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五行學說與風水理論的融合和發展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人們習慣於把陰陽五行放在一起,其實陰陽和五行分屬兩種不同的學說。作為傳統哲學最古老也最重要的範疇之一,五行的起源,史學界、哲學界和易學界皆有各自的看法。但其原始含義是指“水火木金土”,乃“天生五材,民並用之”。

五行中,“五”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物質,“行”是指運動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五種物質的關係和運動變化。最早提出五行的典籍是《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這種原始的五行學說,力圖用五種不同的物質來概括世間萬物的本原,用它們的相生相剋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衍生。

五行學說與風水理論的融合和發展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顯然是觀察事物的變化而總結出的一種樸素的認識論。在實際生活中,木頭可以燃燒生火,故有“木生火”;經火燃燒後的物質能變成灰土,故有“火生土”;土中可提煉出多種金屬,故有“土生金”;蒸汽在金屬上可以冷凝成水,金屬受高溫可熔化成液體,故有“金生水”;水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養分,故有“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規律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認識的根源於: 木可以破土,壅土為堤可以防水,水能滅火,火能冶金,金屬刀具可以伐木等等。

關於五行相生相剋的運行機制,戰國時有陰陽說與五行說相混合,併為後世哲人接受和發揮,視陰陽消長為五行生剋的普遍動力。而這陰陽,也並非為五行之外的獨立力量,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雲:而是五行“相一力而並功”的內在原動力。與陰陽視為“二氣”對應,五行也被視為“五氣”。在此基礎上,宋代周敦頤集前人大成,構建了他《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圖式,為傳統哲學勾繪出一個形態完整的框架。

五行學說與風水理論的融合和發展

五行作為古人對世界基本構成要素的認識,以對立統一的序列關係和相互作用來說明萬物的起源與多樣性的統一,注重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整體把握,對古代各門學術,都產生深刻影響,是古代智慧的結晶。

二、五行與風水

五行在風水理論中,一向具有重要意義。如《堪輿易知》說: “凡一術數之成立,必有所謂本原者。本原者何?即五行等是也。”五行在風水中的應用,蓋稱“山家五行”或“地理五行”。除用以闡釋世界本原及事物各層次上的類比序列關係外,在不同的風水流派,還對五行各有取義不同的引申應用。概略而言,主要有堪輿或理氣宗或形勢宗的不同。

如漢代班固所論,當時的堪輿術,即傳承至後世的理氣宗蓋以五行生剋“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敗”,“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其中由於牽強附會也有不少迷信說教的拘忌,典型的如漢以來曾被王充、呂才、朱熹等激烈批判的“五音姓利”說。可見,在學習五行和風水的同時,也要懂得辨別真偽,這樣才能真正學有所獲。

五行學說與風水理論的融合和發展

在風水另一大流派即漢代形法或後所謂形勢宗,對五行的取義引申,一般以其作為形象的符號或模式系統,如其所表徵方位的東西南北中、色彩之青白赤玄黃、形狀之直圓銳曲方等,用來審辨即分析歸納宅居環境、包括山川自然景觀的構成,並經人工裁成俾使完美,並不看重五行生剋的關係推演,也殊少由此而吉凶禍福的拘忌。

在風水中,五行不僅代表五個方位,還與四時、四象和五色產生了必然的聯繫。五行與方位、季節、色彩、四獸的關係,一般來講,五行據其性質的不同與天地自然有如下幾種關係。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五行與季節的關係為: 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與四獸的關係為: 左青龍(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後玄武(水),中央為土。五行與色彩的關係為: 金白、火紅、木青、水黑、中央土黃。

五行學說與風水理論的融合和發展

三、五行與五方

在中國古代,人們習慣於將空間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簡稱“五方”。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土,與“五方”的東、南、西、北、中是相互聯繫的。

五行中,木,性情喜歡溫暖,向陽,而東方為太陽初升之地,所以木的方位屬東;火,性質是炎熱盛長的,屬南方;金,爽性是淒涼、肅殺的,與蒼涼稀疏,石多人少的西部相合;水,性質是寒涼的,與冰雪、寒冷的北方相合;土,性質是渾厚適中,利萬物生養成長,利於四方,置於中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