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人往低處去”

中國有句俗語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是說人的志向和追求,人的本性是向上的,是要優於同類人並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往低處流”是一種自然規律,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會自然往下流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說人要是不努力、不奮鬥就會像水一樣只能往下流了。然而,在一次會議上卻聽雜文家說“人往低處去”,風光不總在高處,更可能在低處,比如,群眾過得幸福不幸福必須在低處才能看到,看高處看不出群眾的生活情況。

確實如此。你的志向可以高遠,但必須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其實,“人往低處去”更有深層的哲理,考察、問政、調研都應該向低處去,否則得來的東西就可能是假的。“人往低處去”,與其說是為官者的基本官德,不如說更是執政者的需要。黨的傳家寶“群眾路線”,說的就是為官者要向低處去調查研究,才能瞭解到真正的情況,並把政策交給群眾,這就是所謂的“從群眾中到群眾中去”,當然,“人往低處去”的前提是相信群眾,才能依靠群眾。然而,現在有些人不願意往低處去,結果就看不到真實的情況。比如扶貧搞得怎麼樣?只聽彙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嗎?這就是一些假扶貧盛行的原因。

人說高處不勝寒,不只是高處氣溫低,還有一個原因:低處有群眾智慧,低處可以看到社會真實的情況,群眾幸福不幸福從群眾的精神面貌就可以看出來,家中有沒有錢樓房高不高不是衡量貧富的標準,正如網上所言樓房中有乞丐,錢堆中有餓漢。古時候,朝廷在民間都安排官員,他們就是蒐集民間真實情況的。一項制度好不好,不是會議說好就好,不是官員說好就好,而是群眾說好才是真好。比如,前些年的“下崗制度”,對下崗職工簡直就是不聞不問不管不顧,能有好嗎?相反,有些官員安排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非常熱心,他們對下崗職工有一點關愛關心嗎?這些年不讓職工下崗了,這才是好政策。

“人往低處去”或官員要向低處走,不到群眾中去就不知道群眾的所思所想,不到群眾中去就不知道黨的政策是否合民心,不到群眾中去就不知道我們的政策是否對群眾有無好處。群眾是政策的試金石,政策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脫離群眾不只是作風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所以說,脫離群眾沒有好官。對於普通群眾來說,“人往低處去”或眼睛向下看,那是品德問題。對於官員或執政者來說,“人往低處去”那是執政基礎或事業成敗的關鍵,試想官員眼睛不向下,能真心為人民服務嗎?能知道道群眾的所思所想嗎?“人往低處去”,應該成為官員或執政者的統一步調。

民間或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到群眾中去不只是品德問題,更是執政的智慧,執政需要什麼問問群眾就知道,所以尊重群眾尤其重要,到群眾中去最偉大。在文學藝術界有一個傳統,就是要體驗生活,不深入生活不體驗生活,怎麼知道群眾的生活和疾苦,又如何反映群眾的生活呢?比起作家藝術家的深入生活,官員或執政者更應深入生活,不深入生活作家藝術家頂多是創作枯竭,但還能胡編亂造!而官員或執政者不同,不深入生活就不能瞭解群眾的所思所想,就不知道如何科學決策,那能積極作為嗎?只能是亂作為!敗壞的是黨的事業和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人往高處走是對的,但人往低處去更重要,因為人是否往低處去事關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希望發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