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湖南北大肄业博士生回老家待业17年成为五保户,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黄蜂二师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读傻了”的典型吧!因为不知道这中间到底发生多少故事,不便评说,但是就这样的事情,还是想分享关于教育的几个小观点。

1.如今这个社会,学历很重要,但是学历并不代表一切。

2.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状态很多人在刚工作的时候都会有,但是很多人能够很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先生存再谋发展。

3.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历重要,但是持续学习能力更重要。

4.所谓的情商培养,就是要让孩子有眼界、有一定的格局,这样才能在未来坑坑洼洼的人生中走的更安然和平稳。

5.人是群体动物,一定要多交朋友,多接触不一样的朋友,会帮助自己拓宽眼界和见识。

6.人生的际遇各不相同,这样的例子不多,真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九斗学生心理


北大博士生成低保户,在家待业17年,常以爱因斯坦自居

高考对于很多从农村里走出来,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湖北常德的张某就是这样想的,作为全村唯一的一个学习好,有出息的读书人,他被全村人寄予厚望,哥哥姐姐们凑钱为供他上大学。他不负全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北京大学。之后,1992年又考上北大研究生,硕士,博士,继续深造。

然而,在读博的最后一年,他以身体有病为由,肄业回家。之后出去工作了几年,但不知道为什么从2001年开始,就辞职回家,不再工作了。从2001年到现在整整17年,在家待业啃老,由姐姐接济着过活。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不得已申请了五保户,全家家当不过一间小屋、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一台电风扇。

他的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不怎么样。家人原本指望他读完大学以后能够早点出来工作,改善生活。而他却想继续深造,为了支持他,家里还是拿出了多年的积蓄,继续供他读书。不成想,他工作没几年就不愿意在工作了,现在全靠姐姐养着。多年来,姐姐为了负担房租和所有开支,养活弟弟和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不得不每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米、爬数十趟楼给客户送米,而自己丈夫在工地上做一小时才挣7元钱的苦力活。不仅如此,张某还有一个年近90高龄的父亲,双耳失聪,仍然住在那间经历了40多年风雨的土房,面临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却仍然在等待自己的儿子“有出息”的消息。

家人不愿意看着弟弟这般颓废,只能将此事曝光,希望能打开弟弟的心结,让他找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谁知弟弟志比天高,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常常拿自己和爱因斯坦比较,认为爱因斯坦只是运气比自己好。他说:我也是一匹千里马,但是这辈子可能遇不到伯乐了,爱因斯坦就是运气比我好。当记者问他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时,他说:“考虑到家里的难处,现在要求会降低些了,如果有民办大学请我当数学老师,我是会考虑的,就是没有人上门来求才。”说完,他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记者又问:“你是如何适应这样没有工作的日子的呢?”他两双一摊,爽快的回答道:“不想事情就适应了啊!”

很多人对他的境遇表示很惋惜,一个92年的博士生,不说放在那个高级知识分子缺乏的年代,就是放在现在也能有很光明的前途,却被他混成这个样子。但是话说回来,这又何尝不是自己耽误了自己呢?能考上北大博士生,至少证明他的学习能力很强,这样的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很有前途的。可他却爱惜羽毛,眼高手低,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才,就应该矜持,等着别人来请,还要有自己想要的工作才去。却不知,没有付出就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不能体现实力,就得不到想要的。

科技民生


一键代偿观点:任何人都存在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要想把握人生,关键是要认清自己。

事情简介:

湖南常德的张某在1992年时考上北大研究生并继续深造读博士,然而,在读博的最后一年常某因为生病从北大肄业,之后常某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工作不顺,随后便回老家待业,没想到这一待业就是17年,现在不得不靠低保维持生活。

刚刚去看了记者对常某的采访视频,确实让人感觉这种命运放到一个博士生身上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在惋惜之余,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成长环境分析

首先来说,常某当时是他们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并且还读了博士,这在九几年的时候绝对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但是,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传奇的成长经历让常某对自己期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虽然可能现在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很多了,找工作也不是那么注重面子了。但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常某早已经是被捧得很高的一个位置了,基本上不不会愿意屈就一份工作的。

这就好比是你让现在一个研究生,毕业了去工地上搬砖,你说他会愿意么?说现实一点,大部分大学生就是在家里闲着估计都不会选择去工地搬砖的。

而常某当时就是面对一个这样的窘境,理想的工作找不到,一般的工作不愿意做。所以,就选择待在家里。

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从记者的采访视频来看,常某也并不存在什么智力问题。因为当记者问他怎么适应这种情况时,他回答道:“不想事就适应了”。

