炮塔内只能装上一门火炮。而如果想增多火炮数量,一般都是多炮塔坦克。曾经是出现过一些多个火炮的超重型坦克的,但是实际表现很差劲,而且制造太过费时费力,最终各国还是发现采用一个炮塔的中型坦克(后来变成主战坦克)实战更高。

多炮塔坦克的想法骑士主要源自于一战,当时主要还是堑壕战这样的阵地战,极为比拼火力,而坦克完美的结合了机动、防护以及火力,几乎就是一只火刺猬,当时英军的马克1坦克就装备有2门主炮和数挺机枪,虽然机动缓慢,但是在一战战场上还是有很大的战果的。

然后各国开始发展多炮塔坦克,不过主要出现在一战二战之间,比如苏联的SMK坦克、T35坦克等等,都安装了多个炮塔,乘员众多,而且吨位和体积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但是实际上这些坦克的表现并不好,首先就是结构复杂,问题不断,而且操作上也很麻烦。最关键的就是这些坦克机动能力不好,跑的太慢,一旦敌军有强大的火力就是一个活靶子。

最后,各国还是发现常规的单炮塔坦克好用。这些坦克虽然火力不如多炮塔坦克,但是机动迅速,能灵活的完成战术行动,比如包抄、穿插等。而一旦数辆甚至数十辆坦克一起行动,其攻击能力甚至还要强于多炮塔坦克,所以后来各国基本都不发展多炮塔坦克了。


前沿阵地


早期的坦克有多炮塔、多炮管,装甲不怎么厚,火力多而不“猛”,浑身挂满了火炮和射孔,甚至只有机枪,这也跟当时的整体环境有关,步兵走天下,坦克的作用更多的是碾压和保护步兵。

后来,人们认识到了坦克的重要性,坦克的作用逐渐加大,那些挂满了轻型武器和小型炮塔越来越没用,基本碾压不到敌军步兵了,而自己又成了反坦克炮的活靶子,已经丧失了最初的意义。

这样就倒逼坦克进行改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强主炮的威力和射程,减掉那些威力小的炮管和机枪,节约空间来提升主炮和装甲。炮管少了,开孔越少越结实,炮塔也就越小越不容易被击中。所以,单炮管就成了主流。


红黑圣西罗


击毁一台敌方主战坦克需要多少发炮弹?事实很多情况只需要击穿一发。

而给坦克装上两门或更多的大炮着什么?主炮可不是只有一根炮管那么简单,管子后面还有体积很大的炮膛、炮闩、后座装置等一大堆部件,体积都相当大。要全部塞进一个小小的炮塔里,只能减少这些部件的体积,减小炮管的口径,那么口径减少了,还能保证击穿敌人的坦克吗?这是其一。

其二,坦克炮后座力是相当大的,苏联好像曾经有一个STII的方案, 把两门122炮塞到了一个炮塔中,然后炮塔座圈经不住两门主炮同时开火,可能还没打中敌人, 就把自己毁了。

那么为什么要装多个主炮呢?其实目的就是能快速的把敌人消灭掉。然而要达成这个目的还有别的方法,比如提高主炮的精度和首发命中率,提高弹药的装填速度,提升弹头的动能等方式。这些就更加合理。


哪是刹车


这是坦克发展100年历史形成的实践经验成果。火力、机动和防护能力是坦克的三大性能指标,三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三种性能指标要综合平衡,权衡得失,以取得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最佳技战术效果。早期的坦克设计师为了提升火力输出效率,曾经研发过双炮管、甚至多炮管构型,法国先研发出了装备1门75毫米主炮和4挺8毫米机枪的Char FCM2C坦克,英国研发出了装备1门47毫米3磅炮和4挺7.62毫米机枪的维克斯A1E1坦克,纳粹德国也研发了一种装备1门75毫米主炮、1门37毫米副炮和2挺7.92毫米机枪的NbFz坦克,苏联甚至研发出了装备1门76毫米主炮、2门45毫米副炮和6挺机枪的T-35坦克。

然而,实践证明,采取多炮管或多炮管的设计,虽然能够提升火力强度,但多炮塔和多炮管增加重量和体积,降低了机动性能;坦克开口过多,也无法安装厚重装甲,影响了装甲防护能力;坦克虽然能够同时发射多枚炮弹,但操作人员过多,坦克内部空间狭窄、指挥混乱、维修不便等缺点也暴露得淋漓尽致。以苏军T-35为例,最高时速不能超过15公里,装甲厚度仅为30毫米,很容易被德军配备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击毁。冷战时期,西德曾经在“豹”Ⅱ上发展过拥有双炮管的VT坦克,但最终还是发现,双炮管挤占了内部空间,导致坦克能够携带的炮弹数量减少,作战效能反倒不如“豹”Ⅱ坦克。

鉴于实际运用中的拙劣表现,武器设计师最终意识到,多炮塔和多炮管坦克实际是“大而无当”的代名词,多炮管设计逐渐成为坦克发展史上一个遥远的符号。当然,多炮坦克外形非常酷炫拉风,经常在游戏或电影中频频出镜。比如,美国《红色警戒》系列游戏中的双炮管“天启”坦克,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中出现的魔改版“霸天虎”M1坦克,也在普通M1坦克炮塔上多加了一个双联副炮炮塔,但是这些都只是虚幻的艺术作品。全世界现役主战坦克基本都采用单炮管、单炮塔、大口径火炮、厚装甲的设计格局。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只是样子货


现代兵器杂志


大家看到一个炮管是坦克的主炮,现代的主战坦克只有一门主炮,不过也有两门炮的,比如以色列的梅卡瓦,除了主炮以外还有一门60毫米的迫击炮,但是主战坦克的主炮只有一门。

坦克在早期曾经出现过一些不止一门火炮的坦克,比如英国的四号就是菱形车身的两侧各有一门57炮,后来英国的独立,苏联的T28,T35这些巨无霸都是多炮塔坦克,上边自然也是不止一根炮管了。

出现这些多炮塔坦克的原因是,早期的坦克都是作为陆地战舰来设计的,军舰上边当时就是有很多的炮塔,所以坦克这种陆地战舰自然也要装很多的炮塔。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作战,各国发现多炮塔坦克各个炮塔组织协调射击十分困难,坦克可没有军舰的体积,在坦克里边放那么多炮塔里边的成员很多活动困难,而且这也是造成坦克的体积巨大,以当时的动力系统水平,没有办法兼顾防护型和机动性,上边的多炮塔坦克一般行动缓慢,而且虽然坦克很大,但是装甲不能很厚,防护能力无法抵挡37炮,于是这种多炮塔坦克在二战前就已经基本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