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一座名不經傳的大尖山,因向莆鐵路大尖山隧道而名聞四方了。

大尖山,它像彌勒佛一樣,穩穩地坐在北洋平原的北緣。廣義上講,它屬於萩蘆鎮洪南村、雙亭村、東張村和梧塘鎮的沁後村。從地理方位上看,東側屬於雙亭村和洪南村,正面屬東張村,西側則屬沁後村,北面則幾村共有。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洪南村的一般稱為洪度山,山的坡度較緩,沒什麼石頭。山上只有一座洪度寨,坍塌較厲害。還有一塊石頭,有幾十平方米,現在隱沒在亂草之中。

雙亭村的山上,也沒有什麼石頭。只有一條石蹬道,由山腳用石片鋪起,寬約0.8米,一直通到山頂處。全長約五華里,是村裡開山割山草、砍松枝用的。現在,石蹬道下部遭到徵用,改變了面貌;而上部,由於上山的人日漸稀少,也長滿山草,難以通行。石蹬道的中間,有一個小小的自然村,叫北埕村,每年秋社演戲,還要到山頂的茶山宮請香火,會派人劈草清道。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北埕村的旮旯裡,遺留一個青石槽。石槽是綠豆青一類的石材,長1.4米、寬0.75米、高0.5米,槽壁厚為0.1米。上有石刻文字,大多模糊不清,只有“女弟子”三個字較為清晰。據傳,北埕山附近,曾有尼姑庵,後毀。此槽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北埕的後山,有一處叫石厝坑的地方。有一塊巨石,約20多平方米,從山上滾下,恰好卡在山澗上,形成一個石洞,故稱為石厝澗或石厝坑。解放前,村裡人逃壯丁,曾躲在澗中。現石厝也隱在雜草中,無法接近。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東張村和雙亭村的山界是一條小溪澗,溪澗從山腳向上延伸約五華里,澗底寬約四米,兩邊是懸崖峭壁,崢嶸險峻,高約十幾米。溪澗頂部,有一片石壁,高約二十餘米,斜傾70度。春夏時分,恰逢雨季,水流而下,形成一道瀑布,嘩嘩而響,振振有聲。而秋冬枯水之時,澗水細若白絲帶,淙淙而鳴,如泣如訴。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大尖山的正面屬於東張村。

東張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歷史上的東張村,村民們含辛茹苦,耕種著幾畝薄田。田間勞作之餘,村民們就上山割山草和砍松枝、除自家燒飯之外,多數就挑到梧塘、涵江去賣,換回一些日用品,過著“扒松針做歲”“麻袋兒作米甕”的苦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漫長的歲月中,大尖山以它的山草和馬尾松奉獻給東張村的村民們;東張村的村民們在割山草和砍松枝的過程中,與大尖山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們熟悉大尖山的每一個山頭,也熟悉大尖山的每一塊石頭。大尖山的石頭,於是有了恰如其分的名字。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如果從東面登攀大尖山的主峰,走到半山腰,陡峭山路旁,有一塊不大的石頭,因為它酷似蟬頭,所以村民們暱稱它叫“蟬頭”。“蟬頭”長約2.2米,寬1.2米,厚約1.3米。這是登山中遇到的第一塊有名字的石頭,也是有名字的石頭中最小的一塊石頭。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上)

沿著山路繼續晚上爬,就來到大頂坑。大頂坑是大尖山的一個山頭。大頂坑有兩處高低排列的石頭。東面的一處,位置低些,其石兀立,高7米,頂端有一尖角突出,長約0.7米,極像鳥的嘴巴,所以此處的石頭,叫“鳥嘴”。西面的一處,厚約4米。石頭的周圍,遍佈碎石和石片。據老人說是在很久遠的年代,雷擊炸了圓筒狀的石頭。這裡的石頭,就叫“雷打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