这也算是对自己一个很客观的总结,凡事都害怕习惯,当我们对一件事习惯之后,真的就很难改变了,并且连常某都承认连自己都没想到回落到如今这个田地。

所以,对于常某来说,这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因为习惯了等待,所以就等成了习惯。

认清自己才能把握人生

从常某的事情上来说,可能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杜绝“眼高手低”,说难听一点,常某就是属于眼高手低,所以才把自己的大好人生给荒废了。

并且,这种事还真的是学历越高就越容易发生,毕竟,学历不能代表所有能力。但是,很多人都容易被这种假象迷惑。当然,要想打破这种幻觉也很简单,那就是去买房吧。当你发现买不起的时候,自然也就认清现实和自己了。

生活对谁都是公平的,美好的幸福生活需要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只会空想,而不付出行动,最终也只能是惨淡过一生。


一键代偿


看了这个新闻之后,其实我觉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以偏概全。事情的发展过程很简单:

(1)湖南张某在1992年时考上北大研究生并继续深造读博士。

(2)在读博的最后一年常某因为生病从北大肄业,之后常某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工作不顺,随后便回老家待业。

(3)待业长达就是17年,一个北大博士生现在只能依靠低保维持生活。

我们为其感到悲哀,但是张某能够变成现在这番模样和他自己本身的想法与思维是分不开的。

张某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我觉得和他的“狂妄”是分不开的,自己把自己想的特别厉害,只会嘴上功夫不去行动,最后落得如此狼狈的模样。

其实人啊,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也不管我们的学历高低,都应该不卑不亢,不要因为自己的学校是名牌大学就高傲,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大学是三流大学就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人一定要能够看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要学会自律,不要放纵自己。

我们更不能因为该名男子的经历就去否定上大学的意义,上了大学和不上大学的真的不一样,因为接触到的事物业完全不同。所以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梦想,那就上大学吧,千万不要说什么上大学没有用。

这是大猫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

大脑聊三农,我是王大猫。喜欢大猫的可以关注一下啦!


大猫聊三农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北大肄业博士生的十年前与十年后

1、十年前,这位北大肄业博士第一次出现在媒体舆论的视线

在采访中, “抚养”着他的姐姐面对媒体无可奈何的说:“我们真是没办法了,只希望新闻单位能关注一下他,帮他找份工作,让他能养活自己!”面对镜头,他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用否认来搪塞内心的不甘。

2、回看他的求学生涯

由于家境困难,哥哥姐姐们辍学打工凑钱供他求学,自幼品学兼优的他,实际上承载着全家出人头地希望。然而,在步入成人的道路上,他却越走越坎坷:

1983年,高考失利;在父亲“农村没什么出路,你还是继续读书吧!”的鼓励下,复读一年后,考取了湖南医科大学;


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一家医院工作。做一名临床医生,同时身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对他而言不知道是否太过难以胜任。

1992年,闭门苦读后他终于考上了北大医学院研究生;1995年就读博士研究生。1998年在即将毕业,即将再次独立、再次成为医生之际,他患上了抑郁症,只好休学,然后肄业。


至此,他的拐点降临了。肄业,给了他找不到心仪的工作的理由,也有了继续依靠父母兄姐接济,始终等待就业的成年期。

3、十年后,依然是“北大肄业博士”这个记录着他曾经巅峰时的名号

这次,新闻标题中待业的年限已经从7年转而成了17年。姐姐说:“感谢当地政府,基本的温饱问题给他解决了。”他现在是五保户了。


岁月无痕,这位苦苦期盼着,能有朝一日如爱因斯坦般被伯乐慧眼拾珠的,自称为“迪夫”的人,终于由中年步入了老年。


回望半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中,关于老年期是这样诠释的:如果之前的人生阶段积极成分多于消极成分,就会在老年期产生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五保户是他新的身份,不再是曾经的北大肄业博士生,也不再是待业者,而是一个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老年人。并且,终于,他认同了这个身份。

| 人生是自己的,只能靠自己去把握

没有任何人会替代你走完你的一生,所以,也没有人会替你选择,或是为你的选择负责。成长的代价,就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变换身份,然后在一次次的身份转换中清空再开始。


1、把握自己的人生,首先要自知

不仅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更要真正的接纳自己当下的现状。只有认同自己当前的身份,才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制定前进的计划。即便是重点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临床的经验也需要在实践中磨练积累。爱因斯坦在遇到他的人生伯乐,入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学院工作之前,也是从瑞士的一家专利局试用工,到技术员,到大学兼职讲师,再到副教授的。

所以,别只顾着抱怨怀才不遇,立足当下,不断吸纳,才有机会畅游未来。


2、把握自己的人生,其次是要自立

只有自立了,才能自强。一个人如果连独立的活着都无法做到,何谈幸福从天而降呢?

