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生态厦门,明天更美好

中国污染物的排放正在临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从当前至2020年,是我国污染物排放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

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环境质量马上改善,未来一段时间是环境质量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

厦门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污染物排放量基本过了拐点,为建设生态城市继续领跑全国奠定良好基础

●午马

包括水、大气和土壤等在内的环境生态问题,正在成为日益富裕中国人热议的话题。国务院日前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吹响了向水污染宣战的号角。随着新环保法今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环保执法正由软变硬。民间环保公益机构也纷纷行动起来,近日,马云、马化腾联手发起环保基金——“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在宁波成立,年内将开展实地保护的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政府和民间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和行动,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污染物排放正临近拐点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用硬措施、硬任务来应对环境问题硬挑战,污染治理进程明显加速。但目前总的来看,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这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符合环境科学里的“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副主任卓贤认为,中国正在临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两者关系的拐点,大多数国家在人均收入8000美元以前达到拐点。从发达国家顺利过渡为环境改善阶段时的经济状况来看,德国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过渡的,美国是11000美元,日本则是10000美元时过渡的。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为7575美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超过11000美元,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上述拐点。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进入下降通道,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排放量分别在2006年、2012年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当前至2020年,是我国污染物排放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也就是说,未来5年-10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点将全面到来,即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将由上升转为下降。

拐点到来污染不会自动好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我国目前仍处在“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即将跨越峰值。但污染物排放“拐点”并不意味着环境质量马上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需要较长时间,是一个长期过程。未来一段时间是主要污染物排放转折期,污染物排放叠加总量将处于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是环境质量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根据国际经验和综合分析,课题组认为,大气污染物从当前的总量水平削减60%以上,才能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基本达到欧美国家现在的环境质量水平,这一过程大概还需要20年。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研究,是对经济增长和环境关系的经验性描述,并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实现的过程。拐点能否到来以及何时到来,表面上看与产业结构变动、能源结构调整、治污技术升级等有密切关系,但驱动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政策、企业转型和社会参与所构成的绿色机制。

当前至202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关键时期。课题组建议多管齐下改进污染防治工作: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有效性;污染物排放控制应从“总量减排”的粗放控制,逐步转到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精细化”控制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