还记得婴儿学步吗?一次次的跌倒再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从蹒跚着摇摇晃晃,到自信的迈开小腿奔跑。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机会,你是选择努力后跨过去,还是直接放弃绕开,取决于你的自立能力。

自立与自主,是一种独立面对人生挑战,把握自己人生命运的精神力量和现实状态。面对挑战绕道回避,却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机遇上,等到机遇真的到来时,你会有自信去承接吗?


作者简介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用一个北大肄业生的案例想说明什么?是想说读书无用?还是想说考北大清华的无用?这都是太偏激的方向了。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以说,任何行业,任何领域一定是有最出众的人才,也有最堕落的成员。就因为看到了不好的例子,所以就得出结论,读书不好吗?或者说通过好的例子,就说明读书好吗?这都是太片面了。

我想可能最后引出的如何把握人生才是我们重点考虑的。

人生如茶,刚开始喝的时候可能有点苦涩,如果你放弃了,那么给你感觉永远是苦涩的味道。若是你继续喝,那么茶慢慢会变得圆润,给你的感觉就是醇厚了。这时候你会感觉到意思甘甜在其中。喝道最后,可能茶已经被冲淡了,那么这时候你感受到的可能就是淡淡的忧伤了。


所以,如何把握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

我想每个人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因此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同,因此对待事情对待人的看法都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标准去看待他人。对于我们来说,考上北大的人应该出人头地,应该有所成就,那对他们不是枷锁吗?可能他们就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平凡的事情而已,那为什么要加上那个光环呢?


所以,或许对于本事件中的主人公来说,他就喜欢这样的方式,那又有什么错呢?就如同当初独孤求败对手难求自裁一样。我们就说他做得不对吗?恐怕不是吧!


老王语录: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别忘给老王点个赞哦~关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给你!


老王侦查记


今天高考结束,最近关于高考的讨论也成为热点。到底高考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我相信有很多种看法。不管你说哪种说法有理,你都可以找到证据来支持。

关于北大肄业这位博士,最后彻底地畏缩不前,不敢接触社会,确实是一个悲剧。但是,任何一个大群体,里面总会出现几个特例。我们不能够通过几个特例来否定优秀大学的价值。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越是事业比较好的人,越会重视孩子的教育,越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学校。为什么会如此?因为这些人知道教育的价值。

通过理性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意义重大。虽然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一个好的平台,能够给人提供的机会更大。这不但是能力上的认定,也是社会影响力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了一定社会基础的人,还是愿意去进修,甚至是买文凭来装点自己的原因。


把握人生,单靠文凭确实不够,教育本来就不应该仅仅是文凭。尽管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和能力没有形成必然的相关性,但是,你同样可以看到,太多太多的人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以说,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看自己,远比看别人要重要得多。如果自己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那么读一个好的学校绝对可以更容易达到自己的梦想。

有一个心理学上面的说法:人,习惯于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如果读不好书,我们倾向于相信不读书也能过得很好。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读书很厉害,父母会认为读书无用吗?


不能否认,不少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确实也取得成功,甚至过得比很多成绩好的同学更好。但是如果以此来作为评价念书的价值,那么就是偏见。因为这是幸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好的,都是因为被选择出来的。更多的生活得很痛苦的人,被选择性忽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么幸运。


对于自我的选择,我们的教育确实涉及不多,更多的是被安排,被计划。我们现在越发意识到个体的选择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却是让人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不得不说,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弊端。但是这个弊端应该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想从学校开始改变很难。唯有从个体开始,从家庭开始,才能慢慢培养出真正有自我的大写的“人”。


很多人可能会抨击这个博士是不是傻了,浪费国家资源?

不少人也会觉得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个人应该承担重要责任,这是个体的选择,没有对错。做好自己,比评价别人的生活好坏更合适一些。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位“博士”的历程:工作三年后考上北大研究生,接着在北大攻读博士,最后博士没有读完就回家了,之后就是找工作,还在北京待了三年找工作,可是最终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就回家一直待业了,这一“待”就是17年。


他的人生的前三分之一无疑是成功的,工作三年还能考上北大的研究生,达到这一点需要的勇气和毅力,估计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了,起码有书君我是已经顶礼膜拜了……至于博士为什么没有读完,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了,我们也不做过多的猜测。不过凭借着北大研究生的身份,应该可以谋得一份工作,可是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这位同学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选择了跟自己过不去,当然跟社会也更加过不去。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他把手里北大研究生的一副好牌打成了待业的五保户这样的“渣渣”,人的一生中有运气的成分,但是“牌技”更重要。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普通本科院校,进入校园不是万事大吉,其实才是人生选择和努力的开始,才是自己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认清自己和面对社会同样重要,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向社会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或者说选择起来更有筹码。但是在选择之前,认清自己很重要。之所以有人眼高手低,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大多数情况是没有认清自己。找工作总是先想对方能给多少工资,而不是思考我能创造多大价值,这是典型的没有认清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像这位北大肄业的博士,理想中的工作是去大学教数学,但是北大毕业的就一定能当大学数学老师吗?可是否想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是否适合当一名大学数学老师?即使没有想过,现实肯定是让他碰壁了,但这依然没有让他幡然醒悟,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他选择了逃避。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活在梦里,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给自己人生一个合理的初始方向。


然后就是要有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也是烦恼的根源所在。没钱时拼命赚钱,有钱了又开始空虚;身体健康时拼命挥霍资本,疾病缠身时又想拿一切来换回健康。可能很多人都无法避免这种命运的循环,开始时,可以先有一个小目标,努力去完成它,再有一个小目标,再去努力,人生在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中,就有了大目标的积累,终究会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还要有一定“抵抗挫折”

的能力,没有那么容易可以达成的目标,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千里马只有在奔跑中才能遇到伯乐,金子也只有在经受洗礼冲刷过后才能发光被人发现,挫折是暂时的,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最后,有书君想说的是,可能又会有人拿“读书无用论”来发挥,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导致的问题,学习不会有错,要学对,学精,学的可用,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不会被谬论误导,不会走向“歧途”。


有书快看


这之前我看到过有关张某的报道,没想到现在仍然在家待业。就此事,如果我们认真反思,除了张某自己本身的原因以外,是否我们这个社会为张某所做的也少了点什么。既然张某的事已经引起媒体的关注,是不是除了宣传报道外,应该为他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建议规划。可我从现有的报道中,还没有看到有任何这样的信息。有的只有质疑指责和遗憾。

很显然,张某在就学过程中,一定是遇到过什么挫折,致使肄业回家。回家后也经过一些努力,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又因种种原因失败了。这无疑对这个已经非常失意的他,又是一个意外的打击。从此便一蹶不振,根据有关说法,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张某现在已经是穷困潦倒,靠姐姐接济和政府的低保度日。这样一个曾经为家庭带来荣耀,乃至整个家乡都引以为豪的高材生,为了他家庭可以说是已经倾其所有,国家也为其付出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可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

看到张某的报道,我想起原先有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报道。一个从小非常优秀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视为眼中的宝贝。这孩子也不负众望,如愿考上了一所国家名牌大学,又如愿读研,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困难,母亲本想让他就业,可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又选择继续读博。博士毕业后,经过几轮面试都因为不能适应而被淘汰或辞退。无奈回到了家中,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明白孩子已经和社会脱节,除了读书什么也做不来。为了儿子,母亲找到家乡的县教育局,请求为儿子安排一个高中历史教师(他是历史学博士),局领导很惊讶,但根据政策,一个博士回乡很受欢迎。可后来的时间,让大家大跌眼镜,这个博士上了讲台,竟然讲不出课。

母亲的心在滴血,为了儿子,她向局里和学校保证,你们给我半年时间,我一定让我儿子堂堂正正的站在讲台上。接下来的日子,母亲逼着儿子每天给自己讲课,日复一日,之后母亲又请来自己家里的其它人,一起听儿子的课,再后来发动村里的人来听,最后,儿子终于站到了讲台上,成了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我们在报道张某的同时,如果有人像那位母亲一样,坚持不放弃,为他做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帮助他解决当前的困境,也许他还会有用武之地,也不枉国家和家庭对他的培养。


无奈且向上


本人北大06级博士生,10年毕业。首先要说一句,各位还是看开一点吧。

首先,北大博士生不一定能毕业。像我所在的班,20多位同学,有两个没毕业的:一位带到老婆孩子来北京,也没好好做论文,结果中期被导师命令退学。另一位,宅在宿舍打了四年电游,没做论文,也是肄业了。像毕业的我们,如果说经过了炼狱,也不为过。

其次,北大博士发展的道路也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至于毕业的我们,各有各的不同。其一,与本科生不一样,博士班的同学进来时起点就不一样,在校时的努力不一样,专业也不一样,所以虽然带有北大的标签,但上浮下沉着皆有之,不一而足。再者,北大的光环不能用来吃饭。在社会上混,实际上靠得还是能力吧,有时情商和行动力比智商更重要。

人民大学九八届本科毕业生伍继红流落江湖

最后,对于湖南这名北大肄业生,北大校友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他实行帮助。就像人大校友对伍继红的帮助一样。陆步轩如果没遇到陈生,可能还是长安刀客吧。当然,对于陆步轩也不用过度追究,离开宏观的社会背景,一切指责都是虚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